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端莊、穩健、質樸、典雅氣質為一體的敬一丹老師,以她那平和、從容的狀態贏得了觀眾發自內心的喜歡,感受到她的與眾不同。她對自己的風格和節目總是能夠保持著非常清醒的認識,她曾這樣告訴記者:“我認為在我們這樣一個非常大眾化的欄目裏,主持人跟‘酷’什麼的特性相差很遠,我們更多的是需要一些嚴肅的態度和口吻。雖然我也能接受別人很‘酷’,比如那些娛樂節目的主持人,他們以年輕的觀眾作為主要的收視群體,做得很好,但是我隻能抱著一個欣賞的態度去看他們,而不能像他們學習,因為我們的欄目性質不同,麵對的是不同的場合。而且,我想就算是我自己偶爾想要在《焦點訪談》裏變得‘酷’一些,大多數《焦點訪談》的觀眾也會無法接受的,這樣我們可就失去一批忠實的觀眾了。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的穿著有點土,而且挺隨意的。有的人認為是不是我自己本身對這些沒什麼想法,不感興趣啊?其實不是,我當然不是一點想法也沒有,但是對於《焦點訪談》這樣的節目而言,是要很大眾的,它必須貼合大眾,有時候甚至大眾到有意識地去遠離時尚。《焦點訪談》這個節目的觀眾以平民百姓居多的,甚至有一大半還是農民,所以在麵對這樣一個收視群體,我就會刻意地要求自己在穿著上、發型上都盡量地大眾化。因為在這樣一個嚴肅的節目裏,我不需要追逐時尚的潮流,標新立異,我隻需要在節目中以嚴肅的態度和口吻做好自己的工作,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節目的權威性和我自己在主持節目時語言的權威性。”
正是敬一丹對於節目的這種責任意識,充分認識到自己是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場合,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主持、以什麼樣的口吻講話,她才能在節目中做到從容不迫、大度泰然。她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該選擇怎樣的方式來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成為了受到廣大觀眾喜愛和信任的主持人。
在正式、嚴肅的場合說話就要以嚴肅、認真的口吻,且事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考慮到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而不是在現場亂扯一氣,毫不考慮整體場合的氣氛、環境。美國前總統羅納德·威爾遜·裏根是一位偉大的演講家,在出任美國總統之前,他從事過多種職業,其中包括作家、演員、勵誌講師,並憑借著高明而極具說服力的演講,被美國媒體譽為“最偉大的溝通者”。但就是這樣一位口才出眾、演講水平高超的美國前總統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在一次美國國會開始之前,盡職的裏根總統正親自調試著大會用的麥克風,他為了試一試那個麥克風是否好用、效果如何,竟然不假思索地張口便對全場等待開會的與會人員說道:“先生們請注意,五分鍾之後我將會對蘇聯進行轟炸。”這話一出,全場炸開了鍋,所有人頓時一片嘩然,現場一瞬間變得混亂不堪。“身經百戰”的裏根總統,就是在這樣一個嚴肅的時間和場合,開了這樣一個不合時宜的玩笑。對此,蘇聯政府對裏根總統及美國政府提出了強烈的抗議,事後他也很花了一大番功夫才將這件事平息下來。因此,在嚴肅的場合必須要注意自己說話的內容和口吻,不能掉以輕心,否則就隻能在事後追悔莫及,花費更多的精力來補救。
隻有在不同的場合懂得用不同的口吻說話,才能讓人對自己的語言產生信賴,凸顯自己的權威性。尤其是在嚴肅、莊重的場合,要懂得如敬一丹老師一樣,顧全大局,憑借整體場合的氛圍來調整自己的狀態、說話的口吻,甚至是著裝,這樣才能在各種場合都受人歡迎,讓人們樂於聽自己說話,並相信自己。
3.即使有求於人也要堅持不卑不亢的態度
人們說話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影響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個人如果想要提高自身語言的權威性,無論他有多麼高深的學問,或有多麼強的能力,若他說話的態度不好,即使他說的是世間真理,也沒有人會願意去聽。說話時自以為是或者奴顏婢膝這兩個極端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隻有不卑不亢,不諂媚討好,也不自視過高才是人們應該堅持的態度。
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人們總會麵對形形色色的、不同階層的人,要想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能夠做到更加輕鬆和愉快,就必須堅持自己的基本態度,不卑不亢。
大度泰然而不造作虛偽的敬一丹老師,曾憑借著她正確的態度完美地向人們印證了這個道理。那是在1998年10月7日,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前來中央電視台視察工作,期間還和台裏的領導及《焦點訪談》節目的編輯和記者進行了座談。朱鎔基總理向來反對別人到處題詞,而且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幾乎很少給別人題詞。但就在朱鎔基總理在中央電視台視察的前一天,台裏的領導就吩咐敬一丹老師:“等明天朱總理來我們這兒視察的時候,你一定要想辦法得到朱總理的題詞。”敬一丹老師聽到這個吩咐,感覺任務實在是有些艱巨,朱總理向來反對題詞的,自己該怎麼說服朱總理給《焦點訪談》題字呢?
