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智慧,語言貴在睿智(1 / 3)

每一個人都能說話,但不一定會說話,有些人會說話,但不一定能睿智地說話,說話從來都不隻是一種簡單的行為,而是莫測的處世技巧和為人智慧。不同不經意的談話能夠顯露出一個人的才智,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也從這裏開始。

用“我們”代替“我”,可以拉近距離

在人際交往中,也許你會發現,那些社交經驗豐富的人們,一般很少直接跟你說“我怎麼著怎麼著”,都是說“我們怎麼怎麼樣”。這樣雖然有拉關係、套近乎的嫌疑,但是,這招很有效,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人際交往的“助推劑”。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厭煩的行為時說:“一個滿嘴‘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隨時隨地說‘我’的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的確如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字講得太多並過分強調,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而“我們”這個詞卻可以製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拉近雙方的距離,對促進人際關係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經常聽演講的人,大概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演講者說“我們是否應該這樣”比“我這麼想”更能使你覺得對方的距離接近。因為“我們”這個字眼,也就是要表現“你也參與其中”的意思,所以會令對方心中產生一種參與意識,按照心理學的說法,這種情形是“卷入效果”。

我們知道,馬雲是一個善於激勵士氣的領導者,他的豪言壯語會讓很多人熱情澎湃,但是隻要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不論演講談話時他內心有多麼炙熱,他談話的重點都沒有過多地放在自己身上,而是站在一個團隊的角度,用綜觀全局的方式來講解通往成功之路的方向。

馬雲曾有這樣一番談話:

你是阿裏巴巴的員工,你擁有很多股票,身家上百萬,人家看你眼光徹底不一樣了,但是你沒變,你還是你。

“我說阿裏巴巴今年跟去年有什麼區別?沒區別。今年股票兩百五十多億美金,今年我們看起來很偉大的樣子,去年其實也差不多。有沒有區別?沒區別。說你變了,沒變啊。

“我們今天是兩百多億美金的公司,我們股票三十幾塊錢。我們要很理性地知道我們值多少,我們還是昨天的我們。但我們責任更大了,我們以前幹好就是對得起兩三個股東,今天光香港本地就有19萬股民買我們的股票。

“在美國,整個的機構投資者有一千三百多家,其中六百多家以前從來沒有買過中國或亞洲的股票,但現在卻來到亞洲買我們的股票。這是老外對中國人的信心。如果我們失敗了,這是責任。”

“但是我們沒有變化,千萬不要覺得我們已經富裕了,也千萬不要認為我們就是兩百億了。我們股票很高,看似很有錢,這跟當年萬元戶與李自成打進北京沒有區別。”

這段話是馬雲在阿裏巴巴的員工會上所作的一番演說,為鼓勵阿裏巴巴成員能夠奮進,馬雲現場為員工們清晰地剖析了公司的整體形勢,從宏觀角度出發,給大家帶來新的動力。馬雲的這段話,整體的出發點都放在“我們”這兩個字上,而且並沒有用“我的公司”或者“我的阿裏巴巴”來向職員講解努力的重要性,如果馬雲那樣說話,就完全失去魅力了。

“我”和“我們”從字麵來看隻有一字之差,但在溝通過程中所達到的效果卻截然不同,這主要在於聽者的感受。“我們”表明說話的人很關注對方,站在雙方共有的立場上看問題,把焦點放在對方,而不是時時以自我為中心。

在實際工作中,也許你會發現,那些成功的管理者,一般很少直接跟員工說“我怎麼著怎麼著”,都是說“我們怎麼怎麼樣”。這樣雖然有拉關係、套近乎的嫌疑,但是,這招很有效,可以拉近與員工之間的距離。

有個工廠的廠長,在上級領導人來工廠檢查工作開座談會的時候,他認認真真地彙報了工廠的宏偉規劃和目前存在的困難。他說:“我今年的產值一定要超過x萬元,我的利潤‘定要達到x萬元……但我的困難很多…我……我……我……”彙報時還有他的副手、中層骨幹和工人在場。

