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能說會道解困境(1 / 3)

《世說新語》reference_book_ids\":[7155407612274543652,7267108881812163642]}],\"17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17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1087867904,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與人相處或某些社交場合,經常出現意想不到的尷尬和困境,會造成冷場,讓當事人下不來台。隨機應變的言談是化解這些困難的最佳方法,它可以給困境搭個台階,也讓在場的人鬆口氣。

1.比喻法說話,擺脫“兩頭不是人”的境況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工作中,經常需要處理一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私企中,規章製度比較嚴格,老板覺得不順眼或者偶爾工作不到位就有可能解聘。但是工作中的許多問題是由老板的失誤造成的,但責任卻要算到你頭上,這時你就要考慮怎麼做一個周全的解釋了。

很多時候會遇到正副職兩位領導,到底聽誰的,領導追究下來還是下屬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存自己呢?采用間接說理的方法,既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又會使當事人不至於太難看。

小董在某外企打工,待遇等各方麵都很不錯,小董也非常精明能幹。可有一件讓人頭疼的事,就是他的兩個頂頭上司不和,因此經常就同一件事情同時向小董發出不同的命令,弄得小董無所適從,當然也就影響到他的工作進度。有一天,小董又因為接到兩個上司的相互矛盾的命令,因此又沒有按時完成任務,恰好,碰到公司老總來視察,見狀老總把小董批評了一番。小董並未向老總訴說冤屈,隻是笑著說:“我想問您一個問題,您和我的兩個上司這‘三駕馬車’是不是朝著同一個方向行使呢?”老總說:“那當然是。”小董又說:“如果你的手下這兩駕馬車分別朝著兩個方向行駛,那你應該朝著哪個方向行駛呢?”老總聽完這話,明白了其中的涵義,看了看小董的兩個上司,兩個上司頓時覺得很不好意思。小董趁機說:“當然,我是希望兩駕馬車是朝同一個方向行駛的,如果是朝著兩個方向行駛,我的工作就沒法做了,恐怕會天天完不成工作了。”小董巧借比喻化解自己的困境,以後工作起來自然順利多了。

軟弱,隻會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的人,會讓領導並不覺得你隻是一片好心,而是覺得善人好欺,能多用就多用,結果你的工作量增加了,操心受累,還不落好,幹得越多錯誤越多。拒絕額外的勞動,才能夠保護自己的權益。采用獲得同情的辦法隻能是自己更加被動,不如反戈一擊,使領導們從此覺醒,自己獲得尊重。

小盧在某汽車公司工作,他是有名的老好人,也就是叫幹什麼就幹什麼的人,所以,他的上司們,不管是工長還是組長、車間主任,都把他支來支去。時間長了,他終於忍受不住了,一次,在一個經常支使他的上司都在的時候,對他們說:“請問各位領導,究竟你們是章魚還是我是蜈蚣。”幾個領導一聽,不對,這分明是話裏有話,於是就問:“誰得罪你了?”小盧笑了笑說:“這樣吧,我給你們講個笑話:有一條章魚,它十分苦惱,不為別的,隻是為了自己生了八條腿,於是它便請教蜈蚣:老兄呀,你說你有這麼多條腿,請問你是怎麼安排它們的工作的?蜈蚣笑到:你真愚蠢,我從來就沒有特意安排它們,隻是任憑它們各司其職罷了。請問幾位領導,我們是不是應該向蜈蚣先生學習呢?”幾位領導一聽,嘴裏不說,心裏都明白是怎麼回事了,於是再也不像過去那樣對小盧指手畫腳了。

巧妙的利用比喻,使用含沙射影的方法,給造成尷尬的人提個醒,既保留了他人的麵子,又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維護了自己的權益。

2.隨機應變有方法

生活中總會碰到一些料想不到的事情,有時是自己突然失言失態;要麼是對方反應出乎意料之外;要麼是周圍環境發生變化,出現了沒有考慮到的因素等等。這些猝不及防的變化,往往會使我們進退維穀,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狼狽不堪,陷入尷尬的窘境。

