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鑄就帝國輝煌的是金戈鐵馬,帶領帝國攀升至巔峰的是漢化。不同的曆史發展階段造就了帝國不一樣的戰鬥力。當新興的帝國處於奴隸製上升期時,生機勃勃富有戰鬥進取的民族精神的黨項羌以彈丸之地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跡。但是隨著封建化程度越來越深,經濟和文化越來越先進,統治階級越來越腐朽沒落,帝國走向衰落是不可阻擋的曆史
規律。
第一節漢化治國,推崇儒學
夏仁宗(1124~1193年),名仁孝,乾順長子,公元1124(夏元德六年)年九月,曹氏所生。仁孝的出生令40歲的乾順皇帝興奮不已,西夏史料記載,仁孝出生時“異光滿室”,乾順的妃子遼成安公主非常喜歡這個小孩,常令保姆抱到自己宮中,愛撫不忍釋手,成安公主向乾順請名為“仁孝”。公元1139年(夏大德五年)六月,乾順駕崩時,仁孝已年滿16歲,乾順立仁孝為帝。終於避免了像他祖父和父親一樣因年幼而被太後攝政的局麵。仁孝繼位後,吸取祖父和父親執政後母黨專政的教訓,尊生母曹氏和庶母任氏並立為後,但不允許她們幹預朝政。
公元1140年改元大慶,二月,仁孝冊立罔氏為皇後。罔氏家族是黨項族中勢力比較強大的氏族部落,罔氏本人聰明賢惠,知書達理,對漢禮和漢學文化頗為尊崇,仁孝立罔氏為後,不僅使皇族的力量得到進一步的加強,而且罔氏對仁孝的建學善政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仁孝剛繼位,夏國就發生了蕭合達叛亂事件。蕭合達本來是遼國將領,隨遼成安公主來到夏國,乾順見他能善射,而且有勇有謀,就將他留了下來,後來多次為夏征戰,屢立戰功。在統安城之戰中,夏軍諸將皆畏劉法勇,莫敢當其鋒,就是蕭合達部將劉法正軍擊敗,並率數百敢死隊死追劉法至蓋朱,將其殺死。因屢立戰功被賜國姓,並授予夏州都統。乾順背遼附金後,成安公主和世子仁愛相繼因遼滅亡憂憤而死。蕭合達派人赴西域尋找耶律大石,但沒找到,於是盡散家財與部下,憤然據夏州城叛亂。他又聯絡陰山和河東的契丹部落,打算擁立遼朝皇室後裔,恢複遼朝。公元1140年(夏大慶元年)六月,蕭合達率軍進攻西平府,接著攻克鹽州,兵鋒直逼賀蘭山,引起夏國都城一片驚恐。
合達遣使持重幣赴河南諸州煽惑同叛,但無人響有,或拒之不納,或將來使抓獲獻與朝廷,唯獨任得敬善待使人,借機探問反叛之事,盡得實情,於是立功心切的任得敬上書仁宗請求出兵平叛。八月,仁孝命任得敬出兵平叛,得敬緊急調集精兵,先是派出三百精兵直趨夏州,將蕭合達戍守烽堠的士卒全部抓獲,然後以精騎五千疾馳入城,俘獲了蕭合達妻子兒女,得敬開倉撫諭軍民,夏州平定。蕭合達聞知夏州已失,急忙解圍靈州回救夏州,追隨者見勢不妙,散去眾多,契丹諸部也退回本部。蕭合達率軍至鹽州與任得敬大軍相遇,得敬揮動大軍掩殺,叛軍大敗,蕭合達率殘眾潰逃,任得敬率軍緊追不舍,在黃河渡口將叛軍圍住,蕭合達被部下殺死,叛亂遂平。因平叛有功,仁孝提升任得敬為翔慶軍都統軍,晉封西平公。次年六月,仁孝又派兵誅殺了圖謀叛投金國的慕洧、慕容兄弟。
仁孝初立,麵對夏、南宋和女真人建立的強大金國,三國之間的關係微妙而複雜,夏處於金的包圍之中,仁孝采取附金和宋的政策,而且這個國策在仁孝長達半個世紀的執政時期,基本上一直都得到貫徹執行。在與金維持友好關係的同時,十分仰慕漢族文化的仁孝,也沒中斷與宋朝的聯係,相反,為了吸收和引用先進的漢文化,仁孝更進一步加深了與宋朝的往來和交流。
公元1144年(夏人慶元年)五月,仁孝遣使赴宋朝賀天申節,向宋朝進貢珠玉、金帶、綾羅、馬匹等,恢複了與宋朝中斷近二十年的聘使往來。同年十二月,又遣使到宋朝賀正旦,進一步加強了與南宋的密切往來。