彙報以後,上級領導人征求人家的意見,沒有一個人作聲。等了好大一會兒,一個工人沒頭沒腦說了兩句這樣的話:“我們沒意見。領導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幹。”這使所有在場的人都感到十分尷尬。

這個工人之所以對廠長使用“領導”這個多年沒有聽到過的、刺耳的稱呼,是因為廠長把工廠、大夥、集體都稱為“我的”、“我”。對廠長這個常掛在嘴邊的別扭的“我”字,工人們早已很反感。

可見,如果你一個勁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麼必然會引起人們的反感。如果改變一下,把“我”改為“我們”,就可以巧妙拉近雙方距離,使對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話。經常使用“大家”、“我們”等這類字眼,會使人感覺到大家均是同路人,是生命共同體。因此善用“我們”來製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對促進人際關係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說“我”跟“我們”的差別,其實就是讓聽者心裏高興與否。說“我們”,聽者心裏高興,對自己有好處;說“我”,聽者心裏不高興,對自己沒什麼好處。既然這樣,管理者就應該多說“我們”少說“我”。

(1)少用“我”字,盡量省略主語

比如:“我對我們公司的員工做了一次調查統計,(我)發現有四成的員工對公司有不滿情緒,(我認為)這些不滿情緒來自於獎金的分配不公,(我建議)是不是可以……”

第一句用了“我”,便讓主語十分明確,那麼後麵幾句中的“我”不妨通通省去。如此一來,句子的意思表達絲毫不受影響,卻能讓語句顯得很簡潔,避免了不必要的重複,同時還使得“我”字不至於太過突出。

(2)用平穩和緩的語調,以及自然謙和的表情動作

具體而言,提及“我”字時,不要讀成重音,也不要拖長語音;目光不要咄咄逼人,表情不要眉飛色舞;神態不要洋洋得意,語氣也不要過分渲染;要把表達重點放在事件的客觀敘述上,而不要突出做這件事的“我”;更不要使聽者感覺你高人一等,或者你是在吹噓自己。

(3)用“我們”一詞代替“我”

以複數的第一人稱代替單數的第一人稱,可以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的情感交流。

例如“我建議,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們……好嗎?”

這樣說話時應用“我們”開頭的。

總之,少說“我”,多說“我們”,是說話的一種技巧,利用人人愛說“我”,都愛以“我”為中心的心理,如果你很自然地多說“我們”、“咱們”、 “大家”,必然能籠絡人心,讓人們更喜歡你。

善用肢體語言,為你平添無限魅力

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是指經由身體的各種動作來傳達人物的思想,從而代替語言藉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它是一種雙向的表達和溝通方式。恰當得體地運用表情和肢體,能夠配合語言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和態度。

在某些情況下,肢體語言甚至可以取代話語的位置,發揮傳遞信息的功效。美國作家威廉姆·丹福思曾有這樣一段描述:“當我經過一個昂首、收下顎、放平肩膀、收腹的人麵前時,他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激勵,我也會不由自主地站直。”

這段話道出了身體語言對他人產生微妙影響的玄機。即便在你沉默不語的時刻,你的姿態、神情,已經在無聲地告訴人們你是誰,並且一定程度地決定了人們將如何對待你。

在西方的商業領域和政治領域,很多成功人士深刻理解身體語言在領導中的作用。國外最新的研究表明:現在所有溝通行為中,單純的語言成分隻占17%,聲調占38%,另外的55%信息都需要由非語言的肢體來傳達。由此可見,一個善於溝通的人必定要善於運用身體語言。

馬雲是一個非常善於運用肢體語言的人。尤其是在演講時,馬雲收緊兩腮,握緊拳手,激動之處兩手張開的肢體語言,不僅在阿裏員工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還成為馬雲演講的一大亮點。

2010年12月,馬雲出現在北京對外經貿大學的圖書館報告廳裏,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和青年網友熱烈交流,分享創業心得。

