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乾順親政,帝國攀升至巔峰(1 / 3)

一個以儒治國尊崇佛學而又骨子裏充滿黨項民族特有殺氣的乾順帝,將國與國之間戰與和的遊戲玩到極致,巧妙地周旋於宋、遼、金之間,利用各方矛盾,實現夏國利益最大化,最終將帝國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一節乾順親政,皇權鞏固

梁氏擅權的終結和乾順親政主要是依靠了遼國的力量和支持,所以乾順親政後,與遼國的關係處得很近,進一步加強了與遼的依附關係。公元1099年(夏永安二年,遼壽昌五年)二月,遼國西麵招討使所轄的拔思母部發動叛亂,遼屢次出兵討伐均沒成功,乾順在遼的請求下出兵助討。十一月,乾順向遼請婚,意在消除因梁太後之死而造成的兩國之間的隔閡,希望通過聯姻的方式進一步鞏固遼夏關係,但遼道宗拒絕了乾順的請婚。

公元1100年,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遼的依附關係,乾順派漢宮殿前太尉李至忠,秘書監梁世顯去遼朝進貢,並再次向遼請婚。遼帝問乾順的品性如何?至忠回答道:“秉性英明,處事謹慎,是個出色的人。”遼帝讚許,但並沒當場答應求婚之事。直到公元1103年(夏貞觀三年,遼乾統三年),遼天祚帝才答應了乾順的求婚,並於1105年,封宗室女南仙為成安公主嫁與乾順,聯姻後的遼夏關係更加密切。

乾順親政當年,令大將結訛遇領兵數萬在神堆及波濟立、魯遜埋等險要處駐營扼守。延鈐轄張誠、劉安率軍對其發動突襲,大敗結訛遇,斬首四千級,收降四百餘人。麵對宋朝咄咄咄逼人的軍事壓力,初掌大權的乾順決定改變梁氏集團期間對宋主戰的政策,派嵬名律令持書到熙河與宋議和,經略史孫路將書上交宋延,宋哲宗以孫路擅自接收西夏的議和文書為由,將孫路降職,拒絕了與夏的議和。

公元1099年三月,急於與宋議和的乾順派使者到遼國尋求幫助,希望遼國出麵調和。遼派簽書樞密院事蕭德崇、禮部尚書李儼入獻玉帶赴宋,上書為宋與西夏和解。宋哲宗以西夏反複無常、屢犯邊境、殺掠吏民為由拒絕與之議和。乾順聞知遼國出麵,宋朝也不理會,大怒,遼國使者剛出宋境,乾順就派令王皆保率兵突入府州境內,大肆殺掠。知州折克行率兵出戰,大敗夏軍,生擒皆保。八月,宋軍展開報複行動,熙河軍深入西夏境內,殺死仁多保忠的弟弟仁多洗忠。初執政的乾順數次與宋交兵沒有占到便宜,九月,乾順派使者向宋上謝罪表,辯稱西夏國侵擾宋境是由梁太後和梁乞逋挑起的,現在梁氏已死,一些奸臣已經被誅,希望得到宋朝的諒解,恢複兩國的和平友好關係。宋哲宗初步答應隻要西夏人不再來犯,則宋朝也不再出兵過界,並令乾順嚴戒緣邊首領,不得再滋擾邊境。

但是,由於宋和西夏兩國連年烽火不熄,極度缺乏互信,注定雙方和談會一波三折。就在乾順上謝罪表不久,乾順再次派遣二千精騎出浮圖岔,進犯鎮戎軍。閏九月,西蕃羌酋心牟欽氈、羅結聚集數千人圍攻湟州,並派人請求乾順出兵相助。乾順命仁多保忠及達摩等率兵十萬前往湟州,西夏軍首先派兵燒毀了湟州城外的炳靈寺橋和星章峽棧道,對湟州四麵圍攻,接著出兵攻破南宗堡,擒獲守將劉文,西夏軍兵臨湟州城下。保忠令西夏軍猛攻,連續圍攻十六日,還是沒能破城。宋將苗履、姚雄、李忠傑率部前來增援,保忠見宋軍來勢洶洶,蕩起滾滾煙塵,遂倉皇率眾渡湟水而逃。

乾順一邊不停地與宋兵鋒相見,一邊不停地上表求和。十一月,乾順派遣令能(官名)嵬名濟等再次向宋朝上誓表,再次強調母黨梁氏的侵宋之罪,並保證以後一定嚴戒緣邊首領不得再出兵滋擾宋朝邊境。好事多磨,雙方終於達成和議。宋哲宗遣使賜西夏銀器五百兩、衣帛各五百匹,並恢複對西夏的“歲賜”。

