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四章(3 / 3)

紮根理論是建立在符號互動主義(symbolicinteractionism)基礎之上的,它主張人與社會環境是互動的、聯係的,認識者和認識對象是不可分離的,研究者是參與觀察者(participantobserver)。紮根理論重視研究意義類型(patternsofmeanings),它通過訪談、閱讀谘詢記錄和報告以掌握第一手資料,然後甄別其中的意義類型。它也重視不符合類型的特例的研究,通過比較案例發展關於現象的理論。

紮根理論提出的研究步驟如下:

第一步,開放式編碼(opencoding)。考察材料的意義單位,把材料分類。

第二步,軸心式編碼(axialcoding)。尋找類別之間的聯係,並把它們聯係起來。

第三步,選擇式編碼(selectivecoding)。選擇核心類別,使其他類別能圍繞著它組織起來。

2心理現象學範式(psychologicalphenomenologicalparadigm)。

現象學方法的基本假設是,人所體驗的經驗是真實的現象,它是科學研究的對象。傳統現象學方法是描述自己的經驗,而心理現象學則包括描述他人的經驗,然後用心理學的術語加以解釋。心理現象學分析材料的四個部驟:一是閱讀谘詢記錄和報告;二是把材料分成“意義單位(meaningunits)”,意義單位不是獨立的元素,而是與上下文相聯係的總體現象的一個方麵或格式塔(gestalt);三是分析各單位的心理學意義,即把單位翻譯成心理學語言;四是把各種意義綜合起來,形成對被試經驗的一般性陳述。在研究中,被試越多則對經驗的實質的總結越好。它不同於紮根理論,因為它分析各種經驗的實質和共同本質。但它也考慮例外現象。

這兩種範式的主要操作方式是:參與性觀察、訪談和實物分析。

最近,有的心理學家提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叫“比喻分析(metaphoranalysis)”。它假設人們是用比喻來表達抽象的經驗的,谘詢師是否理解並使用來訪者的比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來訪者對谘詢師的好感程度和谘詢效果,而谘詢效果本身也往往是通過比喻反映出來的。例如,假如來訪者用汽車拋錨比喻婚姻關係的困境,谘詢師理解並運用這一比喻與之溝通,說明了良好的谘詢技能;反之,谘詢師用自己的比喻(如生意不好)來描述,說明谘詢技能欠佳;經過谘詢如來訪者認為汽車又起動了,則可作為良好谘詢效果的標記。所以,來訪者的比喻是研究心理谘詢的最佳變量。

六、心理谘詢師的培訓

心理谘詢師的培訓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協同作用過程,其目的是促進受訓者的個人成長和專業發展,使其能為他人提供良好的服務。谘詢師的培訓有三種基本模式。

(一)專家權威模式(expertauthoritymodel)

這種模式以現代思維為基礎,視培訓為專家把科學知識授給受訓者的過程,雙方的關係是專家-非專家式的。經過培訓後的人能對來訪者的問題作客觀的專業化的理解,進而幹預和改變來訪者。蘭伯特認為培訓的效果取決於科學知識的水平,如果通過大樣本控製實驗證明了某些有效的谘詢模式,那麼,我們就可以製定受訓者所要做的是什麼了。因而,培訓就是教他們去執行已被證明了的程序。弗蘭裏(FrerieD,1993)稱這種模式為“存款(banking)”教育,學生是受存機,教師是存款人。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不少專家設計了谘詢菜單,教師的工作就是指導學生遵從這些專家權威提出的規則。精神分析技術、行為矯正技術和傾聽技術都是常用的培訓菜單。

赫裏(HurryA,1993)報道,菜單化的訓練(manualizedtraining)能提高學生使用菜單中的技巧的能力,最有效的培訓者是經常停住錄音磁帶提供反饋的教師;但是,他們發現嚴格遵守菜單的人與受訓前相比對來訪者表現出較少熱情和較強的敵意。此外,這種培訓是自上而下地進行的,如霍洛韋等(HollowayEL,etal.)發現培訓者控製著培訓中的人際關係,扮演著專家權威的角色。因而,一個嚴重的問題出現了,培訓者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能成為各種受訓者和來訪者的專家權威嗎?

(二)建構模式(constructivistmodel)

這種模式以後現代思維為基礎,視培訓為幫助受訓者認識自己的經驗,共同重建這種經驗的過程,雙方的關係是專家-專家式的。經過培訓的人能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的經驗,並與之共同再建經驗,進而產生積極的人生變化。卡根(KaganN,)指出,參與者是他們自身經驗的最好權威和解釋者;在每一次谘詢後,培訓者立刻與受訓者會麵,受訓者描述自己的谘詢經驗,討論以這種經驗為基礎,培訓者鼓勵受訓者自己去積極探索谘詢經驗。Holloway(1995)認識到,培訓過程涉及培訓者、受訓者和來訪者三方麵的關係,每一種關係都是獨特的,因而,培訓者可以控製部分的關係,但焦點在於受訓者自己的經驗。