第二天,朱鎔基總理在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丁關根同誌的陪同下來到了中央電視台。當他來到《焦點訪談》節目組的演播室時,節目所有的工作人員都立刻起立鼓掌,現場的氣氛頓時變得十分熱烈。平易近人的朱總理先向大家互相問好致意,接著他坐在主持人在節目中常坐的位置,其他的工作人員則簇擁在他周圍,能有幸見到國家總理,並得到總理的慰問,大家都顯得很興奮,周圍的人都爭先恐後地和朱總理交談,期望能得到總理的青睞。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整體的氣氛變得十分活躍和熱烈。
敬一丹老師時刻想著台裏領導給自己下達的任務,就在這時,她感覺到正是和朱總理提出這個要求的好時機,她很清楚,一個好的機會稍縱即逝,如果沒有及時把握住很快就會過去。於是,她迅速決定,果斷地走到了朱總理的對麵,懇切地對總理說:“總理,現在在演播廳裏坐在您周圍的這二十幾個人,全都是《焦點訪談》節目組的工作人員,可是我們這些人加起來其實還不到整個節目組成員的十分之一。”總理一聽,頓時表示很驚訝:“原來你們節目組有這麼多人啊!”敬一丹老師看到自己吸引了朱總理的注意,趁熱打鐵,接著說道:“是啊,他們大部分都是在外地采訪,整日奔波勞累,非常辛苦。雖然他們今天也很想來這裏,能夠和您說上一句話,接受您的慰問,但是出於對工作負責的態度他們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所以錯過了今天這個難得的機會,沒能如願到這裏來。所以,您能不能看在他們工作辛苦而盡責的份上,給他們留句話呢?”敬一丹的態度非常誠懇又不卑微。她用非常委婉的語言向朱總理提出了這個請求,接著她把紙和筆恭恭敬敬地遞到了朱總理麵前。朱總理看著不卑不亢、眼裏充滿希冀和真誠的敬一丹老師,微笑地接過了紙和筆,爽快地提筆寫下了“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16個大字。待朱總理寫完,在場的《焦點訪談》節目組成員們都感到無比的高興和自豪,並向敬一丹老師投來了欽佩的目光。
朱鎔基總理一向反對到處題詞的作法,因此要想得到他的親筆題詞,其難度可想而知,但《焦點訪談》卻是個例外,是因為《焦點訪談》是中央電視台的名牌欄目嗎?其實不然,這次任務的完成還多虧了敬一丹老師的言誠意肯、態度端正、不卑不亢,因為她的高超口才和出色的表現才得到了這份彌足珍貴的題詞。
從敬一丹老師和朱總理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她選擇了一個恰當的時機,當時朱總理正和大家熱情地交談著,現場的氣氛很活躍,朱總理和大家的情緒都很好,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鋪墊。接著敬一丹老師提出請求的話說得很婉轉,她沒有冒冒失失地直奔主題,而是先委婉地介紹了一下《焦點訪談》節目組工作人員的情況,隨後才進入到主題,用不卑不亢的語氣提出了自己的請求。而且,用如此委婉的語言來說明請求的內容,即使被朱總理拒絕也不會讓雙方感到尷尬,很好地照顧到了朱總理和節目組的麵子問題,同時也讓自己的表現顯得更加從容。最後,還要得益於敬一丹老師的細心觀察,她通過往日的積累和之前總理與其他人的對話發現,朱總理很欣賞那些年輕有活力又認真工作的記者們,所以她首先給朱總理描繪了一副這些年輕的記者們在外麵四處奔波、風雨無阻、冒著危險和各種困難在各地采訪的畫麵,然後又幫他們表達了自己很想和總理麵對麵地交流卻為了工作而來不了的遺憾。麵對這樣一番感人至深的請求,總理也不忍心拒絕,爽快地就題了字送給《焦點訪談》節目組,這是鼓勵也是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