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谘詢,與整個心理科學一樣,自誕生以來的近百年中,一直存在主流與非主流之分。主流心理谘詢以現代思維(modernthinking)為基礎,竭力向自然科學靠攏,否定其他流派的科學性;非主流心理谘詢則堅守人文主義方向,對現代思維采取相對包容的態度,它結合後現代思維(postmodernthinking),我行我素地發展著。
一、現代思維和後現代思維
現代思維也叫科學思維(scientificthinking),它是一種機械還原論的思維方式,文藝複興後開始流行,主要表現為機械論、還原論、一元論、二元論、經驗主義、客觀主義、實證主義、操作主義、物理主義和決定論等。這種思維假定真理(truth)或現實(reality)是獨立於人或觀察者的客觀實體,一元論認為精神實體可以還原為物質實體,二元論認為精神實體與物質實體是平行的。實體由某些要素構成,要素決定整體的功能,其活動規律是穩定的、普遍的,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加以發現。科學方法或工具決定科學知識的水平。任何知識都必須依據來自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理論命題隻有被經驗證實或證偽,才是有意義的。科學研究所追求的是知識或客觀規律的普遍性和效度,知識本身是不含價值的。隻要有適當的科學方法和技術,我們便可認識真理,把握世界,預測未來。
後現代思維也稱後科學思維(postscientificthinking),是一種有機整體論的思維方式,20世紀中期開始流行,主要表現為有機論、整體論、多元論、建構主義、解釋主義、語境主義(contextualism)、辯證法、相對主義和非決定論等。後現代思維認為宇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整體決定部分的功能。它主張參與性認識論(participatoryepistemology),認為觀察者和觀察對象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主客體的關係是辯證的;現實與其說是被我們發現的(discovered),倒不如說是被我們發明的(invented)或共同建構的(coconstructed);建構的過程是社會性的、語境性的、歸納的、釋義的和定性的,因而建構及其意義是相對的,也是多元的;科學的實質是通過建構解決人類關心的問題,而不是方法本身;科學知識是含價值的。這樣,科學對真理的尋求便由穩定的和普遍的規則和原理轉向建構的和語境化的活動,重點是現實的語境性和相對性本質。科學研究能追求的是規律的特殊性和活力(viability),因為我們不能直接接觸和把握現實,也無法精確地預測未來。
現代思維是一種有限的思維方式參考王治河.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的後現代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它總是從某種給定或假定的東西出發,其最高假定是終極真理的存在;它強調分析、元素、確定性、絕對性、理性和知識的價值中立性。而後現代主義則是一種無限的思維方式,它反對任何假定的“前提”、“基礎”、“中心”、“視角”,否定對終極真理的幻想;它強調綜合、整體、不確定性、相對性、直覺和知識的價值性。
現代思維和後現代思維的比較
項目現代思維後現代思維
思維過程分析、從局部看整體綜合、從整體看局部
思維內容:
1本體論肯定終極真理的存在否定終極真理的存在
2認識論主客體互相獨立,意識與物質分裂,觀察是客觀的、非參與性的,強調因果決定性和可知性,知識和真理是客觀的主客體互相包容,意識與物質互相聯係,觀察是主觀的、參與性的,強調辯證互動性和不可知性,知識和真理是主觀的
3方法論實證建構
4方法控製變量、實驗、測量、幹預釋義、參與、開發可能性、多元方法
5評估依據客觀效度活力
6價值觀
科學與知識(真理)是價值中立的,真理與美德是分離的科學與知識(真理)是有價值導向的,真理與美德是一體的
二、心理谘詢的認識論基礎
現代思維假定心理世界與機械的物理世界一樣,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是可知的,我們可以通過自然科學的方法客觀地認識它們,對它們進行實證分析,形成客觀的和共有的知識,即一般的規律,並通過技術手段來處理、幹預和預計其效果。
後現代思維堅持把心理世界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存在於與社會環境的協同變化之中,處於不斷變化發展之中。我們不可能擺脫自身的和社會曆史的因素去客觀地認識心理現象,我們認識的心理現象是我們在特定的條件下建構的。心理學知識是主觀的和特有的,因而我們無法客觀地處理和幹預心理世界並預計其效果。現代思維試圖為心理谘詢提供一種純客觀的、理想化的、一成不變的標準模式,而後現代思維則徹底拋棄這種幻想,主張用社會曆史文化的觀點去建構心理谘詢,承認谘詢模式的多元性。我們可以看出兩者的不同認識論傾向。
