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 培養自己,擁有勝過對手的力量(3 / 3)

開庭前一天預演時,庭長宣布,入場順序為美、英、中、蘇……聽到這樣的消息,梅汝璈法官脫去黑色法袍,對此表示抗議,並拒絕“彩排”。

由於當天的預演有很多記者和電影攝影師在場,所以,梅汝璈法官認為,如果他按照庭長宣布的座次出場,第二天照片見報,這便成為事實。梅汝璈法官請求對他的建議進行表決,否則,他無法進行審判,隻有回國向政府辭職。在梅汝璈法官的堅持下,韋伯庭長召集各國法官進行表決,並最終通過梅汝璈法官的建議,出場順序改為美、中、英、蘇……在《東京審判》這部電影中,梅汝璈法官不卑不亢的氣質讓所有國人都感到驕傲。當時的中國,剛剛結束抗日戰爭,百廢待興,國力與其他國家尤其是帝國主義國家相比,相差很多。在其他國家看來,中國隻是一個落後的、備受欺淩的國家而已,與其他發達國家的代表在一起,難免要受到不公的待遇。梅汝璈法官作為中國的代表,沒有對他們不合理要求逆來順受,而是要求公平的待遇,不在他們麵前低人一等,他脫下法袍不是在威脅誰,而是在表明並堅持自己的立場和態度,為了所有被日本人欺辱過的中國人,也為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

在對手地位高於自己,或者對手強於自己時,不卑不亢的談判態度就非常重要。在這個過程中,“度”的把握是精髓。

談判時,將“不卑不亢”做到恰到好處不容易,要首先了解自己的優勢在哪裏,再了解對方的優勢,切忌在雙方爭辯時將“不卑不亢”轉化為“對抗”。

當自己是占優勢的一方時,對方參與談判的代表如果是一位具備不卑不亢氣質的人,那你一定要顯示出對他的尊重,因為這樣的人都是修養很好的人。如果你很無禮、蠻橫的話,並不能顯示出你高人一等的地位,而隻是將你缺乏修養的一麵展現了出來。

◎ 有利於談判的習慣

某公司要購買一整套生產線,老總決定讓平時默默無聞的陶經理作為主談。其他想借此機會在老總麵前表現的經理都十分不服,他們認為陶經理缺乏激情,業績也一般,不具備作為這次談判主要人物的資格。老總笑笑說:“這次談判細節問題很多,老陶去最合適。”其他人也不好再說什麼,便按照老總的安排開始準備這次談判。

幾天後,談判開始,對方公司首先對自己公司生產的設備從性能到用途逐一進行介紹,然後又將每一款的報價報出,共用了一個多小時。整個過程陶經理用心做著筆記,而其他人早已聽得不耐煩。對方的介紹結束後,陶經理開始發言:“根據貴公司剛才的介紹,我認為有兩款設備的價格和用途對我公司不太合適,你們還有沒有可以替換的設備,可供我們再選擇一下?”

對方沒有想到陶經理這樣認真,所提到的設備隻是這整套生產線很不起眼的部分,他們本打算將這兩個設備換為價格稍高、功能更多的產品,但沒想到這被陶經理看穿了。

“我們還有價格稍低、功能較少的一種類型。”對方隻好承認。

“那麼,也介紹一下吧!”陶經理要求。

對方又詳細地將適合陶經理公司的設備進行了介紹,陶經理還是認真地做著筆記。等對方說完,他停了一會兒說:“我計算了一下,整套生產線的價格對於我們有些偏高,我們希望貴方能再給一些優惠。我覺得這幾款設備的價格還可以再降一些。”

說著,陶經理把自己列出的單子遞給對方,經過雙方逐個對陶經理列出單子上的設備進行討價還價,最終將總價定了下來。令大家吃驚的是,總價竟然比賣方的報價低了10%。之後,雙方又對其他問題進行了磋商,最終簽訂了合同。

回到公司,大家都爭著問老總,怎麼知道派陶經理去一定會有好結果,老總說:“老陶有個習慣,就是對細節問題特別認真,這次談判,要購進的設備較多,以他的習慣,一定不會讓對方蒙混過關。”

例子中陶經理的最利於談判的習慣就是注意細節,從細節入手。大篇幅的介紹難免會讓聽的人走神,而對方走神之時也是最好做些手腳之時。賣方公司用更貴的設備替換對買方更合適的設備,不注意聽,根本不會注意到。如果每一款設備貴一點,加起來就會貴很多,如果從整體來砍價的話,較為困難,但從每一款設備入手的話,一款“砍”一點,加起來也不少呢!