身處窘境其實有很多種辦法化解,關鍵在於隨機應變。隨機應變是社交技巧中一種很高超的能力,要達到這一點,必須具有非常敏捷的思維,這就需要長期的模仿、學習和訓練。

一般來說,應變可以使用如下方法:

1.機智。說話往往是脫口而出,一有疏漏,就隻有在瞬息之間,發揮自己隨機應變能力,盡快適應變化的情境和話題,修正自己講話的內容,從而對話語進行快速調整。

2.幽默。交往中,當發生矛盾時,幽默的語言能在某些情形下產生神奇的效果,從而化解僵局,使窘迫難堪的場麵在笑語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3.鎮靜。特殊局麵的出現,往往是刹那間的事情,如果大驚失色,缺乏鎮靜,那隻能是手足無措,亂上添亂。此時要注意在心理上保持穩定,鎮靜自若地麵對出現的各種問題,才有可能巧妙機智地應付特殊場合。

4.轉換。社交中有時別人偏偏要打聽自己不便公開或不能公開的事;或是自己偶然觸及對方的忌諱、傷痛及隱私。這時,隻有迅速轉移話題才是一種普遍有效的應急措施。

交往中形勢的變化是難以預料的,如果你能自始至終處於支配地位,那你就能保證效果按你的要求與意願發展變化。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交往中有時候難免不被對方抓住空檔,乘虛而入。當你處於被動局麵時,擺脫困境的機智就非常必要了。

一般有經驗的人在經過長期的實踐之後,才會具有沉著、機智、擺脫困境的特殊才能。他們在即將或已處於困難條件下時,知道首先要沉著冷靜,並以這種沉著冷靜的態度去調適心態,使之處於應變狀態。

不能被現成的既有的思維模式和心理結構所束縛,要善於根據不斷變化的新情況想出解脫的新招。麵對非難、挑剔、攻擊、質疑,應該迅速地刺激和動員起你的思維力量。

在危急狀態下,若有任何惶恐、失措、緊張、混亂,都很難尋找到變通的途徑與方式。

《世說新語》曾記載過一個九歲姓楊的小孩,聰慧穎悟。

一天,他家來了位叫孔平君的客人,他端出楊梅招待。孔平君指著楊梅打趣孩子說:“此是君家果。”

沒料到孩子立即應聲答道:“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從對方的姓聯想開去,把孔雀稱為孔家禽,以此歸謬,當即有力地回敬了對方。

交往中的機智,是一種高超的能力。一般說來,知識越淵博,閱曆越豐富的人,應變能力越強。因為他們反應敏捷,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調動長期積累的生活經驗和各種知識來思考、解決。從而把“山窮水盡疑無路”,轉化為“柳暗花明又一村”。

擺脫困境的機智,似乎沒有一定的規律,僅是一種技巧,更重要的還是以智慧和經驗為依托的一種能力。

有了這種隨機應變的能力,無論發生了什麼事,人們都能憑著過人的機智、靈感,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見方則方,遇圓則圓,應付自如。

3.顧全麵子,給人鋪台階

在談話中,對方堅定地表達了一個觀點,你不同意,要改變他的觀點時,首先要顧全他的麵子。因為若同意你的意見,也就等於承認他是故意撒謊,他的自尊心使他難以接受。

談話精明者知道怎樣給人麵子,使對方不至於出爾反爾,下不了台。

比如,你為了給對方鋪台階,可以假定雙方在一開始時沒有掌握全部事實,例如,你可以這樣說:

“當然,我完全理解你為什麼會這樣設想,因為你那時不知道那回事。”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人都會這樣做的。”

“最初,我也是這樣想的,但後來當我了解到全部情況,我就知道自己錯了。”

