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能說會道解困境(2 / 3)

外國人坐在椅子上,繼續抱怨不停。飯店經理見對方已經鎮定下來,便溫和地說:“請您換上這雙鞋,我已和醫務室聯係好了,現在我就領您去。”

早在外國人闖進來時,經理已經看清他的腰部沒有多大問題。所以當外國人離開經理室時,經理就把換下的鞋悄悄交給秘書說:“這雙鞋後跟已經磨薄了,在我們從醫務室回來以前把它送到樓下修鞋處換上橡膠後跟。”檢查結果,果如所料,未發現任何異常,他本人也完全冷靜下來,隨後一同回到經理室。經理說:

“沒有什麼異常,比什麼都好,這就放心了。請喝杯咖啡吧!”

外國人也感到自己方才太冒失了:

“地板太滑,太危險,我隻是想讓你們注意一下,別無它意。”

經理說:“很冒昧,我們擅自修理了您的鞋,據鞋匠說,是後跟磨薄以致打滑。”

外國人接過剛剛修好的鞋,看到修補合適的橡膠鞋跟時,對鞋匠高超的技巧大為驚訝,便高興地說道:“經理,實在謝謝你的厚意,對您給予的關懷照顧我是不會忘記的。”於是,愉快地握手後,外國人再次向經理道謝,方才走出經理室,經理送他出門說:“請您將這個滑倒的事忘掉吧,歡迎您再來。”外國人頻頻道謝,消失在人群中。從此,隻要這個外國人到日本,必定住進這個飯店並到經理室致意。事情不總是一帆風順的,因此,當麵對意外情況時,首先是不要驚慌,要冷靜,然後再去解決它。像飯店的經理,先以溫和的語言將客人穩定下來,以柔克怒,再用周到的服務使一腔怒氣化成滿心歡喜,轉禍為福,給飯店造成很好的聲譽。

要注意的是,柔言的感化力雖然很強,但它也有局限性。它對於那些失掉良心、失去理智的人;對於“吃硬不吃軟”的人是無濟於事的。對他們使用柔言,無異於對牛彈琴,反而會被認為你是軟弱膽小,助長其囂張氣焰。因此,柔言的運用要看對象,分場合,不能一概而用。

“吃軟不吃硬”,幾乎成了每個人的“愛好”。當然,對於沒有理智,沒有教養的人,這一套是行不通的。

7.避免正麵衝突,迂回製勝

清末著名才子紀曉嵐非常能說會道,數次在乾隆皇帝麵前把要“掉”的腦袋保住了。

有一回,乾隆皇帝想開個玩笑以考驗紀曉嵐的辯才,便問紀曉嵐:“紀愛卿,‘忠孝’二字當作何解釋?”

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

乾隆立刻說:“那好,朕要你現在就去死。”

“臣領旨!”

“你打算怎麼個死法?”

“跳河。”

“好吧!”乾隆當然知道紀曉嵐不可能去死,於是靜觀其變。不一會兒,紀曉嵐回到乾隆皇帝跟前,乾隆笑道:“紀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讓我死。”紀曉嵐回答。

“此話怎講?”

“我走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原從水裏向我走來,他說:“曉嵐,你此舉大錯矣!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聖明,你為什麼要死呢?你應該回去先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說他跟當年的楚王一樣是個昏君,你再死也不遲啊!”

乾隆聽後,放聲大笑,連連稱讚道:“好一個如簧之舌,真不愧為當今的雄辯之才。”

這裏,乾隆是根據紀曉嵐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之論叫他去死,此令順理成章,紀曉嵐臨陣進退皆無道理,隻有迂回出擊,方能主動創造契機,指出“如果皇上承認自己是昏君,我就去死”。而乾隆當然不可能承認自己是昏君,所以,紀曉嵐很自然地也就把自己從“死”中解脫出來。

紀曉嵐巧用“迂回出擊”的技巧,在毫不損害乾隆麵子的情況下,即拍了皇帝的馬屁,又點出他的無理之處,還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充分的不死理由。

