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稻盛和夫“經營之聖”的“活法”(3 / 3)

稻盛和夫並沒有就此感到滿足,他把自己的一生劃分為三個時期:“一生的壽命為80年,第一個時期的20年,是出生來到世間自立謀生前的時期;第二個時期為20歲到60歲的40年,是進入社會努力自我鑽研,奉獻於社會、奉獻於人類的工作時期。第三個時期為60歲後的20年,應該是為死亡(靈魂之旅)做準備的時期。”設立“京都獎”隻是他貢獻的開始,他一直在尋求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來幫助更多的普通大眾。

1982年,政府提出了電氣通信事業民營化的改革方向,稻盛和夫隨即意識到,自己等待多年的機會終於到來了!當時日本的通信費在國際上也是屬於極高的,但是由於通信事業一直是由國家壟斷,民眾對此隻能無奈地接受,壟斷體製出現鬆動,這是百年一遇的機會,他絕不能錯過。此時的稻盛和夫已經年逾半百,重新經營電信事業無異於第二次創業,並且當時的電電公社的通信基礎設施已經遍布全國各個角落,而京都陶瓷雖然發展迅速,但跟電電公社相比,“如同是大象麵前的螞蟻”。而且,通信事業完全脫離了京瓷的主業,稻盛和夫本人也對通信技術一竅不通。

對於當初的嚴峻形勢,稻盛和夫在自傳中說:“想要向龐大的電電公社發起挑戰的我,就像是風車麵前手握一根長矛的堂吉訶德。”每天晚上臨睡前,他都會捫心自問,自己進軍通信領域“是否動機至善,了無私心?”“自己的這一舉動是不是嘩眾取寵?”“是否有想要流芳百世的私心雜念?”“為國民利益的動機是否純淨?”。當他確認自己為社會、為世人願意鞠躬盡瘁的純真誌向沒有絲毫的動搖時,他終於下定決心涉足這一領域,“為降低民眾的電話費而奮鬥”。

1984年6月,第二電電企畫正式成立,確立了“為國民大眾降低日本的通信費”的經營目標。當時,國鐵方麵成立了日本電信,日本道路公團的豐田方麵成立了日本高速通信。他們可以借助鐵路和高速公路來鋪設自己的線路,無疑比第二電電擁有更大的優勢。再加之電電公社這個行業巨頭的存在,第二電電的成長之路,注定充滿了荊棘。

自古有一句話叫“好心自有好報”,稻盛和夫進軍通信領域,他原先收購的兩家公司Tiedent和莎益博為第二電電的成長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稻盛和夫和全體員工始終抱著“用更低廉的價格為國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是善事”的信念,持續開展經營,最終使日本至大阪之間的通話費從3分鍾400日元降到80日元,第二電電也開始在市場上站穩腳跟。而後,國家又放開了用於車載電話的移動通信領域的限製。稻盛和夫確信“即將迎來一個無論何時、何地,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通話的手機時代”,於是立即做出了率先進入這一領域的決定。

人們常說,所有成功的人都具有預見未來的能力,如今手機的普及就證明了稻盛和夫的預見性。第二電電也因為他這一預見性的決策而飛速發展,成為日本第二大通信公司。

從員工到同行,再到全體國民,稻盛和夫利他的範圍越來越大,利他之路越走越遠。與此同時,他所取得的成就也越來越大。稻盛和夫常說,“人生的意義在於修煉靈魂”,於利他一事中,他得到的是心靈的豐盛與滿足。至於名利與成功,則完全是“利他”之心所產生的附屬品,是整個社會對他的良善之心所給予的豐厚回報。

◎活著就要感謝一切

“東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說。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義是教人去除貪鄙之心,由不執著於財物,進而不執著於一切身外之物,乃至於這塵世的生命。”

“活著,就要感謝”這是稻盛和夫哲學中“六項精進”中的一項。

我們不可能孤身一人在這個世界上存活下去,我們的生活中需要空氣、水、食物,還需要家庭成員、單位同事,還要有社會環境的支持。如此看來,隻要我們能夠健康地活著,就該自然地生出感謝之心。這是其一。其二,當我們有了感謝之心並將它表達出來時,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我們身邊的人,便都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當我們在公交車上給別人讓座時,人們都會感激地說聲“謝謝”,這時,不僅他是快樂的,我們自己也會感到心情愉悅,甚至周圍的人都會感覺到愜意和溫馨。這種善意在人群中不斷地傳播開來,不斷地循環下去,最終換來的是整個社會的和諧。

