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十句箴言隨所住處皆是淨土(2)(2 / 2)

然而彌醯早已被他的美夢衝昏了頭,經過一而再,再而三地懇求佛陀,最後佛陀隻好答應了他。彌醯滿心歡喜地前往他理想中的地方,並找到一棵大樹下坐了下來。

奇怪的是,他坐了大半天,心中的意念卻紛飛不斷。他慢慢地意識到,這樣的禪修對他來說,果真是一點進展都沒有。

好不容易捱到傍晚,彌醯終於放棄了心中的執著,悄悄回到佛陀及弟子們所安住的精舍,並且向佛陀稟告他在禪坐時,受到的種種煩惱與困擾。

佛陀看到彌醯已有悔意,於是告誡他:凡夫的心容易隨著外境的變化而飄忽不定。禪坐修行,還是要找尋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調整心念,而不是一味地追逐舒適安穩的環境!

彌醯聽到了,當下升起了慚愧心,並且用心參悟佛陀的告誡,不久後便證得了初果。

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是萬物之本,一個人如果沒有把“心”這個最重要的根本照顧好,縱然外在環境再好,終究還是不能圓滿。

行不去處,自知回頭

常人因無明造作,容易對世間萬象產生貪愛執著: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觸覺、心起分別,因分別妄動而造下是非善惡。

貪心產生執著,有貪執就有偏頗,有偏頗就有謬誤。比丘的肚子就好比是一個擋箭牌,擋住了粗漢的執著心。

很久以前,在浙江普陀山上有一位勤修苦行的比丘善聽,他二六時中都在禪定之中,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觀照佛法真理,從不懈怠,唯一能讓他起身的,就是饑腸轆轆時。等到托缽完,進食後,比丘即刻進入禪定中,繼續用功。

一天,善聽比丘感到饑餓,於是出定下山,準備沿街托缽。才走到半山腰就看見一位正在打獵的粗漢,比丘心想:佛法廣大無邊,眾生平等無差,托缽不該分貧富貴賤才是。於是,趨前向粗漢行化。此時的粗漢正為采獵不到動物而懊喪,心情鬱悶無處可以發泄,善聽比丘的出現,正好成為泄憤的對象,手上的弓箭早已蓄勢待發,就毫不猶豫地朝向比丘。

麵對粗漢的行為,善聽比丘不慌不忙,神色若定地解開衣衫,輕聲說:“請射我的肚子,好嗎?”

“為什麼要我射你的肚子?”比丘突如其來的反應,讓粗漢如墮霧裏。

“我本來可以清淨修行,卻因為饑餓難耐,不顧危險地向你乞食,才會遭此橫禍,所以要你射我的肚子。”善聽比丘平靜地解釋。

這一番話聽在粗漢耳裏,猶如當頭棒喝,他暗忖:我的處境與比丘有什麼不同?為了充饑,寧願冒著生命的危險,與虎豹豺狼搏鬥,造下無以計數的罪業。粗漢當下懺悔己行,追隨比丘出家修道。

軟肚子當然擋不住硬箭頭,正因為此,對方同樣軟弱的內心就被觸動了,他要考慮這支箭到底能不能射出去,既然射不出去,那就要主動回頭,自己也就幡然悔悟了。

這就是禪宗的另一修行方法:直逼人心,賭其通路;行不去處,自知回頭。禪家常用的斷喝、棒打,皆有此功用。

6.禪者的智慧風光

星雲大師:禪不是刻板,不是呆坐,禪更不是墨守成規。禪是活潑,是幽默,是方便,是靈巧,有方便、有靈巧才是禪。古代的禪師大德,他們揚眉瞬目、舉手投足都是禪,甚至一言一行、一思一想無非中道,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無非禪心。所以,隻要我們有了禪心,再看世界、看自然、看萬象,一切就都充滿了禪機、充滿了妙趣、充滿了智慧。

一言不發勝似千言

禪對人的教誨指點,有很多種方式,它不苛求於形式,隻看是否真正能點撥人於迷途。這和家長老師教導孩子是同樣的道理。有時可能需要講道理、擺事實,讓孩子明白;有時卻無需多費口舌,可能隻是旁敲側擊、看似不相幹的幾句話,有心的孩子自然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

良寬禪師終生修行參禪,從來沒有鬆懈過一天,他的品行遠近聞名,人人敬佩。當他老年的時候,從家鄉傳來一個消息,說禪師的外甥不務正業,吃喝嫖賭,五毒俱全,快要傾盡家裏的財產了,而且還時常為害鄉裏,家鄉父老都希望這位禪師舅舅能大發慈悲,救救外甥,勸他回頭是岸,重新做人。

良寬禪師聽到消息,不辭辛苦,不顧自己年事已高,立即往家鄉趕。他風雨兼程,走了三天的路,終於回到家鄉,和多年沒有見過的外甥見麵了。這位外甥久聞舅舅的大名,心想可以在狐朋狗友們麵前吹噓一番,因此也非常高興與他的舅舅相聚,並且特地留舅舅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