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頓船長在曾經離他咫尺卻被他忽略了的機遇變得遙不可及的時候才意識到這個機會的價值,然而,在他麵對死神的最後時刻,他那深深的自責又有什麼用呢?他的盲目樂觀與優柔寡斷使得多少乘客成為了犧牲品!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又有多少像亨頓船長這樣的人,他們在最歡樂的時刻又是多麼地易受打擊,多麼的盲目,在命運的麵前又是多麼的軟弱無力啊!隻有在經曆過之後,他們才頓然清醒地明白那句古老的格言: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然而,這時已經遲了。
這種人在他們著手的事情上總是不能很好地把握時機,要麼是太早了,要麼是太遲了。“這些人都有三隻分開的手。”約翰·古夫這麼說,“一隻左手,一隻右手,還有一隻遲到之手。”在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他們就老是遲到,做家庭作業和交作業也總是比別人要晚。就這樣,他們遲到的習慣慢慢地養成了。
到了現在,需要他們承擔責任的時候,他們才開始後悔,他們想如果能再回到從前,讓生命再來一次的話,他們一定會好好地把握住機會,也許他們還會有一個嶄新的明天。他們又回憶起以前,自己曾經白白浪費了多少可以賺錢的機會,或是白白放過了多少可以彌補這些損失的機會,而現在卻是已經無法彌補了。他們懂得該如何在將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完善自身,或是幫助別人;然而,他們卻看不到此時此刻有什麼機會。他們永遠無法抓住機會,無法把握機會。
5.機遇是不會主動“暗送秋波”的機遇藏在哪兒?很多人不善於培養自己發現眼前機遇的習慣,總以為機遇遠在他方。成大事者都是有心者,都習慣發現眼前的機遇,因為機遇是不會主動“暗送秋波”的。
有個老牧師生活在一個山穀裏。40年來,他照管著教區所有的人,施行洗禮,舉辦葬禮、婚禮,撫慰病人和孤寡老人,是一個典範的聖人。有一天,天下起雨來。傾盆大雨連續不停地下了幾天,水位高漲,迫使老牧師爬上了教堂的屋頂。正當他在那裏渾身顫抖時,突然有個人劃船過來,對他說道:“神父,快上來,我把你帶到高地。”
牧師看了看他,回答道:“40年來,我一直按照上帝的旨意做事,我施行洗禮,舉辦葬禮,撫慰病人和孤寡老人。我一年隻休一個星期的假期,而在這一個星期的假期中,你知道我幹什麼去了?我去了一家孤兒院幫助做飯。我真誠地相信上帝,因為我是上帝的仆人,因此你可以駕船離開,我將停留在這裏,上帝會救我的。”
那人劃著船離去了。兩天之後,水位漲得更高,老牧師緊緊地抱著教堂的塔頂,水在他的周圍打著旋渦。這時,一架直升機來了,飛行員對他喊道:“神父,快點,我放下吊架,你把吊帶在身上安好,我們將把你帶到安全地帶。”對此老牧師回答道:“不,不。”他又一次講述了他一生的工作和他對上帝的信仰。這樣,直升機也離去了,幾個小時之後,老牧師被水衝走,淹死了。
在他升入天堂之後,他突然間遇到了上帝,他埋怨道:“40年來,我遵照你的旨意做事,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當我遇到危險的時候,你卻不來救我,讓我被淹死了!”
