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在很多人看來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一個人隻要懂得察言觀色,那麼就可以通過對方的一些外在表現而窺見其內心的變化;隻要是順著對方的心思或個性及當時的情緒變化,對方所關心的話題,自然就能勾起對方談話的欲望,從而敞開心扉。
事實上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語言是一門藝術,如何講話、講什麼話、用怎樣的方式講,這三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實際真正做起來時要想做好並不容易,特別是對於那些CCTV的主持人來說,為了加強新聞的實效性,很多節目並不是提前錄製的,大多是以直播的形式出現的,特別是綜藝類節目或每年一次的央視春節晚會,觀眾們坐在電視機前看到的,如朱軍、李詠、畢福劍等主持人,他們看起來一個個在台上表現得很輕鬆,講起話來也很自如,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簡單,他們的內心同樣十分緊張,即使是像朱軍這樣曾連續主持過數年春晚的老主持人,盡管有著十分豐富的主持經驗,但是每一個人都不敢掉以輕心,因為他們麵對的是全國億萬觀眾,哪怕是自己無意之中所說的一句話,在他們看來都是要先在大腦裏回放幾次後才會講出來的,否則一句話不慎,就可能導致整場晚會的失敗。因此,這些主持人不僅要保證自己在台上講話流暢,還要會說話,以應對那些因某種原因而發生的一些“意外”情況。這種情況每一位主持人都遇到過,而這種臨場救急的情況所要考慮的就不僅僅是一個主持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是他智慧的體現。但是無論是作為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也好,還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無論一個人有多麼聰明,他的頭腦轉得有多快,最終要想完成與人的順利交往,還必須通過語言來達出來。因此,隻有會說話才能夠讓自己變得收放自如,看似凶險的場麵,輕輕鬆鬆就過去了。
央視那些主持人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比如朱軍,在主持各種現場直播的晚會上,他經常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尤其是在春晚這樣的舞台上,他就遇到過好幾次這樣的場麵,雖然每一個節目的出演都有著其固定的時間,但是其間每一個上台表演的演員其實都無法做到對時間的準確把握,這就使得在臨近午夜零點鍾聲敲響前的那段時間,很容易出現一定的誤差,而這種誤差也隻有依靠主持人來彌補了。比如,安排在零點前的節目如果提前五分鍾就結束了,那麼主持人們就應該出來救場,讓這五分鍾平安渡過。這對於那些即使是第一次主持春晚的主持人來說也並不難,因為他們畢竟都有著多年主持其他節目或是大型晚會的經驗,但由於是突發狀況,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緊張情緒,盡管那些主持人臨危不懼,都會挺身而出,運用自己能說會道的本領將其化解,然而由於他們主持的是春晚,並且並不是由一兩個人主持的,所以有一年的春晚上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當導演通知他們救場時,台上的每一個主持人都拿出了自己能說會道的看家本領,幾個主持人爭相講話,結果使得當年的春晚在零點鍾聲敲響之前的數分鍾內出現了雜亂的景象。雖然每個主持人都在盡力彌補這一時間差,但由於他們都“會說話”,結果造成了你爭我搶的一種混亂局麵,使整台晚會留下了一大瑕疵。
