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四章(2 / 3)

由於現代思維認為語言表征客觀現實,因而喜歡說“觀點”、“視角”、“來訪者被看清楚了”、“我明白”等;後現代思維認為語言表征我們對現實的理解並構成我們所理解的現實,因而喜歡說“論點”、“偏見”、“來訪者被與……聯係起來”、“我理解”等。當我們說某個詞比另一個詞更好時,現代思維認為它比另一個詞更加接近客觀現實,而後現代思維則認為它更符合某一特殊場合的給定目的,而不是更接近現實。在心理谘詢中,現代思維追究語言所代表的現實,後現代思維追究語言本身的意義。

(二)心理谘詢的方法

在心理谘詢實踐中,現代思維假定來訪者是一個麵臨內部心理問題的孤立的個體或群體。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谘詢師可以也應該以旁觀者的姿態冷靜地分析,而不摻雜任何個人的偏見和情緒。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客觀存在的,谘詢師能提供客觀的幹預並預測其效果。谘詢師可比作是內心世界的醫生,治療內部心理疾病。谘詢是客觀地診斷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其目的是矯正異常的心理或改正不正確的認知、情緒和行為。

後現代思維認為來訪者是一個整體性的人,是一個與他人、家庭、社區交往著的個體,他的問題與其生活其中的環境有密切關係。在谘詢中,問題又與谘詢師有關,谘詢師本身構成問題的一部分,因為谘詢師是一個參與者而非旁觀者。問題存在於交往的話語界麵之中,是雙方的一種共識或協議。心理谘詢是通過積極參與而共同創造意義的過程,其目標是達成更有適應性的和有活力的建構,從而導致積極的人生變化。

這兩種思維在各種心理谘詢方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下麵擇要加以說明。

1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受自然科學中的物理主義的影響,早年試圖在物理主義的生理學基礎上建立起一種自然科學的心理學,以神經過程來分析心理過程。後來,他很快放棄了這種主張,靠向心靈主義,創立了精神分析法,但保留了不少自然科學的思維方法。第一,他認為心理世界是與物質世界平行存在的客觀實體(本體論的二元論),終絕真理是存在的。他常自比為心理學界的摩西,從上帝那兒獲取潛意識世界的真理,再告訴世人。第二,他主張認識的主體與客體是可以完全分開的(認識論的二元論),我們可以用客觀的姿態來觀察心理世界。第三,他認為心理世界是由基本的要素組成的(還原論),如力必多、本我、自我、超我、情結等。第四,認為人的行為是由潛意識、早期經驗、性欲決定的(決定論)。第五,認為人的心理發展是線性的和不可回歸的,停滯和倒退都是不正常的(線性發展觀)。第六,在操作方法上,弗洛伊德采用客觀主義的態度,即以旁觀者姿態進行心理治療。他讓來訪者躺在沙發上,背對自己,目的是為了排除對來訪者的幹擾,保證觀察的客觀性;他用臨床法(包括自由聯想法和夢的分析法)時,把來訪者及其聯想和夢作為客觀對象進行分析,把來訪者的“病”(情結)視為客觀的、與自己無關的現象;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把潛意識的情結提升到意識中來,使來訪者有所領悟,從而矯正人格。

但弗洛伊德的臨床法本身是完全不符合現代思維要求的,它沒有嚴格控製的操作程序,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對問題的理解依賴谘詢者的洞察力,對問題的解決靠來訪者的領悟力。它無法實證,無法用實驗進行研究。但從後現代思維的角度看,弗洛伊德強調心理世界的特殊性,主張用特殊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他的理論和方法有較強的適用性和活力,因而也是科學的。

弗洛伊德之後的精神分析家們在理論建構上紛紛脫離了弗洛伊德,但在思維方式上依然有現代思維和後現代思維混合的傾向。如榮格認為人的心理活動是由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決定的(還原論和決定論),人格類型影響對世界的認識(建構主義);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主張潛意識中的自卑情結決定著行為目的和生活風格(潛意識決定論),人的心理不是若幹互相排斥的本能組成的,而是一個整體(整體論);弗洛姆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無意識決定的(決定論),社會性格由社會環境決定又反作用於社會環境(辯證法);艾裏克森認為人的發展是線性的(線性發展觀),每一階段的發展主題既包含危險又充滿契機(辯證法);等等。在心理谘詢中,這些理論都主張谘詢師(主體)與來訪者的問題(客體)是分離的,問題的本質是可知的,幹預的效果也是可測的;谘詢關係屬醫學模式中的醫-患(專家-非專家)關係。這些分析家們都試圖發現人類心理世界的一般規律,為人類心理問題的診斷和矯正提供一套有效的模式。雖然他們都有因果決定論的思想,但是,他們都沒有用也不可能用實證的方法研究心理現象,其主要使用的方法是釋夢、回憶童年經驗、自由聯想等臨床法。