這就是稻盛和夫為什麼把感謝當作是人生中“精進”的理由。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感謝”周圍的一切,感謝我們的社會,甚至是感謝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在稻盛和夫看來,常存良善之心,多行布施之舉,便是“感謝”的最好方式,也就是他在自傳中多次提到的“為世人為社會奉獻終生”。

功成名就之後的稻盛和夫開始擔任各種不同的社會職務,從行革會的分會議長到商工會的會長,再到文化機構、教育機構的理事、顧問,可以說是各種光環圍繞。對他來說,這些頭銜並不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加“知名”,而是意味著一份責任,一份擔當。

在他擔任京都商工會議所副會長時,當時的會長塚本幸一想讓他接替會長的職務。稻盛和夫覺得,隻有自我表現欲強的人才會熱衷於財經界的活動,他也一直認為塚本幸一是喜歡拋頭露麵才擔任會長的,於是便婉言謝絕了。塚本幸一卻說:“你難道隻關心自己公司、一點兒也不願意為當地做些貢獻嗎?”

塚本幸一的話,戳到了稻盛和夫的痛處。他厲聲說道:“為社會、為世人鞠躬盡瘁是我的人生態度,做會長隻不過是經常拋頭露麵而已。”塚本幸一卻十分鎮靜地說:“你是這樣看的嗎?我是犧牲自己,在做貢獻。”

稻盛和夫忽然之間意識到,自己錯怪了塚本幸一先生。他擔任會長,並不是為了沽名釣譽,而是在犧牲自己公司的利益,犧牲自己休息的時間,為京都的經濟繁榮貢獻力量。與他相比,自己隻不過是拿出一點點資金,成立了一個財團而已。

這次談話對稻盛和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對名利一事也有了更深的認識。頭上頂著什麼樣的名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做出了相應的貢獻,是否對得起這些稱號,是否問心無愧。自此之後,稻盛和夫開始積極地參與各種社會事務,在政治、經濟、文化、體育、教育等諸多領域進行活動,並且從國內走向了國際,以求更好地實現自己“為世人、為社會貢獻餘生”的宏願。

在學術領域,對自然科學、曆史等方麵的研究,稻盛和夫有求必應,不斷地為他們提供援助。如為卡內基協會在智利的拉斯坎培那斯天文台捐建了麥哲倫望遠鏡,讚助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考證中國長江文明,幫助民族學博物館購買大英帝國議會文件等。與此同時,他還參與了電影《地球交響曲》的製作,修繕了“國際留學生之家”,讚助京都不死鳥足球隊,為鹿兒島大學捐贈紀念會館……其中有許多耗資巨大的項目,稻盛和夫都是慷慨解囊,毫不吝嗇。

稻盛和夫經常提到的一句話便是“謀利有道,散財亦有道”。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追求利益絕不能違背道義,應該抱有正大光明的經營態度,不靠坑蒙拐騙來獲取利潤,這是“謀利有道”;在獲得利潤之後,也不能為了一己享受而肆意揮霍,而應當把財富用於社會和世人,必須遵循正確的為人之道,這就是“散財亦有道”。

稻盛和夫的財富觀,以及他為社會做貢獻的方式,都與他佛教的信仰有著密切的聯係。人們常說,佛有三施:財施、法施和無畏施。對於這三項布施的含義,宣化上人曾經作過十分精到的論述:

財施,施國、城、妻、子——把我的國家布施給人;這一個城池完全是我的財產,我布施給人;把自己的太太布施給人,你看這個舍,真施真舍!把自己的子女布施給人,這也是真舍!乃至於一切一切的田產、房子、產業,都布施給慈善機構,或布施給有道德的人,這叫財施。

法施,就是說法教化眾生,這種布施是最大的布施,所謂“諸布施中,法布施最”,法布施是最要緊的。

無畏施,就是在人驚慌恐怖、將要沒有命的時候,你能以現無畏身、行無畏行。譬如有個人在火難中就將要被燒死了,你能在這時候奮不顧身,到火裏邊去把這個人救出來,這可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這就叫舍生命而救護眾生,也就是無畏施。

不隻是佛教,其他宗教也強調布施的重要性。對於這一點,哲學家周國平曾這樣解釋:“東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說。布施的本義是教人去除貪鄙之心,由不執著於財物,進而不執著於一切身外之物,乃至於這塵世的生命。”

