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帝國雖滅亡,傳奇依然在(1 / 3)

《元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0365889599]}],\"2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5,\"start_container_index\":2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9},\"quote_content\":\"《元朝秘史》reference_book_ids\":[7033978557881650213]}],\"7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9,\"start_container_index\":7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4},\"quote_content\":\"《舊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18382259230]}],\"8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4,\"start_container_index\":8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9},\"quote_content\":\"《舊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1838225923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帝國滅亡後,黨項族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神秘民族也仿佛一夜之間消失了。但是從這個草原帝國的背影中,我們還是尋到了它所創造的燦爛文明。而且帝國消亡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那些黨項才俊依然在書寫著傳奇。這個因不斷遷徙而崛起的民族,最終因為帝國的滅亡而再次流亡各地,直至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第一節帝國滅亡後的那些黨項才俊

西夏滅亡後,黨項人在整個元蒙時期,都活躍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統治機構之中,而且黨項人多身居要職,在元朝的統治機構中占有重要地位,為元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以“西夏之弟多俊逸”而大量啟用西夏人擔任要職。西夏滅亡後的這些黨項才俊對元蒙統治的卓越貢獻,既是西夏的延續,也是西夏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夏遺民不但為元朝提供了大量的優質兵源,而且還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軍事將領,如察汗、普裏鈐部、塔出、木花黎、李禎、李恒等。察汗早在西夏滅亡前夕,就投降了蒙古軍隊為其所用,史載他們武勇過人。投降蒙古後,在攻破甘州之時,成吉思汗欲將全城軍民坑殺,在察汗的極力勸阻下,才使得成吉思汗最終隻下令處死頑抗的三十六名夏人。在最後進攻中興府時,夏主率軍民堅守,成吉思汗派察汗前去成功說服夏主投降。

成吉思汗死後,蒙古諸將商議將夏主殺掉,接著決定複屠中興,又是在察汗力諫下,最後隻殺掉頑抗的夏人,之後,察汗親自入城,招撫西夏遺民。察汗還在蒙古西征、滅金和進攻南宋中都有隨軍出征,並屢立戰功。多次受到蒙古君王的嘉獎賞賜,官至以都元帥兼領尚書省事。此外,還有西夏的貴族李禎,投元後為元的高級軍事顧問。元太宗命皇子闊出伐宋時告誡他:凡是軍中事物,一定要先問李禎之後再實行。

蒙古軍隊攻破靈州時,李恒的祖父拒絕投降被蒙古軍殺害,李恒的父親李惟忠當時年僅七歲,亦求同死。蒙古人對這個小孩的行為感到驚奇,就沒有殺他,並將他獻給了蒙古宗王移相哥收養。

移相哥繼承王位後,命其為尚書斷事官。李恒兄弟十三人,他排行第四,自幼聰穎,氣質非凡,移相哥妃非常喜歡他,就收了他為養子。

公元1262年,忽必烈繼承帝位後,李恒因告發李璮謀反而被捕入獄,後李璮陰謀敗露被誅。世祖忽必烈嘉獎其忠誠,授予淄萊路奧魯總管,佩金符。公元1270年,被任命為宣武將軍、益都淄萊新軍萬戶。從此,李恒開始追隨蒙古鐵騎踏上了征伐南宋的征程。

追隨李恒出征的黨項人中還有察汗的孫子塔裏。李恒率軍連破樊城、襄陽、鄂州、漢陽等地,因功升遷為明威將軍等。接著又擒獲宋朝大將高世傑,後升為左副都元帥,從都元帥遜都台出江西,一路追逐南宋宰相文天祥至空坑,獲其妻女,降眾達二十萬。接著又在梅嶺大敗宋軍。

公元1278年,李恒任蒙古漢軍元帥。公元1280年,拜資善大夫、中書左丞,行省荊湖。任內,下令禁止擄掠民眾為奴,賑恤災民。李恒一生數經百戰,攻下一百多座城池,為元滅南宋立下了赫赫戰功。公元1284年,在隨皇子鎮南王脫歡遠征安南(今越南境內),班師回朝時,李恒殿後,膝中毒箭,後傷重去世。

大量的黨項優秀軍事指揮人才,在元朝的對外擴張中建立了功勳。還有的黨項人參與到元朝平定內亂的活動,並在鎮壓各民族地區的反抗鬥爭和起義中立下無數戰功。

黨項人不但在軍事領域獲得傑出成就,而且在元蒙時期的政治活動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元朝初期在中央與地方統治機構中任職的比較有名的,如翰林學士高智耀,是夏獻宗時期的右丞相高良惠的孫子,為元朝翰林學士,元世祖呼高知耀為高秀才而不叫其名,這位西夏大儒死後,他的孫子高納麟,在元順帝時是其重要的八大謀臣之一。

中興路興民總管朵兒赤,因經營西夏營田有功,而受到忽必烈的嘉獎。還有位居顯赫的南台禦史中丞亦力撤合、湖廣行省平章李恒、江南釋教都總統楊璉真伽、宣政院使楊暗普、知樞密院事暗伯等等。元朝中期,黨項人星吉為人公廉明決,以精敏著稱;元順帝貼睦耳時,亦憐真班“性剛正,動有禮法”,曾為甘肅行省平章政事,其兄阿乞刺任甘肅行省左丞。

