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好戰的黨項民族,女人亦強悍好鬥。當諒祚英年早逝,帝國的重擔落在了年僅七歲的兒子秉常身上時,帝國重又進入時間更長的母黨專政時刻。掌控帝國大權的母黨集團,瘋狂地將戰火在宋夏邊境點燃。生性懦弱而又從小生活在母黨陰影裏的秉常皇帝,注定是夏國曆史上最鬱悶不得誌的一位帝王。
第一節宋軍來勢洶洶,铩羽而歸
公元1076(夏大安二年),惠宗秉常已年滿16歲了,依照祖製,他應成婚親政。梁太後為繼續掌控大權,將她的親侄女即國相梁乙埋的女兒嫁給秉常,並冊封為皇後。秉常名義上雖然親了政,但實權仍牢牢把控在梁氏集團手裏。秉常自幼喜愛中原文化,熟讀儒家經典,向往宋朝禮儀。公元1080年,秉常在皇族和一些黨項貴族的支持下,下令在國內取消蕃禮,恢複漢禮,但因遭到梁太後和梁乙埋母黨勢力的勸阻和竭力反對,而最終不了了之。
公元1081年三月,為了尋求支持和依靠以削弱梁氏母黨集團勢力,秉常接受宋朝降將李清的建議,打算將黃河以南貧瘠之地劃歸宋朝,用結好的辦法,借助宋朝的勢力對付梁氏母黨勢力。不過還沒等李清動身到宋朝聯係,提前獲知消息的梁太後,氣急敗壞,她召集幸臣罔萌訛等密謀,誘來李清飲酒,即捕而殺之。殺害李清後,梁太後又與梁乙埋、罔萌訛密謀設計將秉常囚禁於興慶府南五裏處的木砦行宮。行宮為元昊時期所建,後來元昊在賀蘭山大建離宮,此處逐漸荒廢。所謂行宮不過是在湖心修建了幾座小木屋,隻有一條木橋與外界相連,梁太後將秉常囚禁在這裏後,就令人斬斷橋梁,斷絕了行宮和外界的一切聯係。
秉常被囚禁的消息終於傳了出去,一時朝廷上下震驚,秉常的皇族親黨、左右親信和各地部族首領紛紛擁兵固守所屬城池堡寨,與梁氏母黨勢力對抗。梁乙埋多次派親信持銀牌招諭,曉以利害,但也無人聽命。夏國國內大亂,西夏統治集團麵臨分裂。
與西夏皇室通婚的夏保泰監軍司統軍吐蕃族禹藏花麻,一向對諸梁的專權不滿,當他聽到秉常被囚禁的消息後,於公元1081年(大安七年)五月,以夏國主失位為借口,向宋熙州發文照會宋朝,照會簡單交代了夏國內部的狀況。宋神宗據此詔熙州知州苗授,派人認真核實後上報朝廷。六月,宋保安軍以經略司命令,移文宥州向西夏通牒稱:“你們夏國世世稱藩,朝廷每年都給你們歲賜,恩義至今。如今聽說國主被強臣所限製,不能專命國事,更不知道是生是死。現在,我們朝廷將差信使入界,了解如今何人主領夏國,你們要如實稟報。”梁太後見牒後無法作出答複。
對待夏國內亂的問題上,在宋朝內部有主戰與反戰兩派。主戰派以鄜延路總管種諤為代表,守舊勢力以孫固為代表,結果是宋神宗決定趁機伐夏。
公元1081年(夏大安七年)六月,宋神宗以秉常被幽囚,及梁氏背信棄義、侵宋邊疆為由,下令興師大舉伐夏。從西至甘肅臨洮,東到山西西北部的上千裏地方,分兵五路,攻打西夏,史稱“五路伐夏”。宋神宗以熙河經製李憲為主帥,他統領熙秦七軍加上吐蕃部董氈兵共三萬出熙河;王中正領兵六萬出麟州(陝西神木);種諤率九萬多軍隊出綏德;高太後的叔父高遵裕領兵九萬兵出環慶;劉昌祚率五萬出涇原。另備河東十二將數萬人為預備軍。
宋朝的五路大軍,幾乎是齊頭並進,東、西兩線直逼西夏國都,戰爭爆發後,宋軍勢如破竹,各路大軍均有斬獲。其中作戰欲望最強的種諤部,在八月就提前出兵了,在綏德大敗夏軍,斬首兩千餘級。不過朝廷對種諤的提前行動非常不滿,下令種鍔軍受王中正節製不得擅自行動。種鍔的率先出擊,讓西夏軍加強了戒備。九月,種鍔率軍沿無定河西進,深入橫山要衝,兵臨米脂城,攻城三日不破,全軍皆有疲色。
此時梁太後派遣梁永能率八萬精銳騎兵增援米脂,其中包括西夏最著名的騎兵鐵鷂子。種諤率宋軍采取圍城打援的戰術,在無定川痛殲西夏騎兵,西夏精銳損失慘重,被殺及自相踐踏而死者甚至阻斷了無定河的流水。