上帝望著他,遺憾地說:“為了搭救你,我專門派去了一條船和一架直升機,可是你自己卻放棄了求生的機會。”
事實上,在我們的生命中,類似於船與直升機的機會一直存在著,我們需要的隻是正確地認識它們。其實,機遇就在您的腳邊,正確地講,是在您的眼裏、手裏。
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奧運會無疑是世界體育史上的一次盛會。這次奧運會不但以創造了許多世界紀錄而名垂奧運史,而且這屆奧運會還創造了另外一個世界體育史的奇跡而成為人們傳頌一時的佳話,即這屆奧運還成了百年奧運史上第一屆賺錢的奧運會。而奇跡的創造者就是美國第一旅遊公司副董事長尤伯羅斯,這位1984年奧運會的總老板也由於成功地把奧運會變成了賺錢機器而名揚全世界,成了一位家喻戶曉的公眾人物。
尤伯羅斯何以能夠成功呢?說來尤伯羅斯的成功並不複雜,他的成功就在於他成功地抓住了曆史的機遇,他充分地利用了天時地利等一切能夠利用的社會資源。他的成功就因為他深深地懂得機遇的奧妙,他是一位因地製宜的創造機遇、捕捉機遇的能手。
當1984年尤伯羅斯成為舉辦奧運會的總老板的時候,他就認準了美國社會高度商業化的這樣一個環境特點。因此,他決定充分利用這一環境特點,把奧運會這樣的體育盛會變成自己的搖錢樹,並根據美國社會商業化的特點製訂出了很多成功的賺錢方案,從而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賺錢的機會。比如,他利用奧運會這塊金字招牌,抓住許多企業都想利用這次體育盛會宣傳自己的產品的心理,一方麵高價出售電視轉播權,一方麵加播廣告,連火炬傳遞權都分段出售。僅火炬傳遞權此一項,他就從那些想出名的人們手裏賺取了4500萬美元。就是憑著這些有效的招數。尤伯羅斯及洛杉磯舉辦的這屆奧運會非但沒有花政府一分錢,反而贏得了2.5億美元的巨額利潤。從而一舉扭轉了1984年以前曆屆奧運會都虧損的曆史現狀。正因為尤伯羅斯開創了奧運會也可以賺錢的局麵。為此,國際奧委會為了表彰尤伯羅斯的功績還專門為他頒發了一枚特別的金牌。
尤伯羅斯真可謂名利雙收,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到環境因素的確是製約機遇的重要因素。而真正能夠成功的人,真正能夠捕捉到機遇甚至創造機遇的人就是那些能夠充分利用環境的人,尤伯羅斯的成功之處就是他十分有效地利用了奧運會在美國這個高度商業化的國家,這樣一種特殊的環境裏舉辦的機遇。並且他還積極地利用這一特殊環境為自己創造出了許多人都意想不到的機會,從而把這屆奧運會辦成了有史以來第一次賺錢的奧運會。
機遇就像天資、稟賦一樣,它隻提供一個機緣,一個條件,一種可能。最有希望成功的,並不是才華出眾的人,而是善於利用每一次機會,並全力以赴的人。人生活在世上有沒有雙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伸出雙手的意識。
6.機遇可遇而不可待
有一種說法認為:“機遇可遇而不可求。”其實,機遇的產生也有其內在規律。如果你有足夠的勇氣,睿智的腦袋,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力,機遇也可以被“創造”出來。善於把握機會,利用機遇完成創造是聰明的人,而好多偉人在這種聰明的基礎上創造機遇,讓機遇為我所用,這樣的人則更是聰明一等。
張果喜出生於江西餘江,在十三四歲時,才讀了一年初中的張果喜便讓父親送進了餘江農具修造廠當學徒,學做木匠,掙自己那碗飯吃。
張果喜頭腦靈活,什麼東西一學就會,一點就通,17歲那年就當上了車間主任。後來修造廠調整,張果喜帶著二十多人,以1400元的資金辦起了“餘江工藝木雕廠”。
一次,張果喜到上海尋找商機時,看到了日本佛龕,張果喜一下子被佛龕吸引住了。因為那一隻佛龕的標價在他看來簡直是天文數字!那隻不過是一些木雕板組成的一種佛教用品,能值那麼高的價,如果讓自己做,那還不很快就發大財了嗎?
當然,說是這麼說,張果喜也不是沒看到,佛龕的工藝要求非常高,隻是幾尺見方的那麼大一塊麵積,由幾千塊雕龍畫鳳的雕板拚合,看起來既精致又高雅,的確算得上是上等的工藝精品了。日本的佛教很興盛,一億日本人中間,信佛教的占大多數,而且日本的眾多佛教流派又多以居家修行為本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出家人也都呆在自己的家裏開佛堂,念佛經,許多普通日本家庭內都很虔誠地供著一個佛龕,因此佛龕在日本的銷量非常大。
在中國境內有能力做佛龕的也隻有像木雕之鄉東陽的那些技術力量強大的木雕廠,而張果喜創辦的餘江工藝木雕廠的那些工人隻怕見都沒見過這種特殊的雕刻圖案。
張果喜揣摸著,這種佛龕銷價那麼好,如果我們廠裏能做成功,以後既擴大了銷路,又能打響牌子,但是困難也重重啊!
