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036588959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西夏的兩次篡權都發生在帝國最後的二十幾年,這期間頻繁更替了五位帝王。當一個強者步向衰落之際,總要讓位於另一個強者。麵對蒙古高原上迅速崛起的勢力,不管是“陰狠暴戾”以陰謀篡奪帝位的安全,還是選擇投降的嵬名遵頊,都無法阻擋帝國的消亡。在蒙古鐵騎的瘋狂進攻殺戮下,帝國以最後的血與火書寫了一曲悲壯亡歌。
第一節純祐執政,蒙古帝國崛起
仁孝皇帝以其勤勉將西夏帝國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位西夏曆史上傑出的帝王於公元1193年(乾祐二十四年)九月二十日辭世,年七十,諡號聖祖皇帝,廟號仁宗,墓號壽陵。仁孝的長子,17歲的純祐繼位,這就是西夏曆史上第六位皇帝夏桓宗。
純祐繼位後,堅持繼續推行仁孝時期的對內安國養民,對外附金和宋的政策。純祐執政期間,依然重視文教,朝中也多耿直廉潔之臣。如夏國的禦使大夫嵬名世安,清正廉潔,勤勉用事,居室簡陋,僅可遮風避雨。
仁孝的族弟仁友,史稱他是個深沉有氣度的人,任得敬擅權期間,對宗室人員大肆迫害,仁友則獨自韜光養晦,從來不開口提國事,後來仁孝決心除掉任得敬時,仁友密謀誘捕任得聰、任得仁,使任得敬孤立無援,最終被誅殺。因立下大功,被冊封為越王。
公元1196年,仁友去世,他的兒子安全天資暴狠,心術險鷙,他向純祐上表以他父親的功績,請求讓他承襲父親的爵位。純祐深知安全品性惡劣,拒絕了他的請求,並將他降封為鎮夷郡王。安全求封不得反被貶,由此懷恨在心。他在皇後羅氏的縱容鼓勵下逐漸把持朝政,並圖謀篡奪帝位。朝中大臣為之側目,敢怒不敢言,但南院宣徽使劉忠亮,正直敢言,朝中議事皆以國為重,每見安全幹預朝政,均敢直言斥之。安全以甜言蜜語拉攏他,但都被他嚴詞拒絕。劉忠亮臨終前對他的兒子思義說自己死後要像普通人那樣下葬,不想沾染官氣了。思義遵遺命,他自己也不再入朝做官,以免卷入不利夏國的爭權奪利之中。
純祐執政期間,繼續推行科舉取士,為自己的統治培養選拔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宗室子弟遵頊是齊王彥忠的兒子,在國中科舉考試中為進士唱名第一,仁孝詔令其嗣齊王爵,不久又擢升為大都督府主,他就是後來的夏神宗。朝中高大亨、高大節、高倫三兄弟,才品俱佳,常常一同出使金國,不辱使命,金人稱其為“三俊”。
雖然仁慈恭儉的純祐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在維持帝國的運轉方麵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西夏這部已經駛向巔峰的戰車開始慢慢駛向下坡路。隨著國家的安定和封建體製的發展,黨項貴族地主階級開始貪圖安逸,日益腐朽墜落。西夏的政治也變得越來越腐敗,國勢逐漸衰落,由盛而衰已成為西夏社會不可逆轉的趨勢。
在北宋滅亡後,黃河流域便納入了金的政治版圖,黃河流域也是西夏原來與宋貿易、征戰爭奪以獲取經濟利益的地方。金占據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後,西夏的東、南、西南都處在金的包圍中,這種新的政治格局束縛了西夏更進一步的發展,使西夏原先倚重的與宋的經濟交往不得不向依附金國轉變,西夏的對外貿易僅有對金的貢使貿易和榷場兩種方式。
仁孝執政期間,爭取與金恢複了保安和蘭州榷場,西夏通過珠玉、香料、藥材、畜產品等換取金國的絹帛、鐵器、瓷器、紙張等生活必需品。但是這種貿易方式引起了金國的不滿,金國認為,西夏是以自己無用的東西換取金國的有用之物,這種貿易令金國得不償失,後來下令關閉了雙方的榷場。純祐執政期間夏和金的使者往來依然很頻繁,公元1193年(天慶元年),金國冊封純祐為夏國王。公元1197年(天慶四年),在純祐的不斷爭取努力下,金國同意複置保安、蘭州榷場與夏互市。
金夏兩國沒有大的利益衝突,再加上夏一直奉行親近金國的政策,使得金國建立後,兩國的和平狀態持續了八十多年。南宋政權多次聯絡夏國,想與之結好,但是夏都不予理睬。這也為後來的夏金關係破裂,及麵對更強大的蒙古入侵時缺乏盟友支持埋下了隱患。
