正文 第5章 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2)(2 / 3)

二、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隨著普通高等教育改革深化,民辦高等教育應運而生,高等自學考試製度有序推進,網絡遠程教育及各類各級繼續教育蓬勃發展,以及國民整體受教育程度與學曆層次的不斷提升,普通地方高校按傳統和經驗組織成人高等學曆教育,生源開始匱乏,辦學開始失去優勢,迫使成人高等學曆教育要在政府統籌下,麵向社會、麵向市場,培養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等應用型人才,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為此,成人高等學曆教育辦學應創建多元化、多樣性人才培養模式,其招收的生源對象應從單純通過媒體刊登招生宣傳廣告、被動等待社會考生報名轉向高校密切關注產業和行業發展前景,積極借鑒國外經驗,尤其是德國高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雙元製”模式,主動走出校門,走進企業,堅持工學結合、校企聯合的辦學路子,有的放矢接納企業在崗從業人員培訓和報考,倡導和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成人教育人才目標的有效途徑。

“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高校與企業共同明確人才培養規格和製定人才培養方案,在辦學場所、師資結構、專業建設、技術支持、實訓設備等辦學條件方麵加強校企合作,利用校企雙方資源優勢,采取多種形式組織教學,使學員完成學業後既掌握了一定理論基本知識,又有生產實踐能力。校企共同參與,學校、企業與學員三方的主體意願一致是實施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基礎。

1.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前提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生活本質是實踐。實踐是聯接主體和客體的中間橋梁,是認識的源泉、動力和目的。因而,在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中,必須將係統的理論教育和必要的實踐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校企合作辦學,讓學生既接受“間接經驗”,又得到“直接經驗”,從而掌握較為完整和全麵的知識。從曆史唯物主義來講,隨著曆史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更需要勞動者有較高的智能和較強的技術水平,在腦力和體力方麵得到全麵發展。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教育自身發展和社會生產發展的現實需要,是實現勞動力再生產手段之一的教育模式。

(2)黨的教育方針是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基礎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把“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黨的教育方針,提出了實現黨的教育方針的基本途徑就是要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其不僅是教育手段、方法問題,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問題。2005年《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成人教育要“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特別是職業能力服務,”在企業中建立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係,麵向在職職工開展普通的持續的文化教育和技術培訓,加快培養高級工和技師,建設學習型企業。”

革命導師對實現這一結合,曾進行了理論探索,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列寧也說過:“把教育工作和社會生產勞動密切結合起來,”強調“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需求的高度。”毛澤東同誌則明確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規定為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基本內容。這些關於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的基本原理表明,實現這一“結合”是培養全麵發展人才的唯一方法,是發展科技文化、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根本方法,是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最直接的理論基礎。

(3)教育發展史是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基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融合一分離一結合是人類教育的辯證發展過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特別是進人現代社會,教育與科技、經濟、生產之間關係日趨密切,迫使教育必須主動去適應和結合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需要,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正是順應這一發展趨勢。從世界教育發展情況分析,各國都從“工學結合”視野,圍繞“校企合作”開展辦學,如德國“雙元製”培養模式、美國“合作教育”培養模式、英國“工讀交替”培養模式、日本“產學合作”模式和我國台灣地區“建教合作”模式等可以供我們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