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肺陰虧耗證1(2 / 3)

3.雄黃、佛耳草、鵝管石、款冬花、甘草、寒水石、煆白附子、白礬、孩兒茶各等量,研末,用紙將藥末卷起(如香煙狀),點燃,吸其煙。每次1支,每日2~3次。適用於外感風寒咳嗽。

4.向日葵花瓣,研末,如上法卷成煙狀,吸入。每日1~2次,每次1支。適用於痰濕咳嗽。

5.白芥子單味炒香研極細末,過篩,將藥末用溫水或薑汁調成糊膏,敷膻中、大椎、肺俞、湧泉等穴,每次1~2片,蓋以白紙,紗布、膠布固定。局部有燒灼樣痛感時去掉,水皰不要挑破,每日1次,7日為1個療程。適用於風寒咳嗽。

6.附片、肉桂、幹薑各20g,山柰10g,研末,先用拇指在雙肺俞用力按摩半分鍾後再取一小撮藥粉放於穴上,膠布固定,隔日換藥1次,貼後局部發熱發癢或起紅色水疹,不需另外處理。適用於寒咳。

7.麻黃12g,桂枝10g,石膏6g,枳實6g,紫菀8g,紫蘇葉20g,共研細末,麻油或凡士林調拌成膏,選穴肺俞、膻中、大椎、曲池,先在穴位處拔火罐,然後敷上藥末。

8.蓖麻子6g,鬧羊花6g,白芥子3g,細辛3g,甘遂6g,白礬,冰片,共研末,溫水或醋調成半糊狀,敷於肺俞、天突穴,紗布、膠布固定。主治痰濕,風寒咳嗽,並見喘息氣粗者。

9.魚腥草、蒲公英、葶藶子、赤芍,分別提取有效成分製成清肺解毒液,每次取100ml作直腸點滴,每分鍾30滴,每日1~2次,藥溫38~40℃。適用於咳嗽合並肺部感染。

10.麻黃堿1片(25mg),經高壓消毒,局麻後埋入定喘穴,每次1片,無須縫合,以消毒紗布包紮即可。適用於外感咳嗽。

(針灸治療)

1.體針

(1)列缺、合穀、肺俞、外關,酌配風池、上星、昆侖,毫針淺刺,瀉法。適用於風寒咳嗽。

(2)尺澤、肺俞、曲池、大椎,酌情配合少商點刺放血,或配合穀、陷穀,均用瀉法。適用於風熱咳嗽。

(3)風門、肺俞、太淵、複溜,酌配尺澤、曲池,除複溜用補法外,餘穴均用瀉法。適用於燥熱咳嗽。

(4)肺俞、脾俞、太淵、太白、豐隆、合穀,酌配定喘、內關、足三裏,除合穀、豐隆用瀉法外,餘穴均用平補平瀉手法,背俞穴可加灸。適用於痰濕咳嗽。

2.梅花針後頸、胸背、膻中、氣管兩側。重點刺頸椎5~7兩側,氣管兩側,中度刺激,以局部皮膚發紅為度,每日1~2次。適用於咳嗽各證及小兒患者。

3.耳針取肺、氣管、神門、胸、頸、平喘,雙側針刺中等刺激,留針10~20分鍾,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適用於咳嗽各證。

4.水針止咳、肺俞、足三裏、定喘等穴,以5%複方當歸液1ml,每次2~3穴注射,每日或隔每日1次。

5.灸法肺俞、大椎、風門、定喘,麥粒灸或隔薑灸,視病情每次3~5壯不等,每日1次。適用於風寒或痰濕咳嗽。

6.拔罐大椎、風門、肺俞、膏肓、曲池,據皮膚反應每2~4天1次,5次為1個療程。適用於咳嗽各證。

(按摩)患者取坐位,醫者站於患者兩側。用一指禪推法或大魚際揉法作用於整個額部,約5分鍾,再用分抹法施治於前額及鼻塞兩側,反複5~8遍,接著雙手同時用拇指按揉左右太陽穴、迎香穴,每穴1分鍾。然後,患者仰臥,醫者坐其體側,用中指分別按天突、膻中穴,每穴1分鍾,然後用雙手拇指分抹法沿肋間隙自上而下,由內往外治療,反複3~5遍,接著用拇指按揉豐隆穴或合穀穴約2分鍾。最後患者俯臥,醫者坐其體側,以一指禪推法施治於定喘穴、肺俞、風門、肩井及陽性反應點,每穴1~2分鍾,並拿捏風池,結束操作。

(飲食療法)

1.白蘿卜1個,梨1個,白蜜50g,白胡椒7粒,放碗內蒸熟食。

2.紅棗1兩,生薑15g,紅糖50g,煎服,服後汗出為度。

3.生薑汁半碗,蜂蜜1匙,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