在夏和金都在慢慢走向衰落之機,北部廣闊的蒙古高原上迅速崛起一股勢力,打破了夏、金的平靜。公元10到12世紀,蒙古高原諸部在與南方的遼、金密切交往的過程中,逐漸接受先進文化的影響,鐵器的使用也變得越來越普遍,封建生產得到較快發展,以往傳統的氏族集體遊牧的生產方式逐漸轉向一家一戶的遊牧方式。社會階級分化加劇,氏族社會逐步瓦解,各個部落之間為爭奪牧場、牲畜和奴隸,相互侵犯和混戰,弱肉強食。到12世紀下半葉,蒙古諸部經過殘酷的角逐之後,整個高原從東向西逐漸形成:塔塔兒、蒙古部、克烈、乃蠻和北部的蔑爾乞五大勢力集團,五大部落為爭奪支配高原的最高權力,處於長年廝殺混戰狀態,嚴重阻礙了蒙古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這一曆史背景下,蒙古部的傑出首領鐵木真橫空出世,登上了統一蒙古諸部的曆史舞台。
鐵木真像
蒙古部的首領也速該,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勇士,在他的妻子訶額倫臨產的時候,他率軍出征打敗了世敵塔塔爾,並俘獲了他們的部落首領鐵木真兀格。就在他得勝歸來之時,訶額倫生下一個嬰兒,也速該為了慶祝戰爭的勝利,就給新出生的兒子取名為鐵木真。在鐵木真九歲時,他的父親被鐵木真兀格的兒子毒死,也速該死後,鐵木真母子被蒙古部族遺棄,使其從部落首領的地位一夜之間跌入苦難的深淵。從此年幼的鐵木真兄弟就和母親生活在樹林裏,靠母親一個人打獵,捕魚、采集野果為生,生活十分困苦,還不斷遭受領近部落的襲擊。這樣艱苦的歲月練就了他剛強的性格。他曾說過:“拚殺衝鋒的時候,要像雄鷹一樣;高興的時候,要像三歲牛犢一般歡快;在明亮的白晝,要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裏,要有堅強的忍耐力。”
泰赤烏部怕鐵木真兄弟長大成人後進行報複,派兵將鐵木真擒獲,鐵木真憑借過人的機智和膽略虎口脫險,然後又找到失散的母親和兄弟。此後,又屢經挫折和打擊,鐵木真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迅速成長。
鐵木真十八歲時,蔑爾乞部的脫脫部長搶走了他的妻子和財產。鐵木真聯合他父親的安答克烈部的脫斡鄰和自己幼年的安答劄答蘭部的劄木合發動戰爭。這是一場由鐵木真發起的第一次戰爭,他很快擊潰了蔑爾乞人,戰爭贏得了勝利,鐵木真的妻子孛兒帖被奪回。初戰勝利為鐵木真贏得了聲望,不但他父親原來的部眾、屬民又重歸鐵木真帳下,就連其他不少部落也來投奔。
公元1184年,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可汗,鐵木真派人將自己稱汗之事向脫斡鄰汗和劄木合做了通告。脫斡鄰表示了祝賀,而同樣野心勃勃的劄木合卻心懷忌恨。不久,劄木合的弟弟因為盜馬而被鐵木真的手下殺死,劄木合大怒,他糾集了朵兒邊、翁吉利、塔塔兒、泰赤兀等十三部向鐵木真發動進攻,史稱“十三翼之戰”。結果鐵木真因力量對比懸殊而主動撤出戰鬥,這也是其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戰敗。
戰後,殘暴的劄木合支起七十口大鍋,用來蒸煮那些歸附鐵木真的赤那思氏人,他的殘忍令追隨他的部下心寒,很多部落因此離他而去投靠了鐵木真。鐵木真雖然戰敗,但他的力量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增強。
公元1196年,金國討伐塔塔爾部,鐵木真趁機聯合克烈部脫斡鄰進攻塔塔爾,並大破塔塔爾部。獲勝後,金封脫斡鄰為王罕,鐵木真也被承認他在其部族中的領導地位。鐵木真認識到要最終統一蒙古草原,必須先與王罕聯合。力量不斷得到增強的鐵木真率兵消滅了蔑爾乞部,殺其首領,部將木華黎父子投降。木華黎後來成為鐵木真麾下第一名將,封太師國王,讓他獨當一麵經略中原。
草原各部懼怕鐵木真的崛起,於是推舉劄木合為“古爾汗”,即眾汗之汗的意思,他們組建了十二部聯軍,試圖一舉消滅鐵木真。這個聯盟看起來聲勢浩大,但由於諸部各謀已利,不能形成統一指揮。鐵木真聯合王汗不到一天就擊敗了這些烏合之眾,戰敗的劄木合投降王汗。公元1202年秋,鐵木真集中兵力消滅了塔塔爾部,獲勝後,鐵木真為報世仇,下令將成年的塔塔爾男子全部殺掉。
