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稻盛和夫“經營之聖”的“活法”(2 / 3)

稻盛和夫顯然不能輕易“答應”他們的要求,任何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都不會輕易做出承諾。他用了三天的時間和他們促膝長談,談公司的現狀,談他對未來的規劃、設想以及將來可能做出的調整,最後終於說服了他們。

這次談判雖然化解了危機,卻讓稻盛和夫感到異常的疲憊。他漸漸意識到,自己雖然隻經營著一家小的公司,可是對自己的員工來說,這就是他們一生的寄托。想到這裏,稻盛和夫忽然之間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重了許多。他創業的初衷,本是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技術,但是經營公司就要背上照顧員工一生這個沉重的包袱,在夢想和責任之間,到底應該如何取舍?

那段時間,每次想到這個問題,他都會陷入痛苦和煩惱之中。他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創業的初衷:如果自己的經營僅僅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那麼勢必會犧牲員工的利益。但公司應該有更為重要的目的,公司經營最基本的目的必須是保證員工及其家屬今後的生活,為大家謀幸福。並且,這兩者之間不應是矛盾的雙方,而應該是同氣連枝的整體。

一位船夫,擺渡的目的可以是展示自己的技藝,滿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如果他把擺渡看作是自己為他人、為社會做貢獻的一種手段,那麼他在求得生存的同時,也能獲得更大的樂趣。這段經曆,讓稻盛和夫明白了公司應該具有的經營理念,那就是“追求全體員工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麵的幸福,為人類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貢獻”。不僅求得自度,更要以己度人。

“誌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誌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固甲,不能禦也”。一個人活著,最怕渾渾噩噩,沒有目標,迷失方向,在人潮中隨波逐流,卻始終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找到自己的理想與誌趣,就好比在漫漫長夜裏發現了一盞引路的明燈,雖然它看似遙不可及,卻能給你以希望、以指引。雖然有了它,黑夜中的路並不會變得平坦,但它卻可以給你走夜路的勇氣,讓你無所依附的靈魂找到通往天國的路。

經營理念的確立,不僅讓“京瓷人”變得更加堅定、更加鬥誌昂揚,也讓稻盛和夫體驗到了生命的價值,體驗到了“布施”的樂趣。

“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一個人思想的轉變很容易,隻需靜慮,當生活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會頓悟。可是讓所有的人都轉變思想,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京都陶瓷的經營理念轉變了,可是怎樣才能讓員工的思想也發生轉變呢?

1964年4月,京都陶瓷迎來了創業5周年的日子,公司已經由28人壯大到150多人。稻盛和夫十分清楚,這樣的“業績”完全歸功於員工們的滿腔熱忱。無論是和他一起創業的8位技術人員,還是公司的股東,大家心心相印,彼此的關係不是經營者與員工,而更像是為了夢想一起奮鬥的“同誌”或“夥伴”。這是一種很理想化的狀態。可是隨著公司的不斷壯大,這樣的關係也隻限於他們幾個人之間,新加入的員工很難產生與公司同呼吸、共命運的想法。如果有一天,稻盛和夫的“團隊”失去了開拓者的熱情,那麼京都陶瓷會不會像其他公司一樣,不斷地走下坡路,最終淪為一家極普通的公司?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能力,讓大家在工作中認識到人生的意義”,這是稻盛和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最終,他得到的答案便是要“回歸”創業階段,讓公司的每一位員工都保持高昂的士氣,參與到經營活動中來。他把整個公司按照工序、產品類別劃分成若幹個小規模的組織,把它們視為一個個中小企業,放權經營,采取獨立核算的方式加以運作。這就是如今風靡全球的“阿米巴”經營理念。這樣,那些具有經營意識的領導和員工便成為一個個“中小企業”的經營者,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來經營,這就可以大大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讓他們滿懷激情地投入工作中去。

有了休戚與共的精英團隊,有了員工們的工作熱情,再加之稻盛和夫這位領航人的英明決斷與果敢行動,京都陶瓷的發展可以說是一日千裏。1966年與IBM合作成功,1971年在美國建立工廠,同年10月在大阪證券交易所上市……盡管如此,“神所賦予的考驗”並沒有就此結束,甚至可以說公司越是壯大,他們所麵臨的形勢也就更加嚴峻。

當京都陶瓷取得優良的業績之後,稻盛和夫便在考慮經營多元化的問題。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理——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如果自己的事業僅側重於某一項技術領域,那麼企業的業績肯定會受到行業景氣與否的影響。為了確保企業的發展和穩定,必須要開展多元化的經營。