馬雲出場的裝扮很普通,明黃色的套頭衫,黑色的休閑褲,但是馬雲剛一上場就贏得了在座人士經久不息的掌聲。盡管主持人王利芬特別介紹,馬雲最近生病了,是帶著渾身的疼痛來到現場,但站在台上,馬雲卻依然神態輕鬆,妙語連珠,並且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和燦爛的笑容展示著他的活力與親和力。

在活動一開始的“快問快答”環節,麵對觀眾此起彼伏的提問,馬雲幾乎不假思索的回應讓人們看到他一如既往的自信和敏銳。

觀眾:“您最希望擁有哪項才華?”

馬雲:“我最希望我對任何困難都能夠不擔心,對任何快樂我都不會迷失自己。”

觀眾:“請問您最恐懼什麼?”

馬雲(笑):“我最恐懼什麼?好像沒什麼東西我最恐懼。”

觀眾:“請問您對自己的外表哪一點不滿意?”

馬雲(抬手):“年輕的時候我挺不滿意,現在我都挺滿意。”

觀眾:“對於男性身上的品質你最喜歡哪一個?”

馬雲:“樂觀地看待世界。”

觀眾:“您最喜歡女性身上的什麼品質?”

馬雲(微笑,眼神和藹):“樂觀地看待我。”

馬雲犀利的眼神、篤定的語氣以及豐富的肢體動作,似乎已經成了他固定的媒體形象。每當他演講時,眼睛中所透露出的光亮都像在釋放誘人的信息般吸引人注意。通過這些豐富的肢體語言,馬雲在演講時不僅形成了強大的氣場,而且還讓台下的聽眾內心激情澎湃。

在日常的生活中,為了進行有效地交流和溝通,我們一定要注意用一些身體語言幫助交流,否則,就算你口頭已傳達了正確的信息,也無法將自己所要傳達的信息全部準確送出。

李主任在某公司人事部工作,因為工作需要經常要找下屬談話,本想借此機會多了解一些員工的情況和思想動態,可下屬好像都不願意敞開心扉,每次談話總是草草收場,就連平時下屬也不太願意和他交流。為此,李主任常常很委屈的說:“其實我很注意和下級的交往,從來不打‘官腔’,力爭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下屬,也很願意和下級溝通思想,可是為什麼大家對我還是有這麼強烈的生疏感呢?”

事出必有因。原來,正如李主任自己所說的那樣,對來談工作的部屬,無論職務的高低,他都是熱情接待,可是當開始交流的時候,李主任就顯得有點“心不在焉”了,下級彙報工作的時候,李主任很少把目光投向下屬,雖然也在認真的聽,可手邊總是“不閑著”,一會批批文件,一會看看電腦,有時下屬的話還沒有說完,李主任就會打斷,表明下屬的意思他已經明白了。於是,和他談工作的下屬的反應也是“言簡意賅”的把事情說完,就匆匆離去。

看來,能否恰當地運用身體語言是溝通的關鍵。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你善於運用身體語言,就能把你的尊重、理解、支持和關愛無聲地傳遞出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則會造成溝通的障礙。

富有藝術力的肢體語言,優雅的舉止,是可以訓練出來的。事實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會將身體語言的培養當作一項重要的功課,並通過這種良好而有意識的訓練,形成了他們優雅的舉止。訓練肢體語言,意味著矯正一種委瑣、散漫的壞習慣,養成一種得體、有度的好習慣。

1.目光的交流:眼睛可以反映人的情緒、態度和情感變化。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時不需要說話,僅僅靠眼神的傳遞就能“傳情達意”了。很多時候,有效的目光交流也是保障溝通順暢的“潤滑劑”。