米脂城守將遂不戰而降。種諤繼續向石州、夏州、銀州等地進攻,石州守將投降,夏州守將棄城逃跑,銀州守將也在種諤派人前去遊說之下投降。種諤的一連串勝利,使得宋朝上下一片歡騰。但是宋朝的歡喜並沒持續太久,接下來的是宋軍的接連潰敗。種諤雖然一路西進,攻取了西夏的一些城池,但是隨著戰事的進行,宋軍後勤補給越來越困難,加上惡劣的大雪天氣,士兵饑寒交迫,凍餓死甚多。
西夏麵對宋朝的多路來攻,梁太後以大帥梁永能為總領。永能將兵分作三溜:一以當戰;一以旁伏;一以俟漢兵營壘示定,伺隙突出。這種全麵防禦的策略,造成夏軍兵力分散,結果各個戰線均被宋軍擊破。梁太後麵對被動戰局,召集眾將商議,眾將皆主張主動帶兵出擊,隻有一位老將提出了不同建議。梁太後聽從了他的建議,決定收縮防線,堅壁清野,並調集十二監軍司的精銳十餘萬進駐興州以保護西夏要害腹地,另派出機動兵力不斷襲擊宋軍的糧道補給線。
北路高遵裕部從環州出發,但行進緩慢,受高遵裕節製的涇原路副總管劉昌祚部先攻入夏境,在達堪哥平磨哆隘口,與梁乙埋所率十萬精銳激戰,大敗夏軍,追擊夏軍二十餘裏,斬殺大首領沒羅臥、監軍使梁格嵬等,俘獲梁乙埋的侄子訖多埋等二十二名首領。隨後揮攻取了有西夏“禦倉”之稱的鳴沙州,獲糧食百萬石,兵鋒直至靈州城下,種鍔前鋒抵達時,甚至靈州城門都沒來得及關閉。高遵裕唯恐昌祚獨立大功,命令他暫時不要攻城,等他的大軍趕來再一起進攻,使得宋軍失去了進攻靈州的絕好時機。等進軍遲緩的高遵裕率軍趕到靈州城下時,西夏軍隊已經做好了防禦的準備。
由於靈州城外全是灌溉好的冬田,圍城的宋軍隻好將營安紮在田埂上。不久從南部戰線退卻下來的西夏軍和其他地方趕來的西夏援軍抵達靈州,梁太後又派兵繞道宋軍背後,在清遠軍、鳴沙州等地陰截宋軍涇原路的後勤部隊,宋軍損失慘重。此時圍攻靈州的宋朝大軍,糧道被夏軍切斷,後勤補給不繼,加之冬季到來,宋軍饑寒交迫,恰逢此時夏軍決黃河七級渠水淹灌宋軍,宋軍凍死溺死者甚多,傷亡慘重。
宋軍補給路線被抄截,大軍又泡在黃河大水中,非戰鬥減員越來越多,於是開始撤兵。由於宋軍各路人馬在撤退時無序,西夏軍隊乘勢掩殺,宋軍死傷無數。高遵裕的八萬七千人,回到宋境者隻有一萬三千人;原有九萬三千人的種諤一路,最後隻剩下三萬;河東王中正一路也損失了兩萬人。五路大軍唯有統帥李憲部得以全師回朝,並且頗有戰果,李憲部先是於九月攻取古蘭州,並在當地築城,接著向東攻占了西夏的糧食儲備庫龕台,獲取大量的糧食和武器,十月,又率軍攻至天都山下,將西夏金碧輝煌的南牟離宮付之一炬,最後在其他幾路宋軍接連潰敗的情況下,於十一月間班師撤回。
宋朝五路伐夏,是宋夏兩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雙入投入兵力之巨在古代軍事史上是罕見的。這一戰役令雙方都損失慘重,宋朝損兵折將,勞民傷財,死傷兵民達三四十萬。西夏雖然最終取勝,卻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宋朝占領了西夏的銀、夏、石、宥等州,並控製了橫山北側的一部分地區。由於戰爭,宋朝罷歲賜,停和市,使西夏境內物資緊缺,物價飛漲,人民生活極端困苦。此外歸附宋朝的部落達數萬帳,被俘陣亡損失數萬人。失去的米脂城裏外良田不下一、二萬傾。
宋軍之所以先勝後敗,一個重大的原因是用人不當、行動不一致、缺乏統一指揮。首先,宋軍缺乏一個能總攬全局的卓越軍事統帥,本戰宋神宗是以李憲為統帥,但整個戰爭過程,也沒顯示出李憲對整個戰局的協調和指揮,隻看出他自己的一部人馬在自顧自地衝殺。其次,各路大軍行動不一致,缺乏有效的配合。五路大軍中隻有東北的種鍔部、西北的李憲部、北部的劉昌祚部全力進攻,而北路的高遵裕部和東北的王中正部則進軍遲緩,而劉昌祚和種鍔又分別受高遵裕和王中正節製,前者的軍事行動反受後者製約,致使劉昌祚兵臨靈州,因高遵裕的貪功而錯失最佳攻城良機,最終導致五路聯軍的潰敗。至於王中正部則在戰場亂竄,根本不知所蹤,以至給其補充糧草的後勤部隊都找不到他,直至糧草將盡,也是損失慘重而回。