公元1203年,鐵木真擊潰了強大的克烈部。公元1206年,鐵木真又出兵征服乃蠻部,乃蠻部首領塔陽汗戰死,劄木合被自己的部下捉到獻給鐵木真,鐵木真賜他以“不出血而死”。
公元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蒙古諸部,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庫裏爾台大會,即蒙古大汗位,諸王和群臣為鐵木真上尊號“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麵。成吉思汗立國後,這個“要讓青草覆蓋的地方都成為我的牧馬之地”的為戰爭而生的蒙古領袖,立即開始了對外大規模的征服戰爭,從此他麾下的鐵騎,勢如破竹,馳騁在廣袤的歐亞大陸上。
第二節純祐被廢,蒙古入侵
純祐可以說是一個有所守成的帝王,頗能繼承乃父遺訓,治國有方。在他統治期間“四郊鮮兵革之患,國中無水患之虞。蓋西夏小邦,但能循舊章,安無事,已稱善守矣”。他的母親羅太後,於公元1167年被立為後,羅氏立為皇後之後十年,方生子純祐,母憑子貴,這也成為她後來幹政的政治資本。
純祐繼位時才17歲,當時夏國的軍政大權實際是控製在羅太後的手裏的。在遼、夏均有太後執政的先例,特別是夏國,在元昊以後的五十多年中,西夏實際上都處在母後的掌控中,這種由母族執政的特點深深植根於西夏的社會政治和血緣親族的傳統之中。但羅太後與沒藏氏和梁太後的擅權不同的是,後者都有強大的家庭勢力來做後盾,作為漢人的羅太後顯然缺少母族的強力支持。隨著純祐年齡的逐漸增大,羅太後的權力自然會逐漸衰落,伴隨著權力之爭,母子矛盾勢必會越來越激化。
羅太後好佛,令人抄寫、刻印全部西夏文大藏經,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仁宗去世後二周年時,羅太後大量發願施印《轉女身經》達三萬多卷。羅太後印施《轉女身經》不僅僅有宗教因素,更多的還是在為自己身為女人,不能轉身為男執掌國事而遺憾。從這一方麵也能看出,篤信佛教的羅氏內心對權力的渴望。
被降封為鎮夷王鎮守甘州的“天資暴狠,心術險鷙”的安全,雖然被純祐降封,但封地甘州的獨特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這裏的宜農宜牧的富饒,使得安全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加強,為他後來的篡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安全得知純祐皇帝和羅太後不合,趁機巴結討好羅後,曆史多傳言兩人有私情。在羅後的支持下,安全得以逐漸參與朝政。他幹政篡權的野心,不時在朝議之中顯露出來,曾遭到耿臣劉忠亮的直言相斥,安全想拉攏他,但遭到拒絕。公元1204年(天慶十一年),夏州有人發現自己養的豬生下了一頭像麟的動物,這個特殊的動物長了兩個頭,有卜者說這是一個國家兩個王的兆頭,安全聽了大喜,更加堅定了他篡權的決心。
當西夏表麵平靜的政局下暗流湧動,凶險四伏之時,來自蒙古高原的直接威脅突然而至了。統一了蒙古高原的鐵木真,率領著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騎兵戰隊,首先將征服的目光瞄向了西夏,成吉思汗之所以將出征的第一站選擇西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是因為西夏相比周邊的其他幾個政權如金、宋相對弱小,再者西夏擁有廣闊的牧場和大量的優質戰馬,西夏能征善戰的士兵和精良的兵器也都是蒙古軍隊急需的。
在蒙古進攻西夏之時,西夏尚有六十萬的軍隊,但由於數十年處於和平環境之中,缺乏戰爭的檢驗,也缺乏能統兵打仗的優秀將領。與猛將如雲,剛剛經曆血與火的洗禮的蒙古鐵騎形成鮮明對比。在蒙古入侵西夏之前,西夏還是有預感的,並做了一些相應的準備,比如增築城堡、加強北部的兵力布置,還在賀蘭山克夷門地區構築了堅固的堡壘,並增派了近七萬人加強守備。