初掌大權的乾順進一步依附遼國,並使兩國的關係得到了加強,同時也與宋暫時達成了和解。在穩定外部環境的同時,乾順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統治,開始對國內軍政大動手術。

在梁太後擅權期間,由於大將仁多保忠領兵在外,梁太後的親信嵬名阿吳已死,曾給梁後出謀劃策的大將嵬保沒、陵結訛遇兩人,成了乾順出氣的替死鬼。乾順將梁後之死怪罪在二人頭上,下令將這二人殺掉。

梁氏擅權時期,西夏的軍政大權掌握在梁氏母黨、仁多氏和嵬名氏皇族三大家族手裏。如今母黨梁氏已經敗亡,隻有仁多保忠尚統兵在外。蔡京聽說仁多保忠與乾順有矛盾,有心歸附宋朝,於是蔡京命熙河路主帥王厚(著名的熙河開邊主帥王韶之子)招降仁多保忠。王厚說:“保忠雖然有意歸附,但是他的部下卻沒有人響應。”這句話的意思是隻招仁多保忠一人,如果他的部下不來,那也沒什麼用。但是蔡京不聽,下詔急令王厚馬上

行動。

王厚無奈,隻好派自己的弟弟暗中去尋保忠,談妥內附之後,王厚的弟弟在回來的路上不小心被西夏巡邏兵抓獲。乾順得知後大驚,設計令人將仁多保忠召之牙帳,奪了他的兵權。仁多保忠被奪了兵權,但是蔡京還不死心,再次命王厚將他招降。王厚表示沒必要招降保中,但剛當宰相不久的蔡京急於做出點政績,不聽王厚勸告,再次派人以重金利誘仁多保忠歸附。麵對蔡京如此露骨的招降行為,乾順聞之大怒,派數千精兵前往宋朝的延、渭、慶三州,四處燒殺擄掠,以報複宋朝。

親近梁後的大將被處死,三大家族之一的仁多保忠也被解除兵權。皇族嵬名氏的權力得到極大加強,乾順的皇權也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剪除異己之後,乾順接下來的一大動作是,仿照漢人的分封製度,對嵬名皇族宗室進行大範圍的分封。

公元1103年,乾順封其庶弟察哥為晉王。察哥是乾順同父異母的弟弟,史稱:“雄毅多權略。”可以說察哥是元昊之後西夏最優秀的軍事家,少年時就能拉二石多的勁弓,可以洞穿重甲。隨仁多保忠圍攻湟州時,在宋軍援軍趕來,西夏軍潰退至湟水的危急時刻,察哥一箭正中急追的苗履副將,宋兵驚駭不敢上前,使慌亂的夏軍得以渡河退去。在西夏有“一箭退宋兵”的英勇佳話。察哥不但勇猛無比,而且極具謀略。由於當時宋軍采取堡壘加淺攻的戰略,令西夏軍很是被動,在和宋朝的戰鬥中勝少敗多。察哥向乾順諫言,他十分精辟地論述了宋夏兩國軍隊的長短,建議西夏軍學習宋軍的長處。乾順對此極其讚賞,由於察哥精通兵法,是西夏皇室中難得的將才,因此,乾順讓他執掌兵權。

公元1120年(夏元德二年)十一月,乾順又封宗室景思子仁忠為濮王,次子仁禮為舒王。景思是秉常的舊臣,在秉常被囚禁期間,曾成功阻止了罔萌訛對秉常的暗害。乾順視其為保護秉常的功臣加以封王,仁忠和仁禮精通蕃漢文字,乾順授仁忠禮部郎中,仁禮為河南轉運使。

乾順對宗室成員的分封,使得皇族的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對穩固皇權統治、維護西夏國家的統一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後來分封範圍從僅限於皇室成員擴大到異姓,甚至擴大到外戚,隨著被分封的割據勢力的加強,對西夏皇權的統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最終導致了外戚任得敬擅權分裂夏國之亂。

第二節立國新方針:尚文重法

西夏立國以來,一直實行“尚武重法”的立國方針,這也是由其當時的國情所決定的。但是隨著曆史的發展,這一立國方針越來越不適應西夏國家的現實國情。乾順親政後,西夏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麵均出現了新的形勢,決定了“尚武重法”的立國方針麵臨必然的轉變。

第一,從西夏的經濟上來看,當時其社會組織已初具規模,經濟水平有了相當的提高,封建土地所有製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鞏固,封建主和農奴主擁有大量的土地,殘酷地剝削廣大的農牧民。一些封建官僚和大的地主奴隸主更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對農牧民進行殘酷的暴力掠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日益發展的西夏封建製經濟決定了那種以武立國的方針必然要向文治法治轉變。