從本場戰爭的性質上來講,宋朝也顯得師出無名,宋朝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無非是殺人奪地。對西夏人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場反侵略、保衛家園的戰爭,所以即使因梁氏囚禁秉常而國內大亂,但當麵對外敵時,還是能團結起來將槍口一致對外,使得西夏在抵抗宋朝的入侵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公元1082年正月,宋神宗下令追究戰爭失敗的責任。高遵裕責授郢團練副使,本州安置,種諤、王中正、劉昌祚並降官,五人中唯有李憲非但沒有受到責罰反而升了官。
“五路伐夏”的失敗,使宋朝君臣認識到,迅速消滅西夏已無可能,打持久戰成了必然。宋朝開始調整自己的戰略部署,采取步步為營,層層推進的戰略。具體做法是在宋夏邊境地區修築軍事城堡要塞,並將城堡逐步推進至西夏境內,蠶食西夏領土。接下來,宋夏兩軍就這些堡壘展開了一係列血雨腥風般的拉鋸式爭奪戰,雖然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戰爭,但雙方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龐大的帝國家底支撐著宋朝在這場持久戰中的耐力,國小民少的西夏能支撐到何時?
第二節永樂之戰,秉常複位
五路伐夏的最終無功而返,使得宋朝君臣一直耿耿於懷。大戰過後,雙方一時都無力再發動大規模作戰,宋、夏圍繞邊境城寨展開了你來我往的廝殺爭奪。公元1082(夏大安八年)五月,梁氏點集大軍,令都統軍妹精嵬、副統軍訛勃遇領軍數萬入侵環慶,攻掠淮安鎮。守將張守約同各路兵馬掩擊,大敗夏軍,殺死夏正副統軍,並俘獲大量夏軍銅印,器械等。七月,梁氏對淮安之敗懷恨在心,集十二監軍司大軍出沒煙峽,兵至鎮戎,故意裝作猶豫不前。三川寨巡檢王貴以為夏軍膽怯,便率軍過壕溝主動進攻夏軍,夏軍兵分兩路掩殺,王貴大敗而逃。
李憲總結上次伐夏失敗的原因,針對分兵造成的失敗教訓,李憲上書宋神宗,建議集合各路人馬,集中攻擊西夏要害,邊攻擊邊築城、逐步推進直搗興、靈。種諤則主張經營橫山地區,向宋神宗麵奏:“橫山綿延千裏,有很多馬,適合種莊稼,不如在那裏做一個防禦點,休養生息,待日後討伐之用。”沈括同樣建議經營橫山,他的建議是直接在夏西八十裏築古烏延城。神宗最終同意了沈括的建議,並派徐禧、內侍押班李舜舉前往與沈括相議。徐禧到達延鄜與沈括會晤後,改變了沈括原先提出的在古烏延城築城,提出在永樂築城的戰略構想,後來,徐禧執意在永築城,並把種諤調往延州。
公元1082年(夏大安八年)八月,徐禧發蕃漢軍民二十多萬人,僅用十四天就築好了永樂城,城池三麵阻崖,表裏山河,氣象雄壯,宋神宗賜名“銀川寨”。鑒於永樂城的險要,西夏派統軍葉悖麻、咩訛埋等率三十萬大軍駐紮在涇原以北,伺機奪取永樂。聞知永樂城修好,夏軍出動數千士卒渡無定河前來攻城,但渡河後不戰而退。徐禧以為夏軍膽怯不敢攻城,遂不加防備,徐禧令大將曲珍、景思宜等領兵萬餘鎮守,自行帶中軍,右虞侯軍,右軍返回米脂。
橫山對西夏極其重要,宋朝稱之為西夏的右臂,永樂地處險要,嚴重威脅了西夏的橫山地區。宋軍保護築城的大部隊剛剛撤離,西夏屯駐涇原北的30萬大軍就傾巢出動,前來奪城。徐禧聞訊,剛開始還不信,以為築城之時夏軍尚不敢來攻,現在城修好了,夏軍更不敢來。等到大將曲珍一再急報徐禧才信以為真,於是留沈括守米脂,自已同李舜舉等率領倉促拚湊起來的一萬餘士兵前往永樂城,並列陣於永樂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