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 5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1 / 3)

——做一個獨立的女子

用自己的驕傲捧出輝煌

女人,可以變幻出多種麵孔,可以是溫柔如水的窈窕淑女,也可以是風華絕代的瀟灑女王。這完全取決於她對自身的定位,在不同場合、時間,用或清純或嫵媚的笑容,迷倒眾生。

自古以來,對女人的最高期望便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似乎能夠滿足這二者的女人,便是天底下最完美的女人。溫文爾雅又周到體麵地照顧親朋賓客,做得幾個好菜,滿桌的佳肴珍饈,便給了丈夫極大的滿足感。

這樣的女人,是一個男人窮盡一生願意愛護、守護的妻子。然而,女人對自己的期望又是怎樣的呢?

每個人對自己的角色都會有不同的設定,然而其中共通的一點,是在有生之年,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驕傲。

在年老色衰,青春不再的時候,回憶起那些蕩氣回腸的畫麵,足以溫潤不再美麗的臉龐。

國徽,是一個國家的代表,一個民族的象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代表著共和國的尊嚴,凝結著眾多設計者的心血,飽含著每一個中國人對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與自豪。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穀穗和齒輪。麥稻穗、五星、天安門、齒輪為金色,圓環內的底子及垂綬為紅色,金、紅兩種顏色在中國是象征吉祥喜慶的傳統色彩。

天安門象征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齒輪和麥稻穗象征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五顆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站起來了!

這頗有中國特色又兼具美感的國徽,林徽因有幸參與了它的設計工作。一點點構思,一點點設計,傾盡心力,無一不滲透著她對祖國的熱愛,同時,也借由這次難得的機會,施展她傑出的才華。

1949年7月10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前夕,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委會在《人民日報》等各大報刊,刊登了公開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的啟示。

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領導了清華大學國徽設計組的工作,同時,梁思成還擔任了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工作。

對新中國的熱愛,激發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征稿結束時,累計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海外僑胞所設計的900多件圖案。遺憾的是,盡管為數眾多,卻都未能被選用。政協籌委會最後決定,將設計國徽的重任交給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

連續幾夜未曾熄滅的燈光,陪伴著清華大學營建係國徽小組的成員們,燈光都倦了,他們卻依舊沒停下手中的工作。

林徽因和她的助手李宗津、莫宗江、汪國瑜等人,圍在一張桌子旁,熱烈地討論著,每個細節都不肯草率地放過。桌子上、牆壁上,布滿了他們畫出來的草圖。

梁思成帶回了從上千件應征作品中遴選出來的圖案,給林徽因他們作為資料以供參考。可以看出有一部分作品,明顯是仿照外國國徽設計的,五顏六色,很不莊重。甚至,有些圖案更像是商標。

為了明確國徽和商標的區別,林徽因一再強調:“國徽是一個國家的標誌,它體現一個民族的曆史,一個國家的意誌,一個政黨的主張。中國的國徽要有中國的特征,政權的特征,形式也要莊嚴富麗,應該表現中國人民的自豪感。商標隻是商品的標誌,它隻具有商品注冊的意義,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她找來一些國家的國徽,細心地給大家分析、講解:有些國徽設計很奇特,上麵寫著激勵人意誌的格言,如比利時是“團結就是力量”;尼日利亞是“團結和信心”;尼泊爾是“祖國比天堂還寶貴”。

有些國徽則著重表現本國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物產,如澳大利亞的國徽,左邊是一隻袋鼠,右邊是一隻鴯鶓;孟加拉的國徽,是數片黃麻葉子圖案,因為這個國家盛產黃麻。

她還找來一些古代的銅鏡、玉環、玉璧等工藝美術品,作為參考資料,希望能從中獲得些許創作靈感。

淵博的知識與專業的素養,在此刻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她的舞台,可以無拘無束地揮灑汗水,施展才情;這是她的機會,用實力去證明“才女”的稱謂並非浪得虛名。

那些廢寢忘食研究過的資料文獻,那些通過留學所收獲的知識見聞,那些走過的崎嶇坎坷的山間小路,實地考察過的大小建築,在這一刻,將力量彙聚在一起,幫助她完成了這次神聖的使命。

林徽因是女性的傑出代表,她向現代的女性傳達了一個精神。事業有成不是男人的專有權利,身為女人也可以憑借自身的能力創造出一份事業,正如她所做的,拚盡全力,為了祖國,為了自己。

正如何向陽在《懷念林徽因》書中寫道:“看上去弱不禁風的女子,但是爬梁上柱,凡是男子能上去的地方,她就準能上得去。”

