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破。
德旺麵對蒙古的猛烈進攻,意識到這樣下去,早晚被其所滅,決定修好與金的關係。十月,正在蒙古大軍瘋狂進攻西夏之時,德旺采用了右丞相高良惠的聯金抗蒙之策,並派遣使者赴金議和。十一月,德旺聞銀州失守,漠北諸部也紛紛被成吉思汗擊潰,於是遣使向蒙古軍請降,並許以質子為信。成吉思汗方答應退兵。
公元1125年(夏乾定三年)八月,夏金正式結盟,夏以兄事金,各用本國年號。這場遲到而糟糕的聯合終於達成了,但此時結成盟國的夏金兩國,皆國虛民弱,精銳俱盡。即使聯合起來也難擋日益強大的蒙古鐵騎了,等待兩國滅亡的隻是時間問題。
第五節蒙古鐵騎來襲,西夏精銳損失殆盡
公元1124年(夏乾定二年)三月,蒙古遣使來夏國索要質子,德旺猶豫不決。德旺表示,我們與金修好,一共抗敵,如果派去一個質子受人束縛,出了事豈不後悔?
樞密使李元吉認為,蒙古虎狼之師,好好伺候他都不能保證安穩,倘若背信,恐怕更會刀兵相見。況且現在金國勢力衰敗,自顧不暇,指望與其共同禦敵不現實。德旺不聽,還是不送人質給蒙古。八月,蒙古仇人乃蠻部的赤臘喝翔昆來投夏國,德旺收納了他,並給了很多糧食。
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國時,曾遣使向夏借兵助征,但遭到西夏的拒絕。公元1125(夏乾定三年,蒙古太祖二十年)二月,成吉思汗西征歸來後,以夏國不遣質子並收納其仇人為借口,發動了旨在滅亡西夏的第六次征伐。
蒙古大軍兵分兩路,成吉思汗親率十萬大軍自北路攻入夏境,向西夏重鎮黑水城發起進攻。黑水城是西夏北部邊境的一座重要軍事城堡,也是西夏十二軍司之一黑山威福軍司的治所,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必經之路,由於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西夏在此駐守重兵。之前蒙古軍隊就曾對其發起過進攻,令這個城池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次成吉思汗親自帶兵,黑城沒有逃脫被血洗的命運。之後,成吉思汗率軍南下攻打阿剌篩山,西夏大將阿沙敢卜率軍增援,與蒙古軍在賀蘭山展開大戰,結果全軍覆沒,阿沙敢卜也被俘虜。隨後,成吉思汗做出要攻打中興府的意圖,結果虛晃一槍,引軍向西,攻入了河西地區。全軍囤積在察速禿山(渾垂山,在今甘肅酒泉北),等待西路軍的到來。
另一路蒙古大軍在大將阿答赤與畏兀兒都護的率領下南下河西,向西夏的西廂重鎮沙州發起攻擊。在沙州軍民的奮勇抵抗下,蒙古軍攻城受阻,成吉思汗派蒙古大將忽都鐵穆兒和西夏的降將昔裏鈐部前去詔諭。沙州守將籍辣思義知道蒙古軍勢旺盛不可擋,準備詐降,便答應了蒙古的勸降,並準備了美酒和牛羊來犒勞蒙古軍隊,暗地裏卻設下伏兵,企圖將蒙古軍消滅。
忽都鐵穆兒沒有防備中伏,正好西路軍首帥阿答赤率兵趕到,但座騎被伏兵砍傷,昔裏鈐部以所乘馬交給首帥阿答赤乘騎先行逃出,自乘受傷的馬殿後,並擊敗了伏兵。這次詐降激怒了阿答赤,於是他集結大量兵力更加瘋狂的攻城,籍辣思義率領守軍頑強抵抗。
蒙古軍於夜間挖地道攻城,被夏兵發覺,夏兵在地道中縱火,地道中的蒙古士兵多被燒死。經過一個多月的堅守,終因力量懸殊又無外援,沙州城陷。戰後,成吉思汗聽說了讓馬的事,對昔裏鈐部說:“你在生死存亡之際讓馬給別人,為什麼?”
