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肺陰虧耗證1(3 / 3)

4.杏仁10g,去皮尖,水研煎汁,去渣留汁,加入粳米50g,冰糖適量,加水至450ml左右,煮成稀粥。每日2次,溫熱食用。

以上適用於風寒咳嗽。

5.百合剝皮去須,洗淨切碎,每次30g(或用幹百合粉20g,粥成和入),選好糯米50g,加水400ml,同入沙鍋內,煮至米爛湯稠,加冰糖適量,分早、晚餐,溫熱服食20天為1個療程。適用於燥咳。

(名醫臨證經驗)

1.丁光迪辛潤理肺湯治涼燥幹咳。

方藥組成:帶節麻黃4g,帶皮杏仁(去尖)10片,炙甘草6g,桔梗5g,佛耳草(包)10g,橘紅5g,當歸10g,炮薑4g,生薑1片。

功效:辛溫潤腸,宣肺止咳。

主治:涼燥束肺,氣逆幹咳。症見幹咳無痰,喉中燥癢,癢甚咳甚,晨晚為劇,甚時咳則遺尿,胸膺隱痛,喉聲嘶急,或見咯血。舌淨苔薄有津,脈細或弦。

方解:本方取麻黃、杏仁、桔梗、橘紅、生薑散寒宣肺利咽;甘草、炮薑溫腎益氣布津;當歸、佛耳草辛溫理肺,甘潤下氣,尤其當歸,味辛性溫,富含油性,最善溫潤,理肺止咳,乃方中要藥。

2.唐福安蟬衣安嗽湯治療咳嗽。

方藥組成:蟬衣6g,炙枇杷葉15g,桔梗6g,牛蒡子9g,前胡9g,象貝母9g,紫菀9g,車前子(包)12g,車前草12g,甘草5g,黛蛤散(包)24g。

功效:疏風散熱,宣肺安嗽。

主治:風熱襲肺,咳嗽痰少,咽癢,咯痰欠爽,痰白黏或黃稠,舌紅,脈弦數。

方解:方中蟬衣、桔梗、牛蒡子散風熱,宣肺氣,利咽喉;炙枇杷葉、象貝母、紫菀、前胡、甘草、車前子、車前草清熱降氣安嗽。方中升降同用,止中有宣,旨在恢複肺的生理功能,其中黛蛤散古已用於肝火旺盛之咳嗽,據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青黛具有抗病毒作用,用於肝旺及外感風熱、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療效更佳。

3.許公岩蒼麻湯治慢性支氣管炎。

方藥組成:蒼術18g,麻黃6g,萊菔子30g,桔梗10g,茯苓10g,前胡15g。

功效:升脾宣肺,化濕祛痰。

主治:寒濕傷脾,脾虛濕困。症見咳嗽,痰多白黏,咳甚則兼氣短,喘息氣急,胸憋痰黏難以咯出,大便幹而不爽,舌暗,苔薄白,脈沉細滑弦。

方解:蒼術辛苦溫,為燥濕健脾之要藥,能以其辛溫之氣味升散宣化水濕,使脾氣繼續上歸於肺,脾健則濕化,因而常以蒼術複脾之升作為方藥的主體,通過燥濕而祛邪扶正。然而在脾虛積濕的同時,肺亦不能獨健,如失其下輸之功能,通調受阻則濕必停蓄,故配以辛溫能發汗利尿之麻黃以助肺宣達,促其迅速通調,兩藥協作具有升脾宣肺而化濕之功。通過長期臨床觀察運用,發現兩藥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異。如兩藥等量使用,臨床常見能發大汗;蒼術倍於麻黃則發小汗;蒼術三倍於麻黃常見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蒼術四倍五倍於麻黃,雖無明顯之汗利作用,而濕邪則能自化。對於痰濕咳嗽證屬痰濕中阻者,多配以萊菔子、桔梗,名為“蒼麻丸”。

4.孟澍江咳喘湯治咳喘。

方藥組成:麻黃4g,杏仁9g,甘草3g,法半夏9g,陳皮6g,茯苓10g,當歸9g,熟地黃10g。

功效:化痰除飲,止咳平喘。

主治:咳逆喘促,動則喘甚,痰多色白而黏,或有鹹味,咽部不利,舌苔厚膩或滑。

方解:方中用半夏、陳皮理氣化痰,使氣順則痰降。以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用茯苓利濕。益以甘草和中補土,使脾健而濕從痰消。用麻黃、杏仁以宣肺止咳,且麻黃又有開肺疏表定喘之功。方中用當歸以和血,熟地黃以補腎納氣。二陳得歸、地則無過燥之弊;歸、地與二陳配合,則又無滋膩阻滯氣機之嫌。諸藥合用,共奏燥濕化痰,和中止嘔,止咳平喘之效,是為肺腎合治之法。

5.陸芷青四子平喘湯治咳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