張果喜下決心,並與上海進出口公司簽下了一份做50套佛龕的合同。回廠後,他自任攻關組長,親自把好技術關口。他整天泡在車間裏,有時長達20個小時。
張果喜很懂得質量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他對手下工人製作的每一塊雕花板都進行嚴格檢查。有一回,他看到其中一塊雕花板的質量不過關,有些粗糙馬虎,就挑了出來,讓眾人過來,一問清楚,竟是技術較好的吳師傅做的。
張果喜更來氣了,他也不管吳師傅資格老,年紀大,當即用斧頭把那個做工粗糙的雕板劈成了兩半,對全體職工說:“我們的廠沒名氣,也缺少各方麵的優勢,所以我要求大家做活一定要百分之百地講究,百分之百地雕好每一塊板。我們廠要生存,要打開銷路,必須靠質量打天下。”
在場的職工看著張果喜那漲得通紅的臉,又聽了他那番話,心裏都很明白,張果喜說得對,沒有質量,他們餘江工藝木雕廠就啥也不是了。吳師傅更覺得自己在這事上做得不好,以後就再不敢對質量放鬆一絲一毫。在兩個星期後的全體職工技術質量評比中,吳師傅雕出來的部件被評為全廠第一名。
第一批50套佛龕就在這樣的努力下完成了。因為質量過得硬,運到日本後,很快就搶購一空。以後,日本方麵就時常點名要餘江工藝木雕廠的佛龕產品。一來一去,餘江廠的名聲也就在日本傳開了,然後又返回國內,進出口公司的人聽說餘江做的佛龕在日本受歡迎,就直接向餘江廠定貨了。
餘江廠的佛龕剛進入日本市場沒幾年時,日本野村貿易公司奧村和夫同張果喜在南昌江西賓館洽談生意。快結束時,奧村突然從包裏拿出6件佛龕部件圖案,問道:“貴廠能不能試製出這種樣品?我希望能帶著樣品回國去。”
精明的張果喜即刻想到,奧村第二天下午就要離開南昌返回日本,這時提出要求,肯定未與其他廠家簽訂合同,對方又摸不準餘江廠的底細,這才投石問路,提出這一要求。
他想:我決不能放過這個大好機會。
但是他也有難處。因為此時到明天奧村離開僅有十幾個小時,圖樣在南昌,餘江遠在一百多公裏以外,如果答應下來,樣品又來不及做出,那麼什麼也撈不到別說,可能餘江廠的信譽也會受到影響。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如推辭不幹,日本公司也許會想到是餘江廠的實力不行,就有可能掉轉頭去與別的廠家簽約。
張果喜權衡利弊,當即應允下來:“這事容易,明天就送樣品來。”話說出口後,他立即告別了奧村和夫,駕車飛速返回餘江,當天夜裏同設計人員一起,趕製樣品。直到第二天中午才試製出符合圖樣質量要求的6件樣品。然後他顧不得休息,急忙又駕車趕回南昌,終於提前一個小時將樣品交到日本客商手中。
奧村和夫接到樣品,簡直有些不敢相信。他不禁為張果喜這個廠的工作效率所折服,也為他的一諾千金而深感敬佩。
不久,一張大額訂貨單就從日本寄到了餘江工藝木雕廠。
毫無疑問,張果喜正是抓住了佛龕在日本市場的縫隙,把握了轉瞬即逝的機遇與財緣,將他的事業,他的人生推向了令人敬慕的境界。
沒有人不想成為機會的寵兒,機會並非垂青每一個人。在前進中,隻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才能占據最有利的競爭製高點,幫助我們通向成功之路。
成功者,往往看到困難,又看到希望,迅速分析對策,最終緊緊攥住成功的契機。失敗者,一條道走到黑,墜入萬丈深淵。
7.耐心等待,捕捉最佳時機
一個善於抓機遇的人,總是善於等待,但等待並不等於落後,就猶如參加馬拉鬆長跑一樣,起步早的不一定能最終獲得冠軍。
1950年,豐田公司因破產危機,工業公司和銷售公司發生分離。但是,不久爆發的朝鮮戰爭卻給豐田帶來了喜訊,美軍大量的卡車訂單使豐田汽車公司起死回生。這對於親身體驗了產銷分離痛苦的豐田英二來說,自然希望回到以前產銷一體的體製。
但是事情並非那麼簡單,工業公司和銷售公司分離的體製已經形成,當時負責技術部門的董事豐田英二,深知即使他提出重新合並的建議,在當時也是行不通的。
豐田英二在確定豐田的未來發展方向時,決斷很慢,這是因為英二在深思熟慮考察各種條件的同時,還要衡量各方麵的利益是否均衡。他認為條件不成熟,即使勉強行事也是要失敗的,他隻有耐心地等待時機的到來。
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豐田的兩家公司才終於結束了長達32年的產銷分離,誕生了全新的豐田公司,豐田英二的等待終於有了豐碩的成果。