一家百貨公司的一位顧客,要求退回一件外衣。她已經把衣服帶回家並且穿過了,隻是她丈夫不喜歡。她解釋說:“絕沒穿過”,要求退換。

售貨員檢查了外衣,發現有明顯幹洗過的痕跡。但是,直截了當地向顧客說明這一點,顧客是絕不會輕易承認的,因為她已經說過“絕沒穿過”,而且精心偽裝過穿的痕跡。這樣,雙方可能會發生爭執。於是,機敏的售貨員說:“我很想知道是否你們家的某位成員把這件衣服錯送到幹洗店去。我記得不久前我也發生過一件同樣的事情,我把一件剛買的衣服和其他衣服一起堆放在沙發上,結果我丈夫沒注意,把這件新衣服和一大堆髒衣服一古腦兒塞進了洗衣機。我懷疑你是否也會遇到這種事情——因為這件衣服的確看得出已經被洗過的明顯痕跡。不信的話,你可以跟其他衣服比一比。”

顧客看了看證據知道無可辯駁,而售貨員又為她的錯誤準備好了借口,給她一個台階——於是順水推舟,乖乖地收起衣服走了。

售貨員的話說到顧客心裏去了,使她不好意思再堅持。一場可能的爭吵就這樣避免了。

有一位老師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下課了,有位學生向老師反映,昨天她爸爸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的一支黑色派克鋼筆不見了。老師巡視了一下全班同學的表情,發現坐在那位女同學旁邊的那位學生神情驚慌,麵色蒼白。可想而知,鋼筆十有八九就是她拿的。當麵向她指出吧,又苦於沒有充分證據,搜身吧,又不盡情理。這位掌握有一定攻心技巧的老師想了想說:別著急,同學,肯定是哪位拿錯,黑色的鋼筆實在太多了,互相拿來拿去是經常發生的事。隻要等會兒她看清楚了,一定會還給你的。”果然,下課以後,那位拿了鋼筆的同學趁旁人不在的時候,趕緊把鋼筆送還到那位女同學的筆盒裏去。

人們通常會為謊言尋找各種借口,你若想戳穿對方的謊言,不僅必須使他相信你,而且必須懂得如何把他從自我矛盾中解救出來,說得他心服口服,體麵地收起那套鬼把戲。

人們都有一時衝動,做錯事、說錯話,得罪人的時候,如果你以牙還牙隻會使事態變得更嚴重。說話顧全麵子,會使對方產生愧疚感,自動改正錯誤。

4.拒絕的策略

中國人一向有求必應,拒絕別人成為一件難事,很多人不好意思說出口,既怕對方生氣,又怕自己的能力被貶低,於是進退兩難,好不尷尬。其實隻要講究一下策略洞察,甚至利用一下對方的情感,還是可能圓滿處理的。利用這種方法,可以擊退不喜歡的對象。

有一個樂師,被熟人邀請到某夜總會樂隊工作。樂師嫌薪水低,打算立即拒絕。但想起以往受過對方照顧,不便斷然拒絕。他心生一計,先說些笑話,然後一本正經地說:“如果能使夜總會生意興隆,即使奉獻生命,在下也在所不辭。”

此時夜總會老板自然還是一副笑臉,樂師抓住機會立刻板起麵孔說:“你覺得什麼地方好笑?我知道你笑我。你看扁我,不尊重我,這次協議不用再提,再見!”

這樣,樂師假裝生氣,轉身便走,老板卻不知道該怎麼辦,雖生悔意,但為時已晚。

因此,麵對要拒絕的對象,要出其不意地敲他一下,以便打退對方。若缺乏機會,不妨參照上例,製造機會,先使對方興高采烈,然後趁對方缺乏心理準備,臉上仍在笑嘻嘻時,找到借口及時退出,達到拒絕的目的。

有時轉移話題也是不錯的拒絕方法。

一位名叫金六郎的青年去拜訪本田宗一郎,想將一塊地產賣給他。

本田宗一郎很認真地聽著金六郎的講話,隻是暫時沒有發言。

本田宗一郎聽完金六郎的陳述後,並沒有作出“買”或者“不買”的直接回答。而是在桌子上拿起一些類似纖維的東西給金六郎看,並說:“你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嗎?”

