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 6 不畏將來,不念過去(2 / 3)

在徐誌摩逝世4周年的時候,林徽因寫下了《紀念徐誌摩去世四周年》的散文,發表在《大公報》上:但是我卻要告訴你,雖然4年了你脫離去我們這共同活動的世界,本身停掉參加牽引事體變遷的主力,可是誰也不能否認,你仍立在我們煙濤渺茫的背景裏。間接的是一種力量,尤其是在文藝創造的努力和信仰方麵。間接地你任憑自然的音韻、顏色,不時的風輕月白,人的無定律的一切情感,悠斷悠續的仍然在我們中間繼續著生,仍然與我們共同交織著這生的糾紛,繼續著生的理想。

你並不離我們太遠,你的身影永遠掛在這裏那裏,同你生前一樣的飄忽,愛在人家不經意時蒞至,帶來勇氣的笑聲也總是那麼嘹亮,還有,經過你熱情或焦心苦吟的那些詩,一首一首仍串著許多人的心旋轉。

這不再是簡單的筆畫文字,它超越了其表麵的形式和內容,傳達出她隱於心中的哭聲。那曆曆在目的往昔,如同一把鋒利的鋸條,來回拉扯著人們的心髒。

悲痛並不是全部,她從這生與死的輪回中,看到的是對生的熱愛,對死的淡然。早逝的他,留下了難以平複的悲傷,以及對生命敬畏的態度。

1935年5月9日,林徽因還未痊愈的心又遭受了當頭一擊,新月派青年詩人方瑋德在北平醫院病逝。

她跟隨眾人送殯到法源寺,走了一路,眼淚流了一路。回憶在此時此刻,成了最惱人的東西,那些曾經真切感人的過往,如今再難重現,對比著冰冷的軀體,著實令人心痛。

她拿起筆來,寄托無盡的哀思:“瑋德,是不是那樣,你覺到乏了,有點兒不耐煩,並不為別的緣故你就走了,向著那一條路?瑋德,你真是聰明;早早的讓花開過了,那頂鮮妍的幾朵,就選個這樣春天的清晨,揮一揮袖對著曉天的煙霞走去,輕輕的,輕輕的,背向著我們。春風似的不再停住!”

林徽因眼前閃現出那張年輕的麵孔,他似乎還沒有完全脫掉孩子氣,見了生人還那樣羞澀,可是他又是那樣充滿活力,一副什麼也不在乎的樣子。

生命就這樣變得黯淡無光,還未開放的花朵,一時沒能抵抗命運的驅使,就這樣衰落了。他的突然離去,讓林徽因感到了生命的無助和脆弱。

麵對生老病死,即便是聰慧靈敏的林徽因,也是無可奈何的,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生命消逝,隻能流淚,流淚,再流淚。

生活給了她太多思索,她參透了瞬間與永恒、生命與死亡、存在與不朽的禪意。那兩年,她的詩作還有《年關》《你是人間四月天》《靈感》《城樓上》等。她讓自己的藝術,越來越貼緊了命運。

命運就是這樣無情,它過早地把一個個殘酷的現實,拋給活著的人們。

離別在每一天裏,在不同的角落裏重複上演。逝去的人永眠地下,再也不能參與我們的生活,活著的人唯有重拾勇氣,帶著逝者的精神繼續生活。

悲傷也許會永存,卻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他日黃泉相逢,再將來不及訴說的心事,一吐為快。

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女人生來就有一副柔軟的心腸,男人愛說女人矯情,其實是他們不懂,女人對自己所熱愛的一切,投入了太多感情。

與他人相處時,多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一下,照顧一下別人的情況和心情。這樣細致入微的照顧,於他人而言堪比雪中送炭;於自己而言,未嚐不是好心情的源頭。

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是女人修飾心靈的上乘佳品。不論她有著靚麗或是醜陋的外表,心靈的澄淨善良會由內而外地散發出輕柔的光彩。

沈從文與林徽因是私交甚好的朋友。

1934年,沈從文就任《大公報文藝副刊》的主編,恰巧這時林徽因的大部分作品都在那裏發表。

不相上下的年紀,聊起天來就格外自在。林徽因很是喜歡沈從文的作品,每一篇必然會細細品讀。正如林徽因的摯友費慰梅在她的《梁思成與林徽因》一書中所說,“他們之間發展出一種熟稔的友誼,林徽因對沈從文有一種母親般的關懷;而沈從文,就和親兒子一樣,一有問題就去找她商量,找她想辦法”。

甚至連私密的感情問題,沈從文都會向林徽因傾訴。

她給他回複的信中所提到的“橫溢的情感”,指的正是沈從文和文藝少女高韻秀的一段婚外戀。當時高韻秀是熊希齡的家庭教師,正巧沈從文有事去熊希齡在香山的別墅,主人不在,迎客的便是高韻秀。幾句閑談過後,彼此都留下了較好的印象,於是以此為開端,才有了沈從文後來的糾結。

