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李嘉誠 真財富存在於內心(3 / 3)

為了基金會的持續運作,他定下規則:“基金會現有的資產和它增長的利息,都是一直不用的,今年它用多少,捐多少,我是一年內就還給它……這個基金會假如今年做10個億,我加10個億給它。”

自1980年基金會創辦至今,受過李嘉誠資助的醫院、學校、單位和個人,不計其數。對於國家建設、香港建設,李嘉誠也是盡心竭力,其所付出的心血和資金已超過我們所能夠記住的內容,無論是四川賑災的億萬加億萬,還是北京奧運會的美妙水立方及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無不體現出李嘉誠的獨特品格和慈善心懷。

在李嘉誠的眾多善舉之中,人們會發現,教育和醫療是他用力最多的兩個方麵。在教育方麵,略去他資助的許多圖書館、教學樓、教學設施不談,拋開長江商學院、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不談,僅汕頭大學一項,便足以名傳千秋。從1980年汕頭大學創辦至今,李嘉誠憑借一己之力,支撐起這所廣東省屬211高校,累計捐款已達20億港元。在醫療方麵,李嘉誠先在汕頭大學成立醫學院,在全國推行長江新裏程計劃、“人間有情”寧養醫療服務計劃,在香港也捐助了多家診療中心、安老院。

李嘉誠之所以如此關心教育和醫療事業,是因為他特殊的童年經曆。李嘉誠幼年時遭逢戰亂,沒有接受太多的正規教育,並為此抱憾終生。能在有生之年利用一己之力,幫助貧困的人爭取到受教育的機會,是他的一大心願。而對醫療的重視,則是由於年幼時,目睹了身患肺病的父親由於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而離世,從那時起,李嘉誠便立誌要改變中國基層的醫療狀況。教育和醫療,一是強大精神,一是健康體魄,在李嘉誠看來,這是強國之本,所以他不遺餘力地投身到教育和醫療的慈善事業中。據統計,在李嘉誠的捐款中,用於教育方麵的占47%,用於醫療方麵的占42%,兩者占比近九成,足見它們在李嘉誠心目中的地位。李嘉誠甚至說:“如果能夠幫助很多很多人的話,在醫療、教育方麵,你叫我給他叩頭都可以。”

2011年,美國卡內基基金會公布了2011年卡內基慈善獎得主名單,李嘉誠成為卡內基基金設立十年來唯一的華人獲獎者。這份殊榮對於不慕名利的李嘉誠來說,無非是一個代號而已,可卻足以證明,李嘉誠在公益慈善方麵為全人類所做出的貢獻。

李嘉誠的慈善事業,功績遠不止於此。能夠改變無數人的生活、醫療和教育狀況,這隻是最直觀的效用,而改變千萬人對慈善的看法,更是李嘉誠的大功績。“諸布施中,法施為最”,李嘉誠通過自己的切身行動,將一顆慈悲、仁愛之心在人群中傳播開來,帶動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投身到慈善中來,這項功德非語言文字所能盡錄。他在一次演講中這樣說道:“在華人傳統觀念中,傳宗接代是一種責任,我呼籲亞洲有能力的人士,盡管我們的政府對支持和鼓勵捐獻文化並未成熟,隻要在我們心中,能視幫助建立社會的責任有如延續同樣重要,選擇捐助資產如同分配給兒女一樣,那我們今天一念之悟,將會為明天帶來很多新的希望。各位朋友,有能力選擇和做出貢獻是一種福分,而這正是企業家最珍貴的力量。”

李嘉誠的所言、所行,李嘉誠做慈善的真心、誠心,李嘉誠做慈善的方式、方法,可以說影響了無數的人。這種善的影響和傳播,遠比捐獻財物更有意義,影響也更為深遠。

像許多偉大的人物一樣,李嘉誠的財富觀也是他在不斷成長、探索中,自己領悟到的。沒有人生下來便能淡看財富,正如沒有人生下來便知道金錢的用途一樣,一個人的財富觀總是與他的個人經曆和品質密不可分。李嘉誠對財富的態度,也有兩次非常大的轉折。

