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溫柔》reference_book_ids\":[7098198370816101413,7267091336002538496,6988533020168817678]}],\"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7,\"start_container_index\":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3},\"quote_content\":\"《看見》reference_book_ids\":[6620648461073124356,7180280654737722427]}],\"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4,\"start_container_index\":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0},\"quote_content\":\"《看見》reference_book_ids\":[6620648461073124356,718028065473772242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以敏銳睿智著稱的柴靜,自19歲主持湖南文藝廣播電台的《夜色溫柔》開始,就十分注重對口才技巧方麵的鍛煉。後來,進入中央電視台以後,她從不同的視角深入不同的現場,探究事實真相,哪裏有新聞,哪裏就可以看到柴靜的身影。
她的成功不僅是她對新聞的熱愛,對事實的負責,而且還有貫穿她整個采訪過程中獨特的語言風格。她的語言極具個性,盡顯新聞人的敏銳和犀利,但又不失情感的流露和表達。看似廋小的她卻有著自己特有的強勢,敢於揭露被掩埋的事實真相,用她敏銳而犀利的語言,堅定地維護大眾的知情權。
有人會覺得她的語言有些咄咄逼人,但她卻並不是在毫無根據地胡亂指責,也正因為這樣,人們才真正相信她的話語,她的言辭說服力也由此得到了增強。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言辭的說服力就得先從提升自己的個人素質、堅持自身工整負責的態度開始,善於提煉自己的觀點,並充分尊重說話的對象,最後還要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善於挖掘事件的關鍵和細節,這樣才能取得成效。
1.理性地表達感性的語言
柴靜的采訪和主持的風格除了能夠從她的肢體和表情中體現出來外,最直接又明顯的展現方式就是她的語言。柴靜的語言是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結合。在口才的訓練中,有意地將情感和理智融合,容易使觀眾產生共鳴,同時能夠留給大家思考的餘地,這在溝通中也是一種高超的技巧。試想,如果一段講話的內容全是理論,那麼交談的過程勢必是嚴肅和僵硬的,同時理論充斥的語言無法讓人體會到語言的真諦和韻味,隻會因為過於枯燥讓人感到乏味。情緒的加入則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動物都是富有情感的,這是動物之間最為本質和珍貴的東西,人類同樣如此,更加需要這種情感的升華以提升人性的力量。那麼如何將理性和感性相結合呢?
在建國60年首都女記協演講大賽《明天會更好》中,柴靜作為央視著名記者、主持人,是第14位演講的選手。她的演講一共5分鍾,在這5分鍾裏,她講了4個她遇到的故事:第一個故事,是30年前去拉薩援藏女教師的故事,當時身患癌症的女教師托付她保存一個箱子,一個多年來記錄西藏援藏點的箱子,她希望100年後西藏還能被人關注;第二個故事,是一個在強大力量前敢於爭取自己權利並且贏得尊重的勇敢律師的故事;第三個故事,是中央財經領導辦公室主任陳錫文,為了幫助農民做事,勇於揭露1982年憲法修正案存在本質的問題,同時講述了他因為孩子們沒有教室上課而靠在牆上潸然落淚的感人舉動;第四個故事是關於一位老人,老人告訴她,中國大地上的事情是無窮無盡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執著。這個老人叫溫家寶,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
講演的最後,柴靜說:“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的,它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有一個國家擁有那些能夠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捍衛憲法權利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隻有一個國家擁有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為祖國驕傲;隻有一個國家能夠尊重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為祖國驕傲;隻有一個國家能夠尊重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有信心讓明天更美好!”她僅僅用不到兩百字論述自己的觀點,言語力度強大勝過慷慨激昂的呐喊,排比句運用得恰到好處,升華主題,還有最後的點睛之筆,說出了演講的主題,是為了讓“明天更美好!”最後,柴靜憑借這次演講獲得了特等獎。
可見,柴靜無論在記者采訪過程中還是演講中,都不忘記尊重和記住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一個5分鍾的演講用4段簡短又典型的故事組成,最後用總結點題,結構之巧妙,語言之幹練,話題之深入,值得人們久久回味和沉思。
柴靜非常善於發現和運用身邊普通人的故事,這也是一種語言技巧。眾所周知,舉例是演講和寫作的技巧之一,所舉之例是否獨特新穎就要看個人使用的語言技巧是否成熟、是否擁有善於觀察和總結的能力。我們都知道,隻有鮮為人知的故事才能奪人眼球,就像柴靜所舉的例子都是她自己親身經曆親眼所見的,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大家,平凡又真實,很容易讓人接受並喜愛,而一般聽眾多數是由普通人組成,越生活化就會越動容,越樸實就越醇厚。千萬避免使用眾人皆知的例證,更不能胡編亂造異想天開,因為舉例是為了支持個人的觀點,例證未必非常權威但一定要貼切真實,足以貫穿內容主幹線才可以體現它的價值。柴靜講述的故事非常切合主題並且感人肺腑,她講述故事的順序也是經過自己精心編排的,4個故事順序井然、層層深入,由普通人的執著上升到國家領導人的執著,一步步講述的過程中,她所表達的情緒和意義也在一步步凸顯,在說出“溫家寶”的名字時,想必一定會讓所有人都為之一震吧。一個國家領導人尚如此,我們普通人為何不能堅守一份執著?絕妙!