她才不會因為自己是個女人,就放棄奮鬥的機會。

設計過程中,梁思成傳達了國徽審查小組要求在國徽圖案中加入天安門圖像的意見。林徽因十分讚同這個構想,立刻派人著手去準備天安門的透視圖。

林徽因說:“在國徽圖案中采用天安門立麵圖,可以使比例尺寸嚴格正確,同時在視覺上可以讓人感到天安門廣場的廣闊深遠。”她還建議:“把兩個華表向左右方向拉開距離,這樣有整體上的開闊感,構圖也比較穩定。”

在顏色上,林徽因憑著她卓越超群的鑒賞力,始終主張應該放棄多色彩的圖案結構,采用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傳統喜愛的金紅兩色,這是中國自古以來象征吉慶的顏色,用於國徽的基本色,不僅富麗堂皇,而且醒目大方,可以完美地呈現出民族特色。

經過3個多月的晝夜奮戰,一個定型的國徽圖案誕生了。然而在最終評定的前一天,既興奮又緊張的林徽因病倒了,無法親自參加評選會議,隻得待在家裏,焦急地等待著結果。

不負眾望的是,大家對清華的方案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張奚若認為:“清華的方案好,有民族特色,既富麗又大方,布局嚴謹、構圖莊重,完全符合政協征求圖案的三條要求。”

周總理認真審視之後,提了些小小的建議:“稻穗向上挺拔,可以表現時代的精神風貌嘛,從造型上也更為美觀。”

第二天,勉強支撐起身的林徽因和梁思成立即組織國徽小組研究討論周總理的指示。大家的熱情空前高漲,仿佛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隻用了兩三天的時間,就完成了修改任務,重新畫了大幅國徽圖案。

在圖紙上,林徽因用紅紙剪了“國徽”兩個字,圖的下方寫了“國徽圖案說明”: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召開,林徽因被特邀參加了這次會議。

會上,在毛主席提議下,全體代表起立,以鼓掌的方式通過了由梁思成、林徽因主持並設計的國徽圖案。

大廳裏掌聲雷動,久久不能平息。林徽因激動得熱淚盈眶,這是與小組成員們多少個日夜奮戰的成果啊!

1950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發出了公布國徽圖案的命令: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說明,業經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會議通過,特公布之。此令。

這一天,林徽因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

這一切,是對她的讚賞和認可,這是她耗盡力氣斬獲的榮光。

開國後的第二個國慶日,林徽因拖著病弱的身體,在梁思成的陪同下,來到天安門金水橋頭。她仰望著天安門城樓上懸掛著的國徽,任由歡喜的淚珠親吻臉頰。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她忘記了病痛,忘記了無數個不眠不休的白天和黑夜,這一刻她仿佛擁有了全世界的驕傲與自豪。

林徽因在1932年寫下了一首短詩,名為《蓮燈》,全詩簡潔凝練,鏗鏘有力地表達了她對生命的態度:“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正中擎出一支點亮的蠟,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

在百廢待興的時代,古老的中國正在脫胎換骨,她為舊時代和新時代的女性樹立起一麵旗幟,女人同樣可以做到頂天立地,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輝煌。

毫不猶豫地燃耗著自己的生命,隻為讓人生開一樹繁花似錦,達到美的極致。她並不強健的身體裏,總能迸發出無盡的光芒。

女人們,別躲在家庭的溫室裏,大膽地站出來,感受一下風雨,向世界揮揮手,為自己去爭得一份驕傲,一份輝煌。

工作的女人是美麗的

女人有千姿百態、萬種風情。

無論坐著、站著或是走著,動靜之間,百媚叢生。舉手投足間,回眸一笑時,透著的柔情和嬌羞,讓人著了迷,上了心。

工作中的女人,那份獨有的專注與執著,則是另一番美景。認真的眼眸裏,閃爍著迷人的光彩,思考時的神情,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直抵人心。

工作中的女人,平添了一股醉人的氣息。不卑不亢,與圍著丈夫、孩子打轉的那個她截然不同,沒有邋遢隨意的居家服和蓬頭垢麵,取而代之的是光鮮靚麗的職業裝和顧盼生輝的精致妝容。

她自成一個世界,步伐堅定地前行,主宰著日月星辰,支配著天地輪回。不為廚房的煙火所擾,不為生活的瑣碎所困,此時的她,是自由的、靈動的。

在東北大學擔任美學和建築設計課教師的林徽因,打破了往常生硬枯燥的上課模式,經常帶著學生們去昭陵和沈陽故宮上課,以天地做課堂,以現存的古建築做教具,將建築與美的關係娓娓道來,學生們聽得如癡如醉。

林老師知識淵博,言語犀利,加上性格爽快又幽默,贏得了學生們由衷的喜愛。她講課的方式也頗具特色,既深入淺出,又簡明扼要,清楚的脈絡,循循善誘,不放過任何一個小細節,帶領學生暢遊建築的樂園。每一節課,都是與建築深入地接觸,一磚一瓦的古典氣息撲麵而來,是一場與美的聚會。

