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黃如論 慈生我心,善行天下(3 / 3)

從1991年回國到1997年,短短幾個年頭裏,黃如論在福州、南昌等地興建了一批大的工程,已經在國內房地產行業站穩了腳跟,而永不止步的黃如論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他回國創業,目的就是要做出一番大事業,而要在中國房地產界混出名頭,北京是必選之地。1997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逝世,對於中國能否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各方麵的意見不一。並且,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井深水大,問題複雜,所以當黃如論在董事會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時,幾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自知在省會城市發展房地產已經達到階段性頂峰的黃如論,已經下定決心要北上開辟新戰場,他力排眾議,隻身北上,在北京進行了8個月的調查研究,而後依然決定——進軍北京!

如今,許多人都知道處於北京黃金地段的世紀城和世紀金源大飯店,升值潛力巨大,而當初黃如論剛到北京時,這裏還是一片荒草地。短短幾年的時間,昔日的荒草地就變成了今日的“黃金地”,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黃如論決斷的前瞻性。而當年金源集團提出的“我們造城”的口號,也彰顯出黃如論要在北京房地產業中大展拳腳的豪情與抱負。從到北京發展,再到“我們造城”口號的提出,再到世紀城的建設完工,黃如論隻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克服了無數個常人難以想象的難題——有時,因為缺手續,蓋好的房子不能出售;有時,因為工程量巨大,自己的資金用完了,工人們卻還等著錢回家過年;工地上還發生過數百人集體中毒事件,甚至還驚動了中央紀委的領導……所有這些困難,都被黃如論一一化解,而金源集團也迎來了自己進京以後的一個又一個勝利。

黃如論身為“農民的兒子”,首先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渴望,同時還保有農民的淳樸與善良。如果說這一係列的抉擇一係列的放棄,讓他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前進方向,不斷地進行自己人生的新定位,那麼“做人的正氣,做事的霸氣”就是促成他完成轉向和定位的最大法寶。如果說黃如論的事業決策是一個企業經營者和商戰理論家所做出的明智選擇,那麼他的成功,就是身為一個農民出身的企業家所具有的個人品質為他贏來的豐碩果實。也就是在這一係列的抉擇中,黃如論將農民的品質與企業家的責任,將個人的財富與對社會的義務融為一體;也就是在這一係列的抉擇中,他實現了人生的理想,也實現了自己靈魂的修行。

◎慈生我心,善行天下

我們都知道,佛教是講求布施的。“布施”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哪些人會布施?又向什麼人布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謂布施,就是我擁有的比你多,我分給你一些的過程。布施的可以是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道理、精神。我是一個乞丐,你也是一個乞丐,我要到了兩個饅頭,你卻什麼也沒要到,我分你一個,這就是布施。我懂得許多道理,而你卻不甚明了,我把這些道理講給你聽,這也是布施。所以,布施應當是相對富有者與相對貧困者共享財富的過程。財富並非隻有物質。

其次,為什麼要布施?在佛教中,人們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報應可以說是佛教的一大根基。正因為有了因果報應,人們前世犯下的罪,今生要償還;今生所行的善事,在來世也能得到福報。也就是說,布施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求得福報。對於因果報應是否存在,我們暫且不論,今人之所以布施更為重要的應當是自己精神上的滿足。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做了好事都會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做了壞事都要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這是毋庸置疑的。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了座,就感覺自己腰板也能挺直了;可如果自己附近有位老人站著,而自己沒有讓座,就會不知所措地望望窗外或者幹脆閉上眼,裝作視而不見。也就是說,做善事可以讓我們獲得心理上的慰藉,這也是驅動現代人行善的最主要原因。當然,也不排除少數人,他們並不是將布施看作一種賜予,而是將其看作一種責任,就好比為人父母要撫養子女,為人子女要贍養父母一樣,天經地義的責任。這也是古往今來,那些以天下為己任者的共性之一。