陶經理並沒有使用多麼高超的談判技巧,隻是認認真真地將每一款機器的價格、功能搞清楚,做對比,從中發現與自己公司需要不吻合的,然後一個一個同對方砍價,最後得出自己公司希望的價格,讓對方沒有空子可以鑽。認真、細心,這就是有利於談判的習慣,也是有利於發現對方問題的習慣。派有這樣習慣的人去參加類似的談判,對手想從中做什麼手腳都很難。

建議你從成功的談判者或者談判對手那裏學習,看看他們有什麼好的習慣,這些習慣中哪些是對談判有利的,應用到自己身上是不是可以。如果你認為可以,那麼,有意識地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多做這件事,慢慢就會養成這些有利於談判的習慣。也要在平時的談判時多注意,什麼樣的習慣更有利於談判,有意識地從失敗的談判中總結經驗教訓。

銷售員比爾每個月的業績都很好,很快就升為公司的銷售經理。同行的喬治業績一直不好,來到比爾這裏取經。

“嗨!比爾,為什麼我和你賣同樣的產品,你的顧客那麼多,我卻總賣不出去呢?”喬治沮喪地問。

“喬治,我通常都是先和客戶聊他們感興趣的事情,聊的過程中,我都會趁機讚揚他們。剛開始,隻是為了把產品賣出去,後來就成為一種習慣了,和誰聊天都會找到他們的優點,讚揚他們。”比爾回答。

“隻是讚揚嗎?這麼簡單?”喬治懷疑地問。

“當然。隻要你堅持一段時間,成為習慣,客戶就會很樂意和你聊天,也很樂意和你做生意。”

比爾的這個習慣為什麼能打動顧客?

原因很簡單,對別人真心地讚揚,是尊重對方的表現,也會使對方心情愉悅,使對方卸下心防,接受你的產品。當讚美別人成為習慣,這種受歡迎的品質就成為你修養的一部分。

◎ 有底線的道德

我國某公司從國外某公司購買商品,談判在中國舉行。雙方共同了解了中國的市場後,坐到了談判桌旁。

經過幾天的談判,雙方初步確定了購買商品的種類、型號、數量、價格等意向,準備進入具體合同條款的談判。這時,國外公司發生了“經濟危機”,急需資金周轉,我國該公司也得知了這一情況。如果我國公司的談判代表選擇降低價格,對方一定會同意,談判就會從平等一下子變為對我方公司極為“有利”的情況。但是,我方公司的談判代表沒有選擇降價,而是按照最初雙方商定的價格,以最快的速度簽訂了合同,並將資金彙到了對方的賬戶。

國外公司談判代表離開中國時,握住我方公司談判代表的手,不停地說:“謝謝!謝謝!”之後,對方公司的運營又轉入了正軌,與我方公司的合作也大大加強了。

乘人之危可以在談判中取得很多的利益。比如上麵的例子,當對方的公司出現困難時,如果我方要降價,因為他們急需資金,為了公司能生存下去,一定會同意我方的價格。但是這樣做不符合道德的要求,雖然在談判中得到了大量的利益,卻也成了一個十足的“奸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這樣的話:“那個人是個奸商,別和他做生意!”“他可以稱得上儒商,放心吧!和他合作肯定沒錯。”對於“奸商”和“儒商”,人們的態度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差別呢?這就是道德底線的不同。

所謂道德底線,就是指一個人對自己道德的最低要求。有些人認為,隻要我做的事情合法就一定符合道德,這是不全麵的。法律與道德並不是完全的交集,有些事情合法,但在道德領域屬於失德;還有些事情是符合道德標準的,但是卻是違法的。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一個成功的談判高手,不僅要遵守法律,保證做的每一件事都不違法,還要有較高的道德底線,不觸碰道德與法律的交集,不讓自己賺來的錢或者取得的談判勝利建立在失德的基礎上。

道德底線是屬於內心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別人無法強加。隨著一個人知識水平和道德修養的提高,其道德底線也隨之提高,“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句話,才能真正在他身上體現。

談判時,不管麵對多大的利益誘惑,都要把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這是做人的標準,也是經商的標準。

與有道德底線的商人談判,隻需要關心合作方式、利益分配等問題,而不用擔心對方會在背後害你。談判前、尋找合作夥伴時,都應該先了解一下對方的道德底線,為可能出現的情況做準備。如果對方的道德底線很低,或者他根本就沒有道德底線,那麼,最好放棄和他做生意,因為這樣的做人標準會使他做出任何事情。是否違法先不談,與他合作怎麼可能放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