目光的交流,首先要注意注視的部位。在與對方溝通時應用親切、友好的目光注視對方的麵部,與對方進行直接的目光接觸和交流。人的麵部可以分為兩個區域,額頭至雙眼之間是正三角區,注視這一部位表示雙方談話都處於非常嚴肅、認真狀態;雙眼到嘴之間是倒三角區,注視這裏有利於傳遞禮貌友好的信息。你可以根據談話性質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注視部位。其次,要注意目光停留的時間。在與對方交流時既不可以說話不看對方,也不可以直盯著對方不放,應自然。大方地與對方進行目光交流,讓對方在你的目光中看到親切、友好和自信,感受到溫暖和舒適。再次,要注意注視的方式。與對方交流時應保持“正視”,即要一本正經地看著對方,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認真和對他的重視。一般平視(平等注視)會讓對方感到自然親切,不要居高臨下俯視對方,更不可擺出一副不屑一顧的表情。另外,適時給予對方一些積極的目光的注視既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鼓勵,對於對方來說,你眼神流露出的一點點讚賞,也會大大鼓勵對方繼續“暢所欲言”。

2.開放的姿態:當一個人雙臂交叉在前胸的時候,往往會給他人一種明顯的自我保護暗示——感到不夠確定或者不夠安全。這樣的防禦性姿勢也會引發別人的戒備心理,這顯然不會讓你受歡迎。當然,雙手交叉在背後會顯得比較有信心和氣勢,不過在東方文化中這種講話式的姿勢顯得有些不夠謙虛謹慎。比較而言,開放性的肢體語言比較放鬆,容易讓人親近,例如,雙臂自然下垂或者在適當的時候微屈前臂伸出雙手,有誰會拒絕一個接納的懷抱呢?如果你實在是覺得開放的姿勢比較困難,不妨雙手交叉在腰以下,不過手不要搓來搓去,會人感覺你不自信。

3.得體的行為:有些人在和他人的溝通過程中會有不自覺的看表、翻閱文件、亂寫亂劃等行為,這些做法會使對方產生你很厭煩或不感興趣的感覺,這樣的溝通顯然是無法順利進行的。在與對方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專注,停下手中不相關的工作,要展現讚許性的點頭和恰當的麵部表情,當然也不能刻意追求效果,任何反應都不能誇張。

4.身體的接觸:可以通過與他人的身體接觸來實現溝通。恰當地運用身體觸摸,可以更好地拉近與彼此的距離。比如可以用與對方握手、拍拍對方的肩膀、給對方一個擁抱等方式來表達友好、鼓勵、安慰等情感。不過,在使用人體觸摸方式時必須考慮雙方的年齡、級別、性別、場合等因素,不可隨心所欲、任意妄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

用數字說話更容易讓人信服

數字是一種語言符號,一種語言信息。數字能給人一種真實、具體的感覺,讓對方在腦海裏形成清晰的圖像。如果在說服過程中能巧妙地運用數字,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馬雲就是一個善於用數字的人,從下麵他的講話我們可以看得出來:

“創業就是1 00個創業者裏麵,有95個你是不知道他們怎麼死,你甚至不知道有這95個人創過業。剩下的5個裏,有4個是你看著死掉的,最後隻剩下一個站在那裏。

“我們阿裏巴巴所經曆的,大家看到輝煌的一麵隻占20%,艱難的一麵達80%。

“假如今天我能幫10家小企業,將來就能幫100家,未來還有10萬家在等著。

“我們要做一家102年的公司,要進入全球網站的前三名。

“我認為3年到5年之內,中國經濟會麵臨挑戰,挑戰最大的是中國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

“淘寶網每年僅運營成本就超過70億。淘寶平台今年交易規模將達到6000億元,培育了逾800萬的商家,每年直接、間接提供200萬個就業機會。如果有一天淘寶網關門了,哪怕是關停一天,其影響都會不堪設想。”

如果你想自己的話有說服力,必須列出具體數據,僅有漂亮的外表而無內容的話是不會吸引人的,馬克思說過:“一種科學隻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說話時,借助數字和數學方法對客觀事物進行精確計算和定量分析,有助於人們準確地掌握情況,進一步加深理解。因此我們應學會用數字說話。

有那麼幾年,全世界各地,飛機經常失事,對經常外出旅行講學者來說,感到恐懼萬分。

有天在航空公司買機票時,有人開玩笑地向一位職員說:“這樣常常失事,有天給我碰上了,可就糟了,我看我還是自己開車子,長征講學吧!”

