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聯遼抗宋,疆域擴展
乾順執政早期,與宋之間的戰爭也是連綿不斷。公元1100年(夏貞觀元年,宋建中靖國元年),壯誌未酬的宋哲宗年僅26歲突然病逝,其弟端王趙佶繼位,是為宋徽宗,從此宋朝進入曆史上最灰暗的一段歲月。宋徽宗任命蔡京為右仆射(右相),在他的推薦下,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李邦彥相繼入朝擔任要職,六人把持朝政,狼狽為奸、橫行霸道,時人號稱“六賊”。他們倡導“豐亨豫大”(即豐盛、亨通、安樂、闊氣)之說,大興土木,並在全國各地大搞“花石崗”,借機對老百姓敲詐勒索,搞得宋朝上下雞犬不寧、民不聊生。
六賊之首蔡京其人除了字寫得好外,簡直一無是處。宋朝書法四大家有蘇、黃、米、蔡,其中蔡說的就是蔡京,但由於此人名聲實在太壞,後人就將其改成了蔡襄。六賊對內禍國殃民,對外則主張對西夏用兵。
公元1004年(夏貞觀四年)五月,陝西轉運使、知延州陶節夫,遣兵攻入西夏石堡砦,奪窖藏糧食數千,並修築城堡。乾順得知宋朝奪了石堡砦,憤然道:“漢家奪吾金窟堝。”急遣精銳鐵騎前來爭奪,被陶節夫擊敗。六月,知河中府鍾傳派遣大將折可適率銳騎出蕭關向靈州川進擊,由於宋軍行動迅速,西夏軍沒有防備,折可適大勝而返,俘獲眾多。知延州陶節夫,在延安一帶大加招誘邊民來降,西夏民有在邊境放牧者,以兵威脅內附,不從者則殺之。十月,乾順遣使向宋請和,陶節夫拒絕議和。乾順大怒,調集四個監軍司的軍隊,圍攻平夏城,殺鈐轄楊忠,再攻鎮戎軍,擄掠數萬人口而返。
公元1105年(夏貞觀五年)正月,乾順再次遣使赴遼乞援。遼派遣樞密直學士高端禮入貢請求宋朝罷兵,並象征性地出兵千餘屯兵塞上。宋徽宗沒有答應。二月,宋軍派裨將韓世忠率兵攻打銀州,世忠斬殺守城夏將,西夏監軍附馬兀移率重兵來援,與韓世忠戰於高平嶺(今陝西米脂縣境),大敗而逃。韓世忠率軍急追,再次激戰,殺死兀移,守城西夏軍棄城逃走。
接連攻占石堡、銀州的大將陶節夫向朝廷上奏,向徽宗陳述進一步奪取興、靈二州之策,宋徽宗表示讚同,令蔡京督促西部邊境儲糧備戰。乾順聞之,決定主動出擊,首先派兵進攻順寧寨,遭到鄜延路第二副將劉延的奮勇反擊,最終敗還,接著又轉攻湟州北蕃市城,又被守將辛叔憲擊敗。
乾順見防不住宋軍的進攻,主動進攻又不能取勝,於十二月再次派遣李造福、田若水赴遼求援。遼遣樞密副使蕭艮赴宋說道:“朝廷出兵侵夏,現在大遼以帝妹嫁夏國主,請趕緊退兵,歸還侵地。”微宗不同意。
公元1006年(夏貞觀六年)二月,遼國以宋使失禮為由遣知北院樞密使蕭得裏底、南院樞密使牛溫舒出使宋朝,再次請求宋朝歸還所侵夏地。經過討價還價,宋朝答應歸還自崇寧以來所侵西夏地,宋朝廢銀州為銀川城,罷五路經製使,徙陶節夫知洪州。
宋朝之所以答應與西夏議和,完全是迫於遼國所施加的壓力而行的權宜之計。實際上,徽宗、蔡京等的開疆擴土,對西夏用兵的方針並沒有改變。經過七年的準備之後,公元1115年(夏雍寧二年,宋政和五年),宋徽宗以童貫總領永興、鄜延、環慶、秦鳳、涇原、熙河六路大軍,誌在奪取整個橫山地區。
童貫令熙河經略使劉法領兵十五萬出湟州,秦鳳經略使劉仲武領兵五萬出會州,兩路夾擊西夏的卓羅和南監軍司。童貫自率中軍駐紮蘭州,為兩路後援。劉仲武率兵抵達清水河(今甘肅永登縣境),遇到西夏兵阻擊,便築城留兵屯守。劉法率兵直抵古骨龍(今青海樂都縣北),與西夏右廂軍數萬展開激戰,大敗西夏軍,斬首三千多級,劉法即在此築震武城。都統製種師道率諸路軍於席葦城築城,西夏軍重兵前來爭奪。種師道列好陣勢擺出與西夏軍決戰的勢頭,暗中派部將曲充由小道出橫嶺,揚言宋援軍至。西夏軍驚慌回顧,時折可適率軍繞道其後發動攻擊,姚平仲率精銳攻擊西夏前軍,遭到前後突然夾擊的西夏軍大潰。