此外,“講述”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柴靜在5分鍾之內講了4個故事,並不是因為她說話的速度快,而是因為她在有限的時間內合理地表達出了她想要表達的東西。這得益於她簡單幹練、明朗的敘述能力。她的每句話沒有什麼過多的修飾,特別簡短清晰,思路非常明確流暢。她所提取的都是故事的核心、最能體現主題的部分。很多人表述的時候就過於囉嗦甚至不知所雲,在生活中可以試試向他人講述自己的故事,將感性的語言通過理性的思維表達出來,通過這種方式練習表達和敘述的能力,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有人問,柴靜的情感到底是如何體現的?她的演講沒有播音腔,沒有講空話,沒有聲嘶力竭的呐喊,也沒有激動和亢奮,就隻是柴靜一如既往的風格,娓娓道來,不急不躁,但開口就能讓你感到力量。柴靜演講製勝的法寶不是標準的普通話,不是優秀的演講稿,也不是靠激昂的聲音支持,她靠的是真誠和信念。心態要真誠,語言要真誠,表情要真誠。這是一種連帶的反應,就像柴靜的領導在審柴靜節目的時候說:“這個人說得再犀利,我們也能播!為什麼?因為她特別真誠。”所以發自內心的情緒是不需要刻意去表現的,矯揉造作隻會造成不好的效果。同時,柴靜擅於利用排比句式來升華感情,這是一種常見的方式,但是也要注意運用時的技巧,練習誦讀排比句時情緒需要調動但是要穩當,柴靜演講中的排比,首先句式本身的結構特別好,長短結合,不單調乏味,聽起來抑揚頓挫,在柴靜利用適當的感情將它表達出來時,更加的撥動人心。
此後,柴靜在很多地方進行過演講,她先後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同學們進行交流,其不溫不火的談話方式深得當代大學生的喜愛。2012年底,柴靜在她的新書《看見》的新聞發布會上進行了幾分鍾的講話,已經被稱為“柴老”的她在自己的發布會上盡顯主持人的風範,笑容綻放得開了些,也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了。多年手拿話筒的經曆,如今讓她更加有曆久彌新的味道。所以想要把自己的經曆和情感用最普通的方式講述給別人,並讓人為之動容,是需要經過多年曆練的,經曆多了,才能了解更多的事。深厚的積累能讓人理性地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
2.說話要秉持著公正和負責的態度
柴靜是央視為數不多的沒有名校的學曆背景、不是新聞專業出身、隻身一人闖蕩北京的女主持人。從湖南一個普通的電台主持人,到湖南衛視《新青年》的主持人,再到央視《東方時空》,柴靜不斷地成長,最終成為今天大家最喜愛的電視人之一。她談話的魅力就如同她瘦弱但堅強的身軀一樣,讓觀眾可以在安靜中得到心靈的共鳴和震撼,讓人不由得會對自身和社會進行反省和拷問。
柴靜的語言始終以公正為準繩,在節目中,她始終保持著冷靜和客觀的態度,她善於用理性事實分析、詢問不法分子以及隱藏事實真相的知情人士。在2007年調查“華南虎事件”真相的節目中,柴靜就“陝西省林業局是否對照片進行過鑒定”這一問題采訪了當時的陝西省林業廳副廳長孫承騫。孫承騫表示,鎮坪縣人民政府以及縣林業局的人員確實向他進行了彙報,並要求林業廳的幾個單位必須進行現場核實,柴靜繼而質問道:“縣裏有無向您提交過核實材料?”在得到“口頭彙報”的回答後,她繼續追問:“當時林業廳為什麼沒有要求他們出示這些核實的資料呢?”孫承騫給出的回答竟然是“我們的領導我是信任的”這種荒謬的說法。
