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從山上撿了一塊黃金,裝在口袋裏,下山去了。弟弟撿了一塊又一塊,就是不肯罷手。不一會兒整個袋子都裝滿了,弟弟還是不肯住手。此時,太陽快出來了,可是弟弟仍在不住地撿。
一會兒,太陽真的出來了,山上的溫度也在漸漸升高。這時,弟弟才慌了神,急忙背著黃金往回跑,無奈金子太重,壓得他根本跑不快。太陽越升越高,弟弟終於倒了下去,被燒死在太陽山上。
哥哥回家後,用撿到的那塊金子當本錢,做起了生意,並且時常資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後來哥哥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富翁和慈善家,可弟弟永遠留在了太陽山。
這個故事中,弟弟一心“擁有”,而哥哥聰明“用有”,前者因貪得無厭而命喪黃泉,後者卻因“不貪”享受到了財富帶來的福報。
金錢是人們滿足自身物質需求的重要手段,常人對金錢的渴望就如同對物質享受的貪戀。人人都想“擁有”,這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多數人的欲望沒有止境,填飽了肚子,又求珍饈;娶了嬌妻,又想美妾;有了房舍,又求華廈;謀得一職,又求升官;得到千錢,又求萬金……寶貴的一生就在這無止境的追求“擁有”中,苦惱地度過了。
星雲大師從小生活比較貧苦,所以養成了不亂花錢的習慣;在多年的修行中,佛教中“布施”、“慈悲”的觀念以及東初老人的教導又讓他養成不積聚的習慣。所謂的把錢“花出去”並非提倡奢侈消費,法師認為,將手中的財富用在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上,比積攢在手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而現實也屢屢證明他的觀點是正確的。
多年以前,有一個家境貧寒的小女孩想隨星雲大師學習佛法。雖然法師很想幫助她,但當時他自己都還沒有安頓下來,所以隻能婉言拒絕。
看到小女孩要走,法師心中又非常不忍,於是他掏出身上僅有的50元錢給她,讓她另尋一處佛學院。女孩收下了贈金,對星雲大師感激萬分。
三十多年之後,佛光山收到了一筆500萬元的捐贈,捐贈者正是當年那個小女孩。
本著一種歡喜結緣的心態把錢花出去,“錢,用了才是自己的,也是社會大家所共有的。”這是何等博愛的心境!
河水要流動,才能涓涓不絕;空氣要流動,才能生意盎然。擁有,還需“用有”才有意義,星雲大師曾說,如能以“用有”的胸懷,來應真理;以“用有”的財富,順應人間,讓因緣有、共同有,來取代私有的狹隘;讓惜福有,感恩有,來消除占有的偏執,即所謂“擁有,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富而加智,豈不善矣。
耐煩做事好商量
現在的青年已經缺乏古人安止於一處的定力,身心浮動,好比滾動的石頭,是無法長出苔蘚,成為堅固不移的磐石。
——星雲大師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持之以恒的奮鬥:天賦不能替代,父輩的遺產不能替代,有力者的垂青也不能替代,所謂的命運更不能替代。
幾乎所有人都有過奮鬥的意識,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個人的價值,但是,鮮有能堅持到最後的人,那些半途而廢的人往往都敗在了內心的浮躁。
星雲大師常常將身心易浮動的人比做滾動的石頭,滾動的石頭無法長出苔蘚,從而也很難成為堅固不移的磐石。現在很多年輕人做事缺乏耐心,長時間做同一件事不耐煩,做同一份工作會感覺無聊,在一個地方住久了會厭倦,甚至連讀一本書的耐性都沒有,又怎麼能指望這樣的人能夠把持之以恒的奮鬥作為人生的主調呢?
“不耐煩”的毛病病因在於“無恒”,而恒心卻極為重要。星雲大師開釋:“因為耐煩有恒,讀書才會通曉;因為耐煩有恒,做人才能通達;因為耐煩有恒,修行才有成就;所以說‘耐煩做事好商量’。”
在星雲大師的故鄉,曾經有一位年輕貌美的信女,她的母親得了一場重病,當所有人都覺得老人在劫難逃時,她的母親卻奇跡般地康複了。信女相信這是由於觀音菩薩的加被,因此發願要用頭發來繡一尊二丈高的觀音聖像。
六十年過去後,當這位年輕貌美的小姐已經變成老態龍鍾的老太婆時,這幅神態莊嚴、麵相慈祥的觀音聖像也終於繡好了,此時,她那一雙秋水般的眼睛也早已瞎了。每逢有人為她大歎“不值”,這位信女臉上仍然掛著淡定虔誠的微笑。
時至今日,在大師的故鄉依然有很多人被她持之以恒的虔心感動著,就連星雲大師都不由得讚歎:“她的耐煩有恒,非常人所能及!”
“有恒為成功之本。”無論做任何事情,恒心都是不可缺少的。持之以恒的人常在人生的後程發力,這股力量經過了長時間的積蓄,必定會噴薄而出,並能綿延到最後;如果不耐煩而沒有恒心,即使掘井九仞,若不再繼續,仍然沒有水喝,所有的努力到最後都會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