對於一些不能得罪的人提出的難題,不要急於做正麵的反擊。可以采用迂回的策略,盡力避開對手的優勢,趁勢抓住對方的漏洞,不動聲色地予以反擊,進攻其薄弱的環節,從而克敵製勝。

8.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說話

在遇到尷尬境況的時候之所以難以解決是因為每個人都堅持已見,各有各的想法。越堅持自己的想法,就越容易解決問題。試試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說話,沒準會很輕鬆也解決問題。

美國的哲學家、詩人愛默生有一天同他的兒子一起想把一匹小牛趕進牛欄。但他們犯了一個錯誤,他們隻想到自己的願望,愛默生在後麵推小牛,他的兒子在前麵拽小牛。但小牛也有自己的願望,它把兩隻前蹄撐在地上,執拗著不照他們父子的願望行動。小牛又沒有穿鼻繩,它頑固地不肯離開牧地。他們家的愛爾蘭籍的女傭見到這種情景,不由得笑著來幫助他們,她充分理解小牛的願望。她剛才在廚房幹活,手指頭上有鹽味兒,於是她像母牛喂奶似的,把有鹹味的手伸進小牛的嘴裏,讓它吮著走進了牛欄。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能看到:動物尚且有自己的願望,更何況人呢?不了解對方的意願,光想自己認為怎麼樣就怎麼樣,難免會導致談話的失敗。

你如果要勸說一個人做某件事,在開口之前,最好先問問自己:“我怎麼樣才能使他願意去做這件事呢?”

在這方麵,人際關係大師卡耐基堪稱高手,他講過這樣一件事:

他每季都要在紐約的某家大旅館租用大禮堂20個晚上,用以講授社交訓練課程。

有一個季度,他剛開始授課時,忽然接到通知,房主要他付比原來多3倍的租金。而這個消息到來以前,入場券已經印好,而且早已發出去了,其他準備開課的事宜都已辦妥。

很自然,他要去交涉。怎樣才能交涉成功呢?他們感興趣的是他們想要的東西。兩天以後,他去找經理。

“我接到你們的通知時,有點震驚。”他說,“不過這不怪你。假如我處在你的位置,或許也會寫出同樣的通知。你是這家旅館的經理,你的責任是讓旅館盡可能地多盈利。你不這麼做的話,你的經理職位難得保住,也不應該保得住。假如你堅持要增加租金,那麼讓我們來合計一下,這樣對你有利還是不利。”

“先講有利的一麵”。卡耐基說:“大禮堂不出租給講課的而是出租給舉辦舞會、晚會的,那你可以獲大利了。因為舉行這一類活動的時間不長,他們能一次付出很高的租金,比我這租金當然要多得多。租給我,顯然你吃大虧了。”

“現在,來考慮一下。不利的一麵。首先,你增加我的租金,卻是降低了收入。因為實際上等於你把我攆跑了。由於我付不起你所要的租金,我勢必再找別的地方舉辦訓練班。”

“還有一件對你不利的事實。這個訓練班將吸引成千上萬的有文化、受過教育的中上層管理人員到你的旅館來聽課,對你來說,這難道不是起了不花錢的活廣告作用了嗎?事實上,假如你花5000元錢在報紙上登廣告,你也不可能邀請這麼多人親自到你的旅館來參觀,可我的訓練班給你邀請來了。這難道不合算嗎?”

講完後,卡耐基告辭了:“請仔細考慮後再答複我。”當然,最後經理讓步了。

在卡耐基獲得成功的過程中,沒有談到一句關於他要什麼的話,他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的。

不妨想想另一種情況,如果他氣勢洶洶地跑進經理辦公室,提高嗓門叫道:“這是什麼意思!你知道我把入場券印好了,而且都已發出,開課的準備也已全部就緒了,你卻要增加300%的租金,你不是存心整人嗎?!300%!好大的口氣!你病了!我才不付哩!”