2行為療法

華生的行為主義是西方心理學史上的“科學革命”,它百分之百地采取了現代思維方式,主張用自然科學的原則來規範心理科學。它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定為行為,把心理學的任務定為客觀地考察人的行為及其與環境刺激的因果聯係,把心理學的目的定為預測和控製行為。行為療法的理論基礎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條件反射都是在實驗室裏通過嚴格控製的實驗得出來的,完全符合自然科學的要求。首先,它們把行為還原為神經活動和肌肉活動,即把心理世界還原為物質世界(本體論的一元論);其次,主張主客體的絕對可分性、知識的客觀性和中立性(認識論的二元論);再次,認為行為是由環境機械地決定的;最後,試圖建立一套跨越文化的一般的行為診斷和改造技術。這種思想反映在心理谘詢中便是主張谘詢師是一個客觀的觀察者或行為訓練者;來訪者的問題行為是習得的、客觀的,由環境刺激決定的;行為和環境刺激都可以還原為一些基本的成分,我們可以找出它們之間的因果聯係,通過控製環境刺激達到改造行為的目的;谘詢關係也是醫患式的。行為療法的種類很多,如係統脫敏法、厭惡療法、暴露療法、正強化法、負強化法、懲罰法、消退法、製想法、代幣製法等等,這些方法都可以用實證方法進行研究和使用。

模仿學習論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行為主義的機械決定論,考慮到了個人的經驗、環境因素與行為之間的互動作用,有一定的辯證思想。他提出的模仿學習也是一種常用的行為塑造技術。

3心理測量法

心理測量是以現代思維中的還原論和決定論為基礎的。其假設是,心理現象由某些基本元素組成,這些元素是相對穩定的、可測量的,其相互關係是可以澄清的;心理發展是線性的,發展水平也是可測量的。第一個心理測量《比-西兒童智力量表》於1905年問世後,各種心理量表(如性格測驗、興趣測驗、情感測驗、能力傾向測驗、心理健康測驗等)層出不窮,人們對心理測量的興趣經久不衰,以致心理量表的製作和發行成了一個現代行業。這一現象本身說明了現代人對科學思維的信仰和偏好。心理測量是心理谘詢中用於診斷、評定和預測的常用手段,傾向於強化專家-非專家式的谘詢關係。

4人本主義療法

馬斯洛等人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反對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的決定論和還原論,認為原子論的思維方式,是某種輕微的心理變態,或至少是認識不成熟症候群的一種症狀。它強調用整體思維研究人的本性,因為宇宙、社會和人都是有著內在聯係的整體。它把理論建立在對健康人格的個案研究之上,同時認為科學本身是人的創造,是建立在人類價值觀基礎上的,並且它本身也是一種價值係統。它反對科學的一元性,提倡科學的多元性;反對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否定人性的道德、價值性,認為人性(如真、善、美、正義、歡樂等)本身是含價值的。在心理谘詢中,它反對疏遠的非個人的客觀關係,主張建立親密的個人關係,因為隻有在親密的人際關係中,人的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才能得到充分滿足,其谘詢關係偏向於專家-專家式。這些思維方式和內容都與後現代思維相吻合。但人本主義心理學假定人類有超越曆史條件的永恒不變的人性或人的本質,如馬斯洛的似本能(instinctoid)和羅傑斯的實現的趨勢(actualizingtendency);它反對價值相對論,提倡人類有終絕價值和遠大的理想可以追求;它承認心理世界的價值性的同時,也承認有一個非人類的價值中立的客觀世界存在;在心理谘詢中比較輕視具體的文化背景的作用。這些又與現代思維保持了某種一致性。人本主義治療主要是一種對人的態度而不是一種具體的操作技巧,它強調對來訪者的無條件的接受、關懷、尊重、理解,使對方了解真正的自我,開發積極向上的潛能,實現自我價值,成為健康的人(如羅傑斯的非指導性谘詢)。

5職業谘詢

職業谘詢是一種谘詢內容而不是一種獨特的方法或流派,但它在西方尤其在美國社會十分流行,包含了許多理論和方法,構成了經久不衰的運動,故在此略述一二。

帕森斯的特征-因素理論是現代職業谘詢的基礎,它的基本假設是,個體有獨特的能力類型或特征,它們可以被客觀地測量,並與工作的要求相匹配。其谘詢步驟是:①分析個體的心理特征;②分析職業特征;③匹配人和職業。之後,其他心理學家們修正了帕森斯的固定匹配觀,提出了發展觀、動機理論、形態學方法和信息加工理論等,但其思維方式主要是還原論和決定論,其理論基石是“心理計量的自我(psychometricself)”假設。這一假設認為,自我是由穩定的要素組成的,即由特征(traits)、因素(factors)、維度(dimensions)、變量(variables)交織構成的。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各種人格、能力、興趣和自我測量便大量應用於職業谘詢,以幫助職業選擇中的預測和決策。此外,現代思維把人的生活分為私生活和公眾生活、工作和娛樂、家庭與事業等,把職業谘詢與生活谘詢分離出來;同時主張人生的職業心理發展是線性的,不可回歸的。而後現代思維則認為自我是在不斷地變化的,它既非純客觀的、也非純主觀的,它是在主客觀辯證互動中進化著的一種計劃(project),“計劃自我(selfasproject)”像一位藝術家一樣創造著獨特的人生;自我的任何一個方麵都不可能是固定的。因而,後現代思維並不鼓勵過分使用心理測量來指導職業決策,而是強調鼓勵來訪者積極地進入變化和進化常態,尋找適合自己的建構和解構方式,學會決策、把握自己(來訪者是自己生活的專家)。同時,後現代思維主張生活和事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職業谘詢首先應從整個人(totalperson)出發,從一個人的社會文化背景、遺傳素質、教育狀況、家庭關係、社區資源中考察個人的興趣、價值、能力和行為傾向,從而了解其職業發展。職業谘詢的目的是幫助人創造更好的人生,谘詢者是創造過程的參與者。有代表性的後現代職業谘詢理論有人生職業理論(life\|careertheory)、習慣(habits)論和人生計劃(lifeplanning)理論等。