從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其實在一些特定場合,太過能說會道了反而也不是一種真正的“會說話”,這是因為,無論是講話做事,都要講究一個度,少一分則不滿,多一分則易溢。無論是一個人在交際中的談話,還是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的現場,要想做到真正的“會說話”,並不是指一個人隻要能說就可以了,還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掌握講話的分寸,然後再去讚揚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還有,同樣是一句話,用什麼語氣、以什麼方式講出來,很多時候會起到不同的兩種作用。仍以上麵這個例子來說,如果在當時新年鍾聲敲響之前,雖然是為了救場,如果幾個主持人能夠冷靜一下,等一名正在講話的主持人說不下去的情況下,或是講話有些顯得急促的情況下,再去選擇接過對方的話頭來講,那麼怎麼也不會出現你爭我搶的混亂局麵。另外,在春晚這個特殊的舞台上,尤其是在新年鍾聲即將敲響前的幾分鍾,人們辭舊迎新的心情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可以說到處充滿了一種新年的喜慶氛圍,人們此刻最大的幸福其實就是能夠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家裏,吃著年夜飯,收看中央台的晚會。而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於主持人來說,無非就是講一些新年祝福的吉祥話,隻要做到聲情並茂即可。關鍵是這幾位主持人一心隻想著導演下的“救場令”,而出現了一種焦急的心理,所以此時他們的“會說話”“能說話”反而成為了影響他們正常發揮自己說話本領的絆腳石,使得彼此都亂了陣腳。而也正是出於這樣一種原因的考慮,在其後的春晚上,導演都會將這種情況直接交給有著豐富主持經驗的朱軍來統領,其他主持人隻要做到適當地配合即可。因此,在後來幾年的春晚上,盡管這種情況也曾發生過幾次,但是每一次都被朱軍巧妙而又不著痕跡地給應對過去了。作為電視機前的觀眾而言,那種“混亂的局麵”不見了,每到即將斷檔情況發生的時候,朱軍總會挺身向前,用他那聲情並茂的話語打動著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而觀眾隻看到了了台上的朱軍從容自如的表情和神態。
因此,主持人要想做到在主持節目時收放自如,除了要有良好的說話功底之外,還要不斷地加強自我的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磨練自我,才能夠做到在台上與台下的統一和應對自如。比如趙忠祥,和其他主持人相比,他不僅沒有讀過係統的播音學校,並且連大學也沒有讀過,雖然說他有著別人所無法比擬的先天條件,聲音很獨特。但是作為主持人或是播音員而言,每一個從事這一行業的人都有著自己在聲帶上的先天優勢,否則根本無法進入到這個行業,但是為什麼唯獨趙忠祥在當年所有男播音員中一枝獨秀地成為眾多觀眾心目中的偶像了呢?這就是後天學習給他帶來的命運轉機。
18歲便做了播音員的趙忠祥,除了自身具有一定的好嗓子外,在其他方麵他根本一點資本都沒有,包括自身的知識儲備,但是他卻一直在通過讀書來彌補著自身在知識方麵的不足,並且還經常去廣播學院向那些聲樂老師請教,最終使得一個本來並不會說話的趙忠祥成為了在他那個年代甚至是至今很多主持人和播音員都無法超越的一座豐碑。盡管在很多人看來,趙忠祥由於自己所主持的節目不同的原因,在作為嘉賓去客串某些節目時,與其他主持人相比,他少了如宋世雄那般流利而快速的吐字速度,但是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趙忠祥卻用他帶有磁性的聲音以及講話的音調,成為了另一種“會說話”的楷模,那是一種儒雅的“會說話”,並且在掌握講話的分寸上,他更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
由此可見,不管是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還是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人是否會說話,往往起著很大的作用,因為同樣是表達一個問題,不會說話的人講了出來,可能會使得本來對方可以輕易就幫你做到的事情,結果由於說話者表達的方式甚至是語氣、場合的不同,最終沒能辦成。相反,那些會說話的人,哪怕是在不適宜的場合,如果找準了最佳的時機,在對方特定的一種情緒之下,將事情講了出來,反而會收獲成功。這就是會說話與不會說話的最大區別。因此,一個人隻有會說話,才能夠在各種人際交往中做到真正的應對自如,自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升控話能力是主持人必備的“殺手鐧”