公元1115年九月,王厚、劉仲武再次會合涇原、鄜延、環慶、秦鳳四路大軍,進攻藏底河(今陝西定邊縣西北),屢攻不下,西夏援軍趕到,內外夾擊,宋軍慘敗,數萬將士戰死,秦鳳路三員大將全部戰死。西夏軍乘勝縱兵攻入蕭關,擄掠蕃、漢牲畜無數。王厚害怕朝廷追究責任,賄賂童貫不向徽宗奏報。
公元1116年(夏雍寧三年)二月,宋朝東西兩線同時出擊。東線由都統製種師道率領陝西、河東等七路共十萬大軍,再次大舉進攻藏底河,藏底河城小但極其堅固,宋軍原計劃十日破城,攻城到第八天,種師道見守城夏軍依然頑強阻擊宋軍,於是下令全力攻擊,有懈怠者當即處斬。安邊巡檢楊震率敢死隊帶頭登上城牆,宋軍跟著攀垣而上,斬殺西夏守城將士數百,西夏兵驚慌棄城逃竄,宋軍攻占藏底河城。西線由劉法、劉仲武會合熙、秦軍隊共約十萬進攻仁多泉城(今青海海門源縣東南),乾順令察哥率軍赴援,察哥率軍前來,聞聽攻城宋軍為劉法統領,不敢向前。仁多泉城最終因糧草耗盡援兵未止而請降,劉法受降後,下令屠城,獲首三千多級。劉法被西夏名將察哥譽為天生神將,以至此戰中聞聽劉法大名,都不敢率軍前往。以凶悍著稱的西夏將領見到劉法都畏懼三分,可見其勇悍,但是對這樣一位令西夏膽寒的戰將,史料中記載卻極少。
公元1116年十一月,乾順發兵進攻宋靖夏城(今寧夏同心縣南),西夏軍以數萬騎兵繞城狂奔,蕩起塵土飛揚,以幹擾守軍的視線,同時暗中派人挖地道通向城內,輕鬆破城後,西夏軍下令屠城,以報當年宋軍屠仁多泉城之仇。
公元1119年(夏元德元年,宋宣和元年)三月,童貫以統安城地處西夏腹地,令劉法率軍攻占。劉法認為西夏精兵皆處於其心髒地帶,現在深入西夏與其決戰的時機還沒成熟,因此劉法不願冒險進兵。但是童貫逼迫他趕快行動,劉法迫不得已,隻好率兵二萬去攻統安城。
乾順令察哥率兵迎戰,察哥將萬餘步騎兵列為三陣,輪番上陣以阻擋劉法的前軍,同時,派遣一支精銳騎兵登山繞到劉法軍後麵發動突襲,兩軍大戰七小時,宋軍兵馬饑渴,死者甚眾,前軍楊惟忠、後軍焦安節、左軍朱定國等皆戰敗。劉法乘夜色逃走,然而由於戰馬疲憊不堪,至天明才走了七十裏,行至蓋朱,被西夏軍發現,西夏軍窮追不舍,劉法墜崖折足,一名西夏軍趕來將其殺死。
察哥後來分析宋軍此戰是敗在了“恃勝輕出”上。察哥攻破統安城後,乘勝圍攻震武城。童貫急忙派劉仲武、何灌增援。震武城即將攻陷,察哥卻下令說:“勿破此城,留作南朝病塊。”於是引兵退還。統安城一戰,宋兵損失近十萬人,令夏軍膽寒的大將劉法戰死。
童貫為了邀功,竟謊報軍情,向宋朝廷報捷。四月,童貫又命種師道、劉仲武、劉延慶領兵出蕭關,攻取永和(今寧夏同心縣南)、割遝城(今寧夏同心縣北),鳴沙會三城,大敗西夏軍而返。至此,宋軍奪取了夢寐以求的整個橫山地區,這是宋帝國滅亡前軍事上最後的輝煌。
戰爭拚的是經濟,連年戰火,使宋和西夏雙方都損失慘重,無力將戰爭再繼續下去。公元1119年六月,西夏以遼國名義主動向宋請和,宋朝答應議和,下令六路罷兵。
第四節女真崛起,四國亂局
乾順時期,西夏奉行附遼抗宋的政策,兩國的關係一直很密切。就在宋、遼、西夏相互牽製,時和時戰之機,迅速崛起的女真勢力以一種強勢姿態闖入三國亂局之中。女真族世居我國長白山、黑龍江、鬆花江一帶,11世紀中期開始悄然興起,在遼國強大之時,女真一直是遼的宗屬國。
女真是滿族的祖先,在古滿語中,“女真”的意思是“海東青”,海東青是一種體型較小、卻極凶猛的鷹。北方的遼國貴族四處搜刮“海東青”做獵鷹。即使是在女真族,海東青也極其稀有,遼國卻令並不出產海東青的完顏部上貢這種鷹。要想完成遼國交給的任務,完顏部隻有去出產這種鷹的偏遠的東北邊境五國部落。此乃遼國的一箭雙雕之計,讓完顏部和五國部落自相殘殺,自己坐收“海東青”。12世紀初,完顏部的首領完顏阿骨打在為爭奪“海東青”而四處殺戮的征程中,逐漸完成了對女真各部的統一。
完顏阿骨打從小舉止端重,身強力大。年僅十歲時,在遼國使者麵前,他對著一群鳥兒連放三箭,結果箭無虛發,遼國使者大為歎服。公元1112年農曆二月,遼國在春州(今黑龍江肇源縣內)舉行傳統的“春捺缽”,所有附屬部落都要派首領參加遼國皇帝主持的“魚頭宴”。
