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有一顆知足的心,他在簡單樸素的生活中享受到了快樂,這是心靈的富足。現實生活中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呢?
穿衣的本質目的是為了保暖,但多少人為了追求表麵的虛偽華麗和所謂“名牌”一擲千金,卻看不到那些衣不蔽體、瑟瑟發抖的窮人;吃飯的目的是為了填飽肚子,但多少人瞧不上家常的一日三餐,非要山珍海味、滿漢全席不可,甚至妄殺其他動物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不知滿足的人必將一點點消耗掉之前累積的福報,背負上越來越沉重的人生的債務。
比如一個人因偶然機緣在路上撿到一張百元紙鈔,如果他把這當做上天的恩賜,可能會用來做一些善事;但如果他拿到這筆意外之財後希望還能有這樣的運氣,並開始每天都低著頭走路,那麼久而久之,他可能會撿到成千顆紐扣、上萬根鋼針,但卻也因此錯過了落日的綺麗、幼童的歡顏、大自然中的鳥語花香,以至於把青春都荒廢在這段路上了。
“多求的結果是窮,喜舍的結果才是富。”東西多了,心為形役,生活反而沒了安定;東西雖少,但自覺知足,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和諧與喜樂。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
以我多年來授徒的經驗,凡是能夠接受教誨、勇於認錯的人,大多進步得快;凡是覺得自己全部有理、死不認錯的人,大多在原地踏步。
——星雲大師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是先哲們在《論語》中留給後人的教誨: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有了過錯,人人都能看見其瑕斑,而一旦改正,必然能令他人景仰以對。
人非聖賢,若能隨時以虔誠的改過之心對待自己的錯誤,那麼過錯就如日食、月食一樣,去則去矣,無損於道德的光輝。
反思並改錯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修心觀念,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不怕念頭起,隻怕覺照遲”都是對信徒的告誡:要有隨時反思的意識,要有承認過失的勇氣,要有改正錯誤的覺悟。
有個年輕人大學畢業之後找了一份銷售員的工作。某天他一時疏忽,將一台價值兩萬元的筆記本電腦以一萬元的價格賣給了一位顧客。待他發現後非常著急,不知如何是好。
一位同事幫他出謀劃策:要麼去向那位顧客解釋清楚,追回一萬元;要麼自己悄悄地補齊那一萬元,神不知鬼不覺地了結這件事。
但是他想來想去都覺得不妥,最後還是決定補足欠款,並向主管承認錯誤。同事勸他:“你瘋了?你這樣做一定會被公司辭退的。”但是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決定。
下班後,他來到經理辦公室:“對不起,經理,我今天犯了一個錯誤,讓公司遭受了一萬元的的損失。我為我的錯誤感到內疚,我會在兩天之內補齊欠款,彌補公司的損失。如果您要因此而開除我,我也不會有任何怨言。”
經理聽他解釋清楚事情的經過之後問道:“既然你留下了客戶的聯係方式,為什麼不去找他要回不足的錢?”
“這是我的過錯,因為是我把電腦的型號和價錢弄錯了。去找顧客,無疑會損害商場的聲譽,所以,責任理應由我一人承擔。”
最後,這個年輕人並沒有像他的同事預料的那樣被開除,反而在補足虧空之後得到經理的重用,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這個年輕人之所以能夠得到經理的諒解和重用,很大程度上在於他的誠實、坦然以及責任心。一個人要勇於承認錯誤並敢於承擔,千萬不要懼怕伴隨錯誤而來的負麵影響,不要一味地隱藏錯誤或為自己的過失尋找開脫的借口。
人人都可能犯錯,每個人所犯的錯誤都是不容掩飾的事實,是事實就有大白於天下的一天,逃避責任並掩飾過失,無異於與真相作對。
星雲大師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兩家人是鄰居,一家行李,另一家姓張。每天,當張家因為一些小事吵得不可開交時,李家的人卻相處和睦,其樂融融。
一天,張先生問李先生:“我想向您取取經,為什麼你們家人過得那麼快樂,而我家中的人卻彼此像是仇人一樣為了小事吵嚷不休?”
李先生笑了笑,回答說:“這是因為我的家人都是‘壞人’呀!”
張先生不解:“請您給我解釋一下好嗎?”
“在你家裏,如果孩子失手打碎了水杯,碎片和茶水濺了一地,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