稻盛和夫所行之事,諸如設立“京都獎”、援建紀念館、讚助足球隊,即為佛家通常所講的“財施”。在施舍財富的過程中,他去除的是自己對於世俗之物的貪鄙之心,得到的是為社會、為世人盡力之後的幸福感與滿足感。而他的施舍遠不止於此,“法施”才是他對這個世界的最大貢獻,隻是他所布施的不是佛法,而是經營學中的“稻盛哲學”。

1980年,稻盛和夫在京都青年會議所的青年經營塾做了一次演講,反響強烈。年輕的經營者紛紛懇請他傳授給他們一些經營的訣竅。之後不久,他們便成立了學習會,取名“盛友塾”。其後,大阪、神戶、東京等地也相繼成立了學習會,“盛友塾”也改名為“盛和塾”。每次例會,塾生都會提出自己在經營上遇到的各種問題,諸如“家族企業內部意見不統一應該如何處理”“進軍國際市場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如何處理好與員工的關係,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等等,而稻盛和夫則根據自己的經曆和感悟,一一為他們進行答疑。

隨著盛和塾的不斷擴大,1991年成立了全國性的組織。稻盛和夫在倡議書中寫道:“經營的要訣在於經營者的心靈。如果能夠領悟到經營的真髓,純淨經營者的心靈,那麼經營必將一帆風順。立誌提高自身的品德、實現企業的穩定和興盛的全國的經營者們,讓我們集結起來吧!”

如今,以年輕企業家交流、切磋為目的成立的盛和塾已經遍布世界各地,塾生總數已超過7000名。無數的經營者在“稻盛哲學”的指引下,使經營走上了正軌,甚至有許多家企業已經上市,稻盛和夫為此感到無比欣慰,他在自傳中自豪地寫道:“我完全處於義務所發起的盛和塾,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是我始料未及的。今後隻要時間允許,我還會繼續暢談人生和經營。”

1997年9月7日,年逾花甲的稻盛和夫在京都八幡的圓福寺出家為僧,尊臨濟宗妙心寺派圓福寺的西片擔雪法師為師。稻盛和夫自此便過起了化緣、坐禪的苦行僧生活。

“一天傍晚,我正背著沉重的行囊,拖著疲憊不堪的雙腿走著,一位正在街旁打掃落葉的婦女靠近我說:‘累了吧,你拿著去買個麵包吃吧。’她悄悄地施舍給我100日元。拿著這枚硬幣,不知為什麼我感到難以言表的幸福,感動得熱淚盈眶。這位婦女看上去並不富裕,但她向我布施的這種美好善良的心靈,是我在過去的人生中從未體驗到的,是那麼清新和純潔。幸福感貫穿我全身,我感到這才是神佛的愛。”

這是稻盛和夫在自傳中提到的、自己最難忘的一次化緣經曆。一個擁有數千億家產的商人,出家之後卻為別人施舍的100日元而感動得熱淚盈眶,這就是稻盛和夫——一個以“敬天愛人”之心來經營企業、經營人生的智者。

在他出家之前,西片擔雪法師就曾對他說過:“你可以削發出家,但從此以後,你必須回到現實社會,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才是你的佛道。”

2010年,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三大的日本航空公司正式申請破產保護。意味著一家服務了近60年的航空公司即將消失,5萬人麵臨失業,這無論是對日本航空業還是對日本經濟都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為此,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特意邀請稻盛和夫出任日航CEO,他甚至說:“如果能夠請動稻盛和夫,日本政府將不必再投入幾百億美元納稅人的錢去激活日航,就可以使日航重新崛起。”

與交通運輸業從未打過交道的稻盛和夫,最終決定以零薪水和不帶團隊的方式出任日航CEO。短短一年的時間,稻盛和夫便讓日航起死回生,創下了日航曆史上空前的1884億日元的利潤,創下了利潤、準點率和服務水平三個世界第一,再一次證明了“稻盛哲學”的價值。

“在波瀾萬丈的人生中,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和困境,都不能怨恨、歎息、墮落,而是應該積極樂觀地接受人生的考驗,腳踏實地地付出努力。無論對於何種命運,隻要時刻抱有感恩之心,積極進取,人生的大門自然就會敞開。”

“若在世間即有佛,若無世間即無佛。”稻盛和夫一生都在踐行著“人生佛教”的理念,以一顆慈悲之心、利他之心來參與世間的事業,通過自己的經營來造福眾生,實現自己的佛道。這就是“經營之聖”的“活法”,也應當成為每一位企業家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