西夏一直深受中原儒家文化影響。仁孝時,漢學從中央到地方均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早在公元1143年六月,仁孝下令在各州縣設立學校,進學的子弟增加到三千人,比崇宗乾順時的國學人數增加了十倍。此外,仁孝還在宮中設立“小學”,選拔教授給宗室子弟授課,規定凡宗室子孫七歲至十五歲皆得入學。仁孝與皇後罔氏常常親自前去輔導授課。公元1144年七月,仁孝模仿宋朝的製度,建立“太學”(相當於今天的大學),仁孝親自主持“釋奠”大禮,並給予師生學員賞賜。次年三月,又建“內學”,仁孝親自選派名儒主持講學。公元1151年(夏天盛三年)十二月,仁孝委任家學深厚,精通蕃、漢文字而又著作豐富的學者斡道衝擔任蕃漢學教授。
仁孝在大力推廣發展漢學的同時,還樹立了儒學偶像。公元1146年(夏人慶三年)三月,仁孝下令尊孔子為文宣帝,並下令各州郡都要建立孔廟、祭祀孔子。孔子在西夏被當作帝王一樣供奉起來,說明西夏的尊儒、崇儒之風已經發展到一個高潮,伴隨著一座座寬敞明亮的孔廟在全國各地建起,黨項人變得日益彬彬有禮,黨項人身上原有的剽悍淩厲殺氣日漸淡去。
西夏學校製度及學校規模,漢文史料沒有記載。黑水城遺址出土的西夏文獻資料中有一首《新修太學歌》,全文共27行,從詩歌的內容中提供了有關西夏仁孝時期修建太學的一些材料,從詩歌中可以看出,仁宗的太學中不但學習儒家經典,而且還有背誦佛教經典的課程設置。由於西夏一直將佛教當作國教,仁宗時期又是佛教在西夏發展的鼎盛時期,在西夏儒學中增設佛教課程,並不意外,這也是西夏學校的特色之一。
西夏陵區出土的瓦當
公元1146年(夏人慶三年)八月,西夏仿宋朝製度,通過科舉的方式選拔官員。仁孝時期著名的國相斡道衝,就是經科舉進入仕途,任國相十餘年,史載其五歲便以《尚書》中童子舉,大約是在崇宗乾順正德至大德年間(1127~1135)。西夏科舉取士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經典,隨著西夏學校的增多,為了滿足廣大學生急需的儒家典籍,仁孝又派遣使者到金朝,以重金購買名儒翻譯的各種書籍,另外還組織人力物力翻譯出版了大量儒家經典著作,並對其中的一些義理進行闡釋,如蕃漢教授斡道衝曾譯《論語注》,作《別義》三十卷,又作《周易卜筮斷》,用西夏文字闡釋儒家經典,有利於儒學在西夏的傳播和擴展。
公元1161年(夏天盛十三年)正月,仁孝於中央機構中設立翰學士院,以王僉、焦景顏等人為學士。五月,命王僉等掌管國史,篡修李氏實錄。公元1164年(夏天盛十六年),仁孝追封西夏文字的創製人野利仁榮為廣惠王,以表彰他對西夏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仁孝時期是西夏文化的鼎盛時期,大量的文學著作問世,印刷和出版業也很發達,同時也為西夏統治者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禦用人才,適應了當時西夏不斷發展的封建經濟的
需求。
仁孝一麵通過大力發展教育為自己的封建統治輸送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麵又進一步完善了中央和地方機構,使之更加適應新的統治需要。公元1162年(夏天盛十四年)十月,仁孝為了便於議事和顧問,將樞密院、中書移到宮廷內門之外。仁孝時期地方機構依然采用州(府、軍)、縣(城、堡、寨)兩級製,地方官職設有州主、通判、正聽、都案等官。為了進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統治機構,將政府機構分為五等司。西夏的官製經過元昊定官製以來,經過曆代西夏統治者的調整和補充,已經日益完善。