當時由於綠寶石的上等原石正日益減少,天然寶石變得稀缺,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如果可以人工製造綠寶石,那麼肯定會有很好的市場。稻盛和夫抱著這樣的想法,組建了研發團隊,開始著手開發“再結晶寶石”。

“再結晶寶石”在當時是一項空白,雖然臆想中的前途十分光明,但是真正行動起來卻困難重重。如何讓結晶生長變大就是一個難題。從最開始的結晶顆粒到後來製造出直徑為1厘米、長度為1.5厘米的結晶體,他們一共花費了4年的時間。經過千辛萬苦製造出來的寶石,雖然化學成分和結晶構造與天然綠寶石完全相同,甚至在亮度和色澤等方麵都屬於上品,但是在銷售時卻發生了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人們常說“物以稀為貴”,如果一件商品可以批量生產,那麼它的價值勢必會降低。再結晶寶石雖然質地優良、色澤鮮豔,但它畢竟是人工生產的,與自然形成的寶石帶給消費者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許多人擔心,自己花大價錢買來的寶石以後會變成市場上隨處可見的廉價貨。稻盛和夫雖然開了四家直銷店,但是銷量甚微,他生產的綠寶石幾乎無人問津。

幸而,稻盛和夫是一個不為常識所束縛的人,“將最簡單的原理和原則奉行到底”便是他的哲學。他始終堅信,隻要自己以合理的價格提供最高品質的寶石,總有一天可以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他不斷地擴大宣傳,同時組織團隊研發紅寶石、藍寶石等新的再結晶寶石,豐富產品的種類。最終,再結晶寶石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更在歐美市場引發了搶購熱潮。實踐再次證明,不被常識所囿,將質樸的原理和原則篤行到底的“稻盛哲學”,又一次將他的事業推上了新台階。

1972年,為了實現陶瓷的多元化應用,稻盛和夫開始嚐試用陶瓷來生產人工牙根和人工骨。開發陶瓷人工骨和人工關節的項目進展順利,並且已經開始進行臨床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就在這時,外界卻指責人工骨和人工膝關節有違反藥事法的嫌疑,各大報紙和雜誌開始對這起事件進行連篇累牘的報道。自京都陶瓷創辦以來,這還是第一次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稻盛和夫茫然不知所措。

就在他一蹶不振的時候,他的精神導師、西片擔雪法師為他解開了心結。稻盛和夫向法師傾訴自己的境遇,大師並沒有寬慰他,而是淡淡地說了一句:“稻盛,受苦就是你還活著的證據。遇到災難,就是你過去的罪孽消失的時候。罪孽沒了,應該覺得高興才對。雖然我不知道你過去有些什麼樣的罪孽,但如果這樣就能消除罪孽,豈不應該祝賀?”

西片擔雪法師的一席話,徹底點醒了稻盛和夫。人生於世上,有生、老、病、死、貪、嗔、癡諸多苦痛,沒有人一輩子都生活在順境和幸福之中。當遇到災難、遭遇變故的時候,人們最常見的反應便是怨天尤人、長籲短歎,甚至為此而一蹶不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想,人生於世上,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必定會犯下許多罪過,必然要為此付出許多代價。如果說,這一次的災難和不幸便足以洗脫自己過去的罪孽,那自己的身心豈不是自此獲得了自由?而後無“債”一身輕,又恢複到生命初始時的那份純淨,這豈不是一大樂事?

稻盛和夫的麵貌自此煥然一新,他把那些來自社會的指責比喻成“神所賦予的考驗”,而這些考驗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修煉自己的靈魂”。所以,當有人問“人為什麼來到這個世上”時,他會毫不猶豫地、毫不誇耀地回答“是為了比出生時有一點點的進步,或者說是為了帶著更美一點、更崇高一點的靈魂死去”。

◎幸福來自利他的心

“一切幸福源自利他的心,一切不幸源於對自己的愛。”

一個太愛自己的人,一個總舍不得讓自己吃虧的人,勢必會變得自私。有了好處,自己要占;有了損失,讓別人承擔;日久見人心,最終的受害者還是自己。“憂患之接,必生於自私,而興於有欲”,古往今來,因果循環,報應不斷。

