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的許多人,做事情為什麼不容易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嚐試之初,便已經開始憂心“我要是賠了怎麼辦?”“我要是做不好怎麼辦?”結果呢?往往是越害怕什麼,就越來什麼。害怕被騙的,結果真的遇到了騙子;害怕虧本的,結果真的虧了本。就如電影台詞所說的一樣:“子彈專打膽小的人。”
許多時候,用唯心一點的話說,我們的心態影響了事物的發展。曾經有一隻獅子,為自己是草原的霸主而振奮不已,它每天都昂首挺胸在自己的“領土”上巡視。然而,有一天獅子醒來時卻發現自己的尾巴上掛著一塊“驢”的牌子,上麵有編號、有日期,還有人類蓋的章。就是這塊小牌子讓獅子煩惱不已,它開始對自己的身份產生了懷疑,為了消除自己心中的疑慮,它不停地向其他動物求證。草原上的動物也不十分肯定,有的說它還是獅子,有的說它可能是一種新發現的驢子。獅子再也沒有了以前的雄心,整日愁眉不展。過了一段時間,人們看到這隻獅子和其他驢子一起在草地上吃起了草。在這個故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獅子的生理構造,而是它的內心。當它對自己產生懷疑,當它失去了王者的霸氣,失去了雄心壯誌,它就從內心深處變成了一頭驢子。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隻有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拿出首戰必勝的決心,才有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如果在事情到來之前,就已經心存畏懼,那麼這場“戰爭”就已輸掉大半了。所以,當有人不解地問黃如論,“你自己沒有錢,還敢去借高利貸搞工程,難道你就沒想萬一賠了怎麼辦?”而黃如論則底氣十足地回答:“我隻想到了賺!”
懦夫,往往是在困難之前就被嚇倒了;普通人,往往是在困難之中被嚇壞了;隻有英雄,是在渡過了困難之後,回過頭來再看時,才發現自己竟然克服了這樣大的困難。這就好比兩座懸崖之間有一條鐵索橋,下麵是萬丈深淵,而想要到達對岸這又是唯一的路徑。懦夫,看看無底的深淵,看看細如鋼絲的鐵鏈,嚇得癱坐在橋前,寧死也不願冒險;普通人,也為這樣的險惡環境而深感畏懼,但是他的心中充滿豪情,相信自己一定能到達對岸。他意氣風發地邁開步子,一步一步又一步,越是靠近中心,他越感覺到自己無所依附,感到自己孤立無援。幾次險些失足,讓他膽戰心驚,於是大多數人在橋中間抓住鐵鏈,不敢再動分毫;真正的英雄,在困難麵前並沒有想它到底有多麼難以克服,而是在想自己應該怎麼克服。當膽大心細的他們一點一點移動到對岸後,再回過頭來看那鐵索和深淵,心有餘悸。甚至還會納悶,自己當初怎麼有勇氣走過來?他們拍拍胸口,繼續上路,如果未來的路上還有類似的困難,他們還會有這樣的表現。而黃如論無疑就是這樣的人。
黃如論剛組建建築隊不久,便接到了一項重要的“任務”——為海軍擴建後勤基地。這是他們建築隊的第一戰,也是黃如論商業生涯的第一戰,深諳毛澤東“初戰必勝”軍事思想的黃如論真正地把這項工程當成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來打。在正式動工那天,黃如論就像解放軍指揮員一樣,給工人們做“戰前動員”,甚至他還學著解放軍指揮員的樣子大喊:“開工!我們一定要做到初戰必勝!”
那段日子裏,黃如論和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工地就是戰場,建築就是攻堅”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深知工程質量就是建築隊的生命,也是他們打響名聲的唯一途徑。在他的帶領下,工程進展順利,質量很高,他也多次受到海軍首長的表揚。可就在這時,黃如論再次成為當地當權者的“關注對象”。由於他的身份是民辦教師,現在卻“不務正業”地撇下本職工作去經商,他又一次被送進了學習班。個性倔強的黃如論,並沒有因此而停下自己既定的腳步,他在學習班中用沉默來回應那些批判和質疑,也因此而觸怒了“當權者”,自己唯一的正式職業——民辦教師也被解除了。這就意味著,全家人賴以生活的工資沒有了,如果這項工程掙不到錢,不僅生存是個問題,那些高利貸就會要了他的命。
當黃如論邁著沉重的步子走回建築工地時,工程順利竣工的消息給了他一絲心靈上的慰藉。可是,接下來的變故卻是他始料未及的,工程的合夥人對黃如論說:“由於你有政治問題,這項工程已經和你沒有關係了,所以賺的錢也就沒有你的份兒了!”
