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輝煌的背後,白色帝國危機四伏(2 / 3)

公元1143年七月,在西夏腹地威州(今寧夏同心縣韋州)、靜州(今寧夏永寧縣望洪附近)、定州(今寧夏平羅縣)一帶的人民紛紛起義,多者上萬人,少者也有數千人,其中聲勢最大的一支起義隊伍是哆訛領導的定州竾浪、富兒兩個黨項部落的起義。

各路暴動的饑民攻州撥縣,殺富濟貧,西夏郡縣連連上章告急。仁孝與群臣商議對策,不少大臣主張出兵鎮壓,惟有樞密承旨蘇執禮主張招撫,他說:“其實都是良民,因為饑而生事,並不能拿他們和盜賊作比較。如今我們實施救濟,讓他們有田可耕,有家能養,那麼聚眾者自會散去,千萬不能軍事鎮壓,誅殺無辜。”

仁孝認為兩種意見都有道理,決定采取鎮壓、招撫兩手來對付起義軍。一麵發榜招撫,開倉賑災,命各州視災情輕重,賑濟災民;一麵命西平都統軍任得敬率領軍隊,對起義軍進行武力鎮壓。由於各路起義軍各自為戰,沒有嚴格的組織和統一領導,再加上和官軍力量對比懸殊,所以在官軍的招撫、鎮壓麵前,很快先後瓦解。但哆訛領導的定州竾浪、富兒兩個部落的起義隊伍,仍堅持鬥爭,他們依險據守,英勇頑強地與官軍戰鬥了兩個多月。最後,任得敬用計,夜間偷襲起義軍據守的堡寨,寨破,哆訛慘遭殺害,起義被殘酷地鎮壓下去了。

這次饑民起義,是西夏曆史上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黨項族農牧民起義。轟轟烈烈的起義進行了100餘天,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也沉重地打擊了西夏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表現了黨項族人民不屈不撓、敢於鬥爭的精神。同時,這次起義也迫使西夏統治者采取了一些諸如免去災區人民租稅等緩和階級矛盾的措施,為以後西夏經濟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基礎,以至到天盛年間,西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仁孝時期,西夏封建生產關係得到進一步發展。西夏自建立起,內部發展就極不平衡,在它的統治區域內存在著奴隸製和封建製兩種不同的社會製度。比如在以興、靈二州農業發達、漢族聚居占主體的城鎮,封建化程度比較發達,而在一些偏遠的農牧區則相對落後。這兩種製度並存在一個國家,相互滲透又相互鬥爭。具體反應就是西夏自建國以來一直存在所謂“蕃禮”和“漢禮”之爭,其實就是兩種製度相對抗的一種表現。

隨著西夏經濟的不斷發展,封建製經濟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至仁孝時期,封建關係更是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仁宗統治時期,采取附金和宋的政策,基本上停止了讓雙方都疲憊不堪的戰爭,而金國正好在大舉進攻南宋,西夏又采取臣服於金的政策,與金的關係大體上也是和平的,這樣西夏就有了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對內部封建關係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二、夏國內部,代表奴隸主利益的保守派勢力遭到失敗,趨向封建化的新勢力的力量不斷強大並最終占據統治地位,使西夏封建關係的快速發展擁有了一個良好的內部政治環境。三、黨項部的農民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了,但是經過這次起義,也讓夏國統治者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促使了西夏統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使得激烈的內部矛盾得以緩和,客觀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西夏封建土地所有製的種類有以下幾點:

一、皇家占有的土地。最早是夏惠宗在新占領的蘭州龕穀川和鳴沙州設置的 “禦莊”“禦倉”。除了這些大量的“禦莊”“禦倉”外,西夏國君還掌握著國內大量的閑田、曠土。大約在仁宗時製定的西夏文《新法》中曾記載:“從來就已利用的渠道、土地、水等,永遠屬於國君和個人所有。”西夏國君作為最高的統治者,也是夏國最大的地主。

二、貴族地主占田。夏國貴族主要包括黨項貴族、漢族地主、回鶻和吐蕃高層首領。土地來源主要有兩個途徑。一、國家的賞賜,仁宗時製定的《新法》中規定,夏國所有的居民,諸王、官員和庶民“可以使用國君賞賜的土地”。這也說明了夏國的土地原則上都屬於國家所有,國君有權將它賞賜給封建貴族使用。由於長期占用,這些貴族便成了實際占有人了。二、依仗權勢,巧取豪奪。如諒祚時期的沒藏訛龐、梁乙埋等都曾迫使夏民侵耕邊地,而把收入歸為己有。

三、一般小地主。仁宗天盛年間修訂的《天盛改舊新定律令》規定:“生荒地歸開墾者所有,他和他的族人可永遠占有,並有權出賣。”這個規定確立了農民的小所有製。一部分農民通過開墾生荒地成為擁有少量土地的小地主,還有一個途徑是通過買賣土地也可以成為地主。《天盛改舊新定律令》裏詳細規定了土地買賣的辦法,土地所有者買賣土地要呈報官府批準,並在官府的賦稅冊上勾掉賣主的姓名,改填買主。但是這些小地主,在大的權貴麵前,隨時有破產的可能。不是被對方強買強賣,就是以權霸占。

四、寺院僧侶占有的土地。由於佛教是西夏的國教,特別是仁宗時,佛教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推崇,夏國各地有大量的寺廟和僧侶,西夏的最高統治者經常會給寺廟布施諸如財物、土地、勞力等。