這段往事並不為人所熟知,一直以來都很隱秘。這個故事的線索還是通過林徽因和美國著名曆史學家費正清的夫人費慰梅之間的英文書信中發掘出來的,沈從文隻對林徽因一個人傾訴。

沈從文將糾纏在心裏的矛盾毫無保留、毫無隱瞞地向林徽因傾訴,可見他與她的感情至深、至真,也可見他對林徽因的信任。這份信任,來自於林徽因不動聲色的善良和體貼。

沈從文曾一度經濟拮據,甚至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眾多好友都有意慷慨解囊,卻都被他婉拒了。林徽因自是了解他的為人,有著知識分子的清高,更多的是願意自己承擔生活。

想要接濟他,又擔心傷了他的麵子,林徽因隻好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她讓她的堂弟林宣時不時地向沈從文借書來看,趁著還書的時候,悄悄地在書裏夾一些錢,數量不多,卻足夠解決燃眉之急。

這樣一來,沈從文自然心領神會,斷然沒有再去拒絕的道理,便欣然接受,等經濟條件稍好,立即歸還。

有時候好心好意未必能獲得對應的感謝和感動,也許並不是受恩之人沒心沒肺,也不是他不知好歹,沒準是幫助別人的方式不對,在不知不覺間,觸碰到了他人的軟肋和自尊,原本是善事,卻叫別人覺得尷尬。

女人在這一點上,可以做得更好。她們與生俱來的細膩與柔情,她們精銳的觀察力,加上一副好心腸,一定能夠在最適合的時機,用最恰當的方式,給予別人最需要的幫助。

林洙在成為程應銓的第一任妻子、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之前,是一個初來北京求學的女學生。當時,林洙想進清華的先修班,時逢解放前夕,當年的先修班並沒有照常舉辦。她帶著父親的介紹信去找福州同鄉林徽因,希望得到林徽因的幫助。

她的英文較差,林徽因決定每周二、五下午輔導她的功課。當時林徽因的肺結核已經到了晚期,體力難支,卻依舊時斷時續地為她補習。

解放後不久,林洙收到父親的來信,催促著她準備與程應銓完婚,並得到林徽因個人的資助。這一次,林徽因說了善意的謊言,她假借營造學社的名義,讓林洙可以安心地將錢收下。

對別人的善意,並不一定就局限於直截了當地給予。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可能大不相同。

林徽因的善良,在於她懂得用心去體諒別人,將一番好意完美地交到他人手中,如春雨潤物無聲。這與她平日裏的伶牙俐齒不同,卻一樣體現著她的魅力。

其實林徽因並不是她本來的名字,她的本名原為林徽音,出自《詩經大雅思齊》中“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她將名字改為“林徽因”是30年代初期的事情,據曾采訪過林徽因堂弟林宣的陳學勇介紹:林徽因曾因名字容易與當時另一男作家林微音混淆而考慮改名。

林徽因說:“我不怕人家把我的作品誤為林微音,隻怕日後把他的作品錯當成我的。”

也許帶著小小的驕傲自負,卻著實也是考慮到名字太容易混淆,給男作家林微音造成不便,才決定將名字改為“林徽因”,以示不同。

在梁家夫婦的聚會上,星期六是大家最為期待的,高潮是中午在飯店裏的聚餐,差不多每次林徽因都給大家講上一段開心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往往是她自己。

林家的仆人陳媽,有一天驚慌地跑來報告說,在梁家西邊的緊鄰,房頂上裂開了一個大縫,因為在那居住的房客窮得修不起屋頂,托林徽因向房東去求情,讓房東出錢修房,林徽因馬上去找房東,得知房客住的三間居屋每月隻付50個銅板的房租,而且房客的祖上從乾隆年間就租用這處房子,已經200多年了,每月的房租是固定的,始終沒有漲過,因此房東也沒有能力出錢維修這座房子,事情的終結是林徽因給房東捐了一筆修理房頂費用才算了事。

她能理解貧困的房客有自身的難處,那年久失修的房子,總得有人去修葺;而房東也不是尖酸小氣的人,確實是沒有能力來承擔整修房子的費用。

原本這與林徽因並沒有什麼關係,她大可不必勞心勞力。隻不過,既然知道別人正遇到麻煩,她自然不能袖手旁觀,自己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她是樂意效勞的。

人們用風華絕代、氣度超群、思維敏捷、如花美眷、人豔如花等詞語來形容她的聰慧和美貌,其實,除了滿腹詩書和姣好的容顏之外,她還擁有時刻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漂亮容貌敵不過時間,可一顆柔軟善良的心,卻曆久彌新,恒久存在。