這就是黃如論初入商海的第一戰,有做大事業的豪情,最終的勝利卻與己無關;為工程傾盡心血和精力,最終卻被別人搶奪了“勝利的果實”。他的家庭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他也為此背負了巨額的債務。擺在他麵前的隻有兩條路:一是跟合夥人理論,要回自己應得的利益;一是吃一塹長一智,這件事就算自己交了一次學費。黃如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毅然決定:應該賺的錢不要了,但是借的錢一定要還!
“我的爺爺、奶奶沒有讀多少書,但是做人的道理卻都懂。他們經常跟我講:做人要有誌氣,雞拉出來的屎都有氣,但氣還有正氣、歪氣之分。”雖然這次項目黃如論可以說是賠得血本無歸,但他自己看來,並非一無所獲。“在組織實施這項工程的過程中,我的霸氣,我的野心,我什麼都要做第一的性子都顯露出來了。我想,隻要有了這種永不服輸的霸氣,失敗了還可以再從頭做起。”這兩點就是黃如論的收獲,一是做人的正氣,一是做事的霸氣,而這也正是黃如論能取得今日成就的最關鍵因素。
由於黃如論在這次建築承包中吃了虧,這件事很快被人們傳開了,雖然沒有賺錢,可是他為自己贏得了極好的名聲。很快,部隊的一位教導員便主動找到黃如論,希望他能承包部隊的一項工程,而這位教導員正是衝著黃如論做人的正派和做事的認真而來的。黃如論也就是從這項工程中,賺得了步入商界以來的第一桶金。
◎選擇決定命運
“性格決定命運”這個論斷需要一個橋梁,而這座橋梁就是選擇。究竟該如何做出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除了利益、得失的權衡之外,最重要的是你真正看重的是什麼。對於選擇,黃如論也有自己的標準,那就是他始終奉行的兩大原則“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得到了就應當失去,失去了就會讓你得到。”這兩句看似簡單的話,卻蘊含著黃如論大半生的智慧。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三十而立”的說法,黃如論30歲時,不僅靠搞工程賺了錢,而且還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在當地小有名氣。可是,就在外人對黃如論的成功豔羨不已的時候,他卻做出了一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選擇——出國!
前麵說過,連江縣之所以華僑眾多,就是因為當地土地少,人們活不下去,才被迫下南洋,而像黃如論這樣“功成名就”之後再到他國流浪的,實屬特例。中國的老百姓,尤其是農民,向來是安土重遷的,“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農民夢寐以求的生活。當時,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黃如論背棄“家有黃金萬兩,絕不背井離鄉”的古訓,要在而立之年隻身下南洋呢?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路線。封閉了多年的國門被打開,沿海地區一夜之間變得忙碌起來,愛國華僑紛紛回國探親、尋找商機,許多青年人也相繼出國求學經商。雖然改革開放的形勢一片大好,可是此時的黃如論對國內形勢的判斷卻並不樂觀,“文革”時期的經曆仍然記憶猶新,國內的形勢也是瞬息萬變。在這種情況下,唯有出國,才能安全地實現自己“賺錢”的理想。並且,他的建築隊雖然小有名氣,但是相對於那些有規模的建築商,尤其是國際上那些知名的企業來說,他們隻能算是“遊擊隊”。要想讓自己的隊伍從“遊擊隊”變成“正規軍”,就必須走出國門,去看看別人怎麼做,去學習西方先進的經營理念和企業管理經驗。
30歲的黃如論就這樣在別人的不解和質疑中,帶著僅有的積蓄,孤身一人踏上了開往菲律賓的貨輪。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黃如論舍棄了在故鄉的優裕生活,舍棄了自己苦苦建立起來的建築隊,甚至舍棄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名望,來到了菲律賓。那麼,他得到了什麼呢?語言不通、居無定所、沒有體麵的工作,隻能露宿公園,吃不上飽飯,靠在紐扣廠賣苦力、打零工生活。而此時的黃如論依然堅信,“家無流浪子,官從何處出?”,自己既然主動舍去了得到的一些東西,就必然能得到更多的東西。由於黃如論工作認真仔細,又有過自己當老板的經曆,他很快便成了紐扣廠的核心人物,兩年之內就從一名打工仔升任為紐扣廠的廠長。