斯科夫霍爾特和龍尼斯達德(SkovholtTM&RonnestadMH,)對谘詢師思想的變化進行了為時六年的定性研究,發現那些不斷反思自己的經驗的谘詢師傾向於發展出適合每一個來訪者的獨特方法,在專業上成長快;而那些不反思的谘詢師隻根據單一的建立在良好研究基礎之上的方法工作,其專業發展不太理想,有時則放棄了谘詢職業。他們(1993)建議,培訓者的任務不是告訴初學者應該做什麼,而是支持他們反思谘詢經驗。紐伊菲爾德等(NeufeltSA,etal.,1995)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主張培訓者鼓勵受訓者根據對某一來訪者的谘詢經驗和以往的知識經驗提出假設,分析來訪者的每一個反應以檢驗假設,從而發展出適合這一來訪者的谘詢方法。

(三)綜合模式

綜合模式結合了現代思維和後現代思維方式,它一方麵認為受訓者的個人谘詢經驗有利於發展適合於某一來訪者的獨特方法,因而應該參加個別谘詢(如用精神分析法)和團體谘詢(如用人本主義方法);另一方麵認為培訓者在這種谘詢活動中又是方法上的權威,因為他決定采取某一種方法如精神分析分或格式塔方法。

發展方法(thedevelopmentalapproaches)是有代表性的綜合模式,它在過去十多年中占居著主導地位。它從建構主義的角度反對一種培訓方法適合所有人的觀點,要求培訓者對每一個受訓者作出評估,在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配上適合的方法。

它又從現代主義的角度把評估完全基於這樣一種思想:受訓的年份代表著發展的水平。這一思想得到了實證研究的證明。而用實證常模判斷個體發展水平是與建構思想背道而馳的。

係統方法(systemsapproach)是另一種綜合模式,它強調培訓關係是背景性的,背景因素包括風俗習慣,培訓者、受訓者和來訪者個人的性格特征和處理問題的方式等。同時,它根據自己的研究,認為培訓者應該控製培訓關係,並把理論和研究翻譯成實踐方式。

我們可以了解現代思維和後現代思維在心理谘詢培訓中的基本差別。

心理谘詢的培訓原理

培訓原理現代思維後現代思維

變化的本質變化是培訓方法決定的,所有的受訓者都應該產生相同的發展變化,培訓者不必了解受訓者的個人背景,如價值、信仰、個性等變化是在一定的內外背景條件下發生的,受訓者之間有個別差異,培訓者應該盡可能了解受訓者的個人背景

知識的來源知識來自實證研究,是專家權威傳授的,具有統一性和標準性知識來自個體的專業經驗,是培訓者和受訓者共同建構的,具有背景性和特有性

假設的提出培訓者為受訓者提出假設,讓受訓者去執行培訓者鼓勵受訓者自己提出假設,讓其自己決定去做

假設的檢驗通過統計方法檢驗谘詢假設通過考察結果的有效性檢驗谘詢假設

七、評估與展望

西方心理谘詢中的現代思維和後現代思維是時代精神的反映。文藝複興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用機器來比喻宇宙和人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人們希望像操縱機器一樣來操縱人的內心世界,像做外科手術一樣來治療心理疾病。弗洛伊德的初衷就在於建立機械主義的科學心理學,當發現行不通時才轉向心靈主義;行為主義和心理測量則削足就履般地迎合了這一需求。到了20世紀中葉,後現代主義興起,有機整體論取代機械還原論,使心理學家重新審視心理谘詢的理論和實踐。無疑,現代思維給心理谘詢作出了巨大貢獻,如各種行為矯正技術的發明。但用實證主義的方法研究普遍的心理谘詢技術已證明是不成功的,其致命弱點在於把心理現象從時間和社會背景中抽象出來,把心理現象隨時間的流動性歪曲為按空間的固定性(即強調非時間性結構),通過考察心理現象在不同時間點的狀態來分析其發展變化。如在記憶力測驗中,被試今天識記的內容一百天後能再現的程度被用來確定記憶力水平。這裏,基本的假定是,良好的記憶能力是記憶內容不隨時間和社會曆史條件而變化,就像把它從一個房間移到另一個房間一樣。在心理谘詢中,這種假設表現為,認為谘詢效果是線性發展的,就像勻速運動一樣,相同的時間間隔(如每周一次)產生相同的心理變化,並與環境的變化無關,因而谘詢可采用固定時間間隔的方式進行,並用心理測量進行評估。事實是,時間本身意味著變化,心理現象處在時間流之中,並植根於社會文化之中。由此可見,希望在心理谘詢領域發現普遍性規律的現代思維所麵臨的困境。事實上,人類的心理是如此的複雜以致不適合用邏輯實證主義的方法進行研究。

顯然,心理谘詢(乃致整個心理科學)需要一種新的認識論,後現代思維為之提供了契機。後現代思維解構了傳統主流和非主流心理學中對普遍心理實體、統一的心理健康標準和谘詢模式的建構,用一種更開放的態度考察心理現象的發展變化。它把心理學知識視為一種社會話語,一種理解現實的方式,而不是現實本身。這種話語是人建構的,反過來也建構人。如DSMIV是人建構的心理疾病診斷係統,包含200多種類型;一旦應用於社會,這些種類就會變成人人皆知的共同語言或社會話語(如神經症),它影響(建構)著人們對行為的看法,並建構著人的行為。科學的語境是一種社會過程,它限製著我們對被研究現象的理解。這也是後現代思維消解一切給定的假設、拋棄對心理定理的探究的原因。

