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蔭麟與中國曆史重建(3 / 3)

張蔭麟的五個標準雖然是說一般通史的大原則,但其實也是對自己這部新通史的期待,由此反觀張蔭麟的這部通史,我們就很容易看出其特點、意義和價值。首先,作者在這部通史中,充分融會前人研究成果和作者玩索曆史事實而獲得的心得,以說故事的方式進行表達,沒有繁瑣引證,沒有過程考據,不引原始文獻,因而這部通史沒有閱讀障礙,最有利於青年學生閱讀。其次,作者在寫作之初謀篇布局,選擇了少數節目為主題進行講述,給每一所選的節目以相當透徹的敘述,這些節目以外的大事,隻概略性地涉及以為背景,這樣不僅節省了篇幅,壓縮了規模,而且避免了枝蔓避免了衍生,利於青年學生從大背景大環節上把握中國曆史的精髓。第三,作者對於社會變遷,思想的貢獻和許多重大曆史人物的性格,也參照自己所立的五項標準兼顧詳略,使讀者對於中國曆史與文化有個大致平衡的理解和掌握。所以這部通史出版之後受到各方麵歡迎,好評如潮,在不太長的時間裏一版再版。直至今天依然是青年學生乃至許多中國人了解自己民族曆史一個簡潔清晰的讀本,就在過去二十年曾多次印刷,擁有多個版本,成為同類作品中流傳最廣泛的一種。

這部《中國史綱》共有11章,從中國的史前文明寫到東漢的建立。第一章概略敘述中國史黎明期的大勢,用了四節講述了商代文化、夏商大事及以前的傳說、周朝的興起和周代與外族的關係等。

接續第一章,《中國史綱》第二章為《周代的封建社會》,隻是張蔭麟在這裏所說的“封建”是中國史上的本意,是“封邦建國”,是把土地分給皇親國戚功勳大臣,讓他們在各自領地建立邦國。這個製度與後世特別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封建社會”是根本不同的。在這一章,張蔭麟講述了封建帝國的組織、奴隸、庶民、都邑與商業、家庭、士、宗教、卿大夫、封建組織的崩潰等。這就是作者所期許的社會變遷方麵的寫作。

周代的曆史比較複雜,有西周有東周,而在這其中又被稱為春秋和戰國,《中國史綱》對此作了區分和處理,在第三章《霸國與霸業》中講述了春秋各國爭霸的曆史,共五節,分為楚的星期、齊的興起(附宋)、晉楚爭霸、吳越代興、鄭子產。這是一般政治史的敘述,也是傳統中國史學的強項。

接續政治史的敘述,第四章為《孔子及其時世》。這是作者對重大曆史人物性格及其思想貢獻的表彰,六節分述了魯國的特色、孔子的先世與孔子的人格、孔子與其時世、孔子與政治、孔子與教育、孔子的晚年。作者的史料依據不出《史記》和《論語》,但作者的現代觀察在這裏顯得非常重要。

春秋之後是戰國,《中國史綱》第五章為《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內容如題就是講述戰國時代的政治發展與社會變遷,共五節,即三晉及田齊的興起、魏文侯李克吳起、秦的變法、經濟的進步與戰爭的變質、國際局麵的變遷。作者用比較簡潔的語言文字將戰國時代的政治大勢作了交代,為下一章《戰國時代的思潮》作了很好的鋪墊。

在《戰國時代的思潮》(第六章)這一章中,作者用六節篇幅講述戰國時代的思潮發展,向讀者呈現了戰國時代思想界豐富多彩的思想畫卷,各節主題是新知識階級的興起、墨子與墨家、孟子許行及周官、楊朱陳仲莊周惠施老子、鄒衍荀卿韓非。

敘述了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之後,《中國史綱》下一章又是政治史,專講《秦始皇與秦帝國》,從呂不韋與嬴政說起,說到六國混一、新帝國的經營,直至帝國的發展與民生。緊接著秦帝國的結束,是楚漢相爭,是漢王朝的建立,《中國史綱》第八章為《秦漢之際》,第九章為《大漢帝國的發展》,以兩章篇幅描述漢帝國之所從來以及至漢武帝時期的帝國政治和政策。在第八章《秦漢之際》,作者講述了陳勝吳廣起義的源起及消失,講了項羽與巨鹿之戰,劉邦之起與關中之陷、項羽在關中,還講了楚漢之戰及其結局。在第九章,作者講了純郡縣製的重建、秦漢之際中國與外族、武帝開拓事業的幾個時期以及武帝的新經濟政策等。這些政治史的敘事應該說與傳統說法區別不大,隻是更平實更溫和而已。

在秦漢之際政治史講述之後,《中國史綱》第十章為《漢初的學術與政治》,側重於講述黃初黃老學說的由來、全盛及其影響,探究儒家學派究竟是怎樣走上官方意識形態寶座的,以及儒家思想在漢武帝時期究竟有怎樣的影響。至於《中國史綱》最後一章即第十一章,為《改製與“革命”》,主要講述了外戚王氏集團的專權、哀帝朝的政治、王莽再度崛起直至稱帝、王莽的改革、新朝的傾覆,最後一節則是東漢的建立及其開國規模,隻是對東漢初年曆史有一個簡單交代,為後來的正式敘事作鋪墊。遺憾的是,張蔭麟在抗戰那個特殊的艱難日子,隨改任的浙江大學遷往黔北遵義,於1940年不幸病逝,年僅三十七歲,《中國史綱》第一部也就是成了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