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隻有尊重別人,才能讓別人說話,才能讓談話繼續。柴靜在談話過程中語氣總是非常誠懇,因為隻有真誠的態度才能顯示出對對方的尊重,並贏得對方的信賴,正是因為如此,那些因為年少無知而犯錯的孩子們才敢於真實地去麵對柴靜。
尊重的首要程序就是了解,主持人不了解被采訪者的成長環境、性格特點和生活經曆,就無法切身體會當事人和嘉賓的內心,也就無法做到理解和尊重。柴靜是為數不多能夠對被訪問者有足夠尊重的主持人,而柴靜也因其與嘉賓特殊的相處方式贏得了觀眾和媒體的讚揚。
在2003《新聞調查》製作的《雙城的創傷》節目中,報道了關於青少年自殺原因的調查。在製作節目期間,柴靜和孩子們一起生活,吃飯、遊戲、看電影,融入到孩子們的世界,感受他們多少有些沉重的純真時代。融入他們的生活是因為他們渴望傾訴和聆聽,幾天的相處他們便把柴靜當做值得信任的陌生人,紛紛向她敞開心扉。以至於在節目的最後,一個孩子給柴靜發來信息說:“如果當初你隻是個記者,我肯定不會對你說那麼多。”
在節目中,有一段讓觀眾印象深刻的畫麵,柴靜在采訪服毒自殺女孩苗苗的表弟時,男孩的臉不是再用馬賽克遮擋,而是麵對青翠的庭院和大西北特有的廣闊又幹淨的天空,或許這是一種在柴靜看來更加尊重孩子的談話方式。談話中,盡管柴靜身體前傾,努力地靠近男孩,男孩似乎依然充滿無法控製的恐懼,這讓采訪的氣氛更加凝重,當柴靜問“你心裏難受怎麼辦”的時候,男孩已經哽咽不止,淚流滿麵,出於對孩子情緒的尊重,柴靜對攝像師說:“可以了。”但攝像師並沒有關掉攝像機,柴靜靠近一些蹲在男孩麵前為他擦去眼淚的畫麵也被完整地收錄在鏡頭裏。
在這個內心受了創傷的孩子麵前,柴靜最終放棄了追問,因為再繼續下去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也是對他的不尊重。雖然談話在這個時候戛然而止,但也不會讓人感覺突兀,而是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和回味。
聆聽也是一種尊重。當今社會,很多人喜歡搶別人的話來彰顯自我,在他人麵前誇誇其談,以顯示自己的博學多才。但是,打斷別人說話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這不僅會讓自己的形象減分,同時也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柴靜就是個善於聆聽的人,在她的博客裏有很多的委托、留言、告白,很多很多,甚至是生與死的交代。柴靜能贏得如潮般洶湧的信任,就是因為她尊重每一個人的聲音,並且願意聆聽。
所以,擁有優秀的口才不代表自己有多能說,也不一定非得口若懸河,因為“說”隻是其中的一個部分,隻有經過了“聽”,才能收獲別人的信息,才能讓自己產生“說”的欲望和能力,也才能真正地說到點上。所以,懂得把時間讓給別人,默默的專注的聆聽,恰當地給予一些回應,擁有這種談話方式的人才是懂得交流的人。
如果將“尊重”放到新聞語言中,就更加複雜了。因為,要尊重的不僅是人,還有“事實”本身。新聞語言要求幹練簡明,不帶能主觀的情感色彩,這要求記者、主持人的語言表達要在理性和感性之間權衡,既要做到不傷害當事人,同時,又能披露事實真相。然而擁有一種軟硬兼備的主持和說話技巧是難得的,如何在新聞中讀出尊重,在事實麵前體味溫暖,打造一種流行且迎合大眾口味的主持風格,這需要主持人擁有機敏的頭腦和非凡的智慧,同時需要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柴靜就是一個典型的值得學習的例子。如她所說,如果作為一名記者與嘉賓交朋友,並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勢必會對對方造成誤導,他會對你有所期待並希望你能幫助或者偏袒某一方;記者作為提問者,要了解真相必然會傷害到被訪者,要麼誤導要麼傷害,隻有真實才是唯一的指標。所以她說:“你可以先了解我,然後選擇是否信任我。”所以,了解的過程是一個試圖做到尊重的過程,也是更好地讓溝通達到順暢的目的過程。
4.學會控製說話的情緒