鈐部說:“小臣就算戰死也是不足重輕的事,首帥乃陛下的一員大將,您不可失去他。”成吉思汗對其忠誠大加讚賞。
五月,沙州被攻克後,蒙古軍接著西進攻擊肅州,夏軍拒城堅守,蒙古軍一時攻不下。歸降蒙古的千戶昔裏鈐部是肅州守將舉力沙的哥哥,蒙古軍派昔裏鈐部前往肅州城勸降其弟。但是遭到舉力沙拒絕,西夏軍民的奮勇抵抗最終沒能阻擋蒙古軍隊的進攻,城破後,蒙古軍進行血腥屬城,昔裏鈐為自己留在城中的父和族人求情,全城僅有一百零六戶得以免死。本月,太上皇遵頊逝世,年六十四歲,在位十三年,諡號為英文皇帝,廟號神宗。
六月,蒙古軍隊乘勝進攻甘州(今甘肅省張掖市北),參與攻打甘州的人是早年歸順蒙古人的黨項人察汗,多次為蒙古軍的征伐立功,他是甘州守將曲也怯律的庶子。成吉思汗讓他給甘州守將寫信勸降,曲也怯律心動打算投降,被甘州副將阿綽察覺,他便聯絡軍中的三十六名將領,殺死了蒙古使者和曲也怯律全家。阿綽率軍民奮勇抵抗,阿綽戰死,甘州城破。成吉思汗本想下令繼續屠城,但在察汗的極力勸阻下,僅處死了奮勇抵抗的三十六人。甘州這座城市是西夏經濟軍事重鎮,甘州城佛教盛行,城內有大量的寺廟和僧侶,可能也有這個原因,最終讓同樣信奉藏傳佛教的蒙古軍隊放棄了屠城。
甘州城陷後,不但沒有遭到屠城,而且整座城市基本上沒有受到破壞,西夏的僧人不僅得到了保護,他們的政治地位還有了提高。有不少史料記載,忽必烈就出生於梁太後時期所建的張掖大佛寺。
蒙古軍隊勢如破竹,所到之處城破人滅,德旺終日生活在憂懼之中,不久病死。年僅46歲,在位4年,廟號獻宗。他的弟弟清平郡王之子南平王李睍繼位。
蒙古大軍沿河西走廊一路南下,一直攻到河西走廊最南部的城市西涼州,西涼宿衛官粘合重山執大旗指揮六部軍馬防守,流矢擊穿手掌依然指揮自若。西涼另一守將斡紮簣是著名文臣斡道衝的後代,在蒙古軍隊的進攻下,斡紮簣最終選擇了獻城投降。接著,蒙古軍隊穿越騰格裏沙漠,來到黃河九渡的地方,一舉攻取了西夏的應理縣。十月,蒙古軍攻破夏州。
十一月,成吉汗大軍直撲西夏東部名城靈州。靈州是拱衛中興府的北方門戶,靈州作為當年李繼遷的根據地,曾是西夏的第一都城,位置極其險要。西夏末主李睍急派名將嵬名令公前去救援。嵬名令公集結夏國所有的精銳十萬來到靈州城外,十萬大軍在黃河沿岸層層設防。
蒙古鐵騎要進攻靈州,必先渡過黃河,此時,千裏黃河,朔風成冰。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銳氣正盛。每個士兵頭戴皮兜,身穿皮甲,手拿曲刀,跨上戰馬,凶猛無比。但靈州城下的援軍也是集結了夏國全部精銳的王牌之師,並由名將嵬名令公親自指揮,再加上此戰關係夏國的命運,所以西夏將士士氣高漲。兩軍在冰封的黃河上展開激烈的廝殺,剛開始,冰凍光滑的河麵對蒙古騎兵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西夏軍隊一次又一次的擊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雙方直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隨著時間的推移,蒙古騎兵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西夏將士雖英勇抵抗,但終究阻擋不住蒙古騎兵的反複衝鋒。大量西夏士兵英勇戰死,屍體遍布冰麵。還有許多屍體倒插在戰場上,原來蒙古軍每殺一千西夏士兵,就倒插一具屍體來記數。最後,十萬西夏精銳被蒙古軍屠殺殆盡。此戰蒙古軍也損失慘重,數萬蒙古精銳作了夏軍的陪葬。靈州城破,無一降者,被廢黜在此的前太子德仁被俘,不屈被殺,他的兒子李維忠,年僅七歲,亦求同死。
蒙古大軍攻下靈州後,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親率大軍渡過黃河,對西夏發動全麵進攻。蒙古軍向積石州(今青海貴德西)發起攻擊,此時適逢西夏春寒,糧草不繼,使得西夏馬饑人瘦,士卒毫無戰鬥力,城輕鬆被蒙古軍攻破,西夏軍崩潰。
成吉思汗將主力駐紮在鹽州川一帶,四處捕殺西夏遺民。之後蒙古軍主力又揮師南下,接連攻克金軍駐守的臨洮府(今甘肅臨洮)及洮(甘肅臨津)、河(今甘肅抱宰)、西寧(今青海省西寧市)、德順(今甘肅靜寧)等州,取得了在西北地區的大捷!此時的西夏已經瀕臨滅亡,除了中興府外,其他地方都被蒙古軍攻占。西夏主力精銳基本上損失殆盡。