“不知道。”金六郎回答。

“這是一種新發現的材料,我想用它來做本田宗一郎汽車的外殼。”本田宗一郎詳詳細細地向金六郎講述了一遍。

本田宗一郎共講了十五分鍾之多。談論了這種新型汽車製造材料的來曆和好處,又誠誠懇懇地講了他明年汽車擬取何種新的計劃。這些內容使得金六郎摸不著頭腦,但感到十分愉快。在本田宗一郎送走金六郎時,才順便說了一句,他不想買他的那塊地。

如果本田宗一郎一開始就告訴金六郎自己不想買那塊地,那麼勢必要引起一場說服與反說服的爭論,事實上,本田宗一郎並不想進行這樣一次論辯,於是巧妙地移開了話題。

拒絕對方的提議時,最好采用毫不觸及話題具體內容的抽象說法。

日本成功學大師多湖輝說的這個故事發生在60年代末的學運中。某大學的教室裏正在上課時,一群學運積極分子闖了進來,使上課的教授手足無措。當著班上學生的麵,教授想顯示一點寬容和善解人意的風度,就決定先聽一下學生講些什麼之後再去說服他們。

結果與他的善良想法完全相反,學生們乘勢向他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把課堂攪得一團糟,再也上不成課了。並且這之後隻要他上課就有激進派的學生出現在課堂上,就這樣日無寧日地持續了一年。

從這一教訓中,教授悟到一條法則,即若無意接受對方,最好別想去說服他,對方一開口就應該阻止他:“你們這是妨礙教學,趕快從教室裏出去,與課堂無關的事,讓我們課後再說!”

假如再發生一次同樣的事,教授能否應付?就算他顯示出了拒絕的態度,學生也會毫不理會地攻擊他吧!因為他的不拒絕已經給學生造成一種習慣的印象。如果他一開始一點也不去聽學生的質問,一開始就踩住話頭,至少不會給對方以可乘之機,也不致弄得一年時間都上不好課!

該拒絕的事候一定要拒絕,直拒不行要婉拒。總之你必須讓對方知道、明白並理解你的態度。

5.言行失誤時積極彌補

言行失誤是生活、交往、工作中常見的一中困境,但是暫時的。在言行失誤方麵,你雖然可以選擇保持沉默,但這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你是個大人物就更遭糕了。所以你應積極尋找措施彌補言行失誤。

1.言語失誤及時改口

曆史上和現實中許多能說會道的名人,在失言時仍死守自己的城堡,因而慘敗的情形不乏其例。比如1976年10月6日,在美國福特總統和卡特共同參加的、為總統選舉而舉辦的第二次辯論會上,福特對《紐約日報》記者馬克斯?佛朗肯關於波蘭問題的質問,作了“波蘭並未受蘇聯控製”的回答,並說“蘇聯強權控製東歐的事實並不存在”。這一發言在辯論會上屬明顯的失誤,當時立即遭到記者反駁。但反駁之初佛朗肯的語氣還比較委婉,意圖給福特以訂正的機會。他說:“問這一件事我覺得不好意思,但是您的意思難道在肯定蘇聯沒有把東歐化為其附庸國?也就是說,蘇聯沒有憑軍事力量壓製東歐各國?”

福特如果當時明智,就應該承認自己失言並偃旗息鼓,然而他覺得身為一國總統,麵對著全國的電視觀眾認輸,決非善策,於是繼續堅持,一錯再錯,結果為那次即將到手的當選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刊登這次電視辯論會的所有專欄、社論都紛紛對福特的失策作了報道,他們驚問:“他是真正的傻瓜呢?還是像隻驢子一樣的頑固不化?”福特的失誤無疑給了對手卡特一次非常好的機會。

高明的論辯家在被對方擊中要害時決不強詞奪理,他們或點頭微笑,或輕輕鼓掌。如此一來,觀眾或聽眾弄不清他葫蘆裏藏的什麼藥。有的從某方麵理解,認為這是他們服從真理的良好風範;有的從另一方麵理解,又以為這是他們不屑辯解的豁達胸懷。而究竟他們認輸與否尚是個未知的謎。這樣的辯論家即使要說也能說得很巧,他們會向對方笑道:“你講得好極了!”