想想,那該又是怎樣的局麵呢?大爭大吵必然炸鍋了,你會知道爭吵的必然結果:即使他能夠辯得過對方,旅館經理的自尊心也很難使他認錯而收回原意。

記住:要想解決此類難題,就是設身處地替別人想想,了解別人的態度和觀點;而一味地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作爭辯,往往隻會陷於頂牛抬杠的境地。

9.妙答讓你避免尷尬

答問是一種對提問作出回應,以解釋、說明為目的的口語表達方式。答問的語言形式多種多樣,答問的藝術和技巧就體現在各種形式中。使用這些回答技巧可以讓你在不動聲色之間擺脫窘境。概括起來,答問的語言形式主要有:

1.直答

直答就是根據對方的提問,直接從正麵作出回答。例如:

問:你們廠今年上半年的效益如何?

答:很好。上半年完成全年計劃產量的70%,人均創產值1萬2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上繳利稅3200萬元,創曆史同期最高記錄。

這種答問,是友好、坦誠、直率的,通常在上下級之間,同事親友之間,顧客與服務員之間,老師和學員之間使用最多。

2.分答

所謂分答,是指提問者不懷好意,或又有包容性的提問,不作“是”與“否”地籠統回答,而是聽清話意,分解一問為多問,分別給以正確的回答。

分答這種口語技巧要運用好,首先要會聽,聽清對方話語中的陰謀,告誡自己不可順勢而應;其次,要分析對方的問題,對方的問題一般都有兩層以上的含義,分解好了,即可以逐一應答;分答之妙還在於把對方所提問題中存在的挑釁成分都給否定掉。

3.變答

變答,就是變通著回答。《孫子兵法》說:“兵無常式,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變答,正是變被動為主動,變守勢為攻勢,變妨害為有利的一種巧妙的應答方式。

變答技巧的特點是“反”答,即在簡答了對方問話之後,采用對方的內容來作答。例如:美國前總統卡特競選時,有位女記者找到卡特的母親。下麵是女記者和卡特母親之間的問答——

女記者:“您兒子向選民們說,他如果說謊話,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您敢說卡特從來沒說過謊嗎?”

卡特母親:“也許我兒子說過謊,但都是善意的。”

女記者:“什麼是善意的謊話?”

卡特母親:“你記得幾分鍾前,當你跨進我的門檻時,我對你說你非常漂亮,我見到你很高興。”

卡特母親的變答可謂針鋒相對,使得問話者非常尷尬。但這不能責備卡特母親不友善、不禮貌、不厚道,她的應答是對方不友好挑起的,並且步步“逼問”出來的。就內容來說,其恰當、巧妙、簡潔都是無懈可擊的。

變答還有一種更特殊的情況,即以問為答。例如:有一次,美蘇關於限製戰略武器的四個協定剛簽署,基辛格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館中向隨行美國記者團介紹有關情況。下麵是他們的談話記錄——

基辛格:蘇聯生產導彈的速度每年大約250枚,先生們,如果在這裏把我當間諜抓起來,我們知道該怪誰呀。

記者:那我們的情況呢,我們有多少潛艇導彈在配置多彈頭導彈?有多少“民兵”導彈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

基辛格:我不確切知道這些數字,至於潛艇,我的苦處是,數目我知道,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記者: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不是保密的嗎?那你說有多少呢?

記者:……

基辛格顯然知道這些是保密的,不能回答。但他不是用“無可奉告”搪塞,而是變答為問,以問作答,結果反客為主,把問話者推到了難堪的境地。

必須指出,變答隻有當問話者含有敵意或咄咄逼人時,才能運用,非此情況不可濫用。因為它有傷和氣,其結果會出現僵局、冷場和不快。

4.牽答

有時麵對故意刁難甚至侮辱性的提問,如果從正麵回答,顯得無力,即使答得再好,也隻是一種為自己開脫、辯解的防衛語言,這時,就可以用牽答的技巧。采用牽答的技巧,就是抓住事物之間的對應、連帶關係,提一個涉及答者與問者的命題,造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態勢,以抵消對方的攻勢,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晏子出使楚國時,楚王向晏子提出了一個侮辱性的問題:“齊國為什麼派你這麼一個矮小無德的人做使臣呢?”晏子說:“齊國派使臣有一個規定,不同的人朝見不同的國王:賢德的人朝見賢德的國王,不賢德的人朝見不賢德的國王。我最不賢德,就派來朝見您楚王。”