最後,我們該怎樣布施?在佛教中,智者有五種布施:其一,至心施。所謂至心,就是至誠之心,也就是說布施者是真心實意地想要行善,而不是富人對乞丐的那種“嗟,來食之”的居高臨下的施舍。一個人在布施時的心態決定了他布施的行為,是平等的相助,還是上下之間的賜予。其二,自手施。也就是說,布施要親力親為,我們不能假別人之手。佛教之所以有這一條,是為了直接求得福報,而對現在許多企業家來說,捐錢容易,真正身體力行地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做善事,則很難。其三,信心施。也就是要堅信“因果不空”,相信行善事、得善果,堅定自己行善的決心。其四,時節施。就是要根據時節因緣的需要進行布施,給貧者施錢,給病人施藥,不能不顧對方的需要,強行“做好事”。其五,如法求物施。這是說我們布施的東西必須是“如法”而來,不能用那些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財物進行布施。

每個人,尤其是企業家,在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都麵臨著一個怎樣支配的問題。對個人財富的支配問題,本是一件私事,別人是不應該橫加幹預的。可是,由於企業家身份的特殊性,他們積聚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他們對財富的使用不僅影響到個人和企業的聲譽,甚至還會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因此,企業家成為中國民眾最為關注的群體之一。

經常留意中國慈善人物排行榜的人可能清楚,黃如論先生一直榜上有名,甚至可以說一直名列前茅。2004年,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第一名;2005年,中國慈善家排行榜第一名;2006年,中國慈善家排行榜第三名;2007年,胡潤慈善榜第四名;2008年,胡潤慈善榜第三名;2009年,胡潤慈善榜第二名;2010年,中國慈善排行榜年度十大慈善家第一名;2011年,年度十大慈善人物第一名……這一係列榮譽的背後,是黃如論的赤子之心、慈悲之心。

黃如論出身於農民家庭,因為貧困,小時候並沒有在學堂讀幾年書,他深知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讀書的困難,也深知教育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意義。從剛回國創業到今天,黃如論從沒有停止過對教育的捐助。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幾項:1999年,捐資100萬元,設立福建省福州市貧困學生助學金;1999年,捐資150萬元,幫助福建省連江一中發展教育事業;2001年,獨資捐建福建省連江“黃如論中學”,計2300萬元;2002年,捐資1691.8萬元,幫助中國人民大學解決生活、教育問題;2003年,捐資2.3億元,興辦四年製本科大學福建江夏學院;2003年,捐資1000萬元,幫助北京大學興建政府管理學院;2004年,捐資1300萬元,幫助中國人民大學興建“如論講堂”;2009年,捐資4億元興建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南校區、合肥師範學院附屬小學東校區;捐資1.7億元興建長沙雅禮外國語學校;捐資1.3億元興建貴陽市第一實驗中學、貴陽市第一實驗小學。2010年,黃如論捐贈3億元興建河南省第一家文化藝術類本科院校……

當然,他的善行遠不止於此。敬老、科技、醫療、扶貧、新農村建設、傳統文化、環境保護,幾乎每個領域他都有所涉及。據有關媒體統計,黃如論回國以來,已經在全國捐建了希望小學167所,全日製普通公辦小學5所、全日製普通公辦中學5所,四年製本科大學1所;成立中國大陸最大的個人非公募基金——福建江夏慈善基金,用以幫助患病的貧困弱勢群體;設立孤兒撫養基金和貧困老人救助金,撫養、贍養孤兒和老人數千名。每當各地發生嚴重自然災害,黃如論得知後均盡己所能慷慨捐贈。在重慶,他捐資近千萬元用於抗旱抗澇;在福建,他多次捐贈數百萬元用於抗擊台風;2008年的南方冰雪災害,他向安徽、貴州、湖南合計捐資1600萬元,其中給湖南捐資1000萬元,成為該省雪災中最大一筆社會捐贈。“5·12”汶川地震中,他慷慨捐出1320萬元支援災區。在2010年西南五省特大旱災期間,黃如論捐贈1000萬元用於幫助抗旱打井……