心理谘詢的認識論
基本概念概念的本質現代思維後現代思維
存在(being)可知不可知
心理事實(如心理問題)被發現的、一元的、客觀的
被發明的、多元的、主觀的
心理學理論建立在事實之上事實源於理論
心理科學發現普遍的、與價值無關的心理規律創造特殊的、含價值的心理學知識
研究心理問題弄清為什麼弄清對問題的理解是什麼
心理谘詢處理心理問題處理對心理問題的理解
谘詢關係
專家-非專家式,谘詢師是理解和解決來訪者問題的專家
專家-專家式關係,谘詢師是理解和幫助建構的專家,來訪者是了解自己的人生經驗、解決自身問題的專家
谘詢結果變化是外因引起的,可以預測變化是內因引起的,無法預測
其他概念:
語言
表征的(representational)、調解(mediate)社會現實形成性的(formative)、構成(constitute)社會現實
學習反應性的(reactive)先行性的(proactive)、參與性的
記憶存貯的和提取的、回憶的社會性地重建的、解釋性的
思維計算的(computational)辯論的(argumentative)
動機行動的理由行動的期望
自我
個體的、分裂的、孤立的
非中心的、包含性的(embodied)、情境性的(situated)
三、心理谘詢的心理學理論基礎--心理發展觀
在現代思維的範式內,科學的基本目的是還原、因果解釋和預測。為了躋身科學,心理學家們試圖模仿物理學方法去發現關於個體和家庭發展的“真理”。為此,他們簡化人及其交往的複雜性,提出了一些層次性的階段特殊(hierarchicalstagespecific)發展理論,並聲稱它們對於常態和變態有高水平的預測性。這些理論的基本假設如下。
(一)發展是階段特殊的、線性的和層次性的
多數發展理論都持這一假設。它們認為發展是有序地通過可界定的階段進行的。在每一個階段,以往的發展不僅被加到而且被轉變為更為複雜、分化的功能水平之中。這些理論有皮亞傑(PiagetJ)的認知發展模式、艾裏克森(EricksonEH)的社會心理模式、紐格登(NeugartenBB)的成人發展模式、柯爾柏格(KohlbergL)的道德發展模式。他們主張個體在任一階段完成任務的程度影響以後的發展。家庭心理學家們也假定家庭的發展是通過可預測的階段進行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向分化度、組織複雜度和層次整合度(hierarchicalintegration)高的水平發展。家庭生活圈理論(familylifecycletheories)在這一階段的特殊性基礎上界定了家庭集體隨時間的變化:結婚、生育、育兒、孩子離家分居。
(二)發展規律是確定心理是否正常的依據
這些發展理論常習慣於建立可接受行為、任務和功能的界限,發展評估和谘詢的方案,並確定相應的社會政策。如社會心理模式主張掌握自主性(masteringautonomy)是發展親密(intimacy)的前提;家庭發展模式把離家(即與父母分居)定為良好適應的標誌。他們都認為一項發展任務產生於某一人生階段,成功地完成任務會導致幸福並促進完成後續階段的任務;而失敗則會引起痛苦、社會的否認和完成後續任務的困難。因此,與發展階段吻合的心理是正常的,否則是不正常的。
(三)發展發生在個體和家庭身上
發展理論中的少數注意到了直接背景(如家庭、學校、工作等因素)的影響,但大多忽視了人和環境之間辯證、協同的交換關係。環境發展觀用外源性範式(exogenousparadigm)解釋發展,認為發展是通過學習進行的,受環境的支配;新舊行為主義理論都屬此說。成熟發展觀(maturationaldevelopment)用內源性範式(endogenousparadigm)解釋發展,認為發展是個體或家庭自身的性質變化;新舊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皆持該論。
(四)發展模式代表現實的近似值(approximationsofreality)
許多發展模式認為客觀的、穩定的現實是存在的,個體和家庭的成熟度有賴於正確解釋這種現實的能力。現代思維把心理學家們的思想看作是這種現實的代表,因而凡是沒有達到模式標準的行為都被視為異常。
與現代思維的線性發展觀相反,後現代思維強調發展和意義創造的辯證互動的一麵,傾向於為發展的複雜性提供多元的和全息的解釋,其共同的基本假設如下。
(一)個體和家庭共同建構獨特的世界觀
個體和家庭依賴於獨特的世界觀在其生活空間裏體驗、理解和活動。我們從生活經驗中得出的意義首先是經過世界觀的過濾的。世界觀是我們獨特人生的自然的和合乎邏輯的產物,可分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認知發展導向,包括:①形象和知覺導向;②可見事物和具體的運動和思想導向;③抽象和推理導向;④認識自我和環境的辯證關係的導向。每一種導向都以特殊的方式影響語言、情感、知覺、行為和意義創造。個體和家庭在這四個導向中的對話(dialogue)導致成長發展、適應良好或適應不良。第二個維度是認知發展結構,指個體和家庭共建的關於世界、他人和自己的圖式。這些圖式的有效性取決於個體和家庭運用四個導向解決內外問題的程度。適應性發展表明結構有靈活機動性,個體和家庭都能運用各種導向;而適應發展不良意味著結構的死板、散漫和不發達。