楚王本想侮辱晏子,沒想到反而受到了晏子的侮辱。晏子的回答,把自己的榮辱與楚王連在一起,使得楚王無法反駁,自找沒趣。

牽答的奧妙,就在於用話將自己與問話者牽在一起,不可分開,使對方不能處於優勢的攻擊者地位。不過,牽答要注意分寸,因為“利害相連,榮辱與共”,所以對自己和對方都不要過分貶損,一般是答話中應有“兩可”的意思(我這樣,你也這樣;我那樣,你也那樣)。

5.錯答

錯答,也是一種機警的口才表達技巧,既可用於嚴肅的口語交際場合,也可用於風趣的日常口語交際場合。它的主要特點是不正麵回答問題,也不反唇相譏,而是用話岔開所問,作出與問話意思錯位的回答。請看下麵的例子——

一個美麗的姑娘獨自坐在酒吧間裏。一位青年男子走過來獻殷勤,低聲問:“這兒還有人坐嗎?”

“到阿芙達旅館去?”她大聲說。

“不,不。你弄錯了,我隻是問這兒有其他人坐嗎?”

“你說今夜就去?”她尖聲叫道,比剛才更激動。

這位青年男子被弄得狼狽極了,紅著臉到另一張桌子上去。許多顧客憤慨而輕蔑地看著這位青年男子。

這個例子,是一次很典型的錯答。錯答,作為一種用來排斥對方和躲閃真實意思的交際手段,往往是很有用的。

6.征答

征答,就是引用名人名言和俗語、諺語等來作答,以表明自己的意思,或佐證自己的觀點。這種回答,好處是很明顯的,既增加了說話的權威性與可信度,又省去了許多解釋和說明,還能增添口語的生動性與感染力。例如:

有人問一位家長:“聽說你孩子寄養在劉教授家以後,紀律也能遵守了,成績也上升了,是真的嗎?”

家長答:“有人說‘近朱者赤’,一點也不錯。”

“近朱者赤”這一成語,引用在這裏作答,非常準確、簡練、生動。

7.拈答

拈答是緊承問話中的詞句,利用拈連手法,在原話的基礎上稍作變動,作出準確、鮮明、生動回答的一種口才表達技巧。這種答問如果運用得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王蒙20世紀50年代曾因寫了《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出了大名,後來被錯誤地打成右派。複出後,讀者好心地問王蒙:“你能不能繼續保持《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的創作風格?”

王蒙回答:“不論有多少好心的讀者希望我保持《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的風格,但是,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20年來,我當然早就被迫離開了‘組織部’,也再不是‘年輕人’。”

這段話運用了拈連的手法:“被迫離開了‘組織部”,說明自己蒙受冤屈,“再不是‘年輕人’”,表明生活、創作風格變化的必然性。答得很藝術,很巧妙。如果直接擺出幾條理由,講些生活與創作關係的大道理,反而顯得生硬、老套。這樣一拈連,作者和讀者之間,巧接詞意,收到了很有韻味的效果。

拈答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如:孩子考試回家,媽媽問:“這次考得怎麼樣?”孩子回答:“烤糊了!”將“考”試的“考”拈連成燒“烤”的烤,以“糊了”來比喻考壞了,答問很有風趣。

8.喻答

喻答,就是對某些棘手的問題,采用比喻的方式來回答。既形象生動,又明白透徹。如果擺開架勢直接說理,不但很費力費事,還不見得有好效果。

不過,我們要用好喻答,必須精選作為喻體的事例,特別注意喻體與本體之間的契合點;還要注意答話的內容,一般用在解說、論證事理方麵,其他日常答話和口試答話都不大適宜,不要濫用。

9.斷答

斷答,就是截斷對方的問話,在他還沒有說出,或者還沒有說完某種意思時,即作出錯答的一種口語交際技巧。它與錯答的不同之點是答與問都存在人為的錯位,即答非所問;而且,錯答是在聽完問話之後作的回答,斷答是沒有聽完問話就搶著進行回答。比如——一對青年男女在一起工作,男方對女方產生了愛慕之情。男方急於要表白心願,女方雖心領神會,但是,卻不願將友情向愛情方麵發展,認為還是不要說破,保持一種純真的朋友情誼為好。於是,出現了下麵的斷答:

男青年:我想問問你,你是不是喜歡……

女青年:我喜歡你給我借的那本哲學書,我都看了兩遍了。

男青年:你看不出來我喜歡……

女青年:我知道你也喜歡哲學,以後咱們一起交換學習心得吧!

