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今天,創新是生存的需要。努力讓自己推翻“what”、“to whom”、“where”、“when”、“how”,久而久之,你將成為一個用創新去忽悠的人。但在具體操作時一定要注意:別因不能達到全部要求而氣餒,能做到2~3點已是很不容易了,而這2~3點也將會對你大有益處。
開闊思路,獲取更多的信息
人不但要養成思考的好習慣,同時還要擴展思考的範圍,開闊思路,擴展思維,才會更好地、更大限度地獲取有益的信息。
人的大腦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大腦很適合多元化的思考。然而,過去我們所受的教育,都使我們習慣於“直線式的思考”。直線,或許可以說是以A→B→C→D→E的依次順序並列排下去的邏輯。其實這並不是一種好的思維方法,比較而言發散性思維在處理各種問題時要迅速和有效得多。
我們隻在把直線式的思考方式,改換成人類一向最擅長的“視覺思考”、“空間思考”即可。
中國著名企業家祝維沙就是一個善於進行“視覺思考”的人,著名IT評論人薑奇平在一篇文章中將祝維沙稱為:“唯一對網絡股的製度創新效果具有理性認識的企業家”。他將祝維沙的觀點歸結為:企業製度應當為現在尚無名分的“知本”提供製度保障,用期權肯定企業家的知本財產。這樣才能抓住當前資本市場上的有利機遇,最大限度地解放生產力,走出困境。這是中國企業改革的真正突破口。
祝維沙從裕興公司的上市經曆中,對目前全球資本重組浪潮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認識,而且可以說是非常的獨特。他把這叫做“新圈地運動”。和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的圈地運動一樣,新圈地運動的實質是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轉變中,資本的再分配。”
“中國要是錯過當前的曆史機遇,就要錯過一個時代。”祝維沙認為,在資本的產業重組階段,如果你沒有獲得資本而別人獲得了,就等於百米賽跑中人家已經起步,而你仍在起跑線上猶豫。別人都把資本投在產業結構高端,你卻被擠在低端,未來幾十年,你可能會翻不過身來。隻能是別人賺大錢,你賺小錢,甚至不賺錢。所以“微軟要壟斷PC業界標準,我非要爭信息家電業界標準不可!”
所以祝維沙說裕興要做香港股市的微軟。
“虛實結合”,祝維沙一再說:“自從有了知識經濟後,虛擬經濟已經顯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新興企業帶著巨大的泡沫吃掉沒有泡沫的企業。比如AOL吞並時代華納。裕興現在一手拿著港元,一手拿著期權,也可以吃了,而且吃得比別人更利索。——拿著股市上的錢去收購企業,這是一種更高級的企業形態:泡沫越大,收購企業的水平越高,也更方便。”
“光泡沫行嗎?不行!光啤酒沒泡沫行嗎?也不行!所以裕興要做啤酒也要打泡沫!”祝維沙可謂言語犀利,一語中的。而這透徹的見解自然是從他對市場全麵性觀察思考後才能夠獲得的。
而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大多數時間都是直線思考的思維方式。
我們的頭腦的構造,本來並不是直線型的,而且,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本身,也不是直線的,我們所看到的世界,甚至沒有一樣東西,可以稱得上是直線的。
沒有人規定我們看一件東西或觀察一件事物,要先從哪兒看起,再看到哪裏,最後在哪兒終結。我們經常是從自己想看的部分、自己有興趣的部分看起,或是以一種在瞬間掌握整體的方式,來運用我們的視覺。
其實,人的大腦天生就有進行非直線的“視覺觀察”的特質,但是,由於我們的努力,花費極長的時間,來培育這種適於進行非直線式思考的大腦,去進行直線式的思考與觀察,因此在思考過程中經常有阻礙產生,甚至有許多人始終無法適應,也是理所當然的。
而我們卻認為那種思考無法直線化的人,是不合乎時代潮流的被淘汰者。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由片麵導致的錯誤推論。
直線式思考是與創造性的思考最無緣的。因為直線會束縛我們天馬行空的靈感,使我們的思考被定型、局限。對一件事情我們應該是有各個角度的不同看法。然而因固有的知識,使我們將自己的觀察角度,局限在一點上,從而就失去了其他角度考證事物獲得獨特感受與認識的能力和機會。
隻知道一些事情,反而使我們看不清事物的實體,不要說思考,如果去發現新的觀點與角度的話,則知道的愈多,反而愈受拘束。
要跳出直線式思維方式的困擾,要發現任何新的事物,首先要學會“觀察”。經過全麵的觀察,可使事物逐漸清晰、明朗。但此時觀察所有的工具,必須要以非直線化的工具為前提。
因此有不少成功人士都指出:成功者必須要具備發散性的思維能力與習慣。發散性的思維是一隻無形的手,它幫助你擴展你的思維,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要成大事,是需要這隻“手”來幫一把的。所以,平時就要養成用多種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的習慣,也就是思考中的創新。這樣,才會使你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擁有新的飛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