第二,從政治上來看,皇族與母黨之爭告一段落,代表了傳統保守勢力的母黨勢力的覆滅,使得皇族對封建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梁氏集團的威脅解除後,乾順又找借口解除了一些手握重兵又難以控製的黨項豪酋的兵權。母黨時期掌握西夏國軍政大權的三大家族之一的仁多保忠,也被乾順借機奪了兵權,對一些不服從的地方豪酋則堅決出兵鎮壓,這些措施使得地方豪酋擁兵自居的局麵得到極大的改善,對維護西夏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三,從軍事上來看,元昊之後西夏在對宋的戰爭中表現得一直不如人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西夏基本上一直在沿用元昊時期的老辦法打仗,缺乏創新。與此相反的是,宋軍在長年與西夏作戰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逐漸發現了“鐵鷂子”和“步跋子”的弱點,找到了對付它們的方法,致使西夏在和宋的戰爭中越來越被動。另外,再加上宋朝自從連續幾次大規模地主動征戰遭到慘敗後,決定在西北諸部實行“堡壘加淺攻”的步步推進戰術,既鞏固了宋軍的前沿陣地,又通過不斷的“淺攻”戰術使得宋軍的戰鬥力得到加強,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軍事指揮人才。為了改變與宋作戰越來越被動的局麵,乾順采納晉王察哥的建議,決定學習宋軍的長處,彌補夏軍自身的不足。隨著西夏對軍隊的不斷改革,改變了對宋作戰的不利處境,兩國逐漸從以前的直接軍事對抗轉為軍事對峙。

西夏自建國以來,一直存在著“蕃禮”與“漢禮”之爭,元昊立國之時就特別重用漢族知識分子,諒祚親政後進一步改“蕃禮”為“漢禮”,接下來的兩後擅權時期又改“漢禮”為“蕃禮”,使得漢學在西夏越來越沒落。乾順執政後,由於他本人對高度發展的儒家文化和漢族文明十分傾慕,加上當時西夏封建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皇權的鞏固和統治不斷加強,都需要大批能與之相適應的人才來為西夏的封建經濟發展服務。乾順決定提倡漢化,以改變西夏的落後風氣。公元1101年,他借禦使中丞薛元禮之口倡導儒學,在薛元禮的上疏中建議“以儒治國”,乾順采納了薛元禮的建議,下令在原有的“蕃學”之外,特建“國學”,教授漢學。挑選皇親貴族子弟三百人,建立“養賢務”,由官府供給康食,設置教授,進行培養。此後,西夏儒學日盛,文教繁榮,“漢禮”逐漸取得了統治地位,徹底結束了西夏長達數十年的“蕃禮”與“漢禮”之爭。

乾順不但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而且對官吏的任用也格外重視。公元1112年(夏貞觀十二年),乾順正式公布按資格任用官吏的辦法,除“宗族世家議功議親俱加蕃、漢一等”外,對於擅長文學者更是給予特別優待。

乾順本人也有很高的文學修養,大臣高守忠宅弟後院生長靈芝,乾順以為祥瑞,百官朝賀之際,乾順作《靈芝歌》與之唱和。近年在發掘西夏王陵時,發現了刻有靈芝歌的殘碑,碑上刻有“俟時效祉,擇地騰芳”、“德施率土,齎及多方”等詩句,其韻律優美、詞語雅正,完全是中原古體詩的格式。

乾順和他的母親梁太後都篤信佛教,乾順自母梁氏卒,輒供佛,為母祈福。公元1103年二月,甘州僧人法淨於張掖縣西南甘浚山下,夜望有光,前往挖掘,得三座古佛,皆臥像,獻於乾順,乾順令於甘州建造宏偉壯麗的臥佛寺,後來又重修涼州護國寺感通塔。

乾順尚文重法的立國方針,也遭到了一些守舊黨項貴族的不滿。其時正逢連年水旱災荒,乾順命諸大臣言得失,禦使大夫謀克寧要求保留西夏的舊俗,繼續憑借武力對外發動戰爭來滿足黨項貴族的利益,乾順沒有采納。

乾順推行“尚文重法”的立國方針,適應了西夏經濟的客觀發展規律,為西夏社會帶來了一個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進一步促進了西夏封建製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給西夏帶來嚴重的隱患,“尚文重法”的立國方針必然要提倡以儒治國,實行以仁孝治天下,但是一些黨項豪酋曆來“桀驁難訓”、野心勃勃,皇帝的仁和忍讓可能會換來這些豪酋的不安分守己,給帝國的統治帶來不穩定因素。更嚴重的後果是,“尚文重法”的立國方針使夏國“軍政日馳”,在全國推行儒教詩書禮儀的氛圍下,必然會削弱一貫尚武、民風剽悍的黨項人民的戰鬥精神,西夏漢化越來變得越儒雅文弱,為西夏最終被蒙古鐵騎所滅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