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他又鍥而不舍地反複實驗,了解到,食物冰凍的速度與方法不同,會使冷凍後的味道和新鮮度產生一定的差異。假設冰凍得不好,就會失去原來的味道和新鮮度。經過幾個月的摸索後,終於研究出不會失去原來新鮮度的冰凍方法。
1923年8月,巴柴把自己無意中“撿”來的發明拿到專利局申請專利,然後賣給美國通用食品公司,以3000萬美元成交。巴柴的創意使他在短短的時間裏成為了富豪。創造新意就是創造財富,這就是巴柴成功的秘訣。
誰擁有創新習慣,誰將會成為贏家;誰要拒絕創新,那他隻有平庸!換句話說,一個有著思考創新習慣的人,他一定擁有豐富的人生!
用創新去吆喝
超人的思考力是成就大事之人應該必備的。我們要想成就大事,使自己的未來幸福而美麗,那你就得有超人之處。而這些超人之處也是思考與創新的產物,思考創新,應該是我們成就大事的好習慣之一。
創意的廣告天天播,也許你不知道葉茂中是誰,那你總該聽說過“60歲的人,30歲的心髒”、“地球人都知道”的廣告詞吧,這些都是葉茂中的創意。葉茂中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憑著他不斷湧現的創意性的點子,取得了無數次的成功,可以說葉茂中在廣告界是用創新在忽悠。
1997年,葉茂中自己接手第一個廣告——為黑龍江“小雨點”飲料進軍北京市場做策劃。在對當時北京飲料市場的市場份額、市場結構進行科學的調研分析後,葉茂中設計了“緊急尋找小雨點”、“北京正在找她”和“小雨點找到了”等一係列懸念廣告,使“小雨點”飲料僅用42萬元就在可口可樂、雪碧、芬達等群雄爭霸的北京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1998年,《中國經營報》將這個係列策劃評為1997年中國最佳市場推廣策劃案。
繼“小雨點”之後,葉茂中又相繼策劃了珍奧核酸項目。雖然服務的都是中小客戶,但每一個力求簡單、直接也很凶猛,能打動消費者的廣告都在為他積攢著人氣。在他做完永林藍豹強化木地板的廣告之後,第一個大客戶聖象製造集團慕名而來,葉茂中的廣告生涯由此開始了超越。
繼聖象製造集團之後,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寧波大紅鷹科工貿公司等一些有實力、有知名度的大企業也開始與葉茂中合作,這是多少廣告人夢寐以求的事情,而完成這個過程葉茂中僅用了3年的時間。因此有人說,葉茂中很幸運,一出道不是找客戶,而是客戶找他。而公司剛成立的時候,葉茂中有近2年的時間就睡在辦公室的行軍床上,行軍床就被睡壞了兩個。為海王做策劃的時候,葉茂中曾累得暈倒在地上,為聖象做策劃的時候,葉茂中曾累得吐血。即使是這樣,這個總是感歎自己是天底下一個辛苦的動物的人依舊固執地認為,在人生的某一階段,對生命負責的態度就是玩命。
創新並不是一件簡簡單單的事,創新需要堅持,甚至需要有那種玩命的精神。葉茂中是個創新高手,可在他的創新背後又有著多少心酸,多少奮鬥啊!
卓越人材創新指南
常識性的知識隻會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如何。而創新的思路卻能夠說: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對於未來經濟而言,“推翻常識”,是獲得競爭力的關鍵。
這是經濟學家和未來學家所能夠提出的21世紀生存手冊的共同主題,指明了企業發展的未來之路——沒有做不到的,隻有想不到的。
1、推翻“what”——開發新產品的常識。P&G公司不僅開發了合成洗衣粉,而且開發了紙的加工工藝,生產了紙尿布,使公司的利潤一下子增長了20%多;米其林公司在推出壽命較長的輻射型輪胎後,占據了美國輪胎市場的11%。技術決定了企業在未來的競爭力,不管這個企業以前曾經如何如何。
2、推翻“to whom”——服務對象的常識。電子記事本是麵向商業公司用戶的。然而,當一家日本公司開發出一種具備通信和畫圖功能的電子記事本上市時,卻爭取了小學生和女孩子們的歡心。
3、推翻“where”——銷售場所的常識。北京有一家叫羊坊涮肉的飯館,遠在城鄉結合部,但這種經濟方式正好滿足了汽車普及時代消費者的追求。電子商務成為全球化經濟的重要支柱概念,亞馬遜書店的成功注解了這一點。網絡進一步打破了地域對經濟的限製,“未來的辦公室和商店在你的口袋裏”,這是諾基亞提出的口號。
4、推翻“when”——時間的常識。以城市為中心,24小時營業的廉價商店、書店及服裝專賣店等打破時間常識的零售店風行一時。講究時間差,成為未來經濟的製勝點。
5、推翻“how”——經營方法的常識。日本的一家小酒店不僅讓顧客把飲料帶到該店的二樓去喝,而且還在那裏設立了自由的大眾俱樂部。來這裏的客人既能在一層買到自己愛喝的酒,還能在二樓進行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