對於記者來說,客觀、平衡、公正是采訪過程中必須要堅持的。記者麵對著太多的不公平、人的冷酷和現實的殘忍,如果情感過於投入會影響人的判斷造成主觀失誤。作為一個普通人,在震撼的事實麵前一般很難控製自己的情感,無論是憤怒還是悲慟。記者也是人,也擁有正常的感情,擁有懲惡揚善的正義之氣,但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使其張弛有度是一種能力的體現。柴靜也是個“憤青”,她有一顆扶持弱者的心,但她不太把情緒表露在臉上,即使心有狂瀾也依舊麵容平靜。尤其在災情麵前,記者更應該像柴靜一樣,隨時收好情緒,清晰地、準確地報道現場情況。
柴靜來到《新聞調查》欄目的第一天就參加了《北京“非典”狙擊戰》的拍攝,於是,柴靜成為了第一位前往“非典”前線的記者。采訪中,她身穿白色防護服、帶著口罩、手套,手拿話筒,穩穩地站在鏡頭前,她在每一次現場報道中,語速、語氣和用詞絲毫都沒有被緊張的氣氛所影響,比如:“疫情公布由五天一次改為一天一次;取消五一長假;北京市目前已經確診三百三十九例,疑似病例四百零二人。”句式短,語言結構均勻,語氣堅定果斷,表情嚴肅,這正是記者在危急狀況下應該表現出的泰然的說話狀態。柴靜在疫情蔓延的最前線,隨時都會看到生離死別,但她依然可以在第一時間控製好自己的情緒,迅速組織語言,並且準確地將信息反饋給觀眾。
2009年的一期《新聞調查》曝光了楊永信電擊治療網癮的真相。柴靜在整個采訪中依然不改一貫冷靜的采訪風格,提問依舊犀利、尖銳、直接。此次調查曝光了楊永信慘無人道的治療方式,柴靜看到孩子被電擊疼得一直在喊叫,而楊永信在微笑。柴靜也看到家長和孩子正想跪地感謝楊永信……誰看到這一切不會憤怒,但柴靜依舊冷靜麵對。柴靜問他是否知道治療儀已經被淘汰,是非法產品?“這從醫學的角度上講到底有沒有用,你清楚麼?”“這是您個人的看法,但是沒有相關的研究可以證明”“30毫安?40毫安?50毫安呢?您確定您沒有用過麼?”……她在平靜地追問這位“救世主”,直到他的假設和理論全部被推翻和自我否定。從這段采訪中可以看出,當人們感到義憤填膺的時候,最好像柴靜那樣,用追問的方式讓對方吐露實情,而不是為了弄清真相而出言不遜。
普通人很少有麵對眾多人說話的機會,所以他們在麵對舞台、鏡頭或者話筒時難免會出現焦慮情緒。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下很難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這種羞於說話的狀況會出現在任何情況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其實,是人的情緒在作怪。通常緊張會導致語言的不連貫,越緊張越說不出話來。那麼,情緒應該如何控製?
許多著名的演說家,在進行演講之前,會放一曲舒緩身心的音樂,放鬆自己的身心,擁有平穩的情緒同時帶領聽眾進入狀態。這是很有效的一個途徑。在講述的過程中,盡量放慢語速,聲音緩和,就像柴靜的采訪一樣,語言緩慢,語速均勻,使緊張的心情漸漸平複下來,在一個相對輕鬆的氛圍中進行交流。交流的過程中盡量選擇比較樸實的語言,這樣,無論是演講還是交談,都可以營造出一種“嘮家常”的氛圍,這可以很好地調節氣氛和情緒。柴靜的提問永遠不會聽到很大的聲音,她的提問就像流水一樣,涓涓流進人的內心,勾起人的傾訴欲望,她自己也說:“我的談話是自然流淌的,沒有矯飾。技能隻是工具。”
在交流過程中還有一種途徑可以控製情緒,那就是學會觀察和體會對方的情緒和內心,這樣就能夠適時地調整談話,改變自己語言的敘述方式。柴靜在2003年的4月的時候有機會采訪六位“非典”患者,她看到有一位病人一直看著窗外,就問這位病人:“這個春天就要過去了,你一直躺在床上,你最想做什麼?”那位病人說,她想等出院後,好好放放風箏。鏡頭被攝像師從病床搖到窗外,柴靜是想告訴大家一切都充滿希望,生活會繼續下去。這段對話非常經典、感人至深。她觀察到了被訪者的一舉一動和心理狀態,順勢將話題升華,並且很好地控製了說話的情緒,從語言和情感等方麵來說,都是經典之作。
