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可相互為病。外感咳嗽如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複感邪,而致咳嗽屢作,肺髒益傷,逐漸轉為內傷咳嗽。內傷咳嗽,肺髒有病,衛外不強,易受外邪引發或加重,在氣候轉冷時尤為明顯。久則肺髒虛弱,陰傷氣耗,由實轉虛。
(診斷要點)
1.急性起病,常有受涼史,早期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病程在2個月以下。
2.主要症狀為咳嗽、咳痰、發熱或不發熱,可有胸骨後灼痛或喘息。
3.查體雙肺可聞及幹性囉音,少有濕囉音。
4.胸部X線片可陰性或見肺紋理增粗,血常規可正常也可有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升高。
5.病毒和細菌學檢測有助於病因學診斷。
(辨證施治)咳嗽的治療應分清邪正虛實。外感咳嗽,多為實證,應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質分風寒、風熱、風燥論治。內傷咳嗽,多屬邪實正虛。標實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虛為主者,治以扶正補虛。並按本虛標實的主次酌情兼顧。同時除直接治肺外,還應從整體出發,注意治脾、治肝、治腎等。
1.外感咳嗽
(1)風寒襲肺證
主症: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或見惡寒發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麻黃5g,杏仁10g,桔梗10g,前胡10g,甘草5g,橘皮10g,金沸草10g。
加減:胸悶、氣急等肺氣閉實之象不著,而外有表證者,可去麻黃之辛散,加荊芥10g,紫蘇葉10g,生薑5g以疏風解表;若夾痰濕,咳而痰黏,胸悶,苔膩,加半夏10g,川厚樸10g,茯苓15g以燥濕化痰;咳嗽遷延不已,加紫菀10g,百部10g溫潤降逆,避免過於溫燥辛散傷肺;表寒未解,裏有鬱熱,熱為寒遏,咳嗽音啞,氣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煩,或有身熱,加生石膏20g,桑白皮10g,黃芩10g以解表清裏。
(2)風熱犯肺證
主症: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嘶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黃,咳時汗出,常伴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身楚,或見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方藥:桑菊飲加減。桑葉10g,菊花10g,薄荷10g,連翹10g,前胡5g,牛蒡子10g,杏仁10g,桔梗10g,大貝母15g,枇杷葉10g。
加減:肺熱內盛,身熱較著,惡風不顯,口渴喜飲,加黃芩10g、知母10g清肺泄熱;熱邪上壅,咽痛,加射幹10g,山豆根15g,掛金燈10g,赤芍15g清熱利咽;熱傷肺津,咽燥口幹,舌質紅,加南沙參10g,天花粉10g,蘆根15g清熱生津;夏令夾暑加六一散1包,鮮荷葉10g清解暑熱。
(3)風燥傷肺證
主症:幹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幹痛,唇鼻幹燥,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幹,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幹而少津,苔薄白。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方藥:桑杏湯加減。桑葉10g,薄荷10g,豆豉10g,杏仁10g,前胡10g,牛蒡子10g,南沙參10g,大貝母15g,天花粉15g,梨皮10g,蘆根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