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肺陰虧耗證(1)
主症:幹咳,咳聲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帶血絲,或聲音逐漸嘶啞,口幹咽燥,或午後潮熱,顴紅,盜汗,日漸消瘦,神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15g,麥冬15g,花粉15g,玉竹10g,百合10g,甘草5g,貝母15g,甜杏仁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
加減:肺氣不斂,咳而氣促,加五味子5g,訶子10g以斂肺氣;陰虛潮熱,酌加功勞葉10g,銀柴胡10g,青蒿10g,鱉甲10g,胡黃連3g以清虛熱;陰虛盜汗,加烏梅10g,癟桃幹10g,浮小麥30g收斂止澀;肺熱灼津,咯吐黃痰,加海蛤粉15g,知母10g,黃芩10g清熱化痰;熱傷血絡,痰中帶血,加牡丹皮10g,梔子10g,藕節15g清熱止血。
(單方驗方治療)
1.紫蘇葉10g,枇杷葉10g,矮地茶15g,水煎服,每日1劑。
2.菊花10g,杏仁10g,桔梗10g,桑葉12g,連翹12g,鮮蘆根3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
3.桑白皮20g,金銀花30g,車前草30g,水煎服,每日1劑。
4.金錢草30g,水煎服,每日1劑。以上適用於風熱證。
5.百部20g,百合20g,全瓜蔞30g,白茅根30g,水煎服,每日1劑。
6.虎杖15g,枇杷葉10g,桔梗、蘆根各15~30g,水煎服。以上適用於風熱證或燥邪傷肺。
7.紫菀15g,百部6g,研末,每次0.3~,每日2~3次。
8.桑白皮12g,枇杷葉(刷去毛)12g,水煎服,每日1劑。以上適用於暴咳各證。
9.炙麻黃6g,細辛4g,款冬花10g,五味子3g,炙枇杷葉30g,射幹12g,川貝母5g,生石膏20g,每日1~2劑,每劑煎2次,每次用水濃煎成100ml,每次服100ml,隔4小時服1次。適用於暴咳見有發熱,肺部濕囉音者。
10.麻黃10g,杏仁10g,桔梗10g,浙貝母10g,瓜蔞實10g,金銀花30g,魚腥草30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適用於咳嗽氣急,痰黃黏稠或伴有發熱者。
(中成藥治療)
1.參蘇丸每次6~9g,每日2~3次。適用於暴咳風寒表證。尤適用於兼有氣虛者。
2.通宣理肺丸每次2丸,每日2~3次。適用於暴咳風寒表證之咳嗽較重者。
3.桑菊感冒片每次4~8片,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7歲以上兒童服成人1/2量,3~7歲服1/3量。
4.銀翹散每次1袋,每日3次,水煎或開水泡服。以上適用於暴咳之風熱襲肺證。
5.千裏光片每次4片,每日3次,小兒用量酌減,溫開水送服。
6.解熱清肺糖漿每次15ml,每日3次,小兒酌減。
7.羅漢果止咳衝劑衝劑每次20g,每日2次,小兒酌減。
8.蛇膽川貝散每次0.3~,每日2~3次,小兒酌減。以上適用於暴咳之痰熱證兼有外感者。
9.清氣化痰丸每次6~9g,每日2次,小兒酌減。適用於痰熱壅肺證。
10.枇杷葉膏每次9~15g;衝劑每次1袋。均為每日2次。適用於肺熱燥咳,痰少咽幹者。
11.半夏露每次15ml,每日4次。適用於痰濁阻肺證。
12.止嗽丸每次20粒,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適用於風邪犯肺咳嗽咽癢,痰不易咯出者。
(外用藥治療)
1.白芥子5g,半夏3g,麻黃5g,肉桂5g,細辛3g,丁香,共研末,納臍內,用膠布密蓋固定,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寒咳。
2.魚腥草15g,青黛10g,蛤殼10g,蔥白3根,冰片3g。前3味藥研末。取冰片、蔥白與藥末共搗爛如糊貼臍,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熱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