從前,在山腳下有一個村莊,村裏有一個名叫阿大的人,是出了名的“自私鬼”。這一年,山洪突然暴發,正在山下放羊的阿大趕忙把自己的羊趕到高坡上。就在這時,他發現河裏有一頭牛,顯然是受到了驚嚇,跑進淤泥裏走不出來。自己到底該不該進去把它趕出來呢?阿大心裏思量著,如果趕出了牛,自己的羊被嚇跑了怎麼辦?他看了看那牛,很像自家的那頭,可是看韁繩,明顯是鄰居三寶一直用的麻花大繩。“昨天,他家的髒水還把我家的門前弄濕了呢。我才懶得管他!”阿大想到這兒,便心安理得地轉過頭去,盯住自己的羊群。

過了兩天洪水漸退,阿大趕著羊群回到了村子裏。還沒進村,他就看到三寶心急火燎地從遠處跑過來。“這老小子,這次丟了牛,一定很心疼吧!”雖然阿大兩天沒吃東西了,可是一想到這,他覺得自己走路都輕飄飄的了。

三寶跑近了,氣喘籲籲地問:“你在山下有沒有看到牛?”

“沒有啊!怎麼,你的牛不見了?”阿大故作驚訝。

“不是啊!是你的牛不見了。洪水來時,它受到驚嚇,掙斷了韁繩。我就拿自家的繩子把它拴住。本來想把它牽到高地上去,誰知它死活不走,還把我撞倒,自己跑到山下去了。”

阿大聽到這話,徹底呆住了。他真不知道自己應該大哭三聲,還是大笑三聲。

許多人都說,我們的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著它微笑,它也會對你微笑;你對著它愁眉不展,它也擺出一副苦瓜臉讓你看。稻盛和夫在創立京都陶瓷之初,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至於員工的生活與福利,他根本無暇顧及。年輕員工辭職事件讓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決定把公司的經營理念定為“追求全體員工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麵的幸福,為人類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貢獻”。這是稻盛和夫初次萌發出“利他之心”,結果收到了極為豐厚的回報,員工都把公司的經營當作是自己的事業,兢兢業業,讓京都陶瓷迅速地壯大起來。這也為稻盛和夫繼續行“利他”之事提供了無窮的動力。

京都陶瓷成立20周年的1979年,對於京瓷來說是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先後有兩家瀕臨倒閉的公司像稻盛和夫求援,希望他能夠幫助企業進行重組。其中Trident公司是以生產電子計算器為主,另一家莎益博公司以生產車載對講機為主。在此之前,京瓷從未涉足電子設備等終端產品的製造,對於稻盛和夫這是完全不同的行業,需要冒很大的風險。但是,他被兩家公司的真誠和對員工負責的態度所打動,決定將兩家公司納入京瓷的旗下。

當時,兩家公司已經出現嚴重的虧損,振興之路十分艱難。更讓稻盛和夫感到吃驚的是,公司內還有激進的工會組織,經常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組織罷工。由於要求得不到滿足,他們甚至包圍了稻盛和夫在京都的總公司和他的住宅,或者利用傳單和宣傳車來對他進行造謠和誹謗,稱他是“缺德經營者”。最後,連報紙和雜誌也參與進來,進行惡意的報道。

有了上次被媒體大書特書的經曆,稻盛和夫變得更加冷靜。他始終堅信,支援莎益博工業、救助員工是一種利他的行為,隻要自己經受住考驗,就一定能夠得到社會的理解。他把四家公司進行了合並,而後組織研發團隊開發了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產品,不僅扭虧為盈,也為兩家公司原有的員工帶來了更多的福利。

1981年,稻盛和夫被東京理科大學授予“伴紀念獎”。這是由伴五紀教授用自己的專利費收入設立的,目的是為了表彰那些對技術開發做出貢獻的傑出人士。稻盛和夫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名企業家,又奉行“為社會、為世人而鞠躬盡瘁”的人生觀,不應再向社會索取,而應該以自己所有來回報社會。

1984年,稻盛和夫捐出了自己所持有的京瓷股份及現金約200億日元,成立了稻盛財團,創設了“京都獎”,以獎勵那些默默無聞、埋頭鑽研的研究人員,獎金額度接近諾貝爾獎。在稻盛和夫看來,“隻有那些為人謙虛、付出成倍於他人的努力、在專業領域取得成就、有自知之明且對偉大的事物抱有虔誠之心,並且其成就必須是對世界的文明、科學和精神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才有資格獲得這一獎項。

“京都獎”是稻盛和夫播下的一顆善良的種子,它不僅長成了一棵參天的大樹,更隨著愛心的傳遞而惠澤全球。許多獲獎的科學家用獎金成立了各種基金、興建了各種學術和研究中心,“一顆善意的心又孕育出了新的善意,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善意連鎖反應”,這是讓稻盛和夫最為欣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