後現代思維對心理谘詢的未來主要有三方麵的啟示。

第一,範式的轉變。當人的思維方式表現出局限性時,解決的方法是追求更高水平的思維,即庫恩所謂的範式(paradigm)的轉變。後現代思維的範式本質上是模糊的,它不僅要求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而且要求我們成為不同的人。這不是去發展新的技巧,而是發展永遠展開著的認識論立場(everexpandingepistemologicalpositions)。這種立場的特征不是穩定的認識,而是模糊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多層麵的和以語境為基礎的。哈根斯和葛浩(HargensJ&GrauU,1994)HargensJ&GrauU.Cooperating,reflecting,makingopenandmetadialogue--outlineofasystemicapproachonconstructivistgrounds.TheAustralianandNewZealandJournalofFamilyTherapy.提出心理谘詢的建構主義立場,強調谘詢者要保持合作、反省和開放的態度,並提出了後對話(metadialogue)的谘詢方式,即谘詢師要與另一個觀察者當著來訪者的麵討論谘詢師為什麼這樣而不是那樣看問題,由此打破谘詢者的權威性,突出谘詢的建構性。這種思維範式的轉變會造就新的心理學家,他們對現實的相關性和建構性本質十分敏感,對變化沒有抗拒心理。

第二,包容與整合的趨勢。後現代思維認為知識之間的界線是人建構的,因而也是可以打破的。它所采用的是更為複雜的、包容的和整合的認識論姿態,能使以前互相對立的成分被係統地整合起來。從這一角度講,建構主義的元理論是探索和整合各種看似矛盾的理論的最佳選擇,因為建構主義方法可能會很快地鑒別出各種理論共同的變化原理。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發現和證明方法應該靈活地運用,心理谘詢也應該采取博采眾長的整合模式。

第三,宣傳員的角色。後現代思維者尋求的是一種新的意義係統,它能使人對於知識的社會效果有敏銳的洞察力。知識是有價值導向的,有社會性、政治性和教育性,它的目的是使人能減輕痛苦,幸福地生活。知識不是價值中立的,因而需要不斷地加以修正。心理谘詢的研究者和實踐者都對自己所創造的知識的社會效果負有責任。未來的谘詢師們是否持有這樣的思維方式直接影響谘詢效果。因而,後現代思維者必須扮演宣傳員的角色,推進新的思維方式的傳播。

總之,西方心理谘詢領域正在發生著一場以後現代思維為基礎的理論變革。後現代思維批判現代思維,但又或多或少地包容它,有意無意地受其影響,這一點在非主流心理谘詢對待主流心理谘詢的態度中表現得較為突出,這反映了後現代思維自身的迷茫和矛盾。如它在極力擺脫傳統心理學的各種預設的同時,又在尋找新的統一的規律;在運用辯證法的同時,又過分強調人對環境的建構作用和語言與內心體驗的一致性;在強調心理現象萬物皆流般的變化性,主張不固著於某一時刻的心理常態的同時,又十分固著於語義本身,似乎語義是一種絕對真理;在無情批判實證主義的同時又不得不承認它的合法性;等等。不難看出,由於西方知識領域的思維一直是片麵的、極端的,似乎不走極端不足以標新立異,不標新立異不足以生存。後現代思維在否定現代思維的極端性的同時,也表現出相反的極端性。心理谘詢經過百年的片麵探索,造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麵。終於,心理學家們開始醒悟心理世界的辯證法原理。但後現代思維能否真正使已習慣於片麵思維的西方心理谘詢朝向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前進?目前還不能斷言。

那麼,西方心理谘詢中的現代和後現代思維方式對我國心理谘詢的發展有什麼啟示呢?

例如,我們的努力方向是試圖建立我國心理谘詢的元理論呢,還是追求谘詢理論的多元化?

我們研究的重點是中國人心理發展的普遍規律呢,還是一種開放的、適應變化的、靈活機動的谘詢態度,抑或兩者兼顧?

在飛速變化的社會中,能否找到中國人心理發展的普遍規律、統一的心理健康標準和谘詢模式及技巧?

如何在我國心理谘詢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中應用後現代思維特別是辯證思維原理?

我國的心理谘詢實踐與培訓是應該采用“專家-非專家”模式呢,還是采用“專家-專家”模式,抑或采用兩者的結合模式?

培訓的焦點是傳授知識技能呢,還是培養一種人格?

如何把我國古代的辯證心理學思想翻譯成適合現代社會的有活力的語言?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關係如何處理?

如何用活力而非效度標準來評估中國心理谘詢研究成果(如各種心理健康量表)的科學性?

我們的雜誌是否應該鼓勵發表大段運用谘詢對話的案例研究報告?

個案報告的學術水平如何評估?等等,這些均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