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五章(1 / 3)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心理谘詢在我國發展很快,理論研究層出不窮,但大多集中於述評國外理論、闡述心理谘詢的本土化、論述開展心理谘詢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討心理谘詢與思想工作的關係、剖析心理谘詢工作的誤區等,對心理谘詢中的哲學基礎幾乎無人問津。這與整個心理學界輕視哲學研究有關。自從心理學從哲學母體脫穎而出便極力向經驗科學靠攏,摒棄哲學問題,似乎一談哲學就意味著倒退,這種一邊倒的傾向自然影響心理谘詢領域。事實上,心理學脫離哲學而成為經驗科學並不意味著與哲學沒有了關係,而僅僅是改變了這種關係的性質,心理谘詢作為心理學的分支自然不能例外。不管心理谘詢者們承認與否,心理谘詢的任何一種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學傾向,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從一定的哲學立場出發來論述其對心理谘詢的理解。下麵試圖從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角度,以精神分析療法、行為療法、來訪者中心療法、理性情緒療法、基督教心理谘詢和後現代心理谘詢為特例,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對心理谘詢的哲學基礎作一探討。

一、本體論與心理谘詢

哲學的根本問題是世界的本原問題,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這些對世界本原的看法構成了本體論。本體論派生的一個問題是,世界的本原是可知的還是不可知的?由此便產生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可知論認為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不可知論則認為世界是不可認識的。這些哲學思想反映在心理谘詢中表現為對心理問題本質及其可知性的理解。從唯心主義的本體論看,心理問題根本上是精神活動的產物,或者說是由精神自身決定的;從唯物主義的本體論看,心理問題從根本上說是物質(大腦)的機能,或者說心理問題最終是由物質因素決定的。可知論認為心理問題的本質是可以認識的,不可知論認為心理問題的本質是不可認識的。

關於精神分析療法的本體論屬性問題,有人把它納入唯心主義範疇,主要理由是它視潛意識和本能為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決定因素見J.B.費爾斯特.神經症來訪者:他的內外世界.“魯利亞教授序言”.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vii-viii。誠然,弗洛伊德在晚期探討個體心理與社會發展的機製時,確實誇大了潛意識和本能的作用,忽視了社會文化的作用,表現出了唯心主義傾向。但在早期,他確實發現了一係列事實,在這些事實的基礎上探討了潛意識的活動機製,並在實踐中反複驗證;此外,他始終堅信,一切心理活動都有其生理基礎,並認為心理一旦從生理基礎上產生,便有其相對獨立的性質,在沒有徹底認清心理的生理基礎的情況下,隻研究心理活動的規律是可取的。從這一點看,弗洛伊德又有意無意地拒絕了唯心主義誇大自我的作用到本體論的觀點,也否定了機械唯物論關於心理是物質機械地決定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因此,弗洛伊德在哲學取向上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行為療法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在心理谘詢中的應用,行為主義心理學以機械唯物論為其哲學基礎,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可以觀察的客觀行為,行為的本質是環境刺激引起的機體活動,行為問題是不良環境刺激引起的機體活動,環境刺激和機體的活動都是可以客觀觀察的。顯然,行為療法的本體論屬於唯物主義。來訪者中心療法以現象學為哲學基礎,認為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即現象場)之中,這個現象場是心理的本來麵目,是心理的現實,而“心理的現實是人的直接現實”,每個人的心理現實是其行為的直接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這個心理現實的方方麵麵,包括個人的需要、尊嚴、價值、意義、人格等,心理現實被扭曲或者受壓抑是心理問題的本質所在。盡管現象學回避本體論問題,既反對唯心主義也反對唯物主義,希望走第三條道路,但由於它誇大心理現實的真實性和真理性,置客觀事實於不顧,難免陷入主觀唯心主義的泥沼。因此,來訪者中心療法在本體論上屬於主觀唯心主義。理性情緒療法以理性主義為哲學背景,以哲學家愛比克泰德的一段話為其邏輯起點:“困擾人們心靈的不是事情而是對事情的看法。”它強調認知對行為和情感的決定作用,認為不合理的認知是心理問題的本質所在,忽視了對事情的看法和事情本身之間的辯證關係,誇大了認知的作用,且認為不合理的認知源自天生的不合理思維傾向,因而從本體論的角度看,其觀點屬於主觀唯心主義。基督教心理谘詢認為人類的心理問題歸根到底來自原罪(sin),是靈魂世界魔鬼撒旦引誘的結果,盡管也承認一些生理變化也會導致心理問題,但主張人類的一切病痛都來自原罪,因此其本體論屬於客觀唯心主義。後現代主義心理谘詢是後現代主義哲學在心理谘詢中的反映,現代心理學相信有一個客觀存在的心理世界,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一元的、穩定的,而後現代心理學則否定存在一個人人看來都一樣的客觀心理世界,否定了關於心理問題本質的一元觀和穩定觀。它強調心理問題本質的多元性和可變性,且認為在心理谘詢實踐中“心理問題的本質”是一種語言建構或語意,不同的人麵對同一個心理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本質描述,因而本質是一個可以變化的語意現象,傳統意義上的“真正的本質”是不存在的。這樣,後現代主義心理谘詢抹殺了心理問題的客觀性,本質上屬於主觀唯心主義。

至於心理問題的本質是否可知的問題,大多數流派持可知論。精神分析療法認為心理問題的本質是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早期創傷性經驗或情結,且往往與性欲有關。行為療法認為心理問題的本質是不良環境刺激引起的習得性行為。理性情緒療法認為心理問題的本質是人對事物的歪曲認知。來訪者中心療法認為心理問題的本質是真實自我的壓抑。基督教心理谘詢認為心理問題的本質是原罪。而後現代心理谘詢則認為既然“本質”是一種語言建構,因人而異,隨時可變,因而真正的本質是不可知的,抑或根本不存在。

二、認識論與心理谘詢

人的認識是怎樣發生發展的,其規律是什麼?這便是認識論要回答的問題。唯心主義認為人天生具有知識或認為知識來自神靈的啟示,唯物主義認為知識來自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這一問題在心理谘詢中主要表現為對如何認識心理問題的理論探討。弗洛伊德早年認為精神分析作為心理學的分支學科,必須接受一般的科學主義世界觀。“宇宙的知識沒有他種來源,隻能得自探究,或細心的理智的觀察,決不能得自天啟、直覺或靈感。”弗洛伊德.科學心理學設計.弗洛伊德著作選集.上卷.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47“我的意圖在於提供一種可以成為自然科學的心理學,就是說,將精神過程表現為一種定量的確定狀態,可用物質粒子詳加說明,從而使這些過程得以清晰表達並避免互相矛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27說明他在早期受科學主義認識論思想影響比較大。但在後期,他放棄了這一立場,轉向人文主義世界觀。首先,他把心理世界作為一個係統加以研究,具有整體論思想;其次,他用矛盾運動的思想分析意識和潛意識及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關係,用量變和質變的觀點闡釋神經症狀的形成過程,並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力必多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表現形式,反映出了辯證的認識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