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胃潰瘍(1 / 1)

案例一:李某某,男,35歲,靈璧縣人。1975年9月2日診:訴兩年前患關節炎,由於服藥過多,導致胃部疼痛。之後逐漸加劇,乃至吐血及解柏油樣便,不能食,食後胃痛加劇。口幹不欲飲,脘痞作脹,噯氣泛酸。視其形體消瘦,麵容憔悴,聲小言微,舌質嫩紅,苔薄黃膩,脈弦且澀。胃鏡檢查確診為胃潰瘍,中醫辨證為胃脘痛肝火犯胃脾失健運型。治宜疏肝解鬱,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方藥:炮薑3g、潞黨參10g、炙甘草6g、炙黃芩12g、黃連須6g、清半夏12g、煆牡蠣20g、炒白芍15g、香櫞皮15g、台烏藥10g、野百合30g、白芨片10g,服5劑。

1975年9月8日二診:胃痛減輕,胃酸除去,麵色潤澤,舌脈較前好轉,原方加白術10g,繼服5劑。

1975年9月14日三診:痛除神爽,食量大增。之後,以原方加減繼服30餘劑,病愈能正式參加各類日常工作。元旦來信說:“現飲食正常,身體健壯,以往未曾服過中藥,誰知中藥威力竟有如此之大。”

按:胃潰瘍中醫屬胃脘痛,首先當明辨寒熱虛實,新病多屬實或虛實夾雜,久病多虛多瘀。中醫學認為,本病多見於飲食不節、情誌失調、稟賦不足或藥物因素等,病位在胃,與肝脾關係密切。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肝主疏泄,三者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響。該患者辨證為肝脾不和型。方中炮薑溫中止嘔;黃連清熱燥濕,且有抗潰瘍的功能;炮薑與黃連合用和胃止嘔;入黨參益氣補中,調節胃腸運動,抗潰瘍,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半夏性溫燥,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煆牡蠣製酸止痛;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烏藥辛散溫通,行氣止痛,疏散凝滯;香櫞皮疏肝,理氣和中,燥濕化痰;百合養胃陰,清胃熱;白芨片收斂止血,消腫生機,去腐逐瘀生新。二診諸症好轉,加白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以增強祛濕功能,濕散則潰瘍愈。本方為補中益氣、辛開苦降和胃降逆之劑,立足燥濕、促運化、疏肝氣。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健脾,理氣降逆,滋養胃陰之功效。

案例二:胡某某,男,45歲,1980年12月27日診,訴反複胃痛12年,多為灼熱痛,並有口苦口膩,失眠納差,寒熱皆不受,常有反酸、噯氣,視其麵色黃白,容顏憔悴,大便秘結,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數,胃鏡提示:十二指腸潰瘍。中醫辨證為胃府鬱熱型。治宜清熱和中,活血止痛。方擬清胃湯加減:公英30g、花粉15g、鬱金10g、佛手15g、白芍20g、甘草10g、延胡15g、五靈脂15g、煆瓦楞子30g、柴胡10g、黃芩10g,黃連10g服藥5劑,藥後疼痛明顯減輕,胃納好轉,泛酸減輕,惟體力欠佳,有時脹滿,二診原方加黨參10g、玫瑰花20g,石斛15g,加強健脾理氣養陰之力,繼服10劑。三診,藥後病情明顯好轉,以原方加減調治二月而病愈。

按:此例患者熱鬱胃中,氣機不暢,故胃脘灼熱疼痛。胃火熱盛故泛酸,火盛津虧則大便秘結,小便黃,口苦,舌紅,苔黃,脈數皆為熱盛之象。方中公英、黃芩、黃連苦而寒,苦能清胃熱,消炎止痛;花粉苦寒微甘,清熱生津,與蒲公英配合清胃熱而不傷胃陰;鬱金、佛手疏肝解鬱;白芍、甘草酸甘養陰又止痛;延胡、五靈脂活血止痛;柴胡疏泄肝胃之熱;煆瓦楞子製酸,保護胃粘膜。全方合用既可清除胃熱,消散瘀血,又疏肝理氣,兼以養陰。王老特別善用蒲公英,認為有清熱健胃之功,而無劫津之弊,且有活血止痛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藻類有抗殺幽門螺杆菌的作用,是治療胃痛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