西夏錢幣
仁孝在提倡以儒治國的同時,對於加強西夏法律製度的建設也十分重視。天盛年間,仁孝組織專門官員編纂法典,在修訂舊有法律的基礎上,最後完成了一部比較係統和完備的法典,新法典定名《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共二十卷,內容包括刑法、訴訟法、民法、經濟法、軍事法。這是西夏最完整的法典,被國外學者稱為“中世紀獨一無二的法律文獻”。這部法典參照唐、宋中原王朝的律令,並結合西夏基本國情,特別是在行政法、軍事法上等方麵,注入了新的內容,是一部具有西夏本民族特點的法典。西夏統治者一麵通過大力發展儒學教育,向老百姓灌輸儒家忠孝,又一方麵通過嚴峻刑法來鎮壓老百姓。
公元1155年(夏天盛七年)九月,仁孝到賀蘭山狩獵,他乘坐的駿馬失足損傷,仁孝下令要將修路的人殺掉。尚食官阿華諫言他不該這麼做,否則會引起百姓的怨念。仁孝聽了慚愧不已,回去後便將這件事告訴了皇後罔氏,罔氏建議賜給阿華銀幣,以示獎勵。
此後,仁孝對那些剛正不阿敢於直言的官員加以重用和保護。翰林學士焦景顏,剛正不阿,他在朝堂之上當麵怒斥和揭露任得敬的弟弟副都承旨任純忠的違法行為,得到仁孝的支持,並提升焦景顏官兼樞密都承指。同樣敢於直言的斡道衝,後來仁孝讓他擔任了夏國國相。熱辣公濟見任得敬自持國丈的身份擅權亂政,就上疏仁孝將其罷官,任得敬得知,大怒欲將之殺害,仁孝為了保護公濟,便令他辭官歸鄉。
仁孝皇帝還特別注重廉政建設。公元1163年(夏天盛十五年),仁孝下令“大禁奢侈”。仁孝重視吏治建設,對於那些受賄的官員,仁孝會親自寫信批評教育。前朝重臣晉王察哥,雖然是一位優秀的軍事指揮人才,但此人貪財好色,多為朝臣不齒。倚仗自己功高權重,作威作福,年七十尚且妻妾成群,而且還強奪民間田園拒為已有。仁孝奈何他不得,但等他一死,仁孝就馬上下令將其宅園歸還原主。
仁孝時期,通過大力辦學,實行科舉取士,製定維護封建統治的法律製度,推崇儒家學說,大力弘揚佛教文化等一係列執政措施,使西夏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得到了緩和,維護和鞏固了西夏統治階級的利益,從而使西夏社會出現了政治開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新局麵。
第二節天災不斷,義軍四起
仁孝繼位不久,夏國就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由於興、靈一帶農產品歉收,致使糧價飛漲,一升米竟賣到百錢。公元1143年(夏大慶四年)三月,西夏又遭遇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這次地震以都城興慶府為中心,遍及西夏十多個州鎮,在東起綏州,西至甘州,南起柔狼山(今甘肅靖遠縣北境),北至黃河河套的廣闊土地上,均遭受地震災害,僅興慶府就有一萬多人死於震災,西夏全國在地震中的死難者更是不計其數。而且餘震較長,一個月都沒有停止,壞掉了很多官民的房子,還有城壁,人畜死傷就達到數萬。雪上加霜的是,幾乎與地震同時,夏州發生地裂,黑沙噴湧而出,高達數丈,堆積如山,埋沒數千樹木、民居。七月,夏境又發生大麵積饑荒。地震、饑荒給黨項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西夏各族人民掙紮在死亡線上,為了活命,唯一的出路隻有鋌而走險搶奪官府的糧食,從而暴發了饑民的武裝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