西夏封建土地所有製存在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剝削關係,主要體現在地租和賦稅上。西夏《天盛改舊新定律令》規定了每畝田應交地租的數額,說明封建地租已是普遍的剝削方式。公元1143年興慶府和夏州發生強烈地震時,夏仁宗下令,二州人民遭地震,家中死二人者,免租稅三年;死一人者,免租稅二年。受傷者,免租稅一年。由此可見,西夏征收賦稅的製度,已在各地普遍實行了。

第三節任氏父女攪動下的西夏亂局

仁孝即任西夏皇帝後,尊任得敬的女兒任氏為皇太後,任氏並非仁孝的生母,但因她賢惠而被仁孝封為太後。仁孝繼位不久,夏國發生蕭合達叛亂,任得敬率兵幹脆利落的將其平叛。接著又發生饑民暴動,任得敬再次受命,殘酷的鎮壓了各路農民起義。後,他因軍功被授予翔慶軍都統軍,封西平公。

任得敬在西平府(靈州)出任西平王後,居功自傲,在鎮任意誅殺,聽不進僚佐勸諫。漸漸地開始不滿足於做封疆大吏,自以為戰功卓著,認為應該入朝參政。

公元1147年(夏人慶四年)五月,任得敬使人上書朝廷請求入朝。仁孝準備答應他的要求,但是禦使大夫熱辣公濟進諫讓仁孝提防任得敬,說他並非同族,不能保證是否忠心,所以讓仁孝觀察他。中書令濮王仁忠也極力反對,仁宗於是沒有答應任得敬的請求。任得敬見使人上表不成,又暗中令自己的女兒任太後授意朝中重臣替他說好話,任太後攝於中書令濮王任忠的剛正不阿,一直不敢在朝中提起此事。

公元1148年(夏人慶五年),王仁忠死。公元1149年(夏天十一月盛元年)七月,任得敬以金銀珠寶賄賂宗室晉王察哥,請他促成自己入朝之事。晉王察哥在乾順時戰功顯赫,仁孝時更是手握重兵,權傾朝野,任得敬投其所好,百般諂媚,二人十分投機。在察哥的斡旋下,仁孝最終答應了任得敬入朝為尚書令。此後任得敬越來越受寵於仁孝,次年十月,又被任命為中書令。

公元1156年(夏天盛八年),晉王察哥去世,任得敬更是毫無顧忌。加之仁孝又以任得敬為國相,他得以執掌西夏的朝政大權,更是有恃無恐,為所欲為,專橫跋扈,肆無忌憚地結黨營私。他陸續安排其弟任得仁為南院宣徽使,任得聰為殿前太尉,其侄任純忠為樞密副都承旨。

任氏家族儀仗任得敬的權勢,濫用職權,貪贓枉法,網羅親黨,朝中眾臣也是敢怒不敢言,有幾個敢直言相諫的,非罷即免,或是遭受排擠,不得重用。秘書監主事王舉彈駭他們,被罷了官。大臣蕃漢學教授斡道衝也因直言相諫得罪任得敬,結果二十年不得誌。禦使中丞勢辣公濟因上書彈駭任得敬,任得敬大怒,想暗中將其除掉,仁孝為了保護他,令他解職歸田。

任得敬的倒行逆施,無法無天,連他的女兒任太後也看不下去,覺得他屢戒不聽,實在令人擔憂。

公元1160年(夏天盛十二年)三月,任得敬又被冊封為楚王,打破了西夏不封異姓為王的先例,任得敬出入的儀仗也與仁宗皇帝無二。手握重兵而又把持朝政的任得敬越來越不把仁孝放在眼裏,他對仁孝的尊儒崇佛十分反感,他上疏仁孝說,“治國要節儉,俗貴要有權衡。我國在戎夷地瘠的地區,人們耕獲很少,過得很清貧。如今設那麼多濫竽充數的官職,這不是浪費嗎?希望陛下將這類官都罷免了。”仁孝聽後並沒有采納。

公元1165年(夏天盛十七年),任得敬征民夫10萬人,大築靈州城,以翔慶軍監軍司署為基礎,營建新的宮殿。欲將仁孝安置在瓜、沙偏遠一帶,自己竊居興、靈這些西夏腹地而且經濟文化發達之地。任得敬深知,在夏國境內,已無人能阻擋其分裂行為了,關鍵是鄰國金的態度。

公元1116年(夏天盛十八年)二月,任得敬以舊屬夏國的莊浪族作亂為由,向金國報告將出兵討伐,金世宗沒有同意。十月,任得敬派兵襲擊了歸附金國的莊浪族。次年三月,夏國遣使賀金國成春節,以得敬弟武功大夫任得仁為賀節使,打算趁機打探金世宗對襲擊莊浪族的反應。同年十二月,任得敬生病,仁孝遣使到金朝為他請醫。金世宗派名醫醫好任得敬的病後,任孝遣謝恩使任得聰赴遼致謝,任得敬也附表並送禮物致謝。金世宗洞察到任得敬進表附送禮物之意,對夏國使臣表示遂辭謝不受。

任得敬知道了金朝的態度後,感覺到了危險,便轉而向南宋尋求支持。公元1168年(夏天盛二十年)五月,任得敬遣密使至四川,約宋宣撫使虞允文發兵夾攻西蕃以為已助。七月,任得敬又派使者持帛書赴四川相約出兵,使者被夏巡邏兵所獲,報與仁孝。仁孝大驚,但並沒聲張,而是暗中將帛書送往金國,引起金國對任得敬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