宴席中,完顏阿骨打站起來要求遼天祚帝歸還叛逃到遼國的女真首領,遼天祚帝沒有理會。宴會高潮時,天祚帝乘著酒興讓各部酋長跳舞助興。其他部落首領不敢違背,隻得離座跳舞。唯獨阿骨打依然端坐一動不動,天祚帝大怒,其他酋長紛紛勸說阿骨打跳舞,阿骨打冷冷說了句“我不會”。天祚帝氣得當場就下令要殺了他,幸好被一旁隨駕的寵臣蕭嗣先攔住了,蕭勸解道:“皇帝不值得為女真窮人大動幹戈,殺他有損我們對臣屬國的教化。”完顏阿骨打逃過一劫。
從“魚頭宴”歸來後,完顏阿骨打深知遼天祚帝不會就此罷休,苦思對策,他的侄子完顏宗瀚建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乘人不備,先發製人。”
經過兩年的厲兵秣馬,公元1114年(遼天慶四年,夏雍寧元年),完顏阿骨打不堪遼國欺辱,率領女真各部,正式樹起反遼大旗,率領區區2500人,開始了伐遼征程。阿骨打首戰即告大捷,奪取寧江川,隊伍也擴大到3700人。女真的反叛和初戰大勝引起遼的重視,遼天祚帝派十萬大軍前去征討。
麵對極其懸殊的雙方力量對比,完顏阿骨打決定在遼軍沒有完全集結之前發動突襲,阿骨打在做最後的戰爭動員時說:“我剛要睡覺,就覺得有人搖我的頭,一連搖了三次,這是神的暗示,他說我們如果連夜出兵,必定大獲全勝,否則定有滅頂之災。”
部下聽了他的話信以為真,頓時士氣高漲。三千多女真騎士乘風踏雪,極速前進。大意輕敵疏於防備的遼國軍隊沒有料到女真人行動如此迅速,一時措手不及,紛紛潰退,女真乘勝追擊,俘獲無數。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此時的中國西北、東北邊境,遼與女真,宋與夏之間戰火連綿,烽煙四起。
公元1115年,在女真攻取了吉林的經濟重鎮黃龍府後,遼天祚帝動員了全國的力量號稱七十萬,禦駕親征。阿骨打的勢力雖有增長,但也不過兩萬兵力,但是女真部毫不示弱,在阿骨打的率領下將遼軍殺的人仰馬翻,正當一方兵力占絕對優勢,一方又勢不可擋之時,遼國內部出現叛亂,遼天祚帝急忙回兵救火。阿骨打抓住戰機,對遼軍窮追猛打,在護步答岡追上遼軍,左右包抄,遼軍大敗。此戰,是“人類戰爭史上不可思議的對抗戰”,顯示了阿骨打超凡的膽略和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此戰過後,遼國變得一蹶不振。同年,完顏阿骨打宣布即皇帝位,國號大金。
當女真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強遼時,宋朝的邊防力量被牽製在西北,與夏交戰正酣。然而收複“燕雲十六州”一直是宋朝曆代皇帝心中的一個夢,宋遼雖然自“澶淵之盟”簽訂後,兩國基本處於和平狀態,但是在女真興起不斷發動對遼的進攻,遼國危亡在即時,宋朝認為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決定與金結成聯盟對抗遼國。
公元1118年(宋重和元年),由於宋金之間隔著遼國,兩國從陸路聯絡不便,宋朝便派使者從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出發北上,與金會談聯盟之事。完顏阿骨打聽取宋朝的聯盟建議後,決定與宋聯合共同進攻遼國。公元1120年(宋宣和二年),北宋再次派馬植出海與金約盟,雙方最終約定:“宋、金各按商定的進軍路線攻打遼國,金軍攻取遼的中京大定府,宋軍攻取遼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宋朝收回“燕雲”之心迫切,加上當時女真已對遼形成絕對優勢,所以宋朝答應了滅遼之後,將原來輸給遼的歲幣轉輸給金,金則答應將燕雲十六州還給宋,史稱“海上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