6以文化為中心的心理谘詢(culturecenteredcounseling)

佩德森(PedersenP)認為以文化為中心的心理谘詢或多元文化心理谘詢(multiculturalcounseling)是繼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後的第四思潮。該理論起始於20世紀70年代,是目前美國心理谘詢界的熱點,它產生的背景主要是美國社會的文化多元性和日益提高的少數民族的地位,及主流心理學的局限性。它受後現代思維中的文化相對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影響較深,認為人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文化也活在人之中,兩者的關係是辯證的;文化教給人價值和意義,人據此建構自己;文化是動態的和複雜的,人可以屬於許多種文化,它們因時間、場合、情境而具不同的意義;在一種文化中正常的行為在另一種文化中可以是不正常的。心理谘詢是共建意義的過程,谘詢師是參與者,他必須了解自己和來訪者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其行為。這種思潮主張文化的平等性和價值的相對性,強調對谘詢師的多元文化知識、意識和技巧方麵的訓練,傾向於建立專家-專家式的谘詢關係。但它有較強的文化決定論傾向,並努力發展出一套普遍適用的培訓課程,因而又有現代思維的影子。

五、心理谘詢的研究

用現代思維進行心理研究采用實證主義或假設-演繹模式,是主流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發展到行為主義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認知心理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行為主義,但其思維方式仍未根本變化。實證模式在心理谘詢研究中一直占統治地位,它強調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方法中心。把研究方法而不是內容、價值作為衡量科學水平的標準。

第二,演繹性。先提出一般性的假設,再通過各種驗證手段來確認其合理程度。

第三,可證偽性。任何假設的合理性都是可以被否定的,在統計學中表現為置信水平。

第四,客觀性。把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對立起來,強調研究者可以也應該在觀察時避免加入個人的意願、興趣、情感、愛好和價值觀等;研究和知識的價值是中立的。

第五,數量化。把人的行為和經驗還原為數據,然後由研究者而不是被試自己對數據進行解釋。

第六,因果性。谘詢中的幹預與行為的變化之間存在線性的因果聯係,用統計方法可以測出這種關係。

第七,普遍性。研究的目的在於發現具有普遍意義的心理谘詢規律,並將其推廣應用。

第八,預測性。根據因果性和普遍性,我們可以預測谘詢方法能產生的效果。

實證研究的基本過程是:提出假設→確定變量→測量和分析數據→檢驗假設、提出解釋。具體操作方法有:實驗室實驗法、自然實驗法、實驗室觀察法、非參與性自然觀察法、心理測量法、問卷法等。

後現代思維認為,人類心理現象的豐富性和複雜性遠遠超出了定量研究的能力範圍。1984年,美國《谘詢心理學雜誌》上有人撰文呼籲心理谘詢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此後,個案和定性研究開始在雜誌上出現,它們采用比例和序列分析(proportionalandsequentialanalysis)的猜測技術(stochastictechniques),側重於深入仔細地分析個人經驗。1994年在同一雜誌上舉辦了定性研究專欄,不少研究都用了對話記錄作為描述經驗的資料。這種方式使研究者能從心理上接近谘詢者和來訪者當時的經驗,故稱“經驗接近姿態(experiencenearposture)”。定性研究強調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問題中心。強調科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人類解決重大的問題,應該讓方法適應問題,而不是相反。

第二,價值性。科學應關心研究的價值,因為真理與美德、知識與價值是統一的。

第三,歸納性。從各個深入研究的案例中總結出有意義的知識。

第四,參與性。研究者積極主動地加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之中,盡量從經驗上接近被試。

第五,反思性。研究者要了解自身背景因素如性格、文化背景等對觀察的影響,即認識自己是如何認識的。

第六,定性化。盡量還經驗的本來麵目,從被試的角度描述經驗。

第七,特例性。強調事物的特殊性和變化性,不追求穩定的特征和普遍的規律。

定性研究的基本過程是:確定研究的問題→查閱文獻和背景資料→建構概念框架→抽樣調查、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建立理論、推廣應用。

定性研究有兩種基本的範式。

1紮根理論(grounded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