在調查中發現,對於虎照的核查工作沒有任何文件可以證明。這未經證明的核查行為是如何被認定、又是如何被上報的呢?柴靜采訪到了原鎮坪縣林業局局長覃大鵬,“李騫當時有沒有給你出示,他認為這個背景真實存在的‘證據’?”但是,她又得到了“口頭上是這樣的”的說法,柴靜追問“僅靠他一個人的說法嗎?”“除了他的說法之外,他沒有任何其他的依據能夠證明他去過嗎?”然後覃大鵬給出的回答是“我用的幹部我很省心”這樣的滑稽之談。
從中可以看得出,在柴靜的采訪中,氣氛嚴肅但很平和。人們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如果與意見不同的人發生分歧,或者有懷疑的態度時,也應先暫時平靜自己的情緒,說話時切勿帶有攻擊性的詞語,要做到不誇已能、不揚人惡,將談話的氣氛維持在最和平的狀態,這對接下來的談話有很大的幫助。如果麵臨像柴靜所麵對的新聞事發現場、當事人、犯罪分子的采訪時,保持穩定的情緒就顯得更加重要,而事實也會更加準確地被還原。
柴靜非常善於提問,比如“為什麼”“難道”“怎麼樣”這樣的提法,這種提問方法常常會讓被提問者啞口無言,正所謂“提問就是力量”,讓被隱藏的事實在一次次的追問中暴露。這就讓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讓正確的立場和事實,在人與人之間和平的談話中順理成章地產生呢?
說話要有嚴謹的態度,要有敢於提問和質疑的精神,因為在一次次的思考中,自己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邏輯能力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同時,與別人針對分歧進行積極的辯論和探討,可以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不急躁、不慌亂、不強求、不狡辯、不樹敵,理性分析,冷靜思考,這是掌握主動話語權的重要前提,也是公正負責的表現。
3.尊重對方,才能提升自身的形象
“尊重”是人與人交流的基本禮儀之一。在大眾傳媒日益發展的今天,“人”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和突出,所以,在信息量高度流通的今天,“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地在主持人的工作中得到體現。而以人為本的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主持人要對受訪者表現出充分的尊重。
所謂尊重,就是要尊重受訪者的語言習慣和要求,尊重他們的心理和感受,這樣在訪問中才可以獲得更加有效的信息,使談話的過程進行得更加順利,主持人對節目的主持也更加得心應手。2006年的一期《新聞調查》中播出了名為《長大未成人》的節目,講述了越來越嚴重的少女墮胎的社會現象,拷問中國教育在“性教育”和青春期自我保護方麵的缺失。在采訪中,柴靜訪問的對象都是16~18周歲的未成年少女,她們都有過多次墮胎經曆。在訪問過程中,鏡頭始終保護著訪問者,將她們的影像放在暗處,柴靜坐在他們對麵距離不到一米的地方,她提問的句子非常簡短且小心翼翼,似乎在給這些身體和心理都受過創傷的女孩們一些平等、尊重的空間,不讓她們再次受到傷害。柴靜訪問了一位墮胎3次的16歲少女璐璐,“那年你多大?”“為什麼?”“跟你想象的一樣麼?”“後來呢?”這樣的提問方式得到的回答往往多過了問題本身,璐璐很坦誠地告訴她很多,並且重複地敘述著,用令她覺得痛快又合適的詞語描述著她所憎恨的人,並且努力地回憶當時發生的一切。她說她覺得“惡心”“肮髒”“非常肮髒”“無法接受”等等,這一連串的形容詞表現出了孩子內心巨大的痛苦。顯然,璐璐很信任柴靜,並把她當作了最合適的傾訴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