在處理豐田赴美建廠一事上,豐田英二也同樣小心謹慎,耐心等待時機的成熟。
豐田進軍美國,在日本汽車廠商中,是繼本田、日產之後的第三家,為此不少人抱怨為時太晚。會長豐田英二和社長豐田章一郎的回答是:“我們在等待時機,我們行動並沒有落後。”由於采取了謹慎的戰術,豐田公司終於順利地打入了美國汽車市場。
一個想幹一番事業的人,在成功道路上千萬不能浮澡。在亂雲飛渡之時,最需要沉著冷靜、安逸靜觀來捕捉最佳的機遇。
劉永好等四兄弟創立的希望集團以顆粒飼料起家,經過數年的奮鬥創業,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已成為全國知名的民營企業。希望集團的誕生給劉氏兄弟的事業發展帶來無限生機。
1992年,他們率先把公司變成了全國第一家民營企業集團,開始了大兵團作戰。當時希望集團書寫的大字標語遍布廣袤的城鄉大地:“希望養豬富,希望來幫助”。
在成功的道路上,劉永好最大的特點是不盲目,不浮躁,看不準的時候,一定不輕意做出決策。而是以逸待勞、靜觀其變,以便得到更多的觀察和思考的機會。
第一股海南地產熱時,曾有人建議希望集團搞房地產開發,並 向總裁劉永好大傳生意經,也就是炒地皮。當時海口開發,的確有人從中賺了很多錢。劉永好於是也注冊了公司,準備投入到這片熱土中經營,但是實地考察後,他發現這種投資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瘋狂的炒賣無異於“擊鼓傳花”,這種遊戲終有停下來的時候,總有倒黴的時候,於是,他決定暫時注銷公司,退出這種浮躁的投機經營。
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劉永好覺得真正的機會到來了,這回他滿懷雄心,大膽地走出四川,先後在上海、江西、安徽、雲南、內蒙古等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開展與國有、集體、外資企業的廣泛合作,迅速進軍房地產市場。1997年,劉永好在成都注冊了新希望房地產開發公司並迅速完成了第一輪開發的積累。
劉永好把新希望的房地產開發從一開始就放到了高起點、大規模的平台上。錦官新城作為新希望房地產的開山之作,一問世,首期開盤三天之內就銷售了l億元,創造了成都房地產奇跡。
2000年11月,民生銀行上市,劉氏兄弟分別以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南方希望有限公司名義擁有民生銀行股份 203億股。2000年,美國《福布斯》評定劉永好、劉永行兄弟,財產為10億美元,列中國內地50名富豪第二位。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劉永好相信一步一步地紮實創業,隻要積累到一定程度,踏出關鍵一步,就能成功。他不相信盲目投資會一夜暴富的神話,不相信送上門來的好處,在秩序紊亂之時,他不盲目從事,而是靜觀風雲變化,細察浪奔浪湧,以逸待勞,等待良機。
劉永好適時而動,進軍房地產業的成功,啟示人們:動蕩之時要冷眼觀潮,切忌盲從跟風;平時積蓄實力,看中機會果斷出擊。
8.機遇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一個人要想依靠機遇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就要學會充分利用天時、地利等環境的優勢,為自己創造機遇,從而幫助自己取得成功。
吳燦坤出身於台灣南部的農家,因為鄉下的保守觀念,他的求學過程並不/頃利。初中畢業後為貼補家用,便放棄升學到工廠裏做學徒,學習電焊等鐵工技術。那時工廠裏的朋友,一有點錢便想著泡馬子、打彈珠、玩牌賭博,隻有吳燦坤是個異類,閑時總是找些書籍自修。
後來他終於得到父親的首肯進入“二專”繼續求學,這時候他便有了創業的念頭。
從軍退伍後,吳燦坤高不成、低不就地蹉跎了3個月,然後做出了改變他一生的重大決定。他用幾年來積蓄的全部財產500元,在台南市成立了晉昌企業,經營鐵窗、鐵門的加工代理。創業初期,實在辛苦的不得了,每天投入工作的時間超過15個小時,但他仍然興致高昂,畢竟這是第一個屬於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