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津傷較甚,幹咳,咯痰不多,舌幹紅少苔,配麥冬15g,北沙參15g滋養肺陰;熱重不惡寒,心煩口渴,酌加石膏20g,知母10g,黑山梔10g清肺泄熱;肺絡受損,痰中夾血,配白茅根15g清熱止血。
另有涼燥證,乃燥證與風寒並見,表現為幹咳少痰或無痰,咽幹鼻燥,兼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幹等症。用藥當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為原則,方取杏蘇散加減。藥用蘇葉10g,杏仁10g,前胡5g辛以宣散;紫菀10g,款冬花10g,百部10g,甘草5g溫潤止咳。若惡寒甚,無汗,可配荊芥10g,防風10g以解表發汗。
2.內傷咳嗽
(1)痰濕蘊肺證
主症:咳嗽反複發作,咳聲重濁,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每於早晨或食後則咳甚痰多,進甘甜油膩食物加重,胸悶,脘痞,嘔惡,食少,體倦,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象濡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
方藥: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親湯加減。法半夏15g,陳皮10g,茯苓15g,蒼術10g,川厚樸10g,杏仁10g,佛耳草10g,紫菀10g,款冬花10g。
加減:咳逆氣急,痰多胸悶,加白前10g,紫蘇子10g,萊菔子10g化痰降氣;寒痰較重,痰黏白如沫,怯寒背冷,加幹薑5g,細辛3g,白芥子10g溫肺化痰;久病脾虛,神疲,加黨參15g,白術15g,炙甘草5g。症狀平穩後可服六君子丸以資調理,或合杏蘇二陳丸標本兼顧。
(2)痰熱鬱肺證
主症: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質黏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咯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麵赤,或有身熱,口幹而黏,欲飲水,舌質紅,舌苔薄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方藥:清金化痰湯加減。黃芩10g,山梔10g,知母10g,桑白皮15g,杏仁10g,貝母10g,瓜蔞10g,海蛤殼15g,竹瀝15g,半夏15g,射幹10g。
加減:痰熱鬱蒸,痰黃如膿或有熱腥味,加魚腥草20g,金蕎麥根15g,象貝母15g,冬瓜子20g,薏苡仁30g等清熱化痰;痰熱壅盛,腑氣不通,胸滿咳逆,痰湧,便秘,配葶藶子10g,大黃10g,風化硝5g瀉肺通腑逐痰;痰熱傷津,口幹,舌紅少津,配北沙參15g,天冬15g,花粉10g養陰生津。
(3)肝火犯肺證
主症: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麵赤,咽幹口苦,常感痰滯咽喉而咯之難出,量少質黏,或如絮條,胸脅脹痛,咳時引痛,症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治法:清肺瀉肝,順氣降火。
方藥:黛蛤散合加減瀉白散加減。桑白皮10g,地骨皮10g,黃芩10g,山梔10g,牡丹皮10g,青黛5g,海蛤殼15g,粳米10g,甘草5g,紫蘇子10g,竹茹15g,枇杷葉15g。
加減:肺氣鬱滯,胸悶氣逆,加瓜蔞15g,桔梗10g,枳殼10g,旋覆花10g利氣降逆;胸痛,配鬱金10g,絲瓜絡10g理氣和絡;痰黏難咯,加海浮石15g,知母10g,貝母15g清熱豁痰;火鬱傷津,咽燥口幹,咳嗽日久不減,酌加北沙參15g,麥冬15g,天花粉15g,訶子10g養陰生津斂肺。小說.內科病中醫傳統療法精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