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們問禪師:“老師,如何才能成功呢?”
禪師對弟子們說:“今天咱們隻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說著,禪師示範了一遍,說道:“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次。大家能做到嗎?”
弟子們疑惑地問:“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
禪師說:“做完了這件事,一年之後你們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
弟子們想:“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
一個月之後,禪師問弟子們:“我讓你們做的事,有誰堅持做了?”大部分的人都驕傲地說道:“我做了!”禪師滿意地點點頭說:“好!”
又過了一個月,禪師又問:“現在有多少人堅持著?”結果隻有一半的人說:“我做了!” 一年過後,禪師再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幾個人堅持著?”這時,隻有一人驕傲地說:“老師,我做了!”
禪師把弟子們都叫到跟前,對他們說:“我曾經說過,做完這件事,你們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現在我想要告訴你們,世間最容易的事常常也是最難做的事,最難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說它容易,是因為隻要願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真正能做到並持之以恒的,終究隻是極少數人。”
後來一直堅持做的那個弟子成為禪師的衣缽傳人,在所有的弟子中隻有他堅持到了最後。
從這個故事中不難看出,在人生這個漫長的成長過程中,能否取得最後的勝利並不在於一時的快慢。那些“耐得住煩”,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靜下心來,遇到困難不氣餒、不灰心,矢誌不移地前進的人,往往會距離成功更近一步。
從古至今,所有追求成功的人都必然付出長久的努力,漢朝的董仲舒,青年時代立誌向學,三年不窺園,終於成為一代名儒學者;晉朝王羲之,臨池磨硯,寫完一缸水,終於成為曠古書法大家。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持之以恒,便沒有爬不上的高峰,也沒有躍不過的溝坎。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許多賽跑者的失敗,都是敗在最後幾步。跑‘應跑的路’已經不容易,‘跑到盡頭’當然更困難。”人生的較量是智慧與意誌的較量,中途言棄的人自然領略不到終點的風光。
多求則窮,喜舍致富
一個人因為不知足,使心耽著外境,因此,財富當前,生命就在財富手裏;美色當前,生命就在美色手裏;多求的人,自己是什麼也保不住的。
——星雲大師
閻羅殿上,判官問兩個即將投胎的小鬼:“人間現有兩處人家可以投生,你們可以選擇。一個一生都會不斷地從別人那裏獲得東西,另一個恰恰相反,一輩子都會忙著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他人,你們要怎麼選擇?”
甲搶先說道:“我要做那個一生都從別人那裏拿東西的人。”
乙說:“請您讓我投生為那個一生都在給予的人吧!”
最後兩個小鬼都遂了心願:甲成了乞丐,一生潦倒街頭受人恩惠;乙投生富貴人家,一生享盡富貴並時刻都在接濟他人。
小鬼甲可能怎麼也想不通為何會是這樣的結局。星雲大師曾說:“一個人因為不知足,使心耽著外境,因此,財富當前,生命就在財富手裏;美色當前,生命就在美色手裏;多求的人,自己是什麼也保不住的。”按照佛教的因果觀念,貧窮通常與慳吝互相牽絆,寬裕一般與慈悲不離左右。所以,不知滿足、意在索取的小鬼隻能做乞丐,而懂得知足,願意為他人付出的小鬼乙卻一生過得灑脫。
人心得不到滿足,總想著追求更多更好的東西,隻能沉溺於欲望的漩渦。懂得知足,不作非法的多求的人,卻能“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禍莫大於不知足。”這是《道德經》中的名言。孟子也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兩者所說的是相同的道理。所謂“布衣桑飯,可樂終身”,高僧弘一法師自身的經曆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我的棉被麵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1911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單可盡我形壽,受用著哩!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製的。
從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別的珍貴之物,但我大半都轉送別人。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又如吃東西,隻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