相比之下,裏根就表現得高明許多。

一次,美國總統裏根訪問巴西,由於旅途疲乏,年歲又大,在歡迎宴會上,他脫口說道:

“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為能訪問玻利維亞而感到非常高興。”

有人低聲提醒他說溜了嘴,裏根忙改口道:

“很抱歉,我們不久前訪問過玻利維亞。”

盡管他並未去玻國。當那些不明就裏的人還來不及反應時,他的口誤已經淹沒在後來滔滔的大論之中了。這種將說錯的地點時間加以掩飾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當麵丟醜,不失為補救的有效手段。隻是,這裏需要的是發現及時、改口巧妙的語言技巧,否則要想化解難堪也是困難的。

在實踐中,遇到這種情況下,有三個補救辦法可供參考:

(1)移植法:就是把錯話移植到他人頭上。如說:“這是某些人的觀點,我認為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錯誤糾正過來了。對方雖有某種感覺,但是無法認定是你說錯了。

(2)引伸法:迅速將錯誤言詞引開,避免在錯中糾纏。就是接著那句話之後說:“然而正確說法應是……”或者說:“我剛才那句話還應作如下補充……”,這樣就可將錯話抹掉。

(3)改義法:巧改錯誤的意義。當意識到自己講了錯話時,幹脆重複肯定,將錯就錯,然後巧妙地改變錯話的含義,將明顯的錯誤變成正確的說法。

2.顧左右而言他

某校某班在一次高考中,數學和外語成績突出,名列前茅。校長在評功總結會上這樣說:

“數學考得好,是老師教得好;外語考得好,是學生基礎好。”

在座群眾聽罷沸沸揚揚,都認為校長的說法顯得有失公正。一位教師起身反駁:

“同一個班,師生條件基本相同。相同的條件產生了相同的結果,原是很自然的事,不公平的對待,實在令人費解。原有的基礎與爾後的提高,有相互聯係,不能設想學生某一學科基礎差而能提高得快,也不能設想學生某一學科基礎好而不需要良好的教學就能提高。校長對待教師的勞動不一視同仁,將不利於團結,不能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

會場有人輕輕鼓掌,然後是一陣靜默。而靜默似乎比掌聲對校長更有壓力和挑戰意味。校長沒有惱怒,反而“嘿嘿”地笑起來,他說:

“大家都看到了吧,李老師能言善辯,真是好口才。很好,很好!言者無罪,言者無罪。”

盡管別人猜不透校長說這話的真實意思,然而卻不得不佩服他的應變能力:他為自己鋪了台階,而且下得又快又好。聽了上述回答後,無人再就此問題對校長跟蹤追擊。

既要撤退,就不宜作任何辯解,辯解無異於作繭自縛,結果無法擺脫。

3.巧妙轉換話題

就是錯話一經出口,在簡單的致歉之後立即轉移話題,有意借著錯處加以生發,以幽默風趣、機智靈活的話語改變現場上的氣氛,使聽者隨之進入新的情境中去。曾有一個新畢業的大學生去某合資公司求職,一位負責接待的先生遞過來名片。大學生神情緊張,匆匆一瞥,脫口說道:“滕野先生,您身為日本人,拋家別舍,來華創業,令人佩服。”那人微微一笑:“我姓滕,名野七,地道的中國人。”大學生麵紅耳赤,無地自容,片刻後,神誌清醒,誠懇地說道:“對不起,您的名字使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他教給魯迅許多為人治學的道理,讓魯迅受益終生。希望滕先生日後也能時常指教我。”滕先生麵帶驚奇,點頭微笑,最終錄用了他。

4.將錯就錯

現實生活中,常常會有因說錯話而陷入尷尬困境的情況。這或多或少會給人際交往帶來負麵的影響。因而錯話說出以後如何進行補救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為了使錯誤能夠及時得以補救,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心境,最要緊的是掌握必要的糾錯方法。

將錯就錯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這種辦法就是在錯話出口之後,能巧妙地將錯話續接下去,最後達到糾錯的目的。其高妙之處在於,能夠不動聲色地改變說話的情境,使聽者不由自主地轉移原先的思路,不自覺地順著我之思維而思維,隨著我之話語而調動情感。