時光在指尖、身邊悄悄溜走,當年那位妙語連珠又美麗大方的林老師,始終定格在學生們的心中,成為磨滅不掉、永不褪色的風景。

1929年夏天,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同學陳植、童雋和蔡方蔭,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邀請,來到東大建築係任教。許久未見的老同學難得聚到一起,便抓住每次相聚的機會,每逢周末便一起湊到梁家,吃茶聊天,好不快活。

一群誌同道合的老同學,白手創建了營造學社,從事古代建築實例的調查、研究和測繪,以及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工作,朱啟鈐任社長,梁思成、劉敦楨分別擔任法式、文獻組的主任,林徽因沒有任何頭銜,卻是一員大將。

在工作上的自主權,給女人創造出了適合自己的舞台,她默默地耕耘著那一畝三分地,勞累,卻也會收獲,自己打拚所獲得的成就感,不是其他人隨便可以給予的。

或輕鬆或緊張的工作節奏,令女人舞動出自己的步調,冷暖自知、鄭重自持。是優雅高貴的天鵝,是辛勤樸實的蜜蜂,是萬物靈長中名為“女人”的動物。

在香山通八大處馬路的西邊,附近有一座袖珍般的寺院,名為法海寺。寺院建在山坡之上,寺門卻在一裏多遠的山坡下麵,來往的行人,很容易忽視這座隱藏在山穀碎石堆裏的小建築。

它不會叫住偶然經過的路人,不會邀請客人去它那裏做客,隻能默默地等待有緣人來靠近它,了解它的故事。

據記載,這座寺院建於明正統四年,為禦用太監李童集資興建。曆經多次修繕,仍然具有明代早期的建築特點。

有一雙慧眼的林徽因,在意料之外發現了這三座小龕,雖算不上是真正的建築遺物,卻與建築息息相關,濃濃的 “建築意”仿若一幅畫,一首詩,它靜靜地佇立在曆史的一角,不問世俗,沐浴著雨露。

林徽因拿出畫板,仔細觀察後,開始動筆畫起了素描,完成後,將那件藍色上衣隨意地披在肩上,讓梁思成為她拍照留念。相機一閃,那俏皮的微笑便被永久地記錄了下來。

歲月會老去,容顏會更改,曆史卻會一直銘記這位卓越的建築學家的風采。她為中國的建築事業做出了非凡的貢獻,在某些方麵奠定了未來的研究基調,也是在這奉獻著青春的同時,珍貴的勞動成果體現著她的價值,展現著她由內而外的美。

美麗有多重定義,廣義的、狹義的。全神貫注於工作的女人,有著強大的氣場,與柔弱扯不上半點關係,這樣的女人,誰還會舍得將她困在家中,隻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婦呢?

放她飛翔,她可以有更廣闊的天空自由翱翔,可以活出更為充實灑脫的自我。

1936年的初夏,天氣還沒開始燥人,林徽因與梁思成、劉敦楨、陳明達、趙正之5人組成考察隊,準備對龍門石窟進行一次全麵細致的考察。5個人分工明確,劉敦楨負責洞窟編號及記錄建築特征,林徽因考察佛像雕飾,梁思成、陳明達負責攝影,趙正之抄銘刻年代。

攀援的石徑崎嶇坎坷,又布滿濕滑的青苔,每走一步都要萬分小心,以免不小心摔了跟頭。短短的山路,步履維艱,剛剛爬到一半,5個成年人就已經是大汗淋漓,精疲力竭了。

既然選擇來這裏考察,自然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鬥誌昂揚、躊躇滿誌的林徽因,比起伏在案頭寫詩作畫的林徽因,多了幾分堅忍與沉穩。

進洞考察的時候,埋伏在洞穴裏的蝙蝠橫衝直撞,幸好來時準備了一把遮陽用的桐油布和紫竹柄湖州雨傘。為了抵擋亂飛的蝙蝠以及那不時落下來的糞便,她在頭上紮了一塊羊肚子毛巾,像極了趕路的農婦。陳明達、趙正之兩個學生平日哪曾見過師母這身打扮,不由得大吃一驚,開玩笑說,她像極了一個地道的河南小媳婦。

為了工作,犧牲一下端莊典雅的形象,也是值得的。更何況,哪怕是這身農婦打扮,林徽因也一定是最美的農婦,最俏皮的河南小媳婦,她有這份自信,旁人也有這樣的感受。

此時的林徽因,早已忘卻了惡劣的環境和辛苦了一天的身體,深深地迷上了這座大洞窟。

據記載:“這座洞窟完全利用天然石洞修鑿而成,窟平麵近似馬蹄形,主佛兩壁是排列有序的開鑿的佛龕,在兩個佛龕之間及上方又加鑿無數小龕,佛像近千座,整個窟內壁麵琳琅滿目,富麗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