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散文(13)(1 / 3)

俗語說得好,隻有“兩腳的爺娘不吃,四腳的眠床不吃”。中國人吃的範圍之廣,真可使他國人為之吃驚。中國人於世界普通的食物之外,還吃著他國人所不吃的珍饈:吃西瓜的實,吃鯊魚的鰭,吃燕子的窠,吃狗,吃烏龜,吃蛇,吃狸貓,吃癩蝦蟆,吃癩頭黿,吃小老鼠。有的或竟至吃到小孩的胞衣以及直接從人身上取得的東西。如果能夠,怕連天上的月亮也要挖下來嚐嚐哩。

至於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門,有烤,有燉,有蒸,有鹵,有炸,有燴,有熏,有醉,有炙,有溜,有炒,有拌,真真一言難盡。古來盡有許多做菜的名廚司,其名字都和名卿相一樣煊赫地留在青史上。不,他們之中有的並升到高位,老老實實就是名卿相。如果中國有一件事可以向世界自豪的,那末這並不是曆史之久,土地之大,人口之眾,軍隊之多,戰爭之頻繁,乃是善吃的一事。中國的肴菜,已征服了全世界了。有人說,中國人有三把刀為世界所不及,第一把就是廚刀。

不見到喜慶人家掛著的福祿壽三星圖嗎?福祿壽是中國民族生活上的理想。畫上的排列是祿居中央,右是福,壽居左。祿也者,拆穿了說,就是吃的東西。老子也曾說過:“虛其心實其腹”,“聖人為腹不為目”。吃最要緊,其他可以不問。“嫖賭吃著”之中,普通人皆認吃最實惠。所謂“著威風,吃受用,賭對衝,嫖全空”,什麼都假,隻有吃在肚裏是真的。

吃的重要,更可於國人所用的言語上證之。在中國,吃字的意義特別複雜,什麼都會帶了“吃”字來說。被人欺負曰“吃虧”,打巴掌曰“吃耳光”,希求非分曰“想吃天鵝肉”,訴訟曰“吃官司”,中槍彈曰“吃衛生丸”,此外還有什麼“吃生活”,“吃排頭”等等。相見的寒暄,他民族說“早安”“午安”“晚安”,而中國人則說“吃了早飯沒有?”“吃了中飯沒有?”“吃了夜飯沒有?”對於職業,普通也用吃字來表示,營什麼職業就叫做吃什麼飯。“吃賭飯”,“吃堂子飯”,“吃洋行飯”,“吃教書飯”,諸如此類,不必說了。甚至對於應以信仰為本的宗教者,應以保衛國家為職誌的軍士,也都加吃字於上。在中國,教徒不稱信者,叫做“吃天主教的”,“吃耶穌教的”,從軍的不稱軍人,叫做“吃糧的”;最近還增加了什麼“吃黨飯”,“吃三民主義”的許多新名詞。

衣食住行為生活四要素,人類原不能不吃。但吃字的意義如此複雜,吃的要求如此露骨,吃的方法如此麻煩,吃的範圍如此廣泛,好像除了吃以外就無別事也者,求之於全世界,這怕隻有中國民族如此的了。

在中國,衣不妨汙濁,居室不妨簡陋,道路不妨泥濘,而獨在吃上,卻分毫不能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食的程度,遠高於其餘一切,很不調和。中國民族的文化,可以說是口的文化。

佛家說六道輪回,把眾生分為天、人、修羅、畜生、地獄、餓鬼六道。如果我們相信這話,那末中國民族是否都從餓鬼道投胎而來,真是一個疑問。

回顧和希望

一九二三年快過完了。這一年中,世界的大事,我們所記得起的有空前的日本大地震,有法國人占領德意誌土地,有墨西哥革命;在中國,有臨城大劫案,有黎元洪退位,曹錕登基,“憲法”公布,有大同教謠言,有數年來連續著的在各省的南北戰爭,最近還有蘇浙風雲。我們雖不信“今年是陰曆癸亥,照例是個不祥之年”的話,但也不能不說今年是多事之年了!

在這多事的一年中,我國教育界的經過如何?有什麼值得我們回顧與記憶的大事?教育原是不能絕對地超然獨立與周圍毫無關係的東西,國內大勢既糟到如此,這一年來,教育界的沒有好印象給我們,也許是當然的事。但平心而論,教育界究處著比較地先覺的位置,有著比較地獨立的可能的,教育的良不良,如果一味要委責於周圍的情形如何,未免太自恕了!我們試以此見地為立腳點,把這一年來的教育界的情形來一瞥吧!

固然,“不如意事常八九”,教育界方麵偶然有一二出於意表的事,原不好就算特別;隻是在這被認為不祥的一年中所留給我們的可痛可羞的事,在質的方麵已經特別,而在量的方麵也不為少。

最足使人感著苦痛而驚為破天荒的怪事的,要算三月中浙江一師所發生的毒案了;同時受禍的二百數十人,其中十分之一不免於死亡。這件事情雖已經過第一次的法庭判決,但實在帶有幾分滑稽,不能將真相完全宣示,使人得到完全的了解。不知道其中究有著什麼說不出的黑幕!在這件事過去許久以後,所留給人們的悲慘的印象漸漸地淡漠下去,大家都安於運命中,以為意外的破壞當不至再光顧可憐的教育界了;孰知東南大學的火災,又在今年將終的曆史上添了一件可悼的事!不幸嗬!教育界!自然,這類的事大部分可以說是屬於天災,但人事方麵的可歎的事也正不少。

文化中心的國立大學校長蔡孑民氏,卻於盛倡好政府主義以後不久而轉倡不合作主義,依然隻有“背著手”。從此北京的教育界又成和政治界對立的狀態,而國民優秀分子的學生的血竟濺在國民代表聚會的議院門前。結果,除犧牲了無數青年的無數光陰以外,一無所得。不合作的終於作,無人格的也依然無,這總算得可憐而可羞吧!大事小事都看一看,中國近世教育史中,到了這一年真是醜象百出了!公立學校方麵,每換一個校長總有一篇照例文章:舊的抗不交代,新的由抗爭而妥協;出錢私和的也有,虧款潛逃的也有。官廳漠不追究,社會也視若無睹。至於私立學校方麵,“當仁不讓”卷款出奔的,掛大學招牌詐財的,登廣告騙郵票的……雖不是罄竹難書,卻也指不勝屈。教育界底人格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