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做事一定要學會創新(2)(2 / 3)

競爭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正是因為有了競爭,智慧和創新才能派上用場。

(2)社會環境促使創新 .

新世紀的突出特點就是信息飽和與知識爆炸,為了應付這種新的社會環境,我們除了不斷創新之外,別無他法。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益迅速,新的科技知識和信息迅猛增加。根據英國學者詹姆斯?馬丁的統計,人類知識的倍增周期,在19世紀為50年,20世紀前半葉為10年,到了70年代,縮短為5年,80年代末幾乎已到了每3年翻一番的程度。

近年來,全世界每天發表的論文高達13000~14000篇,每年登記的新專利達70萬項,每年出版的圖書達50多萬種。新理論、’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的不斷出現,使知識老化的速度加快。據統計,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半衰期在18世紀為80~90年,19~20世紀為30年,20世紀60年代為15年,進入20世紀80年代,縮短為5年左右。

而且,由科技發明到工業應用的周期也縮短了。18世紀20年代發明的攝影機,112年之後才成為工業產品;19世紀60年代發明的無線電花了35年時間,到20世紀初才付諸使用;19世紀末發明的調光機經過18年才開始得到應用;而20世紀發明的電視隻經過12年就被應用了;原子彈從設計到應用隻花了6年時間;晶體管的發明到工業生產隻有3年時間;激光器發明到應用隻有不到1年的時間。

把握了批判思維、創新思維,就能夠發展超常思維,掌握“非習慣性的”思維方式,獲得天才方可獲得的成就。

勇於創新才能豐富自己

一個人的事業是“死”,是“活”,是由創新決定的。也隻有創新才能“救活”自己的異常思維和才智,從此激活全身的能量,這就要求及時注入“創新因子”。誰擁有創新習慣,誰將會成為贏家;誰要拒絕創新,那他隻有平庸!換句話說,一個有著思考創新習慣的人,他一定擁有閃亮的人生!

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9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了創新這個概念。熊彼特給創新下的定義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其中包括五種形式:

1、引進一個新產品;

2、=開辟一個新市場;

3、找到一種原料的新來源;

4、發明一種新的生產工藝流程;

5、采用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熊彼特認為,創新是社會經濟進步的動力。

其實,創新也就是創造革新,它永遠與墨守成規和因循守舊相對立。在現代化社會裏,人們有更充裕的金錢追求物質享受;也正是因為如此,工商業界也需要更多勇於創新的人,來創造更多更加新奇的能夠賺錢的東西。例如,怎樣使沙發坐起來更舒服呢?怎樣使衣服穿起來更舒適,更好看?怎樣使吃的東西美味可口更方便?……等待創新的東西太多,也正因為如此,創新是創造財富的源泉。

怎樣才能使洗衣機洗後的衣服不沾上小棉團之類的東西?這曾經是一個讓科技人員棘手的難題。這樣的難題卻被一位有創新意識的日本婦女給攻克了。

日本有一位家庭婦女,當她遇到這個問題時,她不是埋怨、發牢騷,而是去探索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一天,她突然想起年少時在山岡上捕捉蜻蜓的情景,並且把它與當前洗衣機需要解決的問題聯係起來。她想,小網可以網住蜻蜓,那在洗衣機中放一個小網是不是也可以網住小棉團之類的小雜物呢?當時許多科技人員都認為,這個想法未免把科技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但這位家庭婦女卻沒管這些,她利用空閑時間動手做起她所設想的小網來。三年間,她做了一個又一個的小網,反複地研究試驗,終於獲得了滿意的效果。小網掛在洗衣機內,由於洗衣機裏的水使衣服和小網兜不停地轉動,小棉團之類的雜物就會自然地被清除幹淨,這樣的小網兜構造簡單,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而且一個可以使用許多次,大受顧客的歡迎。因此這名婦女獲得了高達1.5億日元的專利費。

創意生財的例子還有很多,巴柴就是其中的一個。

冬天在冰封的海邊釣魚的人多的是,他們釣起來的魚也是很快就冰凍了,誰也沒為司空見慣的現象花時間思量,但巴柴卻從中找到了冰凍法的創意,也因此一舉成為富豪。可以說這就是創意的神奇所在和魅力所在。

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的初期,巴柴每年冬天都和一些朋友到冰封的紐芬蘭海岸去釣魚,每次都能釣很多,釣上來的魚放在冰上立即就會冰凍起來。因為一次吃不完,巴柴就把多餘的魚帶回家。幾天後當他要吃帶回家的魚時發現,如果魚身上的冰不溶解,即使經過幾天,味道也不會變。於是他就再進一步試驗肉和蔬菜冰凍的效果,發現竟也跟冷凍魚一樣能保持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