這位職員不以為然地說:“先生,因為飛機失事是件太嚴重、太不尋常的事,所以難得一次便驚壞了旅客。其實,飛機出事的比率,比起中獎券還要困難得多,簡直百萬分之一都不到。”

“獎券也期期有中呀!難道飛機失事也班班有?”

“不可能,不可能,飛機引擎頭幾年,故障的概率更是相對的減少,正確地說,飛機失事比率十億分之一都不到。”他充滿自信地解釋。

這位職員這樣一說明,用數字一比方,乘客鎮定了,不安全感一掃而空,這乃是“數字”的魔術。

用數字來支持你的觀點,你將更有說服力。雖然數字是枯燥無味的,但有經驗的說話人卻知道,數字自有一種非凡的力量,如果能巧妙地加以利用,就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推銷的時候,用數字說話也有其很好的作用。在推銷活動中,客戶對推銷員本能地存在一種懷疑心理。這時候如果推銷員能夠拿出一係列統計數字,用數字來說話,相對來說就更容易說服客戶。

亨利是一位烹調器推銷員,他推銷的烹調器每套價格是395美元。一次,亨利到一個城鎮推銷,把鎮上的人叫到一塊,一邊示範這套烹調器,一邊強調它能節省燃料費用,並把烹調好的食品散發給人們,請大家品嚐。這時,一位當地有名的守財奴,一邊吃著亨利烹調的食品,一邊說:“他的產品再好我也不會買的。”

第二天,亨利首先來敲這位老頑固的門。顧客一見到亨利就說:“見到你很高興,但你與我都知道,我不會購買400美元一套的鍋。”

亨利看看顧客,從身上掏出1張1美元,把它撕碎扔掉,問顧客:“你心疼不心疼?”顧客對亨利的做法感到吃驚,但卻說:“我不心疼,你撕的是你的錢,如果你願意,你盡管撕吧!”

亨利說:“我撕的不是我的錢,我撕的是你的錢。”

顧客一聽感到很奇怪:“你撕的怎麼是我的錢呢?”

亨利說:“你已結婚23年,對吧?”

“是的”,顧客回答道。

“不說23年,就算20年吧。一年365天,按360天計,使用我們的烹調器燒煮食物,每天可節省1美元,360天就能節省360美元。這就是說,在過去的20年內,你沒有使用烹調器,就浪費了7200美元,不就等於白白撕掉7200美元嗎?”

接著,亨利盯著顧客眼睛,一字一句說:“難道今後20年,你還要繼續再撕掉7200美元嗎?”

亨利把產品帶給顧客的利益由抽象變為具體,把“節省”變成一個實實在在的數字,這些數字令他的推銷取得了成功。因為很少顧客會對7200美元不動心的。

用數字說話,既顯得專業,又能給人以信任感。很多人都確信了數字。在美國,提供各種數字的“市場調查”公司,便有350家之多,而且,有1 006家大的工商業,其本身便設有調查部門。英國政治學家迪斯萊有過如此的名言:“謊言有三種,單純謊言、令人討厭的謊言和數。” 在講話中使用數字,可以將講話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具體,使用翔實的數字、數據可以讓你所說的話顯得更加真實,更加有說服力。內容明確、具體、實在,才能讓別人感興趣。如果隻是籠統地介紹,往往會讓人覺得不可信賴。

數字的說服力是很驚人的。所以很多會說話的人在關鍵時刻,尤其是正規的商業場合都會借助數字來說話。

說話留有餘地,你方可從容轉身

韓非子說林下篇,有這樣一段話:“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不可複也,則事寡敗也。”這段話的意思是以雕刻比喻為人處事的道理:鼻子刻大,還可以修得小一點,如果鼻子刻小,就沒有辦法補救了;同樣的道理,眼睛刻得小,還可以再加大,如果把眼睛刻太大,就沒法再縮小。說話亦如是,說話留有空間,便不會因為“意外”出現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從容轉身。