餘闕(1303~1358年)是元朝末年的黨項人中的傑出代表,“兼資文武”,“有古良將風烈”。餘闕字廷心,唐兀人,餘闕是河南鄉試左榜第二名,公元1333年(元統元年)癸酉科會試第二名,殿試榜眼,也是甘肅科舉史上唯一的“榜眼”。他不僅是元末著名的大詩人、儒學家,還被《元史》稱為:“元末天下第一臣。”是元朝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進士,曾為遼、金、宋三史修撰,累官至監察禦史。餘闕為政嚴明,治軍與兵士同甘苦,有古良吏風。餘闕留意經術,五經皆有傳注,文章氣魄深厚,篆隸亦古雅,著有《青陽山文集》四卷傳於世。

公元1352年,紅巾軍起義,元朝任命餘闕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府僉事,分兵鎮守安慶。餘闕一到任即開倉賑濟災民,整頓軍馬,他所率領的軍隊“皆夏人,人麵多黎黑,善騎射”。

進城不久,餘闕就親率數千精銳出城與圍城的義軍陳友諒軍大戰,他冒著矢石箭雨,突入敵陣,連斬義軍十三員大將,攻破義軍圍城寨柵數十寨。自此,餘闕堅守安慶前後長達七年,曆經大小數百戰。

公元1358年正月,陳友諒調集大軍,乘數千戰艦出洞庭湖口,蔽江而下,樹柵塔飛樓急攻安慶。正月初七,安慶最終被義軍攻陷,餘闕尤率眾血戰,身中數矢。義軍將其重重包圍,餘闕見大勢已去,遂拔劍自刎,以身殉國。餘闕妻蔣氏、妾耶律氏、耶卜氏及子德臣、女安安、甥福童聞餘闕死,亦投井自盡。後人將該井命名為“風節井”,並建“一家人”亭於井旁。元朝廷贈餘闕為淮南行省平章,追封夏國公,諡忠宣。

元末順帝時期參與鎮壓紅巾軍起義的黨項人主要還有星吉、亦憐真班、高納麟、福壽、卜顏鐵木兒等。黨項貴族福壽,年僅十五歲時就出入在皇帝周圍,深得順帝信任,曾連續五次升遷至同知樞密院事,公元1351年,在鎮壓劉福通起義時立下戰功,時任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後擔任江南行台禦史大夫。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克南京,福壽以身殉職。還有著名的卜顏鐵木兒,於公元1353年率軍與紅巾軍激戰江南多地,後會合多路元軍攻破天完都城蘄水(今湖北浠水),俘獲徐壽輝將相四百餘人。

在元蒙時期為官的黨項人大多不畏權勢,剛正不阿,敢言真諫,廉潔自律。元朝初立之時,高智耀建議忽必烈“仿前代置禦史台以糾肅官常”,被采納。忽必烈決定命阿塔海率兵十萬東征日本,滿朝文武不敢上言勸阻,惟獨黨項人昂吉爾上疏力爭“請罷兵息民”,忽必烈沒有采納,東征最終慘敗而返,勞民傷財。元初,丞相阿合馬之子忽辛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倚仗父親丞相之位,在位期間貪贓枉法,黨項人亦力撒合不懼其勢,上疏揭露其罪行,追討贓銀八十萬錠,忽辛也因罪被殺。元未,餘闕為湖廣行省左右司郎中期間,湖南平章宣慰,以婆律香贈送餘闕,餘闕發現香異常沉重,拒絕接受。裝香的匣子裏果然藏有黃金。餘闕嚴於律己,秉公無私之舉,令一些貪官汙吏聞風喪膽。

黨項人也對元朝時期的文化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黨項人多次向元朝統治者建議親崇儒士,以儒治國。公元1238年(元太宗窩闊台十年),李禎會同察汗攻下淮甸時,即奏請“尋訪天下儒士,令所在優贍之”。在忽必烈初期,儒士的地位極其低下,戰爭中俘獲的儒士一般都被斥為奴,分給一些高官將校驅使。高智耀針對這一情況,屢次上書以提高儒士的地位,以及以儒治國的重要性。經過高智耀的反複勸說,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贖免淮蜀被俘的三百多儒士。從此,儒術在元開始被重視起來。

後來元朝實行科舉取士,使得大量的儒術人才活躍在元朝的統治機構中。黨項人也多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公元1333年,餘闕中進士的這一年科舉考試中,黨項人進士及第者多達八人,在色目人中占取士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居首位。除了餘闕外,參與修撰宋、金二史的還有黨項學者斡玉倫徒,劉沙刺班、納麟等。以文學著稱的黨項人並著有文集的還有孟昉、王翰、甘立、賀庸昂吉、邁裏古思等人。

當這些黨項遺民為新的統治者竭力奉獻的同時,客觀上也加速了黨項民族自身的最終消亡。無論是留在西夏故地的黨項人,還是在元朝各地為官的抑或是被遷徙到各地的普通黨項人民,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由於政治上的需要和生活環境的改變,他們的生活習俗和語言文字都在不知不覺中被同化和改變,以至於整個黨項民族最終徹底地消失於茫茫曆史長河之中。

第二節西夏遺民神秘消失?

西夏滅亡後,神秘的黨項民族也如謎一般的突然消失了,這一直是一個令後人關注的問題,也一直是一個令人爭論不定的難題,綜合有關的曆史記載、考古資料和調查訪問的材料來看,西夏遺民的最終歸屬有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