某次婚宴上,來賓濟濟,爭向新人祝福。一位先生激動地說道:“走過了戀愛的季節,就步入了婚姻的漫漫旅途。感情的世界時常需要潤滑。你們現在就好比是一對舊機器……”其實他本想說“新機器”,卻脫口說錯,令舉座嘩然。一對新人更是不滿之情溢於言表,因為他們都各自離異,自然以為剛才之語隱含譏諷。那位先生的本意是要將一對新人比作新機器,希望他們能少些摩擦,多些諒解。但話既出口,若再改正過來,反為不美。他馬上鎮定下來,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補充一句:“已過磨合期。”此言一出,舉座稱妙。這位先生繼而又深情地說道:“新郎新娘,祝願你們永遠沐浴在愛的春風裏。”大廳內掌聲雷動,一對新人早已笑得麵若桃花。

這位來賓的將錯就錯令人叫絕。錯話出口,索性順著錯處續接下去,反倒巧妙地改換了語境,使原本尷尬的失語化作了深情的祝福,同時又道出了新人間情感曆程的曲折與相知的深厚,頗有些點石成金之妙。

5.矛頭指向“替罪羊”

老王的老同學到家裏來聊天,二人在客廳裏天南地北地聊著,不知不覺已經到了用晚餐的時間了。老王五歲的小兒子跑了進來,趴在老王的肩膀上咬耳朵。老王聊得正高興,很不耐煩地訓斥兒子:“沒禮貌!當著客人的麵咬什麼耳朵?有話快說!”

小兒子順從地大聲說:“媽媽叫我告訴你,家裏沒有菜不要留客人吃飯。”一時之間兩個大人都愣住了,多尷尬,怎麼解釋啊!

老王腦筋一轉,伸出手來,在兒子的小腦袋上輕輕打了一下,然後說:“小笨蛋!我不是告訴過你?隻有在隔壁嘮叨討厭的林媽媽來的時候,才要跑出來說這句話嗎?你怎麼弄錯了?”

6.借題發揮

素有“東北虎”之稱的張作霖雖然出身草莽,卻粗中有細,常常急中生智,突施奇招,使本來糟透了的事態轉敗為勝。

有一次,張作霖出席名流集會。席上不乏文人墨客和附庸風雅之人,而張作霖則正襟危坐,很少說話。席間,有幾位日本浪人突然聲稱,久聞張大帥文武雙全,請即席賞幅字畫。張作霖明知這是故意刁難,但在大庭廣眾之下,“盛情”難卻,就滿口應允,吩咐筆墨侍候。這時,席上的目光全都集中在張作霖身上,幾個日本浪人更是掩飾不住譏諷的笑容,隻見張作霖瀟灑地踱到桌案前,在滿幅宣紙上,大筆揮寫了一個“虎”字,左右端詳了一下,倒也勻稱,然後得意地落款“張作霖手黑”,躊躇滿誌地擲筆而起。

那幾個日本浪人麵對題字,一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由得麵麵相覷。其他在場的人也是莫名其妙,不知何意。

還是機敏的隨侍秘書一眼發現出了紕漏,“手墨”(親手書寫的文字)怎麼成了“手黑”?他連忙貼近張作霖身邊低語:“大帥,您寫的‘墨’字下少了個‘土’,‘手墨’寫成了‘手黑’。”張作霖一瞧,不由得一愣,怎麼把“墨”寫成了“黑”啦?如果當眾更正,豈不大煞風景?還要留下笑柄。這時全場一片寂靜。

隻見張作霖眉梢一動,計上心來,他故意大聲嗬斥秘書道:“我還不曉得‘墨’字下麵有個‘土’?因為這是日本人索取的東西,不能帶土,這叫寸土不讓!”語音剛落,立即贏得滿堂喝彩。

那幾個日本浪人這才領悟出意思來,越想越覺得沒趣,又不便發作,隻好悻悻退場了。

7.坦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不管普通人還是偉人,一生都會有許多錯誤,所以,錯誤也不是什麼大事。對一個欲求達到既定目標、走向成功的人來說,正確對待自己過錯的態度應當是:過而不文、聞過則喜、知過能改。