一個節目是否能夠取得成功,除了欄目是否有著很好的創意之外,欄目的內容往往也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為一個節目的內容是否充實,是否能夠抓住觀眾所關心的問題去一一展開,是決定這個欄目是否會得到觀眾認可最為關鍵的一環,這就好比是一個本來很離奇的案例,如果是去看警方偵破案件的報告,很多人都會覺得索然無味,但如果是經過了很多相關欄目的製作後,往往就會讓人覺得這個案件充滿了懸念,這就是敘述的魅力。但是,作為電視這種表現形式而言,相對於《今日說法》等欄目來說,這方麵的效果可能會明顯一些。但是一個節目是否能夠真正受到觀眾的喜歡,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主持人。因為作為一個節目而言,主持人可以說是這個節目的最後執行人,無論節目創意多好,內容多麼吸引觀眾,如果這一切最終通過畫麵以及主持人的解說去落實時出現了問題,那麼一切都是白搭。因此,主持人可說是一個節目的靈魂,尤其是對於那些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的主持水平直接關乎到了這個節目是否能夠成功。因此,在那些訪談類節目中,主持人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助推器”,因為節目進展得如何、如何繼續,幾乎完全取決於主持人。所以說,主持人在一檔節目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這也就意味著,一個主持人如果想要使自己的節目能夠取得成功,他就必須不斷地加強自身對語言的掌控能力,尤其是對於那些以訪談為主的節目主持人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無論是在那些主持人主持節目的過程中,還是在日常生活的人際交往間,一個人對語言的把握能力的高低,往往決定著他是否能夠在短時間內為自己營造出一個強大的氣場,從而通過自己的演說成功掌控事態的發展進程。這一點,對於那些營銷人員來說是最為明顯的,比如一名營銷人員正在營銷自己的某一產品時,如果有人由於對其產品產生了某種疑問而向其問詢,對於營銷人員而言,必定會根據人們的疑問而展開解答。但是如果這名營銷人員就此而一味順著觀眾的問題而一一去講解,或是憑借著自己的話題而一路隨心所欲地講下去,最後很有可能就會導致營銷的失敗。因為,無論是作為一位有目的的營銷人員也好,或是那些主持人也好,他們談話往往都應當有著很強的目的性,不能任由自己的興致而為。比如央視的主持人李詠,很多人都知道他在主持節目時十分幽默,並且很多觀眾都愛和他開一些玩笑,甚至是“打趣”他。對此,李詠往往表現得很隨意,也會順著觀眾的話題去延伸下去。對此,李詠也坦言,他很開心這種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並且因此而有些樂此不疲。但是喜歡歸喜歡,李詠卻從未因此而一路“沉迷”其中,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隻是一味由著自己的喜好去跟觀眾互動,雖然很多觀眾或許會很喜歡看,但是他所主持的節目恐怕就很難繼續進行下去了,節目時間也將會被延長。而另一方麵,節目也極有可能會走上一條偏離這期節目中心的不歸路,進而也極有可能會出現另一種情況,就是節目盡管有時候能夠獲得較高的收視率,但卻可能會違背了創辦這一節目的初衷。因此說,主持人的語言掌控能力往往是其節目是否能夠成功和順利完成的關鍵。
有不少人認為,這一點主要是針對於那些訪談類節目的主持人,因為這類節目由於主持人要與嘉賓與受訪者麵對麵,所以對主持人掌握語言的能力要求相當高,比如主持過《焦點訪談》《新聞周刊》和《新聞會客廳》等欄目的白岩鬆,如果是他在主持《新聞會客廳》時隻顧著彼此交談的話題,一味順著嘉賓的話題去展開對話,那麼很有可能彼此的談話就會出現跑偏的現象。這是所有對話欄目所共同擁有的一大禁忌,所以這些訪談類節目大多是由那些有經驗的主持人來主持。而對於其他類的節目來說,就沒有這麼嚴格的要求了。事實上並非如此,一來,每一位央視主持人都知道,雖然觀眾認識他們大多是由於一個節目,比如倪萍就是因為其主持的《綜藝大觀》而一舉讓全國觀眾認識了她,但是作為央視的主持人,她並不可能僅僅是主持這一個節目,比如後來她主持的另一個節目《聊天》就是一個談話類的節目,節目雖然名為《聊天》,卻不能真正地去聊大天,而是同樣有著節目主旨的,如果倪萍沒有很好的對語言的掌控能力,那麼她又怎麼能夠及時掌握到整個節目的進展程度,以及牢牢把握好作為主持人的她和嘉賓的“聊天”內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