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修心禪(6)(1 / 3)

苦瓜的本質是苦的,不會因聖水聖殿而改變;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由情愛產生的生命本質也是苦的,這一點即使是聖人也不可能改變,更何況凡夫俗子?

想要離苦得樂最重要的方法就是 “以苦為樂”,既然我們做的所有事情的目的都是尋找永恒的快樂,而痛苦幾乎都是因為以自我的欲望和貪念為中心才產生的,那麼我們何不把自我內心的雜念消滅掉,沒有雜念就沒有欲望,沒有欲望就不會失望,也就能得到平靜的快樂。

有一位貧窮的哲學家,生活潦倒。當他是單身漢的時候,因為沒有錢,隻能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小屋裏。盡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嗬嗬的。

有人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有什麼可樂的?”

哲學家說:“朋友們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值得高興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一個個相繼成家了,先後搬了出去。屋子裏隻剩下了哲學家一個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問:“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有什麼好高興的?”

“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麼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它們請教,這怎能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後,哲學家也成了家,搬進了一座大樓裏。這座大樓有七層,他的家在最底層。底層在這座樓裏環境是最差的,上麵老是往下麵潑汙水,丟死老鼠、破鞋子、臭襪子和雜七雜八的髒東西。那人見他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好奇地問:“你住這樣的房間,也感到高興嗎?”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樓有多少妙處啊!比如,進門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樓梯;搬東西方便,不必費很大的勁兒;朋友來訪容易,用不著一層樓一層樓地去叩門詢問……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養些花、種些菜。這些樂趣呀,數之不盡啊!”

後來,那人遇到哲學家的學生,問道:“你的老師總是那麼快快樂樂,可我卻感到,他每次所處的環境並不那麼好呀。”

學生笑著說:“決定一個人快樂與否,不是在於環境,而在於心境。”

這位哲學家生活窮困,不可謂不苦,但他所擁有的快樂心境卻會令所謂的富人羨慕不已。華貴衣帽、別墅豪宅都不過是人生的裝飾品,在苦中自得其樂的心境才是令人欽羨的富足。世上大凡有成就之人,都能以自己的智慧和心胸化苦為樂,憂患時快樂,落魄時灑脫。

苦與樂並非是相互對立的,而是和諧統一的,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正如哈密瓜比蜜還要甜,人們吃在嘴裏樂在心上;苦巴豆比難吃的中藥還要苦。種瓜的老人卻告訴我們:哈密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兩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壯成長,結出蜜一樣的果實來。

對於人生來說,悲苦從來都是無法逃避的。多苦少樂是人生的必然。因此,我們要懂得幽默的智慧,享受苦中作樂的坦然,以及化苦為樂的超然,才能獲取人生的大樂趣。

不是不關心,隻是不動心

一個人如果沒有修養,沒有定力,就會變得很脆弱,常常會被外境所左右,會隨外境而動搖,一個有修養的人,遇事也能氣定神閑,不會輕易受到環境的牽引、動搖。

——星雲大師

“風吹雲動心不動,見到境界不動心。”禪的最高境界是心無外物,而人的終極自由是心靈的自由。隻有做到不動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灑脫。

在星雲大師看來,“不動心”是一個人修養和定力的體現,若一個人無此定力,就可能會被外境左右,隨外境而動搖。

禪宗裏有這樣一則公案:

一日,六祖惠能從兩個僧人身邊經過,聽到他們正在爭吵,就在旁邊停了下來。

原來是因為風吹動了經幡,兩個人為“風動”還是“幡動”起了爭執。

一名僧人說:“是風在動。”

另一名僧人反對說:“錯!明明是經幡在動。”

惠能禪師走到兩人跟前說:“你們倆都錯了,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心動,你們兩人的心都在動。”

事實上,風動、幡動這些外境的變遷不過是使人感到束縛的誘因,靈魂深處不可壓抑的躁動才是引發煩惱與妄念的根源。星雲大師說,不動心,才能時時與佛同在。若想獲得一顆安定的禪心,就要做到 “不為財動,不為情動,不為名動,不為謗動,不為苦動,不為難動,不為力動,不為氣動”。

所以,所謂的“不動心”不僅是要能在誘惑麵前保持理智,也要能夠在毀譽麵前保持淡定,不為名動,也不因謗怒。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謫到江北瓜洲時,和金山寺的和尚佛印相交甚多,常常在一起參禪禮佛,談經論道,成為非常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