人們大都有一個弱點,喜歡為自己辯護、為自己開脫。而實際上,這種文過飾非的態度常會使一個人在人生的航道上越偏越遠。過而不文需要一種堅強的糾錯意識和寬廣的胸懷。一般人做不到這一點,首要的原因可能是虛榮心在作祟。一向認為自己各方麵的能力都不錯,很少有失誤發生,久而久之,自然養成了“一貫正確”的意識,一旦真的出現過錯,則在心理上難以接受。出於對麵子的維護,人們會找理由開脫,或者幹脆將過錯掩蓋起來。另外的原因是怕影響自己在他人中的威信及信任。其實,如果是作為下級,敢於正視自己的過錯,可能會更加得到領導的賞識與信任;如果是作為上級,則過而不文也會使下屬對自己更加敬重,從而提高自己的威信。

聞過則喜、知過能改是一種積極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隻有當你真正認識到它的積極作用的時候,才可能身體力行去聞聽別人的善意勸解,才可能真正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而不致為了一點麵子去忌恨和打擊指出過自己過錯的人。聞過易,聞過則喜不易,能夠做到聞過則喜的人,是最能夠得到他人幫助和指導的人,當然也是最易成功的人。而知過能改則是使一個人在激烈的競爭中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關鍵。“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有了過失並不可怕,怕的是不思悔改、一味堅持的人。這種人是很難走向人生的輝煌的!

格裏?克洛納裏斯現在北卡羅來納州夏恪特當貨物經紀人。在他給西爾公司做采購員時,他發現自己犯下了一個很大的估計上的錯誤。有一條對零售采購商至關重要的規則是不可以超支你所開賬戶上的存款數額。如果你的賬戶上不再有錢,你就不能購進新的商品,直到你重新把賬戶填滿——而這通常要等到下一次采購季節。

那次正常的采購完畢之後,一位日本商販向格裏展示了一款極其漂亮的新式手提包。可這時格裏的賬戶已經告急。他知道他應該在早些時候就備下一筆應急款,好抓住這種叫人始料未及的機會。此時他知道自己隻有兩種選擇:要麼放棄這筆交易,而這筆交易對西爾公司來說肯定會有利可圖;要麼向公司主管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並請求追加撥款。正當格裏坐在辦公室裏苦思冥想時,公司主管碰巧順路來訪。格裏當即對他說:“我遇到麻煩了,我犯了個大錯。”他接著解釋了所發生的一切。

盡管公司主管不是個喜歡大手大腳地花錢的人,但他深為格裏的坦誠所感動,很快設法給格裏撥來所需款項,手提包一上市,果然深受顧客歡迎,賣得十分火爆。而格裏也從超支賬戶存款一事汲取了教訓。並且更為重要的是,他意識到這樣一點:當你一旦發現了自己陷入了事業上的某種誤區,怎樣爬出來比如何跌進去最終會顯得更加重要。

當你不小心犯了某種大的錯誤,最好的辦法是坦率地承認和檢討,並盡可能快地對事情進行補救。人們對錯誤都有同情、諒解之心,但對不承認錯誤的人卻難以原諒。當你犯了錯誤時一定要想清楚這一點。

如果巧妙地運用語言會彌補言行失誤造成的損失,其實這種話並不難說,隻要你鎮定自若一定能找到化解的辦法。

6.柔能克剛,柔能製人

日常生活中,常有意想不到的事發生,尤其是在商業活動中。由於商業活動帶有很強的人情色彩,如果處理不好的話,不僅會傷及對方的自尊,嚴重的甚至會直接影響到商業的聲譽和成敗。

一天下午,一位外國人突然氣勢洶洶地闖進日本某飯店的經理室:“你就是經理嗎?方才我在大門口滑倒摔傷了腰。地板這麼滑,連個防滑措施都沒有,太危險了,馬上領我到醫務室去。”

見此情景,經理很客氣地說:“這實在抱歉得很,腰部不要緊吧?馬上就領您到醫務室,請您稍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