男青年:你有沒有……

女青年: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學習,我早就有這個想法。

男青年:……

這位女青年三次斷答,使得男青年明白了她的想法,於是,不再問了。這比讓他直率地問出來,女青年當麵予以拒絕,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10.詭答

詭答,是同詭辯連在一起的。詭,怪的意思,詭答,即一種很奇怪的回答。在特殊的情況下,不能、不宜或不必照直回答時,運用詭答技巧,就能應付難題。請看下麵的例子——

清朝乾隆進士紀曉嵐在宮中當侍讀學士時,要陪皇帝讀書。一天,天色已亮,而乾隆皇帝還沒來,紀曉嵐就對同僚說:“老頭子怎麼還不來?”恰巧乾隆皇帝跨門而入,聽到他的話,就慍慍地責問:“老頭子三個字作何解釋?”紀曉嵐急中生智,跪下道:“皇上萬壽無疆叫做“老”,皇上乃國家元首,頂天立地叫做‘頭’,皇上係真龍天子,叫做‘子’。”於是,乾隆龍顏大悅。

“老頭子”本是對老年人一種不尊敬的稱呼。麵對乾隆的責難,為了開脫自己的罪責,紀曉嵐采用文字拆合法來偷換概念,居然把“老頭子”變成了對皇帝的敬稱。試想,如果紀曉嵐不是運用“詭答”來應付這樣的難題,怎麼能避免一場殺身之禍呢?可見,在特殊情況下,詭答也是應付難題的一種語言技巧,一種口才藝術。

回答一些“尖銳”的問題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口才藝術,當然更能體現你的聰明睿智,令你不僅解脫困境,更能形象生輝,大放異彩。

10.拒絕:要輕鬆說“不”

當別人求你辦事時,你也許是有口難言,也許是愛莫能助,或者因為對方的要求不合理,或者因為對方所求的事情不可行,從原則上、邏輯上講都是應該直截了當加以拒絕的。但在社交過程中,這個“不”字又不是那麼容易說出口的。因為拒絕不當就容易令對方不快甚至惱恨,許多人就是因為拒絕不當而失去了朋友、得罪了領導、惹怒了合作夥伴等。所以,懂得點拒絕的口才藝術是很有必要的。拒絕他人時總的原則是,不能損傷對方的自尊心,不能使對方難堪。這裏介紹幾種常見的拒絕方法:

1.委婉含蓄拒絕法

這種拒絕法不是就事論事、直接拒絕,而是通過顧左右而言間接地、巧妙地、委婉地加以拒絕。這種拒絕法特別適用於有人為某事向你求情而你在原則上又不能答應的情況。例如:

清代的鄭板橋在當濰縣縣令時,查處了一個叫李卿的惡霸。李卿的父親李君是刑部官,得訊後急忙趕回濰縣為兒子求情。李君以訪友的名義拜訪鄭板橋,鄭知李的來意,故意不動聲色地看李君如何扯到正題。李君看到鄭板橋房中有文房四寶,於是向鄭板橋要來筆墨紙硯,提筆在紙上寫道:“燮乃才子”。鄭板橋一看,人家是在誇自己呢,自己也得表示表示,於是也提筆寫道:“卿本佳人”。李君一看心裏一亮:“鄭兄,此話當真?”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我這個‘燮’字可是鄭兄大名,這個卿字……”

“當然是貴公子寶號啦!”

李君心裏高興極了:“承蒙鄭兄關照,既然我子是佳人,那就請鄭兄手下留情。”

“李大人,你怎麼‘糊塗’了?唐代李延壽不是說過‘卿本佳人,奈何作賊’嗎?”

