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4 學習的黃金時代,你在為自己讀書——說給孜孜求學的你(2 / 3)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關鍵是要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自我分析,充分地認識自己的能力、素質和心理特點,找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以己之長,比人之短,激發自己的自信心。一旦你正確地了解了自己,自信的太陽就會在你心中升起,慢慢你就會發現,在自信的陽光照耀下,你能戰勝學習上的一個又一個難題。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塊學習的好料,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樹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信任自己,要確信自己是聰明的,是有能力的。對自己充滿麵100%的信心,相信自己不比任何人差,這樣你的大腦就能得到全麵的開發,你就能戰勝學習中遇到的任何困難,就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績,成為一名全麵發展的優等生。

一邊學知識,一邊學能力

究竟是知識重要還是能力重要,嘉義自己在書桌前看著一篇報道發呆,思考著這個問題。他一直是個成績很好的學生,但是除了成績好,好像就沒有別的什麼特殊的愛好和特長了,而在學習方麵,也不過是自己的學業成績很好,也沒有參加過什麼創新小組之類的活動。

他在創新小組裏總是覺得自己像個呆板的傻瓜,沒有什麼新的想法,所以後來就退出了,也沒有什麼文體特長的他,在班裏被認為是好學生,但是現在學校強調素質教育,這就讓他很頭疼。知識和成績隻是一個方麵,而能力呢?

他反思著自己,我究竟有什麼樣的能力呀?好像找不到可以稱之為能力的東西拿出來安慰自己。老爸經常說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自己雖然現在數理化學得都很好,但是要走天下的話,心裏還是充滿了恐懼。因為學到的都是課本上的知識,自己從來沒想過要把這些知識轉化為能力。

既然知識沒有轉化成能力,那麼看看自己的其他方麵吧,與人溝通的能力呢?好像也不那麼樂觀。平日裏是個沉默寡言的孩子,在學校裏,同學們愛說愛鬧的人那麼多,自己就更不怎麼表達自己。偶爾和大家聊天,才發現,更多的時候不過是個聽眾。而大家對自己的話好像也不那麼感興趣。

很多同學暑假的時候都去社會實踐或者去兼職打工了,他們把賺來的錢捐給了希望工程。自己呢?每天在家裏看書,但是,書裏的知識就像是存在冰箱裏的食物,好像從來都是冷凍狀態。

思索半天,嘉義決定發展一下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得出的結論是能力比知識更重要。現在是信息時代了,要想獲取知識,隻要打開網絡,就能獲得無盡的知識,但是能力隻是自己慢慢積攢鍛煉才能形成的。沒有能力,空有知識,隻會變成高分低能的書呆子。下了這個定論之後,他開始製訂自己的發展計劃……【爸爸給兒子的秘密話】

一個人擁有多少知識,並不能證明擁有多少能力,也就是說,知識與能力並不是成正比的。有淵博的知識固然是件好事,但人生首先最需要的並不是淵博的知識,而是生存的能力。青少年朋友隻有通過學習,掌握一種能力,並讓這種能力適應千變萬化的社會需求,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一代偉人毛澤東說過:“學習是學習,學習的學習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青春期男孩尤其要注重“學習的學習”,從各個方麵塑造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

盡信書不如無書,書本中的理論隻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轉化為生存的能力。做到這一點其實很簡單,我們隻要細心觀察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並有意識地在自己的頭腦中找出理論印證就可以了。比如說,老師在課堂上傳授我們作文的方法和要點,讀書的時候,就可以用這樣的理論衡量一篇文章的結構,從中找出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這些共性的經驗,還可以反過來促進自己的作文水平,培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

學習歸根究底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所以,我們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積累一些有用的經驗和知識,從“無字句處”讀書,這也是我們打造生存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數學運算阻礙物理的研究,牛頓就創造了微積分;工具的簡陋影響了手藝的發揮,魯班就發明了鋸。這些都是在學習中創造、學以致用的典範。青春期男孩更要在實踐中,突破各種束縛,主動應用新的技能,創造新的觀點,這樣我們的未來社會生存才能說有所保障。

古人說:“授我以魚,隻供一飯之需;教我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在學習中探索生存的技能,在生存中體會學習的真諦,人才會越來越成熟。

淡看分數,不做分數的犧牲品

趙建偉的成績不是很好,但也不是很壞,一般能排在班裏的第十名。他當然不能在學習成績上跟白書亮相比啦,白書亮在成績上可不平凡,幾乎每次都能拿第一名,真的很厲害。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平時大家在一起總是覺得趙建偉似乎更厲害一些。不論是動手能力,還是說話做事,好像趙建偉總能更勝一籌。真是讓人費解的一件事情。對了,趙建偉還是他們班的副班長呢,可是白書亮卻什麼也沒當。大家後來都說,可能分數不能決定一切吧,因為明明是趙建偉更厲害一些,雖然他沒有白書亮的成績好。趙建偉知道了大家的疑惑,便說:“其實也沒什麼啦,你們記得魔法師講的關於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嗎?”