他的這一係列善舉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政府的褒獎,媒體紛紛給予其“中國慈善第一人”的評價。也許,許多人會說,企業家們捐款,除了做善事,還能為自己和企業做宣傳,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最終受益的還是他們自己。我們並不否認,如今有許多企業家都存在“作秀”的嫌疑,可是有一個細節也許大家沒有注意到:2008年汶川發生特大地震,中宣部等單位在中央電視台舉辦了一次募捐晚會,許多知名的企業家、藝術家紛紛帶頭捐款,可這裏麵唯獨沒有數次榮獲中國年度慈善家美譽的黃如論先生,這是為何?

原因很簡單,黃如論直接將自己的錢捐給了僑辦,數額是1320萬元。人人都知道,全國人民都在關注這場晚會,這也是為企業做宣傳的最佳時機,當許多企業家舉著鮮紅的牌子在央視舞台上站成一排,等著攝像機的“青睞”時,黃如論卻舍棄了這次“寶貴”的廣告宣傳機會,舍棄了這次“揚名”的機會。

黃如論的善舉還有很多、很多。“慈生我心,善行天下”是黃如論的人生準則之一,他對此的解釋是:“所謂慈生我心,善行天下,就是你的一言一行,要善待你的顧客,要對得起最普通的老百姓。”捐款隻是他善行的一個方麵,更為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慈心善行融入企業的經營和管理之中,融入自己的事業之中。雖然這比不上捐款來得明顯,也不如捐款更易為人所知,但是卻彰顯了黃如論的人格魅力。

“始終以民生為導向,堅持為民眾蓋房子,為中低收入者蓋房子,蓋好房子”,這是世紀金源房地產經營開發的宗旨。在拿地過程中,世紀金源決策者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保證房價能讓未來消費者負擔得起。在2007年樓市井噴之時,眾多房地產企業不遺餘力地囤積土地、哄抬樓價,而世紀金源則屬於那些為數不多的、能夠以足夠的自律老老實實按照市場規律辦事,不參與哄抬價格、不爭地、不圈地,真心實意為大眾蓋房,以品質贏得市場的企業。黃如論為顧客著想,為業主謀福利的慈心和善行,往往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以“昆明世紀城”為例,由於建成之初,該地段的交通並不發達,業主們進城上班難成了黃如論最為關心的事情。為此,他親自出馬和昆明市公交集團公司聯係,經過磋商,他答應無償捐贈出世紀城內20多畝土地,建設一座公交場。二十多條公交線路相繼開通,業主們的“上班難”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黃如論規劃“昆明世紀城”之初,預測未來三到五年,這裏將聚集近六十萬人口,這麼多人聚集於此,醫療就成了大問題。他再次出麵,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聯係,無償捐出世界城內價值6000萬元的土地,在“昆明世紀城”中建設了一座現代化的醫院——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世紀金源醫院。隨後,他又親自和雲南師範大學協商,由他出地皮、出資1.2億元,在“昆明世紀城”內建了一所12年製的“雲南師範大學附屬世紀金源學校”,無償地捐贈給雲南省人民政府。

這就是黃如論,不僅把質優價廉的房子賣給顧客,更竭盡所能為顧客解決一切後顧之憂,從交通到醫療再到教育,黃如論真正將自己的善行與自己的事業融為一體,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為社會發展、公益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於為什麼要做慈善,黃如論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詮釋自己的初衷:在公園裏散步時,有時會看到八十多歲的老人坐在輪椅裏被別人推著。“看到這些,我就會想到如果我到了八十多歲,也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我會是什麼心情?時間的流逝是人類無法抗衡的,但是,我覺得一個人創造的波瀾壯闊、為世人所認可的事業,必將突破個人的生老病死,獲得永恒的價值。所以,我認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於道德的長度和良知的寬度,而這種有品質的思想,才能成就有品質的人生。”

這就是“慈生我心,善行天下”的真意,也是黃如論的人生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