一次是他剛滿12歲的時候,從一個小縣城跑到大香港,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和他原來所了解的世界完全不一樣,到處充滿了利益的糾葛,“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殘酷現實,讓這個天真而充滿幻想的孩子一夜長大。父親的離世、家庭生活的艱難,都讓他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責任,他開始盡自己所能去獲取財富。這是第一個階段。

等到李嘉誠二十七八歲的時候,他已經徹底擺脫了貧窮。甚至可以說,即便他以後不做事,一生所需的花費也已經足夠了。這個時候,他開始在意自己的衣著、手表,開始刻意享受生活,可是財富的增加並沒有為他帶來快樂和內心的寧靜,也沒有讓他的幸福感增加。於是,他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漸漸領悟到“當一個人在這個世上具備了條件,便應該對社會多一點關懷,這是義務,也是責任”。自此,李嘉誠踏上了回報社會之路。

在一次演講中,李嘉誠這樣講道:“從12歲開始,一瞬間已工作66載;我的一生充滿了挑戰,蒙上天的眷顧和憑仗努力,我得到很多,亦體會很多。在這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商業環境中,時刻被要求要有智能、要有遠見、要有創新,確實令人身心勞累;然而盡管如此,我還是能很高興地說,我始終是個快樂的人,這快樂並非來自成就和受讚賞的超然感覺;對我來說,最大的幸運是能頓識內心的富貴才是真的富貴,它促使我作為一個人、一個企業家,盡一切所能將上天交付給我的經驗、智能和財富服務社會。”

這是李嘉誠的誌向,也是李嘉誠為人所敬服的原因。

佛教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對於李嘉誠來說,財富是一顆“善”的種子。他通過自己的勤勞和付出,讓這顆種子發芽、生長,並將它“培育成人”。如今,這顆“善”的種子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感染著許許多多有善心的人,召喚著千千萬萬有責任感的人,一同為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而努力。這是李嘉誠的功績,也是他的快樂源泉,更是全人類的福音。

◎創造自我,追求無我

眼下這個時代,人們對於名人私生活的關注程度,遠高於對他的事業的關注。而“緋聞”也成為各大報紙、雜誌、網站吸引人氣的一大法寶。在這個八卦新聞、小道消息瘋傳的時代,上至國家元首,下至販夫走卒,很少有人可以躲過輿論和民眾的口水。可是,即便在娛樂精神十足的港媒中,我們也很少見到關於李嘉誠的“緋聞”。除了極少數公開露麵的場合,在日常生活中,李嘉誠好像並不存在。

這就是李嘉誠所追求的境界——創造自我,追求無我。

近年來,關於炫富一事,社會上炒得沸沸揚揚。不僅有錢的人出來“炫”,許多沒有錢、拿假冒偽劣產品來偽裝的人也出來“炫”。可是,我們卻從沒有見過華人首富李嘉誠炫富。我們聽到的、看到的,都是關於他生活儉樸的報道。

李嘉誠現在仍然住在幾十年前結婚時的房子裏,看不到海景,內外裝飾也不好,但他一點都沒有感到寒磣。雖然長江實業的總部在香港最繁華的地段,可是李嘉誠的辦公室、會客廳卻和他的身份“極不相稱”,“主席的座椅一坐就20多年,還是那一隻普通的皮座椅,他從來沒有說過要更換”。他的辦公室甚至還比不上“長實”係財團屬下的附屬公司總經理們的辦公室豪華!