《時代周刊》稱愛因斯坦為“天才”“原子和宇宙謎的開啟者”“20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想主義者”,但是,小時候的他得到的一大堆外號全是一堆充滿厭惡之意的惡名。比如,他的小保姆就經常背著他的父母不耐煩地直呼他為“小傻瓜”。而在學校裏,他的成績也不好,甚至根本就沒有人留意過他。

小愛因斯坦的確顯得很笨,他的語言接受能力很遲鈍,到3歲才學會說話。他的年輕的保姆哄他有一個十分簡便的辦法:他手上隻需拿著一根小木棍,這個笨小孩就會看得發癡,並且會奇怪地笑起來,保姆因此更認定他是個“傻子”。而其他孩子也都不肯和他在一起,孩子們都覺得他又傻又古怪。愛因斯坦後來回憶說:“的確,因為我學說話非常晚,我的父母曾一度非常擔心,他們甚至為此谘詢過醫生。”

許多研究愛因斯坦的人則認為,愛因斯坦說話晚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小孩子的抱負,隻要開始說話就要說完整的句子。當有人問他問題時,他首先在頭腦中形成答案,用嘴小聲模仿,可以看到明顯的嘴唇動作,直到確認無誤時,才大聲說出來,給人的印象是他每句話都說兩遍。9歲時,他才戒掉這個習慣。

但是,愛因斯坦本人卻認為發育遲緩正好幫了他大忙。他說:“當我自問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其他人發現了相對論,我想是由於以下原因:一個成年人對於時空已經熟視無睹了,而隻有兒童才可能對周圍產生什麼想法;而我發育比較遲,恰恰是到了成年才開始考慮時空問題,因而我可以比普通孩子更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

愛因斯坦在學校裏的表現依然很糟糕,他從來都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考試名次也總是很靠後,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差生”,開創了物理學的一個新時代,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爸爸給兒子的秘密話】

在素質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很多人已經知道,分數不是唯一的,分數並不能充分衡量一個學生的能力。的確,分數隻能作為一種評判學生的方式,它絕不應該是唯一的,隻能作為一種參考。因為曆史已經無數次證明,那些平常人眼中的“差生”同樣能夠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也許他們的學習成績不是最好的,但是他們日後取得的成就依然可以讓那些在學校裏成績好的學生汗顏。

有經驗的老師從來都不隻拿分數來考量一個學生,他們更看重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他們認為這才是重要的。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更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分數。一個排在第十名的學生在成績、分數上也許不如排在第一名的學生,可是他依然可以在許多方麵超過成績第一名的學生,從而展現出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還在擔憂分數的男孩們,不要因為分數低了就喪失了自己的信心,因為這世界上還是有很多東西是分數衡量不出來的,如真誠,如友情,如親情,如尊嚴等等。

當然,在學習上也不能偷懶。因為自己的懶惰而導致的考試分數低是不應該的。在學習上還是要盡力而為。即使自己不能把握結果,但是自己可以付出努力。隻要自己付出了,也就無悔了。

為文憑讀書?你大錯特錯了

溫昊然被老師拉到辦公室接受教育去了。勞動技術課他又請假了,一學期有12次勞動技術課,他請假10次,除了第一次去了之外,他再沒去過。眼看著就最後兩次課了,他居然還請假,老師忍無可忍了,直接從教室裏把正在埋頭算數學題的昊然拉到辦公室了。

溫昊然同學是個很多老師眼裏的好學生,但是他絕對不是勞動課老師心裏的好學生。他每次都逃課,理由也千奇百怪。雖然勞動課老師也知道,在高中開設這門課程,有些特別在乎學習時間和學習成績的同學心裏會不太喜歡這樣所謂的浪費時間的課程。但是他也知道這樣的課程是必須開設的,而這門課的開設也得到上麵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校長們的一致讚同。

在學校,雖然除了溫昊然還有很多同學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很少有人這麼明目張膽地跟老師作對,根本就不去上課。

老師跟溫昊然說:“你為什麼又不來上課,是不是因為覺得這個課程跟你沒關係?”

溫昊然理直氣壯地說:“這種課程都沒用,又不能給我的高考成績上加分,學了也沒用。”

或許跟他一樣想法的同學還很多,他們都覺得學習就是為了成績,為了獲得大學的敲門磚,就是為了一紙文憑而奮鬥,至於和這張文憑無關的東西都是不必要學的。

“你學習是為了什麼?”老師禁不住問昊然,“難道就是為了那張最後的文憑,最後的證書?”

“是呀,沒有文憑現在哪能在社會上吃得開呀?文憑就是敲門磚。”

聽他這麼說之後,老師想了想,決心扭轉這樣的學習態度,這樣的態度隻會讓像昊然這樣的學生陷入對學習成績和文憑的追求中,偏廢了許多在中學必須掌握的技能。

“這樣的學習態度,你會失去很多東西。你是一個人,注定要進入社會,這沒錯。但是文憑不能代表一切。重要的還是你這個人的能力,而能力除了學習成績以外,還有你的適應社會的能力,還有你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果這些能力你都不具備,即使你獲得了高學曆,最後不過被別人扣上高分低能的帽子。這樣你還怎麼要求自己有大的發展呢?”

老師的一席話讓昊然如同醍醐灌頂,原來學習不能隻為了那個文憑而奮鬥,讓他錯過了很多提升自己的機會。他決定趁最後一次勞動課的機會去上課,雖然機會不多了,但是他要珍惜每一次機會。

【爸爸給兒子的秘密話】

在學習過程中,很多男孩抱有一種錯誤觀念:學習就是為了要一個學曆,不過是圖一個通行證、敲門磚,將來好找工作。至於上學的時候是否學到了真才實學,能否培養了自己走向社會各種能力,大家似乎並不在意。

文憑不等於水平,學曆不等於學力,高分低能的現象並不多見。文憑不能代表一切,天長日久,一個人的真實麵目總會被人發現。所以,我們一定不能用功利主義的態度對待文憑,更不能把今天在學校中的學習生活單單看成是獲得文憑的手段,那樣做就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