李君臉一紅,隻好拱手作別了。鄭板橋巧妙地利用李卿的“卿”與現成話“卿本佳人,奈何作賊”的“卿”字同音同義的關係,委婉含蓄地拒絕了李天官的求情,既堅持了原則,又不使對方太難堪。

2.先退後進拒絕法

不把自己的反對意見說出來,相反,先退一步,表示同意對方的看法,然後再針對對方所提出的問題,擺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叫做先退後進拒絕法。這種方法特別適宜於拒絕權威性人士的意見,又使對方不失體麵。

3.強調客觀拒絕法

這是一種強調說明主觀上我是願意盡力幫忙的,但是客觀上卻有許多障礙,確實是愛莫能助,以客觀的諸多原因來加以拒絕的方法。

4.誘使對方自我否定拒絕法

如果認為對方要求不合理,又不便直接向對方提出來,不妨玩點小花樣,設下圈套,誘使對方自己否定自己。運用這種誘使對方自我否定的拒絕方法,必須反應靈敏、機智,方能不露破綻地令對方落入自己設下的圈套。

5.給對方提出合理建議拒絕法

在闡述自己無法幫助對方的苦衷時,不失時機地給對方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幫助對方想其他的點子,指明方向,使對方感到你在間接地幫助他,這樣就彌補了他因拒絕而造成的不快。

對於一些無法改變的原則性問題,一定要拒絕。說“不”是你的權利,講究談話的藝術,說起“不”來會很輕鬆。

11.在表態上盡量避開說“是”或“不是’

在辦事的過程中,有時可能處於主動地位,有時則可能處於被動的位置。在被動情況下接受對方的提問、質疑時,如何回答、如何表態就成為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誤解、泄密或其他不良的後果。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避免表態。但是,直統統地拒絕表態是失禮的、不當的,正確的辦法應該是:既要避開表態,同時又不能有損對方的麵子,破壞雙方交談的氣氛,還要在國際公眾麵前樹立起良好的個人形象和國家形象。常見的避開表態的方法有:

1.話題轉移法

20世紀70年代在中東戰爭中,基辛格率領美國代表團前往埃及與薩達特總統進行和平談判。會談一開始,薩達特說了幾句寒暄話以後,就讓基辛格看一個埃及——以色列脫離接觸計劃。然後,薩達特吸了一口煙,征求基辛格的意見,要他表態。

根據這個計劃,以色列將撤離西奈地區三分之二的地麵,這是難以辦到的。因為,要說服以色列在蘇伊士運河西岸後撤幾公裏都很困難,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誘導以色列做這麼大踏步的後撤;再說,要以色列這樣做,埃及的交換條件又是什麼呢?薩達特在這個問題上又含糊其辭。總之,基辛格不能表示同意這個計劃。但是,會談剛剛開始,並且美、埃自戰爭以來才剛剛開始接觸,這時表態拒絕這個計劃也是不明智的。那麼,可不可以表態說“讓我們就交換條件談談吧”?也不行,在雙方沒有任何基礎的時候來談這個在各方都難以讓步的棘手問題,也將是危險的。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回避這個問題,避免表態。這時,基辛格就使用了話題轉移法。基辛格說道:在我們談論手頭的事務以前,可否請總統告訴我,你是怎樣設法在10月6日那天如此成功地發動了那次令人目瞪口呆的突然襲擊的?那是個轉折點,我們現在所做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這個轉折點的必然結果。

薩達特眯著眼睛,又吸了一口煙,他微笑了。於是他放棄了要基辛格表態的要求,而是應基辛格的要求講述起來。基辛格之所以能成功地避免表態,是因為他采用尊重對方的方法來轉移話題。基辛格主動問起那件事是恭維薩達特,確立他的談判地位,證明他不是從軟弱的地位出發來進行談判的,他不是一個低聲下氣的人,他已為埃及取得了談判的權利。總而言之,他恢複了埃及的榮譽和自尊心。

2.玩笑回避法

在埃及和美國的會談以後,薩達特和基辛格兩人會見了記者。一名記者問薩達特:

“總統先生,美國是不是從現在起不再給以色列空運軍用物資了?”