“衣服和鞋子是什麼牌子,我都不怎麼講究。一套西裝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我的皮鞋十雙有五雙是舊的。皮鞋壞了,扔掉太可惜,補好了照樣可以穿。我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經戴了好多年。”別人說這句話,我們可能會以為他沽名釣譽,可是對李嘉誠卻不會。因為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低調盡人皆知。“我覺得,簡樸的生活更有趣。”

在香港,李嘉誠經常以“一個普通的平民身份”出現。他不喜歡出風頭,也不願意出席剪彩儀式,不喜歡“曝光”。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對李嘉誠的生活感到神秘的原因,隻因為他不同於尋常的富人。他雖然是亞洲首富,卻過著和普通香港市民一樣的生活。

對於李嘉誠來說,外在的追求是其次的,內心的安靜與富足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如果有了豐富的內心世界,不再為外在的種種形式所困擾,那麼他自然就能夠活得真實、活得瀟灑。如果一個人內心不知道滿足,那麼即便擁有再多的物質財富,他也不會快樂。李嘉誠說:“我內心已有非常好的保障,若一個人不知足,即使擁有很多財產也不會感到安心。舉例來講,如果看著比爾·蓋茨的財富和你自己的距離那麼大,那麼你永遠不會快樂……重要的是內心的安靜,表麵看來很忙,但內心其實沒有波動,因為自知做著什麼工作。我知足,但不表示沒有上進心。”

“對人誠懇,做事負責,廣結善緣,自然多得人的幫助。淡泊明誌,隨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許多失意之苦。”李嘉誠十分重朋友、重信譽。每每有朋友托他辦事,他答應考慮,必定會仔細考慮;他答應去辦,必定會信守承諾;如果他力有不逮,也必定會向別人說明。

李嘉誠曾經說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大企業就像一個大家庭,每一個員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憑他們對整個家庭的巨大貢獻,他們也實在應該取其所得。反過來說,是員工養活了整個公司,公司應該多謝他們才對。”正是這種感恩的意識,才讓他可以與員工同甘共苦,才讓他如此愛護自己的下屬。每次去工地視察,李嘉誠都要同工人們一起吃盒飯,不認識他的人,真的以為他就是自己的工友。他經常想到的,就是要為自己的職員謀福利。從希望、想法到薪資待遇,再到以後的生活保障,李嘉誠考慮得麵麵俱到。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人,在哪裏都有。你千萬別傷害別人的尊嚴,尊嚴是非常脆弱的,經不起任何的傷害。”今日的李嘉誠可以說是盡人皆知、人人崇拜的偶像,可是他卻像一位謙虛的學生一樣,待人接物處處謙恭有禮,讓人感受到他不一樣的胸懷氣度和個人修養。內地著名企業家馮侖和馬雲、郭廣昌、牛根生等人同畢業於長江CEO班,他們曾一同到香港去拜訪李嘉誠,也就是這一次見麵讓他對“大人物”有了一個顛覆性的認識。在這次宴會中,馮侖注意了許多細節:

我們進到電梯口,電梯門開的時候,李先生已經在門口等著了,然後給我們發名片,這已經出乎我們意料——就是李先生的身家和地位已經不用名片了!但是他像做小買賣的一樣給我們發名片。

發名片後我們每個人抽了一個簽,這個簽就是一個號,就是我們照相站的位置,是隨便抽的。這也是他用心良苦,為了大家都舒服,否則怎麼站呢?

照完相後又抽了個號,就是吃飯的位置,又是為大家舒服。最後李先生講話,他說我就把生活當中的一些體會與大家分享。他先用普通話講了一遍,接著是粵語,最後是英文,把全場的人都照顧到了。

吃飯的時候一共四桌,李先生在每張桌子坐15分鍾,不偏不倚,正好一小時。

臨走的時候他說一定要與大家告別握手,每個人都要握到,包括邊上的服務人員,然後送大家到電梯口,直到電梯關上才離開。

這些細節,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想到,更何況他還是華人首富,是企業界的教父級人物。馮侖在見麵之前預測,他應該是按照上級接見下級的標準“接見”他們,可是李嘉誠卻像是普通人接待貴賓一樣接待了他們。