生活中很多尷尬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其中有一些就是因為話說得太絕造成的。凡事多些考慮,留有餘地,總能給自己留條後路。這在外交辭令中是見得最多的。每個外交部發言人都不會說絕對的話,要麼是“可能,也許”,要麼是含糊其辭,以便一旦有變故,可以有回旋餘地。話不說絕對一個人老練成熟的標準。

2011年,馬雲曾給公司新入職的員工發了一封郵件。在郵件中,他這樣寫道:“剛來公司不到一年的人,千萬別給我寫戰略報告,千萬別瞎提阿裏巴巴發展大計,誰提誰離開!”

他要求新員工要多觀察、少發言,同時要相信公司的人、使命、價值觀,“假如不信,可以選擇離開”;信了之後,則要仔細想如何為實現公司使命做貢獻,進而執行,然後才是分享,“這時您的觀點才真正珍貴”。

馬雲說他欣賞民主氣氛,追求建立自由開放的環境,但公司不缺戰略,不缺主意,更不缺批判,缺的其實是把戰略做出來的人,把主意變現實的人和把批判變行動的人。他要維護其設定的阿裏價值觀的純潔性。

這封郵件可謂是措辭嚴厲,但是馬雲卻也不是完全不留餘地,他緊接著又說道:“我們喜歡小建議、小完善,我們感恩你的每一個小小的完善行動。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我們一定會認真傾聽,雖然不一定會按你說的做。”

與人交談,話裏留下一點餘地,不要把話說死,給雙方都有回旋的餘地,做到求同存異,這樣的交流富有彈性,也符合人的理性,更容易取得好的結果。如果話語相逼,不留空間,把話說得絕對了,就等於把自己的後路給堵死了,雙方的關係也弄僵了。

說話不留餘地等於不留退路,“要麼成功、要麼失敗”的簡單邏輯已經不適合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為此付出的代價有時是你無法承受的。與其和自己較勁,不如改變一下說話方式,多用一些不確定的詞句,給自己留條退路。

比如,對於別人的請求或者領導交代的任務,可以答應接受,但是不要說一些“我保證沒問題”之類的話,而應代以“我盡量,試試看”之類的字眼。這並非是我們不夠熱情或者沒有上進心,而是生活中總免不了有這樣或那樣的意外,不在我們的能力控製範圍內。說話留有空間,也是為了給自己留一條後路,當自己在意外之時避免陷入尷尬。而且,這樣的回答,會讓人覺得你更加謹慎,而因此更信賴你。

有位教授學識淵博,氣質儒雅,頗令一批批的青年學子為之傾倒,真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了。在經商熱潮的衝擊下,他也躍躍欲試地兼任了一個信息與廣告谘詢事務所的經理。

一天,某小雜誌社的主編經人介紹來到教授家,教授熱情而又不失禮節地接待了他,一番寒暄過後,主編道出了來意。原來,他們這個小雜誌社有心搞一項文化活動,擴大自己的影響和募集一些資金,想請他出麵幫幫忙。

教授仔細詢問了一番後,感到還算滿意似的頻頻點頭:“嗯,你們的想法很好,這樣搞就對路子了,我願意幫助那些有作為的年輕人。”接著他又蠻有把握地許諾說:“我的學生中現在有許多已是企業和一些部門的領導了,他們一向很尊重我,也非常關心和支持我現在搞的這攤事業。我請他們搞點讚助、廣告什麼的,估計不成問題。”

教授此番蠻有把握的一些話,使主編大喜過望,信心也立時大增,連忙動用各種關係,好話說了千千萬,才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名人答應來捧場。