活在這個世上,難免會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孤立無援的失落,相信每個人都曾或多或少地感受過。隻有真的感受過手足無措,才會明白一臂之力,甚至是舉手之勞,對於需要幫助的人來說有多麼寶貴。

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似乎為自私自利找到了申辯的理由。然而,損人利己的人,遲早會被自己的貪婪所害,周遭的人早晚會看清他可憎的麵目。總有一天,他會自食其果,嚐盡孤家寡人的滋味。

試著去關心別人吧,用別人能夠接受的最好方式,換個角度,以他人的立場去想一想。不要吝惜自己的善良,做一個讓他人覺得溫暖的女人吧,如那晴天的向日葵,留給別人暖心的微笑。

母愛是永遠的風景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是每個女人擔負著的偉大使命。一個生命孕育著另一個生命,承受著孕期的漫長痛苦,以及最後那撕裂的陣痛,才最終成為一個母親。

當她成為母親的那一刻起,人生更繁重,但更多姿多彩的經曆也隨之拉開帷幕。每個孩子,都是母親嘔心瀝血的作品,那是承載著深深母愛的一生。

能生兒育女,是女人的福氣。

林徽因育有兩個孩子,一個是女兒梁再冰,另一個是兒子梁從誡,她給予這兩個孩子深切的愛與厚望。

1929年,第一個孩子梁再冰在遼寧沈陽出生,她的爺爺梁啟超先生在這一年的年初剛剛去世。梁啟超在天津的書房叫作“飲冰室”,稱自己為“飲冰室主人”,林徽因與梁思成為了懷念父親,為女兒起名梁再冰,以寄托對父親的眷戀與不舍。

1932年,第二個孩子梁從誡在北京出生,他的名字頗有深意。當時正值梁思成在研究中國古代一本建築規範式樣的經典之作《營造法式》,作者是宋朝的李誡,這本書可謂是建築學的開山之作。

梁思成此時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把這本書翻譯成與當今建築學可以融會貫通的參考書籍。他對這本書的喜歡簡直達到了癡迷的狀態,遂為第二個孩子起名為梁從誡,希望兒子能和李誡一樣,成為中國有影響力的建築學家。

生下女兒梁再冰之後沒過多久,林徽因回到北京香山養病。她的身體在生產後極其虛弱,初為人母的喜悅撫平了身體上的創傷,女兒帶給她生命的美好、寧靜和溫情。

她靜靜享受著女兒的一舉一動,聽到她哇哇大哭會心疼,看到她開心的笑容會喜悅,女兒操縱著她的喜怒哀樂,仿佛一下子填滿了她的心靈,人生在這裏得到了升華。

忍著裂骨的劇痛,拚盡全力,將自己的骨肉帶到人間,賦予他獨立的生命。這隻是母愛的開端,從此,她承擔起一位母親的職責,無私地奉獻著她的全部。

每一位母親,都曾是一名花季的少女,擁有令人羨慕的青春年華,她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和憧憬,隻是生活就是生活,它不是由夢幻裝點,而是布滿瑣碎和平凡。

時間教會她忍耐平淡,付出時間和精力,她開始快速地成長,成為可以獨當一麵的母親,她用最大的心力守護著自己的孩子,正如同她的母親曾經那樣守護她。

每個孩子,都是母愛的傳承之作,凝聚了一個女人畢生的心血,是她此生最驕傲的傑作。

她看著你一天天茁壯成長,也在感受著自己一天天衰老,而這卻使她由衷地感到喜悅,因為她的孩子,快要長大了。

當然,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母親不僅是最強大的守護者,還是精神的引導者。林徽因是一位很有思想見地的女人,作為母親,她也時刻鞭策著孩子們成長。

林徽因的性格獨立自主、瀟灑不羈,不受婆婆的喜愛也有一定的道理,她不喜歡做家務,總認為這無聊的事情消磨了她的大好時光,然而,她雖嘴上不情願,行動上卻做得比誰都出色。

她依舊無愧於一位優秀的家庭主婦,一位溫柔的母親。

30年代,林徽因與梁思成的家位於北平東城北總布胡同,是一座租來的四合院。方磚鋪地,幹淨整潔,一個美麗的垂花門裝飾著小院,屋裏擺放著幾件從舊貨店裏精心淘來的老式家具,一兩尊在野外考察時無意撿到的殘破石雕,以及羅列整齊的書籍。

她用自己的生活趣味和藝術品位,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溫馨的生活氛圍。每逢假日,總有親朋好友聚在這個小院落裏高談闊論,歡聲笑語此起彼伏,潛移默化中熏陶著兩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