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十句箴言隨所住處皆是淨土(2)(1 / 2)

佛印禪師端詳了一遍,一句話也沒說,隻在紙上寫下兩個字,又叫書僮送回。書僮又坐了船,一路搖回江北瓜州。蘇東坡見到書僮這麼快就回來,急急問道:“佛印禪師有講什麼話嗎?”意思是,禪師可有稱讚什麼嗎?

書僮回答:“禪師沒有講什麼話。”

“啊!真是豈有此理,他沒有講話,你怎麼就回來呢?”

書僮委屈地說:“話是沒有講,但有在紙上寫字。”蘇東坡一聽:“趕快拿來看。”

上麵寫了什麼呢?“放屁”兩個字。蘇東坡一看,火冒三丈——

“這個老和尚,我平常那麼尊敬你,不稱讚我也就罷了,怎可以罵我放屁?”

所謂“八風”,不是室外吹拂的東風、南風,而是指我們遇到各種因緣,產生的八種境界,即“稱、譏、毀、譽、利、衰、苦、樂”。蘇東坡認為,自己的修養已經到了八風吹不動的程度,你佛印禪師為什麼還罵我“放屁”呐?心裏憤憤不平,又命書僮叫了船,準備到江南金山寺跟佛印禪師理論一番。

佛印禪師知道蘇東坡會來,便站在山門口等待。當他看到蘇東坡氣呼呼地走上來時,哈哈大笑:“學士,學士,您不是‘八風吹不動’了嗎?怎麼一"屁"就打過江了呢?”

“八風吹不動”,是有定力的表現。就像真正聰明者不會認為自己聰明一樣,真正有定力的人是不會以“八風吹不動”自詡的,這本身就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有道是“定則生慧”,蘇東坡定力不夠,智慧也就受到了限製,沒有意識到佛印禪師所書“放屁”二字是對他“八風吹不動”的驗證和考驗,產生了錯誤意識,誤以為佛印禪師隻是在羞辱他,因此也就被“一屁打過江”了。

看來,—個人口裏經常說自己有修養、能明理,是沒有用的。所謂“道一丈,不如行一尺”,修學佛法,要真實做到,否則千經萬論也隻是“數他人寶”,一無用處!

貪戀般若,蹉跎禪定

禪定是否到位,與般若智慧是有關聯的,定能生慧,慧能生定,這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如果過分貪戀般若,卻隻能蹉跎禪定。

一位國王很歡喜鳥類中的大雁,尤其當大雁飛在天上,有時候排成一字,有時候排成人字,隊形非常壯觀。

國王命獵人捕了許多大雁,養在籠子裏,每天喂以美味飲食。籠子裏的大雁雀躍歡喜,因為在野外天天尋求生活飲食,實在不容易。現在在籠子裏,不必飛行找尋,就有美食擺在眼前,自然高興萬分!

雁群中,有一隻大雁卻憂愁不悅,它不吃任何東西,偶爾隻喝一點水。其他大雁笑它不知時勢,在這小籠子裏有的吃、有的喝。還煩惱什麼呢?

過了一兩個星期,那隻不吃食物的大雁慢慢消瘦下來,不再像一隻大雁。有一次,趁著獵人不注意的時候,瘦小的大雁從籠子的鐵縫鑽了出去,恢複自由之身,重回天空,快樂翱翔。其他的大雁因為飽食終日,被獵人養得肥肥胖胖,不要說在鐵籠子裏飛不出去,就是鐵籠子打開,它們也飛不動了。

食物因為自由飛翔而來得甘甜,般若因為禪定自在而無比快樂;如果貪戀於般若智慧的所見所得而產生執著心,就會失去禪定的功力,無上的般若也就隨之喪失了。

所以說,雖然禪定生般若,但對般若要保持平常心,若有若無,可有可無……隻有守“無”,才有般若;一旦執著,真正的般若也就不複存在了。這就是禪定和般若的微妙關係,不能因為貪念般若而蹉跎了禪定的功夫。

5.禪者在生活中是如何修持的

星雲大師:禪,是一種藝術的生活;禪,更是一種圓融的生命,自然天成的本來麵目。如此美妙的禪,不隻屬於寺院所有,也不僅僅是出家人所獨享,應該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生活裏,處處都需要禪的智慧、自在、率性與逍遙。

定不在境,定在內心

很多人都比較看重外在環境條件,以為優雅舒適的環境可以使心情好,可以促進自己的工作,可以使生活更快樂。其實不然,外在的環境終究隻是外在因素,正在能左右自己的還是自己的內心。如果隻是貪圖外界的安逸,會導致自己安於現狀,無心上進,反而與發展無益。隻有端正自己的內心,才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門。

佛陀有一位名叫彌醯的弟子,在一次化緣歸來的路上,經過一處美麗、舒適的果園。他當下起了一個念頭:“如果能在這麼美麗幽靜的地方打坐,對我的禪定功課一定能夠有很大的幫助。”於是他就請求佛陀允許他,獨自在那片果園裏打坐。

佛陀對這個弟子的情況相當了解。他知道彌醯的心性還不穩定,光憑著一念的喜好,並不會為他的修行帶來幫助,因此要他過一段時間再說。