就在主編等著教授許諾肯定能夠拉來的讚助款一到,便要發布消息的時候,教授忽然銷聲匿跡了。各路菩薩都已一一拜到,雜誌社不但白白勞神費力搭錢,而且從此更會失信於人。

後來,每當老教授提起這事,他都歎著氣說:“唉,為拉讚助,我不知費了多少口舌,跑了多少路,好話說了幾十車,把我的老臉都丟盡了!誰知那些人原來說得好好的,什麼願意給文化事業投點資吧,什麼您出麵我們還有什麼可說的……可事到臨頭,該往外掏錢了,就又都變卦了!這下我倒好,成了豬八戒照鏡子——裏外都不是人了!”

說話時,多些考慮,留有餘地,要給自己留條後路。否則,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不僅會給人際關係造成不應有的損失,還會因此影響自己的前途和聲譽。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這樣說過:“我所說的話,一定竭力避免傷害別人情感,甚至我自己禁止使用一切確定的詞句,如‘當然’‘一定’等,而用‘也許’‘我想’來代替。說話關係重大。你如果出言不慎,跟別人爭辯,那麼,你將不會獲取別人的同情,別人的合作、別人的幫助、別人的支持、別人的讚賞。” 弓箭拉的太滿就容易斷,水缸裏的水裝的太滿容易外溢,氣球打得太滿容易爆破,說話說得太絕容易出現尷尬局麵。

總之,說話留有空間,不把話說得太滿太絕,時刻為自己留一些餘地,這是說話的一種策略。

沉默也是一種口才

俗話說:“言語傷人,勝於刀槍;刀傷易愈,舌傷難痊。”沉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交流手段,它和語言相比,更富有理性,更富有智慧,也更富有內涵。當你遭受到別人的無端指責和惡意詆毀的時候,你不妨保持一下沉默,因為,沉默是金,沉默更是一種力量。當你保持沉默時,對方往往由於不知道你的底牌而感到無窮的壓力,這時,他的意誌也將會受到動搖甚至不戰自潰;如果此時你進行了反抗和爭辯,那麼,你的愚昧行徑必將給對方以可乘之機,這樣一來,不但不會得到任何友善的結局,反而會使自己進一步陷入被動和尷尬的窘境,同時也會大大的詆損了自己的完美形象。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阿裏巴巴集團對外公布,為汶川抗震救災捐款和籌款接近5000萬元。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條“馬雲為汶川捐款一元錢”的消息卻在網上瘋狂傳播,阿裏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一時被千夫所指,與之相關的阿裏巴巴集團也麵臨名譽危機。然而,此時馬雲與當時處於過激狀態的網友們爭辯,沒有講出什麼大道理為自己辯護,而是保持著沉默,任由網友們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

隨後,馬雲個人及阿裏巴巴數次向災區捐贈了大筆的善款。並且,經調查發現,所謂“捐款一元錢”的原始出處竟然隻是馬雲在2006年一次采訪中的舊話,卻被完全斷章取義,莫名遭到有組織的謠言攻擊。真相被公布後,網絡上的負麵信息幾乎全部消失。

在這次風波中,一向善言的馬雲卻保持著令人讚歎的沉默,從而使得公眾的敵意迅速消弭。

沉默是人們表達力量、並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的一種技巧。許多人經常利用“沉默”這一策略來擊敗對手。他們可以製造沉默,也有方法打破沉默。當然,沉默並不是簡單地一味不說話,而是一種成竹在胸、沉著冷靜的姿態,尤其在神態上表現出一種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自信,以此來逼迫對方沉不住氣,先亮出底牌,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某機關有一個女孩子,平日隻是默默工作,並不多話,和人聊天,總是微微笑笑的。有一年,機關裏來了一個好鬥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動發起攻擊之下,不是辭職就是請調。最後,矛頭終於指向了這個女孩子。

某日,這位好鬥的女孩子抓到了那位一貫沉默的女孩子的把柄,立刻點燃火藥,劈裏啪啦一陣,誰知那位女孩隻是默默笑著,一句話也沒說,隻偶爾問一句:“啊?”最後,好鬥的那個主動鳴金收兵,但也已氣得滿臉通紅,一句話也說不了出來。