這就是李嘉誠的待人處事之道。在這次宴會上,李嘉誠與大家分享的心得,便是創造自我、追求無我。所謂“創造自我”,就是要把自己做強做大,超越別人,超越自己。這個許多人都能體會到,我們不斷地追求成功、不斷地追求上進,就是在創造自我。而“追求無我”,卻很少有人能顧及。李嘉誠說,我們在創造自我的過程中容易給別人壓力,因為你太強大了以後,你明顯高於別人,別人就會不舒服。你老站著,別人蹲著,他們就會不舒服,所以你要追求無我,讓自己化解在芸芸眾生之中,不要讓別人感覺到太多你的壓力。

一方麵創造自我,另一方麵讓自己回歸於平淡,讓別人很舒服,這就是李嘉誠的智慧。如今,從他低調的生活、謙恭的處世態度、無微不至的細節關懷,我們已經深深體會到這一點。這就是李嘉誠先生在個人生活中的魅力。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即李嘉誠分家事件被炒得沸沸揚揚。其實,李嘉誠教子有方也是盡人皆知。他對兒子的十條財富秘訣,可謂字字是金:

1.克勤克儉,不求奢華

2.賺錢靠機遇,成功靠信譽

3.耐心等待成功的到來

4.學會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

5.別人如果放棄,你就要出手

6.不要對一項業務情有獨鍾

7.有膽識也要有謀略

8.懂得用人是成功的前提

9.要時刻考慮合作夥伴的利益

10.肯用心來思考未來

大兒子李澤钜,正式接班李嘉誠,成為總市值達8521.02億港元的家族信托掌門人;二兒子李澤楷,分家後名下資產不到哥哥的1/20,不過李嘉誠亦表示會全力幫助李澤楷收購心儀的公司,而提供的資助金額,將會是李澤楷現有資產的“以倍數計算”。他也恪守自己的承諾,將1/3的財產捐給社會,成立“李嘉誠慈善基金”。

雖然這幾句話看起來非常簡單,可是,作為一個橫跨53個國家,擁有27萬名雇員的龐大實業帝國的掌門人李嘉誠來說,做出這項決定並非易事。

長子李澤钜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土木建築專業,獲土木工程學士及結構工程碩士學位。他22歲時在父親的安排下進入長實集團工作,25歲即擔任長實執行董事,29歲升任長實副總經理,42歲出任長實集團董事、總經理。李澤钜一直追隨父親,可以說是“盡得其真傳”,其在企業內部的地位日益牢固。李澤钜性格沉穩內斂,而這正是一個企業帝國掌門人所應該具備的品質,屬於守業人。中國素來就有“傳長不傳幼”的繼承原則,雖然李嘉誠未必會受到這一傳統觀念的影響,但是綜合各項條件來看,讓長子繼承自己的“寶座”,可以說是明智之舉。

次子李澤楷個性張揚,富有開拓精神,年紀輕輕便已擁有三家上市公司,被人稱作是“小超人”。他於1991年創辦香港衛星電視,兩年後以高出總投資額7倍多的價格出手,獲得第一桶金。2000年創辦盈科集團,並以2300億“鯨吞”香港電訊,成就了當年亞洲最大的並購案,自此聲譽鵲起,成為全球企業界的又一位風雲人物。李嘉誠決定以資金支持富有進取精神的李澤楷收購心儀的公司,將其推向自主創業舞台,也算慧眼獨具。李澤楷無疑是李氏家族的未來創業者。

古往今來,許多大人物都立下了赫赫功績,卻往往在家庭方麵不盡如人意。看一看古代的劉阿鬥、高衙內,再看看今天眾多的“富二代”,這個問題便已經十分明了。李嘉誠不僅將兩個兒子教育成人,更為他們謀劃好了未來之路,可謂用心良苦。長子守成,次子創業,“第三個兒子”則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心願,為李氏家族博得社會的認可,李嘉誠的財產分配可以說是其人生智慧的又一次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