公元1205年(夏大慶十二年),鐵木真在打敗了強大的對手也是他曾經的聯邦克烈部後,為了追擊克烈部首領王罕的兒子亦刺哈桑昆,率領蒙古騎兵來到西夏邊境。鐵木真派遣使者到西夏,譴責西夏收留了他的仇敵王罕的兒子桑昆,但根本不給西夏解釋的機會,就以此為由發動了對西夏的第一次入侵。三月,鐵木真率兵從河西走廊的西端進攻西夏的力吉裏寨,曆時一月將其攻破,然後縱兵在富饒的瓜、沙一帶大肆擄掠。純祐皇帝一時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一個月後,蒙古兵帶著大量的戰利品撤軍返回漠北。蒙古退兵後,純祐下令修複被戰爭摧毀的城寨,大赦國內,並將首都興慶府改名為中興府,希望能中道振興。
蒙古的此次入侵意圖,顯然不是以滅亡西夏為目的,而隻是一次試探性進軍,以探究西夏軍事力量的虛實。極善用兵的鐵木真自然要選擇一個離西夏腹地較遠,防衛力量相對薄弱,而又比較富庶的地方作為入侵西夏的一個突破口。而河西走廊正是這樣一個理想的目標,對其進攻不僅可以達到試探西夏虛實的目的,還可以順便擄掠財富。同年十一月,蒙古軍隊進攻金國,兩軍在河西對峙。純祐得知後,派兵乘虛入侵蒙古,想報上次蒙古入侵之仇。但夏軍入境數日沒有遇到蒙古軍隊,不久傳來蒙古軍戰勝金軍,正率兵來援,夏兵直接就撤回國內了。由此也反映了西夏軍力的衰弱,已經到了不敢與蒙古軍正麵對抗的局麵了。
公元1206年,安全在羅太後的支持下,召集部分大臣議定,以純祐抵抗蒙古不力,不能保家護國為由,將其廢黜,自立為帝,是為襄宗。一個月後,純祐暴卒於宮中。七月,羅太後遣使到金國上表稱:“純祐已經不能延續王位,與大臣議厚要立安全為王。”請求金朝對李安全予以冊封。
金國章宗本不予認可,但是在夏國多次來使請求冊封,在純祐已死,木已成舟的情況下,才在猶豫觀望九個月後,勉強冊封安全為夏國王,但以削奪給夏使的賜禮作為懲戒。從純祐被廢到安全被金國冊立這個過程來看,在安全上台後,羅太後已經失去了對整個事件的掌控,由此看出羅太後即使有政治野心,但致命的是缺少政治資源,更缺乏相應的政治手段。以致安全上台後不久,就過河拆橋,立即禁止羅太後參與朝政。如果羅後還能掌控局勢的話,他的兒子不大可能這麼快暴卒,更不可能在兒子剛死後,就連續三次遣使向金國上表請求冊封安全。
安全被金國冊封之後,羅太後就不知所終了。關於羅後的最終去向,後人一直多有推測,有一種說法是,安全繼位後,將羅太後貶到了黑水城寺廟為尼。
公元1908年,俄羅斯探險隊在黑水城的一座“偉大的塔”中發現大量文物,根據科茲羅夫的日記記載,他們還在佛塔內發現了一副坐姿端正的女性骨架,骨架後來被運回俄羅斯,俄國曆史學家對其做了鑒定後,推斷她是西夏帝國仁宗皇帝的皇後,認為此塔是為紀念她而建的,因為在佛塔內還發現了大量的為羅氏私人所有的文獻文物。俄國專家推測她的兒子被廢後,她很快被排斥在國事之外,並最終被發配到黑水城,死後被埋藏在那座“偉大的塔裏”裏了。但是因為沒有任何史料確切記載羅太後最後的歸屬,更沒有史料記載羅太後被發配到了黑水城,所以我國的專家並不同意俄國學者的推斷。可惜的是,這份保存於俄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內的骨骸,在二次世界大戰彼得格勒保衛戰中神秘的丟失了,給西夏學研究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安全篡位的第二年,即公元1207年(夏應天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年)九月,成吉思汗借口西夏皇帝無故被廢,沒有向其通報和不向蒙古納貢,對西夏發動了第二次進攻。
蒙古軍隊這次選擇西夏北部重鎮斡羅孩城(位於陰山西、狼山北)作為此次進軍的突破口。蒙古鐵騎在遼闊的草原縱橫馳騁,勢如破竹,麵對西夏的堅城,在付出巨大的代價後,經過四十多天的圍攻終於奪取了羅孩城。
看著城下滿布的蒙古士兵的屍體,想到一座小小的西夏城池在西夏士兵的頑抗下竟然四十多天才被攻破,惱怒的蒙古首領下令屠城。占據羅孩城後,蒙古軍以此為根據地,派兵四處擄掠。安全遣右廂諸路兵抵擋蒙古的進攻。成吉思汗見夏國兵勢尚盛,不敢貿然深入夏境,兩軍僵持五個多月後,蒙古軍因糧草匱乏,引兵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