過了半年,這位好鬥的女孩子也自請他調。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呢?其實,原來那個沉默的女孩子聽力不大好,理解別人的話有些困難,總是要慢半拍,當她仔細聆聽你的話語並思索你話語的意思時,臉上又會出現“無辜”、“茫然”的表情。你對她發作那麼久,那麼賣力,她回你的卻是這種表情和“啊?”的不解聲,難怪要鬥不下去,隻好鳴金收兵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事實:“沉默”的力量是何其地大,麵對“沉默”,所有的語言力量都消失了!

很多時候,當對方出於不良動機,對你進行惡意攻擊、造謠誹謗或無理取鬧時,如果你予以駁斥反擊,可是又同他無理可講,反會使周圍的人難以分清是非,反倒有損於你自己的形象和聲譽。這時,你無需爭辯,你的沉默會比語言駁斥更有效。詩雲:“此時無聲勝有聲。”默默無言反而會使對方摸不著邊際,高深莫測,使其懾服,老子曰:“大辯不言”也就是這個道理。

晏子是春秋戰國時期一位相當有才幹的政治家。一次,齊景公命他去治理東阿,晏子非常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可是3年後,許多人都來朝廷告晏子的狀,景公非常惱怒,便將晏子召回來,準備罷免他的官職。

晏子沒有急於為自己辯解,而是擺出一副謙恭的態度“認錯”。為了有機會替自己澄清事實,晏子非常謙恭地說:“臣已知錯,請大王再給臣3年的時間,臣一定會讓別人對我讚賞有加。”景公見他言辭懇切,知錯必改,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3年過去了,果然稱讚晏子的奏折不斷被送到景公手上。景公大為高興,召晏子入朝準備予以封賞。不料,晏子卻誠惶誠恐地不肯接受。

在景公的一再追問下,晏子道出了緣由:“第一次我去東阿,施行有利於百姓的政策,遭到壞人的指責;我主張勤儉節約,尊老愛幼,懲治貪官汙吏,於是在暗地裏備受打擊報複;權貴犯法,我也嚴加懲治,毫不寬恕,於是權貴們嫉恨我。他們對我惡語中傷,直至在背後告我黑狀。”

晏子舒了口氣繼續說道:“第二次去的時候我就改變了做法。我拖延實施利民措施,壞人為此開心了;我釋放雞鳴狗盜之徒,無賴們為此高興了;我偏袒權貴,即使他們犯法我也不予以懲治,權貴們為此無怨言了。於是這些人又到處頌揚我,傳到您的耳裏,您也信以為真了。3年前其實我該受賞,您卻要處罰我;現在我該受罰,您卻要封賞我。所以大王,這個賞我是萬萬不能接受啊!”

齊景公聽後恍然大悟,知道了當初是自己冤枉了晏子。看到晏子是一位有德有才的良臣,就交給了他治理全國的重任。

事實勝於雄辯,我們在蒙冤時不如把爭論放在一邊,讓事實說話。受得住委屈,方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受不得委屈,隻會丟人現眼,遭受更大的屈辱。

俗話說:“言語傷人,勝於刀槍;刀傷易愈,舌傷難痊。”遇到意見不合引發爭執,沉默則能緩和雙方的言辭衝突,利於化解矛盾。所以說,贏得爭論的秘訣就是不做無謂的爭論,學會保持沉默,這是以靜製動的策略,是聰明人在言談中明智的表現。

謊言重複一千遍也會變成真理

人們常常提及這樣一句話:“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真的是這樣嗎?本來是“謊言”卻因為重複而成了真理?“重複”真的有這樣的作用嗎?經常聽一種謊言,難道不會麻木,對謊言不加理會嗎?但事實告訴我們,這句話還真有一點道理。那麼,謊言怎樣成為真理了呢?先讓我們看看下麵這個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