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覺說得太絮叨了。關於閱讀的範圍,就此結束。以下試講一般的閱讀方法。\r
第一是理解。理解又可分兩方麵來說。(1)關於辭句的;(2)關於全文的。關於辭句的理解,不外乎從辭義的解釋入手,次之是文法知識的運用。辭義的解釋如不正確,不但讀不通眼前的文字,結果還會於寫作時露出毛病。因為我們在閱讀時收得的辭義,不徹底明白,寫作時就不知不覺地施用,鬧出笑話來(笑話的構成有種種條件,而辭義的誤用是重要條件之一)。文字不通的原因,非文法不合即用辭與意思不符之故。“名教”“概念”“觀念”“幽默”等類名辭的誤用,是常可在青年所寫的文字中見到的,這就可證明他們當把這些名辭裝入腦中去的時候,並未得到正當的解釋。每逢見到新辭新語,務須求得正解,多翻字典多問師友,切不可任其含糊。\r
辭義的解釋正確了,逐句的文句已可通解了,那麼就可說能理解全文了嗎?尚未。文字的理解,最要緊的是捕捉大意或要旨,否則逐句雖已理解,對於全文仍難免有不得要領之弊。一篇文字,全體必有一個中心思想,每節每段也必有一個要旨。文字雖有幾千字或幾萬字,其中全文中心思想與每節每段的要旨,卻是可以用一句話或幾個字來包括的。閱讀的人如不能抽出這潛藏在文字背後的真意,隻就每句的文字表麵支離求解,結果每句是懂了,而全文的真意所在仍是茫然。本稿字數有限,冗長的文例是無法舉的,為使大家便於了解著想,略舉一二部分的短例如下。\r
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於蘇秦之策;不費鬥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於兄弟。\r
——《戰國策》\r
“天下之大” 以下同形式數句,隻是“全世”之意;從“不”字句起至一連數句“未”什麼,隻是“不戰” 二字之意而已。\r
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幹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r
——《莊子·外物篇》\r
這段文字,要旨隻是第一句“外物不可必” 五字,其餘隻是敷衍這五字的例證。\r
……大家來至秦氏臥房。剛至房中,便有一股細細的甜香。寶玉此時便覺得眼餳骨軟,連說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時,有唐伯虎畫的《海棠春睡圖》,兩邊有宋學士秦太虛寫的一副對聯:“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襲人是酒香。”案上設著武則天當日鏡室中設的寶鏡,一邊擺著趙飛燕立著舞的金盤,盤內盛著安祿山擲過傷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麵設著壽陽公主於含章殿下臥的寶榻,懸的是同昌公主製的連珠帳。……\r
——《紅樓夢》第五回\r
把房中陳設寫得如此天花亂墜,作者的本意,隻是想表出賈家的富麗與秦氏的輕豔而已。\r
對於一篇文字,用了這樣概括的方法,逐步讀去,必能求得各節各段的要旨,及全文的真意所在,把長長的文字歸納於簡單的一個概念之中,記憶既易,裝在腦子裏也可免了亂雜。用譬喻來說,長長的文字,好比一大碗有顏色的水,我們想收得其中的顏色,最好能使之凝積成一小小的顏色塊,棄去清水,把小小的顏色塊帶在身邊走。\r
理解以外,還有所謂鑒賞的一種重要工夫須做,對於某篇文字要了解其中的各句各段及其全文旨趣所在,這是屬於理解的事。想知道其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處所在,這是屬於鑒賞的事。閱讀了好文字,如果隻能理解其意義,而不能知道其好處,猶如對了一幅名畫,隻辨識了些其中畫著的人物或椅子、樹木等等,而不去領略那全幅畫的美點一樣。何等可惜!\r
鑒賞因了人的程度而不同,諸君於第一年級讀過的好文字,到第二年級再讀時,會感到有不同的處所,到畢業後再讀,就會更覺不同了。從前的所謂好處,到後來有的會覺得並不好,此外別有好的處所,有的或竟更覺得比前可愛。我幼年讀唐詩時,曾把好的句加圈。近來偶然拿出舊書來看,就不禁自笑幼稚,發見有許多不對的地方,有好句子而不圈的,有句子並不甚好而圈著的。這種經驗,我想一定人人都有,不但對於文字如此,對於書法、繪畫,乃至對於整個的人生都如此的。\r
鑒賞的能力既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關於鑒賞,要想說出一個方法來,原是很不容易的事。姑且把我的經驗與所見約略寫出一二,以供讀者諸君參考。\r
據我的經驗,鑒賞的第一條件,是把“我”放入所鑒賞的對象中去,兩相比較。一壁讀,一壁自問,“如果叫我來說,將怎樣?”對於全體的布局,這樣問;對於各句或句與句的關係,這樣問;對於每句的字,也這樣問。經這樣一問,可生出三種不同的答案來。\r
(甲)與我的說法相合或差不多,我也能說。覺得並沒有什麼。\r
(乙)我心中早有此意見或感想,可是說不出來,現在卻由作者替我代為說出了。覺到一種快悅。\r
(丙)說法和我全不同,覺得格格不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