微笑能緩和緊張的氣氛,能溫暖人的心靈,在交談的過程中,不時的微笑也是一種調節情緒的方法。微笑不僅能調節自身的情緒,還能在才思枯竭時帶來一種思維上的緩衝,是提高口才的推動力。在柴靜的節目中人們可以看到,她始終保持著微笑的狀態,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即便是在訪問一些反麵人物時,她也會麵帶微笑去提問,這也正是柴靜能一直保持平穩情緒進行采訪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溝通和交流中,把握和控製自己的情緒是至關重要的,它影響著人們說話的質量。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才能使交流完美順暢地進行下去。
5.提高說服力依靠的是權威的數據
馬克思認為:“新聞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而不是根據希望來描述事實。”新聞有“真實性”的基本特點,所以,真實性是記者在采訪和寫作時要遵循的最基本的準則。新聞工作者敬業與否,主要看他對新聞是否秉著負責的態度,在寫文章和采訪中的態度是否始終不偏不倚,其立場和證據是否合乎準則。
柴靜剛進入央視時,總是被當時《東方時空》的製片人陳忙痛罵:“會不會寫文章!會不會做新聞!”最初做《新聞調查》的時候,柴靜曾被很多前輩告誡過,節目中問的問題不能過於犀利和直接,她慢慢地思考並接受,並不斷地完善自己的采訪風格,所以柴靜早期因訪問犀利被冠以了“溫柔殺手”的稱號。如今柴靜的采訪依然很有隱形的力度,但經過了多年的采訪和總結之後,她的提問更多得是擺出事實例證來與對話者“博弈”,因為她明白事實才是新聞最重要的東西。
眾所周知,“雄辯”是一種口才能力的體現,辯論是提高口才的有效途徑。能辯倒對方,依靠的不是說話聲音的高低,也不是“臉紅脖子粗”的爭吵,而是依靠權威的數據和認真負責的態度。辯論的目的不是用語言說服對方,而是用事實說話,用理論支撐,引導對方正確認知真理。隻有擺正這個觀念,才會保持一種冷靜和客觀的心態,提高說話者自身的語言素質,才能以權威的數據說話。擁有這樣的意識,就會促使人們去熟悉講話的內容,了解題目的內涵,尋找可以支持論點的理論依據,從而更加深刻透徹地分析事例,才能在主持或辯論中說服對方。
柴靜主持、采訪的大大小小的節目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她為了尋找真相穿梭於各個政府部門和權威機構進行證據的確認、專業數據的調查、專業人士的谘詢,以掌握有力的證據。在“非典”采訪前期,她的報道團隊在經過了急救中心、北京防控中心、佑安醫院、衛生局宣傳處的批準後才開始采訪,通過權威機構認可是對新聞認真負責態度的表現。
所謂說服力,就是巧妙地利用一種媒介手段,直接作用於人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間接地影響人的潛意識和意識,進而影響人的心態和思想,逐漸主導人的行為和意誌。這樣強大的力量是建立在充分的數據和理論支撐之上的。提高說服力可以很快達到談話的目的,在銷售、談判、溝通等方麵有很重要的作用。“一切用數據說話”是主持新聞最基本的原則之一,隻有這樣,主持人所說的話才更明確、更準確、更精確。用數據說話,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給出真實有效的數據報道是一種對自身和觀眾負責任的行為標準。
在揭露華南虎照片真相的采訪過程中,為了弄清真相,柴靜先後采訪了當地縣長吳平,陝西省林業信息宣傳中心主任、《陝西林業》主編關克,當時的陝西省林業廳副廳長孫承騫,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幹部李騫,原鎮坪縣林業局局長覃大鵬等人,柴靜對他們的訪問近乎“逼供”。柴靜正是運用巧妙的訪問技巧和談話方式,步步緊逼,她所需要的證據他們無法用權威和相關數據進行證明並且造成欲蓋彌彰的效果,謊言自然不攻自破。同時她還采訪了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副研究員謝焱,請他對老虎腳印的照片進行了辨認,謝焱說:“照片上的腳印並非老虎腳印,而是一些靈長類、熊類或者說其它動物的腳印。”而北京大學的行政法學教授王錫鋅接受采訪時,也表示陝西林業廳所提出的證據從專業的角度來看是非常不充分的。柴靜在這次采訪中通過各個擊破的方式,從當地村民到省級幹部,她抓住了真相的線索不停向前探究,這就是“擺事實,講道理”的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