“你這個問題應當向基辛格博士提出。”薩達特回答道。雖然此時他已十分清楚地知道空運即將結束,但他還是進行了回避。

基辛格立即說:“幸虧我沒有聽見這個記者問的是什麼問題。”

對於空運是否即將停止這個敏感的機密問題,雙方都由於保密而進行回避,但薩達特用的是轉移視線,而基辛格用的則是“打哈哈”,即說笑回避。在當時情況下,這兩種方法都是有效的。

3.廢話回避法

1965年9月29日,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在北京舉行建國以來首次記者招待會,有近三百名中外記者參加。席間,日本記者問到中國發展核武器的情況,並具體詢問何時爆炸第三顆原子彈。對於這種問題,當然要回避,可陳毅卻沒有講“無可奉告”等套話,而是風趣地說道:“是中國爆炸了兩顆原子彈,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顆原子彈可能也要爆炸,何時爆炸,請你等著看公報好了。”

全場哄堂大笑。

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看,陳毅的話似乎沒有什麼信息,近乎於“廢話”。中國爆炸兩顆原子彈,當然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何時爆炸第三顆原子彈,記者當然會注意看公報。問題是記者這會兒就想知道,要不然他還問幹嗎?可是陳毅就是這樣故意說些近乎“廢話”的話,既回避了敏感問題,又表現出驚人的機智與動人的風趣。

肯定和否定的語氣在某些社交或其它嚴肅的場合一定要慎重使用,含糊的語言會留下進退的餘地。

12.麵對尷尬,用幽默下台階

有一次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到芝加哥一家旅店住宿,有人告訴他此地的蚊子特別厲害。他在服務台登記房間時,一隻蚊子正好飛來。馬克?吐溫對服務員說:“早就聽說貴地的蚊子十分聰明,果如其然,它竟會預先來看好我的房間號碼,以便夜晚光臨,飽餐一頓。”服務員聽了不禁大笑。這一夜馬克?吐溫睡得很好,因為服務員也記住了房間號碼,認真的事先做了一切該做的事。

英國首相丘吉爾有一個習慣,一天中無論什麼時候,隻要一停止工作,就爬進熱氣騰騰的浴缸中去洗澡,然後裸著身體在浴室裏來回踱步,以示休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丘吉爾來到華盛頓會見當時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要求美國共同抗擊德國法西斯,並給予物資援助。丘吉爾受到熱情接待,被安排住進白宮。

一天早晨,丘吉爾洗完澡,在白宮的浴室裏正光著身子在那裏踱步時,有人敲浴室的門。

“進來吧,進來吧。”丘吉爾下意識地大聲喊道。

門一打開,出現在門口的是美國總統羅斯福。他看到丘吉爾一絲不掛,便轉身想退出去。

“進來吧,總統先生,”丘吉爾伸出雙臂,大聲呼喚,“大不列顛首相是沒有什麼東西需要對美國總統隱瞞的。”說完兩人哈哈大笑起來。

這次談判獲得了成功,英國得到美國的援助。可以設想,丘吉爾的那句話,或許對談判不無作用!

四十年代在重慶。有一次中共代表團總部宴請美國《時代》周刊記者懷特,周恩來同誌做東道主。那天,宴會異常豐盛,最後一道主菜是烤乳豬,周恩來指著烤得金黃誘人,外皮酥脆可口的乳豬請客人品嚐,沒想到懷特盡管雙眼盯著烤乳豬直咽口水,卻還是把手中的筷子放下。過了片刻,懷特對大惑不解的同桌人用不太流利的中國話解釋說。“我是猶太人,猶太人是不許吃任何樣式的豬肉的,如果毫不隱諱地吃豬肉,是大逆不道的。”在場的人頓時陷入窘態,不知如何是好。

周恩來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笑著對懷特說:“這是在中國啊。你再好好看一下,明白嗎?看!你看它像豬。但是,在中國,這不是豬,而是鴨啊。”一番話引得懷特縱聲大笑,他隨即拿起筷子直搗那脆薄的乳豬皮,夾起烤豬肉就往嘴裏放,在場的人都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