就在黃如論的生活出現轉機的時候,他又做了一個讓人不解的選擇——放棄廠長的職位,自己組建公司。他和朋友合夥成立了一家公司,把菲律賓盛產的杧果幹和椰汁運到香港和中國大陸銷售,賺取差價。而成立公司所需要的費用也是他借來的,更確切地說是他憑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信譽從僑商手中借來的。也正是由於他身為“農民的兒子”的那份質樸,以及“做人要正派,做事要霸氣”的準則,黃如論在馬尼拉的口碑極好,很快成為菲律賓新移民中的一顆新星。
1989年,黃如論已經在菲律賓待了近10個年頭,這些年裏,他到菲律賓的三大目的都實現了,既賺了錢,也建立了幸福的家庭,更為重要的是學習到了國外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他的公司已經在菲律賓站穩腳跟,進出口貿易做得風生水起,經曆了創業之初的艱辛之後,他應該到了享用勝利果實的時候了。可就在這一年,他又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回國!
《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句話,叫“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意思是一個人如果發達了,卻不回自己的故鄉,就像是穿著綾羅綢緞在夜間行走一樣,是沒有人會知道的。所以,許多人功成名就之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榮歸故裏,以證明自己光耀了門楣。然而,黃如論回國原因卻不單單在此。雖然在異國他鄉經營貿易事業,但是黃如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本行——建築業。而菲律賓隻是一個島國,也就相當於中國一個中等省份大小,即便是首都馬尼拉也難以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這就決定了在菲律賓發展房地產業很容易受到限製。與此相比,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對住房的剛性需求必然增加,因而中國才是發展房地產業最好的地方。這些都是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則是黃如論始終堅信自己所總結出的、人生與事業的真諦——“得到了就應當失去,失去了就會讓你得到”。他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前進方向,不斷去挑戰一個個陌生的行業,以實現自己更大的人生抱負。從教書育人到組建建築隊,從建築行業的小有成就到隻身獨闖菲律賓,從紐扣廠的廠長再到轉口貿易……他人生中的這些經曆就是最好的證明。
1989年,無論是對黃如論,還是對中國,甚至是整個世界,都是極為特殊的一年。這一年黃如論回到闊別8年的祖國,為回國投身房地產進行實地考察;這一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紛紛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創;這一年,受國際局勢的影響,中國大陸也發生了動蕩,不僅改革開放的大好局麵受到影響,東南沿海地區的投資熱潮也猝然冷卻下來。由於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許多愛國僑商的態度這時也發生了變化,他們的投資熱情下降,轉而持觀望態度,韜光養晦,以期局勢明朗時再做決定。而在這些人當中,有一位特立獨行者,那就是黃如論。就在眾人猶疑不前的時候,黃如論帶著自己在菲律賓打拚換來的血汗錢回到福州,成立了福州金源房地產有限公司。
古往今來,那些成就了大事業的前輩先賢,無論他們身在哪個領域、哪種行業,“不走尋常路”可以說是他們共同的選擇,也是他們成就事業的最大秘籍。街亭失手之後,麵對司馬懿的數萬大軍,隻有幾百兵士的諸葛亮沒有加強防範,而是四開大門,淡然處之,最終憑借空城計使得魏軍撤退,保全了西城;毛澤東舍棄了“武裝奪取大城市,最後奪取政權”的曆史經驗,獨辟蹊徑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解放了全中國;鄧小平突破了社會主義國家隻能有計劃經濟的限製,大膽引進市場經濟,換來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飛速發展……所有這些,都是“不走尋常路”的結果,而黃如論無疑也秉承著所有優秀人物的這一特質,在選擇時,總能獨辟蹊徑,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