(二)世界觀是在人-環境辯證協同變化(dialecticaltransaction)協同變化與相互作用(interaction)的區別:在相互作用中,個體的性質決定關係的性質,個體的變化是不同步的;而在協同變化中,關係的性質決定個體的性質,個體的變化是同步發生的。(參考葛魯嘉.心理文化論要--中西心理學傳統跨文化解析.沈陽: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140)中發展的
個體和家庭的發展既非環境的附屬品,又非完全獨立於環境。發展的動力是個體、家庭和環境的協同作用。我們通過參與環境而共建個體的世界觀,通過與他人分享經驗、產生共鳴而建立集體世界觀。這兩種世界觀都在人、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協同變化中產生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對生活意義的理解、他的情緒和行動。個體、家庭和社會環境三因素之間的互相影響程度取決於它們之間聯係的強度。如果個體的世界觀根植於家庭集體的世界觀,則個體與家庭之間的影響較大;如果家庭成員的世界觀根植於社會而不是家庭的理想,則受社會的影響較大;等等。
此外,後現代思維還強調“平等結果(equifinality)”,意思是,在相似的環境中生活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觀點,而在不同環境中生活的人可以有相同的觀點。我們不能把人與人之間的差別視為異常或缺失(deficit)。以往通常診斷的異常行為可以被解釋為自然的和合乎邏輯的反應,這種反應是由他人、環境、主客觀矛盾等因素引起的。發展和成長是一個富有個性特色的旅程。
(三)變化是以非層次性的、可回歸的方式發生的
後現代思維把發展的本質視為非線性的、可回歸的和適應的。適應良好的個體和群體常根據內外環境的變化而調節自己,這一點可用皮亞傑的平衡觀來說明。皮亞傑認為,變化是順應和同化兩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順應是改變自己的認知結構以適應環境,過度順應意味著個體和家庭擁有散漫的圖式和處於不平衡狀態,表現為對於環境中的微小變化便會作出改變自己的反應。同化是用已有的認知結構解釋新的材料,表現為個體和家庭試圖改變他人的觀點以符合自己的觀點。對觀念、信仰的執著程度可作為同化程度的指標。過度同化(overassimilation)說明個體和家庭依賴於陳舊的世界觀生活著,這種世界觀再也不能與環境或情境的需要相互協調了。顯然順應和同化並非是線性發展的。
(四)發展不良反映了世界觀和背景要求的不協調
個體和群體的世界觀影響著他們在適應內外變化時可供選擇的方法的多少。如果他們能運用適合需要的資源來應對問題,則產生良好的適應和發展。反之,如他們的資源已不能應付當前的情境,則導致適應不良。痛苦的經驗反映了各種人生的要求和適應能力之間的嚴重不協調。
四、心理谘詢的實踐
(一)心理谘詢中的語言
心理谘詢是通過語言進行的,對語言的不同看法直接影響心理谘詢的具體操作。現代思維認為語言本身與人的心理功能沒有聯係。生理心理學試圖把語言活動還原為大腦皮層的某種生化活動;行為主義認為語言是一種刺激信號,它本身沒什麼意義,意義是它與人生經驗之間建立聯係後的副產品;在精神分析中,語言是現象或線索,情結或潛意識中的衝突是本質內容;認知心理學把語言當作一種編碼形式、信息加工的載體。這些觀點都假定有一種不依賴於語言而存在的現實,語言是代表這種現實的工具,它如一幅圖畫,從中可以看到所代表的事物的“結構”。心理谘詢便是通過語言尋找和改造心理結構(問題)的過程。
後現代思維認為語言不可能從其他心理功能中區分出來。除新生嬰兒外,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在語言中進行,也用語言表達。語言本身是一種集體性的存在物,與他人、語境、文化等有緊密的聯係。較高級的大腦皮層語言功能並不產生於顱腔內,而是在社區中。後現代思維也不認為人類有超脫語言的客觀存在,因為對人來講,存在是知識,知識是釋意,釋意是話語,話語是文化。文化的基本單元是語境,語境是多元的、複雜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的語言活動發生在具體的有時空限製的語境中,而不是在抽象的文化中。因而,心理谘詢並不需要(也不可能)去改變整個文化環境,隻需要改變具體的語境就是了。而語境是人用語言建構的,所以心理谘詢是谘詢師和來訪者用語言協同作用,消減舊的建構、創造新的建構的過程。由於這種協同作用是非線性的,因而我們無法預測哪一種建議、幹預或解釋將是有效的。不少例子表明,來訪者產生的變化與谘詢本身之間很難找出因果聯係,就像我們坐在演講廳裏突然有所領悟而根本找不到與演講內容之間的聯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