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教育雜談(11)(2 / 3)

我以為最好以選文為中心,多方學習,不要把學習的範圍限在選文本身。因為每學年所授的選文為數無幾,至多不過幾十篇而已。選文占著國文正課的重要部分,如果於一學年之中僅就了幾十篇文字本身,得知其內容與形式,雖然試驗時可以通過,究竟得益很微,不能算是善學者。受到一篇選文,對於其本身的形式與內容,原該首先理解,還須進而由此出發,作種種有關係的探究,以擴張其知識。例如教師今日選授陶潛的《桃花源記》,我以為學習的方麵可有下列種種。\r

(1)求了解文中未熟知的字與辭。\r

(2)求了解全文的意趣與各節各句的意義。\r

(3)文句之中如有不能用舊有的文法知識說明者,須求得其解釋。\r

(4)依據了此文玩索記敘文的作法。\r

(5)借此領略晉文風格的一斑。\r

(6)求知作者陶潛的事略,旁及其傳記與別的詩文。最好乘此機會去一翻《陶集》。\r

(7)借此領略所謂烏托邦思想。\r

(8)追求作者思想的時代的背景。\r

一篇短短的《桃花源記》,於供給文法文句上的新知識以外,還可借以知道記敘文的體式,晉文的風格,烏托邦思想的一斑,陶潛的傳略,晉代的狀況,等等。如此以某篇文字為中心,就有關係的各方麵擴張了學去,有不能解決的事項,則翻書查字典或請求教師指導,那麼讀過一篇文字,不但收得其本身的效果,還可連帶了習得種種的知識,較之胡亂讀過就算者真有天淵之差了。知識不是孤立可以求得的,必須有所憑借,就某一點分頭擴張追討,愈追討關聯愈多,範圍也愈廣。好比雪球,愈滾愈會加大起來。\r

以上所說的是對於選文的學習法,以下再談整冊的書的閱讀。\r

整冊的書,應讀哪幾種?怎樣規定範圍?這是一個麻煩的問題。我以為中學生的讀書的範圍,可分下列的幾種。\r

(1)因選文而旁及的。如因讀《桃花源記》而去讀《陶集》,讀《無何有鄉見聞記》(威廉·馬列斯著);因讀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而去讀《論語》、《老子》、《韓非子》、《墨子》,等等。\r

(2)中國普通人該知道的。如“四書”“四史”“五經”,周秦諸子,著名的唐人的詩,宋人的詞,元人的曲,著名的舊小說,時下的名作。\r

(3)全世界所認為常識的。如基督教的《舊約》、《新約》,希臘的神話,各國近代代表的文藝名作。\r

不消說,上列的許多書,要一一全體閱讀,在中學生是不可能的。但無論如何要當作課外讀物盡量加以涉獵,有的竟須全閱或精讀。舉例來說,“四書”須全體閱讀,諸子則可選擇讀幾篇,詩與詞可讀前人選本,《舊約》可選讀《創世記》、《約伯記》、《雅歌》、《箴言》諸篇,《新約》可就《四福音》中擇一閱讀。無論全讀或略讀,一書到手,最好先讀序,次看目錄,了解該書的組織,知道有若幹篇,若幹卷,若幹分目,然後再去翻閱全書,明白其大概的體式,擇要讀去。例如讀《春秋》、《左傳》,先須知道什麼叫經,什麼叫傳,從什麼公起到什麼公止。讀《史記》,先須知道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等等的體式。\r

近來有一種壞風氣,大家讀書不喜歡努力於基本的學修,而好作空泛工夫。普通的學生案頭有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顧頡剛的《古史辨》,有《歐洲文學史》,有《印度哲學概論》。問他讀過“四書”、“五經”、周秦諸子的書嗎?不曾。問他讀過若幹唐宋人的詩詞集子嗎?不曾。問他讀過古代曆史嗎?不曾。問他讀過各派代表的若幹小說嗎?不曾。問他讀過歐洲文藝中重要的若幹作品嗎?不曾。問他讀過若幹小乘大乘的經典嗎?不曾。這種空泛的讀書法,覺得大有糾正的必要。例如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原是好書,但在未讀過《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墨子》等原書的人去讀,實在不能得很大的利益。知道了《春秋》、《左傳》、《論語》等原書的大概輪廓,然後去讀《哲學史》中的關於孔子的一部分,讀過幾篇《莊子》,然後再去翻閱《哲學史》中關於莊子的一部分,才會有意義,才會有真利益。先得了孔子、莊子思想的基本的概念,再去討求關於孔子、莊子思想的評釋,才是順路。用譬喻說,《論語》、《春秋》、《詩經》、《禮記》是一堆有孔的小錢,《哲學史》的孔子一節是把這些小錢貫串起來的錢索子,《莊子》中《逍遙遊》、《大宗師》等一篇一篇的文字也是小錢,《哲學史》中莊子一節是錢索子。沒有錢索子,不能把一個一個的零亂的小錢加以貫串整理,固然不愉快,但隻有了一根錢索子,而沒有許多可貫串的小錢,究竟也覺無謂。我敢奉勸大家,先讀些中國關於哲學的原書,再去讀哲學史;先讀些《詩經》及漢以下的詩集詞集,再去讀文學史;先讀些古代曆史書籍,再去讀《古史辨》,萬一必不得已,也應一壁讀哲學史文學史,一壁翻原書,以求知識的充實。錢索子原是用以串零零碎碎的小錢的,如果你有了錢索子而沒有可串的許多小錢,那麼你該反其道而行之,去找尋許多小錢來串才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