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完成自己,任何考驗都得忍受;為了解決紛爭,任何責任皆得擔當。
皈依三寶是平等的精神,因為生佛一如,無高無下;受持五戒是自由的尊重,因為不侵犯人,彼此受益。
用智慧確定方向,方向必到;用意誌克服困難,困難必解。
有田不種,必無收成;有錢不用,必空積聚。
有些人以為金錢第一,有了錢什麼都行得通,甚至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其實,不論財務富到什麼程度,終歸要銷毀散失。
我常常覺得一個人不必以擁有很多物質為滿足。試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其數無量,可以供我們自由欣賞;宇宙自然界的花草樹木,爭妍鬥麗,可以供我們隨意觀看;東西南北的道路,任你奔馳;士農工商各類階層,隨你交往。
人生中,感動是一時的,感恩是一世的;榮耀是一時的,影響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時的,成就是一世的。
以力服人,時間短暫,功效淺;以德感人,時間久長,功效深。與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與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成功的裏麵,包含了多少辛酸;名人的雙肩,承受了多少壓力;榮耀的背後,付出了多少代價;偉大的成就,奉獻了多少犧牲。
人無全功,人無全能,物無全用,心無全善。
我們應該把財富的範圍擴大,財富不限於金錢、汽車或別墅;這種財富是無常的。錢財非萬能,家裏的經濟雖然不寬裕,但是在精神修養上能夠提升,如懂得歡喜、知足,就是無價之寶!
真正的舍,要像蠟燭一樣,雖然自己犧牲了,但隻要他人得到光明就夠了;真正的舍,又要像朝露一樣,明知自己瞬將滅亡,但還是用微弱的力量滋潤萬物生長;真正的舍,更要像太陽的光熱一樣,太陽的光熱,照撫著大地,沒有條件,沒有代價,不希望萬物對他報酬,覺得這是自己應盡的義務。
堅持慈悲與道德的人,大半是給人欺負的對象,多少人因為對慈悲與道德發生懷疑,所以動搖了人生的態度。我卻深信為人奉獻的決心,我更相信最後的成就是屬於有慈悲心和有道德力的人。
回首來時路,這一生中縱遇驚濤駭浪,山窮水盡,心中仍能一保常態,充滿信心與希望,故能視順逆一如,雖有挫折,但從未有失敗之感。
不畏苦樂,品味寬心的幸福
平常一般人總喜歡把苦和樂,難和易,分得很清楚,因此,苦的時候難過,樂的時候歡喜;有收獲的時候雀躍鼓舞,困難的時候傷心頹喪。假如一個人能夠把這些對待的事情調和,不偏激、不極端,那麼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樂也好、難也好、易也好,這不是很灑脫自在的生活嗎?
——星雲大師
深刻體驗苦,才能透徹體會樂
天邊無際的眾生,由於自愛的本能,無不希求安樂、逃避痛苦,即便我們覺得微不足道的蚊蟻,也是日日都在尋求安樂。
——星雲大師
佛教講“離苦得樂”,這幾乎是所有人畢生的追求,就連螻蟻也概不例外。但是,苦是人生的本質,人們置身苦海就必然會沾染上苦的味道。星雲大師眼中圓滿的人生並不意味著一個人一輩子沒有吃過苦、沒有失過戀,而是要做到經曆過、體驗過、麵對過那苦的滋味,最終能夠超越苦的感覺。
苦為樂、樂為苦,苦與樂的感受全在於一心。達摩麵壁,凡人皆稱其為苦修。有誰知道達摩祖師在靜修中心歸空靈、慧及宇宙,體膚之苦盡皆化為心靈的極樂,並無半點苦楚可言。
佛說:離苦得樂,苦與樂乃是生命的盛宴。佛還說:涅槃寂靜。活在世間的眾生,總是感慨苦多於樂,要離苦才能得樂。因此,佛學是離苦得樂的哲學。隻有深刻體驗苦,才能透徹體會樂!
有這樣一個關於“苦”的古老的故事: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聖。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聖河,並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聖殿,放在聖桌上供養,朝拜它。”
弟子們走過許多聖河聖殿,並依照師父的教誨去做。回來以後,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當做晚餐。晚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後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麼多聖水,進過這麼多聖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