第六節不敵蒙古,西夏滅亡
公元1226年十二月,成吉思汗親率主力南下的同時,命大將阿魯術率軍圍攻中興府。成吉思汗一麵圍困西夏都城,一麵率主力逐步剪斷中興府的外援和退路。當成吉思汗率軍攻破積石州並派數萬蒙古軍在此駐守時,蒙古軍大多被瘟疫傳染。靈州城破,蒙古諸將士兵爭取人口財帛,唯獨大將耶律楚材取了幾部書和兩駝大黃,用大黃醫好了積石州城內患瘟疫的數萬蒙古士兵。
中興府被蒙古軍圍困,外援斷絕,徹底成了一座孤城。末主李睍麵對蒙古大軍的包圍一籌莫展。右丞相高良惠內鎮百官,外勵將士,領兵抵抗,日夜拒守,積勞成疾。臣民都勸他多注重身體,他感歎道:“我世代受國恩,如今不能平定禍亂,還活著有什麼用?”終於因勞累過度而死,官民悲痛大哭,夏主李睍更是三次前往哭喪。
閏五月,成吉思汗回師隆德,在六盤山避暑,他再次將歸降的察汗召之帳前,派他去中興府勸降。察汗向西夏皇帝說了成吉思汗的意圖,但李睍並不相信成吉思汗的話,因為在此之前,夏國也有城鎮投降蒙古,但最終還是被蒙古兵血腥屠城,在靈州之戰中,連出家為僧的太子德仁都被威逼投降,不從後被殺掉。所以李睍拒絕了成吉思汗的招降,決定與城池共存亡。
中興府困守半年,糧盡援絕,而且多數軍民患病,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六月間,中興府發生強烈地震,房屋倒塌,人員死傷慘重,可怕的瘟疫也在震後迅速漫延。
比地震本身更可怕的是,地震沉重打擊了篤信佛教的西夏軍民的信心,他們心裏以為這是天要滅亡西夏,軍民再無抵抗下去的能力和信心,走投無路的李睍隻好遣使向成吉思汗乞降。並以備貢物,遷民戶為借口,請求給一個月的寬限時間。
成吉思汗由於在征服西夏的途中圍獵野馬,坐騎受驚,不幸跌落下來摔成重傷,傷勢惡化的成吉思汗麵對夏主的乞降,表示同意。就在西夏準備投降的這最後一個月,成吉思汗病情越來越厲害,自感將不久於人世的他召集兒子和心腹大臣商議,考慮到西夏曆代帝王狡詐反複,恐其死後,夏主會生變,便留下遺囑,死後密不發喪,待夏主前來投降之時,將其殺掉,並連中興府的軍民也全部殺掉。
六月,末主李睍率文官李仲諤、武將嵬名令公等投降蒙古。李蜆皇族和文武官員跟隨蒙古軍隊到達次薩裏川裏,成吉思汗死,蒙古軍隊遵從他的遺囑將投降的夏主及文武官員全部殺掉,並縱軍衝入中興府,進行了毀滅性的報複殺戮。
蒙古軍又衝進賀蘭山的眾多離宮,燒殺搶掠一空,最後連同西夏王陵也被付之一炬,甚至連那些石碑都被毀成碎塊。可見蒙古軍隊對西夏之恨。
隨著蒙古軍隊的瘋狂報複性屠擄,西夏滅亡。這個從元昊建國,到最後被摧毀,傳十帝,前後經曆了196年的帝國就這樣以一種極悲壯的方式灰飛煙滅了。
西夏亡國時,由於蒙古軍的殘暴殺戮,多數黨項族人舉族而亡,少數黨項人被迫四處逃亡,隱名埋姓,改族易服。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黨項人,作為自成一體的西夏文化,從此,從曆史的長河中徹底消失了。
關於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之死,曆來有很多種傳言。最正統的說法是《元史》中的“墜馬說”。另外還有三種比較八卦的流傳。一種說法是中毒而死,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城池時,被西夏神箭手的毒箭射中小腿部,後來傷勢加重而死。但民間另有傳說,不是中的西夏士兵的毒箭,而是讓被俘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下毒毒死的。另一種說法是,西夏的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美豔無比,被蒙古士兵俘獲後獻給了成吉思汗,有著家仇國亡之恨的王妃在和成吉思汗行房時,她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剪刀刺傷了成吉思汗的下體,致使成吉思汗羞恨交加,遂致病重。這種說法在藏族文獻裏有記載,但不太可靠,單單行刺的凶器如何帶入宮中都是問題,針對這一說法的破綻,還有種更八卦的說法是,王妃在和成吉思汗親熱時,乘其不備,張口將其命根咬了下來。另外還有一種純屬猜測的“雷擊說”,因為在夏天的蒙古高原上,多有雷擊閃電,有很多人被雷電擊中身亡。所以懷疑成吉思汗是被雷電擊中而死。成吉思汗的死因和埋葬之地都成了曆史之謎。
西夏滅亡了,但是西夏滅亡的原因有多種,曆來有各種說法。筆者認為最主要的一點還是西夏的國力弱小,經濟基礎薄弱,戰爭潛力有限。從西夏所處的地理環境來看,西夏整體處於高寒地帶,大多是山丘、沙漠、戈壁等不毛之地,僅寧夏平原和河西走廊是兩大農牧區,自然條件相對優越,但比例不足國土麵積的十分之一。
西夏境內自然災害頻繁,植物生長周期短,供給不足,在西夏滅亡的前幾年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當時的荒旱、疫疾、地震等災害頻繁,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西夏國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從靈州之戰也能看出當時氣候的嚴酷,剛十一月,千裏黃河,就朔風成冰,冰厚得可以讓兩軍的重騎兵在冰麵上廝殺。據估計,西夏人口最多時不過300萬左右,人口不足,自然影響戰爭的潛力,貧瘠的土地,嚴酷的自然環境又限製了人口的進一步發展。在元滅西夏的最後幾年,西夏經過與金的十幾年戰爭,人口估計更少,當時西夏雖有號稱六十萬的軍隊,但精銳無幾,二三百萬的總人口,幾十萬的軍隊,軍隊人數多,大量的壯年勞力脫離生產,嚴重影響了本來就脆弱的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從蒙古進攻夏積石州可以看出,當時冬季,正處西夏青黃不接之時,夏軍是馬無草兵無糧,士兵餓的走路都難,怎麼能勇猛地衝鋒陷陣。
西夏王妃供養圖
加速西夏滅亡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分不清敵友,西夏附蒙攻金的戰略決策是加速其滅亡的一個原因,但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為兩國相爭,使兩國國力得到極大削弱,而同期的蒙古卻不斷得到壯大,此消彼長下,加速了兩國的滅亡。短視的西夏統治者沒有意識到,鑒於西夏獨特的地理位置,河西地區是連接中原和西域的橋梁,也是由大漠進入中原的交通要道,蒙古對西夏的進攻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不是其執行什麼政策就能避免的。如果夏金達成聯盟,就可以使蒙古腹背受敵。但是如果根據這個假設,夏和蒙不達成聯盟的話,蒙古第一個要滅的可能就是夏國了。夏依附蒙古後,侵金隻是在蒙古大舉進攻金國時的趁火打劫。所以西夏滅亡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其國力弱小,人口不足,錯誤的國策隻是加速其滅亡的一個外因。
西夏滅亡除了以上的內因和外因之外,還有一個主觀原因就是,蒙夏兩國作戰的具體戰略戰術問題。蒙古騎兵能征服四十多個國家,攻占數千萬平方公裏的疆土,不是偶然的,與其擁有一支世界無敵的超級騎兵戰隊是分不開的。而且蒙古軍隊每次出征前,都做極其周密的準備,兵馬未動,間諜先行,總是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戰百勝。
具體到滅亡西夏之戰中,可以看出,蒙古首先通過數次對西夏的試探性進攻,達到了破壞夏金聯盟的目的,在兩國相互纏鬥十幾年,夏處於崩潰邊緣之機,突率大軍猛烈進攻西夏。再從最後滅夏的戰術運用上看,成吉思汗兵分兩路,選擇重點突破,先弱後強,戰略迂回包抄,斷敵後路,並且把招降運用到了極致,極大的打擊和瓦解了夏國軍民的鬥誌。
反觀西夏,麵對強大的蒙古騎兵,確實辦法不多,把失敗歸結在戰略戰術上有點說不過去,畢竟實力相差懸殊。有的說西夏固守城池,導致處處被動挨打,但反過來說放著城池不固守,主動出擊敗得更慘,其中也有多次蒙古軍隊兵臨城下,夏守軍主動出擊,結果基本上全被幹掉。
躲在城裏,也是被動挨打,一時攻不下,蒙古軍就一麵長期圍困,一麵縱兵四處搶掠,就地解決補給。月有陰晴圓缺,國有新興衰亡。一個強者走向沒落之機,總要讓位於另一個強者。當西夏這個沒落的帝國遇到新興的更具活力的蒙古帝國時,其滅亡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